大日经
大日经
胜又俊教
一 大日经在印度是何时成立?怎样传到中国的?
关于大乘佛教经典在各种努力情况中去作解说,本人是提出有关大日经之述说。此处开始说明此大日经在印度成立之事,又在何时流传到中国?进而是何时流传到日本的?又大日经为一有名经典,成为很多人所注意,依此获得那些人之最高评价等,现在提出作一极概括性的说明。
大日经之成立时期 根据所知,按照考察,以印度大乘佛教为限之看出,从纪元前后二百年顷,区分为初期大乘,从此至四百年顷为中期大乘,其后数百年间为后期大乘佛教时代。但其后期大乘时代中密教与之一并发达,即成为密教时代。
由此说到大日经,大概直到今日研究之结果,推定是成立在第七世纪之中叶之顷。想到是这次考察大乘经典讲座中最后一次所成立的经典。接着是本经之成立地方,应该说是印度甚么地方?所考察到大概是在西北印度之地方。那位有名的玄奘三藏,于六二九年去印度有求法之旅,约十七年,巡礼于印度各个地方,于六四五年携带很多经论返回中国,但在很多经论之中却没有收入大日经。所以玄奘三藏在印度旅行中,并未取得大日经,由此考察此事,推定大日经之成立不就是在玄奘三藏归国后之不久吗?或者是玄奘三藏在印度旅行之顷已成立。在玄奘三藏之心目中是没有考量到此经吗?所想到看来都是在七世纪半顷之成立为最妥当罢。
如何传到中国的? 可是玄奘三藏归国不久后,很多中国人游学印度,其中有一位名称为无行之人,此人开始获得大日经,看出这是新的密教经典,无行自身仍在印度继续作研究,托请返回之中国人将此部经典送回了中国。可是,无行在印度留学之中时,可惜去世而身亡!
然而接着转眼二、三十年,在七百年代之开始,七一六年(开元四年),善无畏三藏经过中央亚细亚来到中国,准备经典之翻译。其时,首先知道有从无行送回之大日经,即翻译此大日经。其后,又翻译出自己持来的大日经之供养次第法,放在大日经之后文,这样就整备了全体成为普通之大日经。有时善无畏说到一行禅师,是一位杰出的僧材,从大日经所翻译不久,因为接受善无畏三藏之指导,着出非常详细的大日经之注释书,这就是大日经疏二十卷。可是比较迟于善无畏三藏在七二○年(开元二十年),金刚智三藏经由南海来到中国,译出了金刚顶系统之重要密教经典。这样,在七百年代之前半顷,称为中国新的密教,由此而成立为一大宗派。
如所众知,因为中国从南北朝时代至隋唐,中国成立了很多宗派,形成中国佛教之黄金时代。诸宗之中,有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律宗、华严宗、禅宗、净土教等,特别盛大之弘扬,于是这些诸宗不久,在日本之奈良时代、平安时代之开始而传去。但这样的密宗是诸宗之最后的一宗,所传的有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之印度传来的密教经典,从此,作为中国佛教一宗之密教因而成立。后来,在七百年之后半顷,有不空三藏,渡过锡兰来到中国,在南方传播密教经论仪轨,于翻译之同时而作密教之修法。很多弟子们又传法而努力于密教之弘通,从七百年代之后半顷,表示密教几乎凌驾于诸宗之上而发展。此七百年之半到后半顷是日本奈良时代,也是南都六宗繁荣的时期。
二 大日经在日本所传,被获得很高的评价之事情
大日经之传到日本 又、接着想到看出大日经何时传到日本的。奈良时代在南都所传的是六宗(法相、三论、华严、律、俱舍、成实),成为学问教理上之盛行所研究,可是在其他有禅宗、净土教、密教也有部分的流传。特别关于密教,在奈良之天平时代已有流传出很多杂部密教之经典,流行密教之修行法,所弘扬的是陀罗尼信仰。仍应注意到的事是:大日经与金刚顶经之一部为天平时代所传出的,这是依据天平写经之记录的说明。若依据其记录(大日本古文书),书写大日经有十次以上,虽然也有些仅是讲说。现在奈良之西大寺秘藏有七六六年书写之书写本(国宝),时常陈列出来作为展览。然而在奈良时代,大日经特别普及应注意的是一些乡下之人。
