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问与小哉问——圆融禅寺”系列之二 成住坏空圆融寺
左图:圆融寺“古佛洞”中发现的白玉佛右图:圆融寺为保护“古佛洞”的居士修建的护法居士塔
“大哉问与小哉问——圆融禅寺”系列之二 成住坏空圆融寺
□首席记者于茂世文图
绕过焦作市缝山针公园,游走于蜿蜒盘曲的山间公路,不一会儿,车到圆融寺。
山路左突右旋,难辨东西南北;从当阳峪窑到圆融寺,500米的距离,来回走了不下5次,我也没搞清山里的南北东西。
方向感,不是很弱。只因依据经验,心中总在定位圆融禅寺坐北朝南,是故总是分不清山中的东西南北。
弱弱地请教寺中和尚,方知圆融禅寺坐西朝东。
但一切已晚,无论如何,自己再也找不到北——理性中的“北”与感性中的“北”,就此却再也不是一回事儿了。
不分东西南北,是一种混沌;难道圆融禅寺以另类的坐西朝东,营造了一种圆融?
当然,它的选址,它的构建,在乎顺山顺水,依山就势——圆融禅寺深藏山坳,谷静林深,莺啭鸟啼,山泉清冽,暮鼓晨钟和风声水声,禅乐佛唱融花香草香——是谁发现了这参禅破禅的圆融佳境,卓锡得泉,结庐起庵,倡弘佛法。
西晋佛图澄国师在先,北齐稠禅师相继也。
然,成住坏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四劫毕竟难逃难脱。
民国初年,在圆融禅寺兴学;抗日战争时期,圆融禅寺建筑、古树毁坏殆尽。
“我小的时候,还有三四座两米来高的古塔,‘文化大革命’时没了,塔的砖瓦,老百姓都拉去盖房了。”62岁的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村民王胜利先生说,“另外,现在的大雄广场下面,还有一对宋双塔、六棱石柱等。‘文化大革命’中,百姓把棱破了,烧石灰了。”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皇协军(伪军)驻扎在圆融禅寺。
“听村里的老人说,日本皇协军砍掉100棵古树,扒掉寺院,用木头和房梁,在山上盖起了炮楼。”王胜利先生说,“剩下的房茬子,百姓拉砖自己盖房了。寺河村盖,岭村也盖。当阳峪村集体仓库、牲口房等,用的也是圆融寺的砖瓦。这都是1949年前后的事。”
地面建筑与古树等遭毁,圆融禅寺,古洞尚在。
“问当地老人,圆融寺有多少古洞?都说不少,但都说不清楚。”修武县博物馆馆长杨天亮先生说,“古洞前脸砖砌,洞内都是泥塑的菩萨与佛爷等,都毁了。‘文化大革命’时,打黏土矿,都打了。圆融寺真正被毁,或者说彻底毁掉,在破‘四旧’,在‘文化大革命’。”
2002年,焦作市启动圆融寺复建工程,释果建法师担当住持,自此,圆融寺复又走上了中兴之路……
无名居士护法往生
复建圆融寺6年多来,已经投下将近1亿元资金。
依山就势,层层叠叠,