大日经与空海 可是提出大日经作为本来就是最超越优质的经典之人,那就是弘法大师空海。空海与大日经之相遇,想到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那是与空海之求法之中心课题有密切的问题,看来想到很少去接触到这一点。因为空海年青时研究中国的学问,十八岁时进入大学而有本科之研究,感到惊奇的是由于学习中国诸种学问而进入到佛教之教义,于是由大学中途而退学,特别审查佛教之修行。又在南都诸宗中之教学中而作研究。空海从中国学问之中进一步研究儒教、道教及佛教之结果,二十四岁之时,写出一部《三教指归》之书,看出这是空海当时之心路历程。
然而对奈良诸宗之佛教不能满足,要求原来真实之教之空海,偶然在久米寺发现到大日经,阅读本经,感觉到内容深奥。据传自己追求本经典而获得感激不已!这就是空海确实与大日经之相遇。从此以后,空海精进专门大日经之研究。可是大日经中有曼荼罗、陀罗尼修行之方法等,唯只靠读诵不能理解之处很多,无论如何也得去中国,希望亲近对密教有详细了解的阿阇梨,想到必定能获得传授此一秘法。等待入唐求法之时际到来,此一时间之事情是空海于弘仁十二年、四十八岁之时候,在追忆年青所写的文字中有这样的说明,今介绍于下:
“弟子空海,性薰劝我,思考还源。路径未知,临歧几泣!精诚有感,得此秘
门。临文心昏而愿寻赤县。人愿天顺,得入大唐”。
根据此一文章,在心中所裁植开悟之愿,说明了专心劝导自己立即思考归还悟入本源。了解到说此“思考还源”是空海之求法中心课题。而且明快表示此还源之思想是因为大日经,空海获得大日经是在久米寺之时侯,是多么的欢喜,其欢喜之心是不可推知的。依据这样说明,空海最初获得大日经,是一部极优质之经典而看出对本经的一种最高的评
三 大日经之构造
七卷三十六品 那么,说明大日经是如何组织而成立的呢?是有七卷三十六品。从第一品到第三十一品是大日经之原型,是无行在印度获得而送回中国的梵本。从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六品称为供养次第法者,是善无畏三藏所持来而翻译,附加于大日经之后面,如前文已经说过。最初之三十一品内,第一之住心品是大日经之教理(教相)作为说理部门之中心。第二之入曼荼罗真言具缘品以下是曼荼罗、陀罗尼、真言、字轮观、戒律,是密教的特质,作为说明修法(事相)之部门。
其次,至今简单称呼为大日经,本来的详细经名应称是: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毗卢遮那(Vairocana遍照)译成为“日”,将其他之文字都简略了,只称为大日经。
大日如来 接着,以大日经是那一尊佛说的?大日经之教主是谁?关于此,在一般的经典没有说明必要,经典不管是阿含经,无论是大乘经,都是佛说的,其佛是释迦牟尼佛。所以说大乘佛教也都是释尊一代之说法,于长时间所传承下来的,依据经典说者之形式而整备。然而大乘经典是因为经过释尊灭后数百年而开始成立之事,在历史上难免不有怀疑之余地。于是有大乘经典非佛说,也有提倡大乘教是佛说之情形。
可是此大日经成立,从形式上明了是以法身之大日如来为大日经之教主。不用说,比较释尊之说法更为甚深之理由。而且听闻大日如来之说法者是:金刚手(秘密主、金刚萨埵)为上首,很多密教独自之执金刚之集团,有弥勒、文殊、普贤等之大乘诸菩萨。这样的大日经中听闻佛说法之一些人与普通之大乘经典发生了变化。至此,说起大日经是大乘佛教之最后之经典,不用说,很明显的是密教时代而成立的密教经典。
接着渐渐进入本题,应该说到大日经之组织是如何?大日经之思想内容是如何?限定于时间,要想提供出甚么是大日经之思想特色,那是很困难的事。而且这些说明,考量到要从空海之教学形式是如何?将会给与很大影响上,表明其观点上之诸多问题。
四 住心品之思想
人心的状态 大日经之最初之一品是说明住心品。说到住心,有心之存在状态,说明把握心之意义,从迷惑的人心到开悟人心之状态有各式各样的不同,其方向朝着的处所是以心作为思想上之问题。此处以空海最初是因为从心上所引发的问题。
佛教中教导有各种教学上的困难。可是这些教学是要一一理解的,很多是繁杂的事。可是大日经之住心品从最初包含的不是没有繁杂教学上的问题,存在于现在人心之状态,是心上面的问题。说到这一点,想是引发空海心上非常之想法也是当然之事。大日经之住心品中,是从人之心的状态由最低、最恶之人的心之状态,次第所净化之心,善心发起,接着说明成为佛之心,作为菩提心而展开之姿态。此一住心思想也是在印度佛教中,从凡夫世间人之心进化为小乘佛教之信仰之人的心,又进入大乘佛教信仰人之心,最后提出为对真言密教之信仰之人的心,其中详细说明了这些事实。
心之本性 首先,作为住心品中心思想之一的是:人与佛有密切关系之问题。人的心虽然果真的被烦恼妄想所包围,但若真正修行,说明迷云拨开彻底而成为佛心,这样场合,人是怎样的能够成佛?成佛之可能性是人心是有怎样的特质呢?就是说明了这些问题。所以是考量到这一问题,得到其结论,说明人心之本性(心性),因为是本来清净者。其心性者称为净菩提心,或者称为自性清净心等。最后进而所说的关于佛之智慧、精神内容是一切智智。说一切智智,说是一切智者(佛)之智的意义。这样人之心性是清净,佛之心是一切智智,在这样的本质中说明有必定的不同点,结局,维持其这样情形者,或者作为中核者是觉悟,称此为菩提也。
甚么是开悟││如实知自心 因此大日经,秘密主(金刚萨埵)对大日如来,虽然说悟是体悟的一种样式,其悟是有怎样的意义?而有此质问。大日如来就在座位上答覆而说出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是知道是在真实的知道自己之心的本性(心性)之意义。说到这种知,不只是在说明知识上知道的心性,是有本来之清净心之意义。若说到此如实知自心之事,是大日经中特别应该注目而是有名的。我是最喜欢的这件事,人为何要依赖于文字,最喜欢的是在有色等纸上书写上有了如实知自心。我们每日生活很繁忙,心都是向外攀缘,心被外在之环境、现象所剥夺,自己缺少向内去观照,在这样的时候中,教以如实知自心,内观自己,回归自心,收回忘记了的自己,造成直接观照真实自己。弘法大师深心所引发此如实知自心之思想,是想到自心中有本来的佛在,常常说明用自心佛,强调此是人间之所尊重的事。又,弘法大师揭示自己求法之中心课题,前文已经说到“思考还源”,这一件事与如实知自心表现是有同一意义。
看出心性清净观点之源流 可是这种观点也不是以大日经为开始的,其源流是大乘佛教,特别寻求到在中期大乘佛教思想中。说明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思想。心之本性是本来清净者,由于外来的客尘烦恼盖覆而染污了这一清净心,考量到这些是迷惑住人之心的状态。此中说心性本净,是说明连接于如实知自心时之自心(自己的心性)者。又、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想法,任何迷惑的人,有所执着的人之心的存在,想到其心之中必定有佛性。进而又发达为如来藏思想而形成为思想体系,但说如来藏者,好似胎儿住宿于母亲之胎内一样,人之心中包含有如来(佛)。又如来之大慈大悲之中所包含有一切人,表示出有此二种意义。
这样的思想都是说明人与佛有密接之关系中,强调成佛之可能性,说明人格之尊严性与人之生命之可贵!大日经以这样思想为背景,形成了如实知自心之思想。所以有如此的结果,因为看到心之根底中之佛,从此理解到迈进自心佛之思想。
佛不离人间观││凡圣不二 看到这样的进行,大日经之人间观,虽然看到人心之本性是清净者,或者看到人之心底具有佛之思想,推动人间观而走到佛陀观之尽头,明显的成为人间观与佛陀观是有不可分离之关系的事。
从人心之诸相作为菩提心开展之立场 又,说明关于心之本性之观点,回到人心之状态之考察,想到这是看出具体的范围。首先人之住心之中,最底、最恶之住心是无道德、无宗教之心的状态,而且唯独以食欲与性欲而为生活,说来恰似羝羊之心之状态一样。这种住心,在烦恼妄想迷惑中,这是各种作罪恶之人的心态。这种人要依靠佛之慈悲之救济,但这样罪恶深重人,其人也具有菩提心之种子。
此处如羝羊一样之凡夫(迷惑之人),有何种良缘、即若有善良的动机,恶人也可以发起善良之心,那就是持斋之心。说到持斋之事,印度在家信者,一个月中特别规定有六天是过着佛教之信仰生活,于其日中特地减少食事,用其节食之部分布施给贫苦之人,其布施表示慈悲之心,了解到此处是善心生芽。进而,对父母、亲戚、邻近之人,应以尊敬心供养等,即现今不知道德、人伦之道者,使令彼能知道。
此处之善心之生长如同植物,恰似有如植物之种子,依靠温度、湿度而芽生、长苞、长叶、开花而结果。人之善心也是这样的生长,那就是:一、种子心,二、芽心,三、苞心,四、叶心,五、花敷心,六、成果心之六种心。这六种心之生长之心的状态,是无道德之人悔悟,唯有道德心之阶段,无道德之人的心中潜在有不少菩提心,若能活动即成为有道德之人。
可是在印度,佛教以外有很多宗教,被称为外道,信仰外道宗教之人们,护持外道之戒,祈愿往生天国,又有教导听闻大自在天、梵天等很多神祇之信仰,可以说明是获得一时的安心,依据信仰而安定了心,发起无畏之心,想到这是比较前之觉悟有道德人多少有了进步而获得菩提心之展开。此处信仰升天之心为第七之受用种子心,安住在诸神之信仰一点上,为第八之无畏心,加上前之六心,称为世间之八种心。
六十心 以上是世间三种住心,考量到住心品中就是凡夫心之诸种型态,说到有百六十心,六十心中有很多是凡夫之心。首先成为迷惑之心者,就是说到有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之五种,用此五种烦恼之下,又有数出其二倍、三倍及五倍数成为百六十之数,说有百六十心。然而百六十心没有作具体的表示,具体的说明是六十心。看出其六十心之内容,提出大约唯是贪心、瞋心、痴心、疑心等。贪心与无贪心,瞋心与慈心,痴心与智心,决定心与疑心,暗心与明心,看来实在恶心与善心之对比之样子。然而,此处说无贪心不是无贪欲,勿宁说就是无气力,慈心也是作为一种之偏爱,智心也是指世间心,明心也是具有偏执之意义。其他有农夫心、商人心、狗心、狸心、风心、火心、河心、陂池心、田心、盐心,依靠譬喻的表现说明心之状态,非常富有暗示心之诸相分类,所考量到的含有多分教训的意义。
从佛教之信仰进入住心之阶段 住心品在世间心上分为三种阶段,进而加入佛教之信仰想到也是有阶段性的。最初是小乘佛教中之声闻乘之心,接著有缘觉乘之心。进而又有入大乘佛教,最初是瑜伽、唯识派之人的心,又有中观派之人的心,于是最后有信仰在真言门中人之心,从小乘到大乘,从大乘到密教信仰之推移,表示出其教学之思想纲要,作为住心上之状态。
若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表示出菩提心展开之过程,但从另一方面看,指出教有优劣、浅深,看出多分有判教的思想之同时,从此处获得一个终结,窥视到印度佛教史上之变迁的缩影。因此大日经之成立,也被看出意图是印度佛教史之最后所庄饰之产物,有其很甚深之趣味!
以上为住心品之向上之过程,从极恶之人到真言密教之觉悟的心,大致说有八种阶段,从此看出菩提心之展开的过程,也称为心续生之阶段。弘法大师空海著有《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三卷),虽然是以此大经住心品之心续生阶段之思想为基础,但是进而依据空海之综合的、组织的思索而树立独自之思想体系。
五 佛陀观
入曼荼罗具缘品第二以下,所说的有佛陀观、特别是曼荼罗之意义图画、真言、陀罗尼、声字、阿字本不生、字轮观、戒律等很多之思想,此处仅限于文字,只介绍一部分。
胎藏界曼荼罗 已经说明住心品中人心之问题,第二品以下大大的提出佛陀观之问题。印度佛教之历史,是了解信仰佛陀之历史,初期佛教时代是信仰释尊一佛,但到了大乘佛教时代,从其初期释尊佛陀之信仰上,进而开始有诸佛及菩萨信仰之事,所看出的在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以及净土经典之一类之经典上。
于是其后,进而有佛身分类之考察,考量到释尊与其他诸佛之二身说。又考量到以其二身之背景为根本身有三身说,三身说是法身、报身、应身之三身说,以及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之三身的二种类型。又可以说汇集佛、菩萨之信仰有多式多样,想是所展开为三世十方诸佛菩萨之信仰。在接受这样大乘佛教之佛陀观之后,大日经是以崭新佛之法身大日如来为根本佛,表现出三世十方诸佛、菩萨、明王、天等,不外都是法身大日如来之化现,示现为统一的佛陀观。
大日如来是向来所信仰阿弥陀如来、药师如来同样虽然称名是佛,但这些佛只是报身佛,对于大日如来说才是法身佛。一向以来,想到法身是无色、无形、无说法之理性身,但大日经中说大日如来是法身完全是说法的佛,总之,表示出法身说法之崭新的佛陀观。所以法身大日如来是普门总德之佛,诸佛、菩萨、明王、天等是一门别德之佛,但一门别德之佛是普门总德之大日如来作为救济人间方便而化现者,但两者本来是不异的,称此为“普门即一门,一门即普门”。因此这样的佛陀观为图绘化者为胎藏曼荼罗。
密教之曼荼罗之代表的物者有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界曼荼罗。这两部,又称两界曼荼罗。金刚顶经所说者为金刚界曼荼罗,现今大日经所说者为胎藏界曼荼罗,为何要称为胎藏界曼荼罗?要说明此意义,以其曼荼罗是从佛之大悲胎藏所生之缘故。
这一曼荼罗,在中央有中台八叶院,此处以大日如来为中心,所安置有四佛、四菩萨之合计有九尊。在其外侧有遍知院、持明院、观音院、金刚手院等合计有十三院,称为胎藏十三大院,又从四重内安置有所谓胎藏界四重曼荼罗。在各个院中有其主尊及其眷属构成别尊曼荼罗,其中心为中台八叶院,是其中央核心,而且全尊之根本佛称为法身大日如来,被视为统一的佛陀观。
曼荼罗之意义与表现形式 曼荼罗是Mandala之音写语,具有本质者之意义,是圆满具足佛之所有功德意义,其由来是轮圆具足。古时所使用是一平坦广大道场之意义,说明胎藏界曼荼罗之时,考量到是想到是佛、菩萨等集会之意义。胎藏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含摄有诸佛、菩萨、明王、天等在内,因此称此为都部曼荼罗。然而以观世音菩萨、不动明王等为主尊表示是其眷属之时,称为别尊曼荼罗。在文艺世界上称为昌子曼荼罗、河内曼荼罗等。但是那是以谁为中心时就采取其为一集团,如同人间政治集团之模样。可是大日经中曼荼罗,所考量到的使用“字”、“印”、“形像”之三种为表现之方法。形像就如同诸佛等所表现姿态,但诸佛等表现有诸佛象征之梵字。又能够象征表现在诸佛等之印契、持物上,曼荼罗是从这三种表现形式。然而此中想到是有别于其他诸佛等之活动,或者在特别表现上、在绘画其他雕刻等立体的诸佛等考量到是有差别的,可分为四种曼荼罗。
此四种者,是大曼荼罗(绘画所表示佛像),三昧耶曼荼罗(佛之本誓表示在印契、持物上),法曼荼罗(佛之种子用梵字表示),羯磨曼荼罗(佛之活动坛场││通三羯磨,表示在土、金、石等立体的场合││别体羯磨)之四种曼荼罗。最后此四种曼荼罗是无二无别者,弘法大师称为“四种曼荼罗各不相离”。
心之曼荼罗 又,曼荼罗是诸佛之集会,但那是由大日如来所统一。其所归一大日如来之心,称为是一心法界,是佛之觉悟者。可是前之住心品中,悟者是如实知自心,从自心中看出是佛,一心法界是我人心之中所看出的。说有这样的考量,曼荼罗之诸尊也是与自心佛本来是同一者,佛陀观不离人间观。所考量到佛之超越性之同时,被认为有佛之内在性之分开。此佛之超越性与内在性之调和在大日经中是应该值得注意的思想。
弘法大师接受了这种思想,十住心中之第十秘密庄严心是诸佛、菩萨等之曼荼罗作为其内容,所以曼荼罗是心之曼荼罗,以说明那是秘密庄严心上的事。
六 戒律思想
建立在戒之根本精神 虽然知道大日经向来之戒律思想,揭示很多之戒条,但舍去遵守这些戒律条文主义,强调建立戒之根本精神被所注目的。那是自觉菩提心,菩提心为人们之观点上、行动上发生之事物之根本,称此为菩提心戒。又此戒因为是佛之心上事所以称为佛性戒,那是不会改变觉悟之戒,因此称为无为戒。又因为是佛之本誓与真理平等所以也称为三昧耶戒。
然而作为守护戒之具体的方法说有四重禁戒。四重禁戒者,第一、不可诽谤诸佛(佛之种种教法)。第二、不可舍离菩提心。第三、不可悭吝法(教法)。第四、不可恼害众生(人)。此四条戒表示是大乘佛教信仰者之基本态度,决定这些戒条,表示为密教的特色,也是四种最重要的禁戒。
然而大日经中也有其他的,初期佛教以来,至大乘佛教也是最基本的戒,提出有十善戒。十善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悭贪、不瞋恚、不邪见。身体上的行为有三,语言上有四,心之活动上有三,所以简单说为身三、口四、意三之十善戒,也称为十善业。七佛通诫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确这是表示出十善戒之精神。弘法大师之“弘仁之遗诫”之中说:显密之诸戒是以十善为根本,其十善是归于一心上而说,其一心是佛心、是菩提心,坚持菩提心,守护菩提心戒。守护菩提心戒必然的守护四重禁戒了,又以守护十善戒为生活之之规范。大日经所说的戒律思想,了知到对于弘法大师之戒律思想是如何重大的影响了。
七 成佛之实践行
菩萨行之实践 至此,在人之心上有菩提心,这是因为与佛没有不同的,说出本来有成佛之可能性之事,然而为了成佛,说明必定须要有其实践之行。大乘佛教说到菩萨行之实践。那就是要约为戒、定、慧之三学,或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行。
其他,空观之实践,瑜伽行之实践,唯识学之实践,有种种之观行。成为真言密教,也流行密教的修行方法,但其基本的事是三摩地(三昧)之行。三摩地(Samadhi)是将心集中在一点上使精神统一,净化心之活动方法,虽然以三摩地之行为基本方法,密教中有三密相应行、五相成身观、观阿字、观月轮,其他,以各式各样之本尊成为一体观法行。此处特别大日经中所说有三密加持之妙行。
三密加持之妙行 大日经是大日如来为教化人间而说之法,于此场合中,佛是用身、口、意之三密门,而且由来以安住于三昧加持中而说法。佛之一切行为,若是以身之动作、口之语言、心之活动,从佛之行为是深密的,所以称为三密。这对于人之身、口、意来说,称之为三业。佛之说法不但是口,而是依据身、口、意之三密而说法,那么对人说法之场合必定安住于加持三昧中。
说到加持,是佛之大悲救济之力,由来是佛所护念之意义。然而佛之大悲因为是对人而存在的,人接收佛之大悲心之固定下来之时,开始实现了大悲加持力之效用。这称为加持感应。从佛之方面说是大悲救济之力,从人之方面说是拜佛。我人之心作为佛之心。依据拜佛之事,净化了人之三业,佛之三密,是为成佛之事了。
弘法大师注意此三密加持之行,在即身成佛之中说:“若三密加持,速度显示”。所以三密者,手作印契,口诵真言,心住三摩地,若修此行,佛之三密与人之三业相应,净化人之三业,说明迅速至成佛之境地。又关于加持,加持者是表示出如来大悲与人之信心之关系,说明加以保持佛日之影,表现于人心之水中,行者之心水感得于佛日之影中。
这是以我们拜佛之情形是一重要之事。真言密教因为是信仰诸佛、菩萨,与这些本尊相应,又有结印契之方法,唱出真言也不同。一般的说,我人合掌,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遍照金刚大师,精神统一而内心清净,佛、菩萨之心能够显现出来为三密加持。
因此,三密加持之行,可以看出是超越宗派拜佛之基本的方法。
以上,大日经在其本经文字中虽然是有难解之处,作为其思想中心,确立人间观与佛陀观,表示出人间生存之道路者,弘法大师也着重于此一思想、宗教上,有帮助原来之说明。最后此一思想在现代之人中,考量到也是成为生存力之思想。
大日经中尚有阿字本不生之世界等,在思想上保存有重要的问题,因为时间之关系,到此告一段落!
二○○二年九月二十六日 译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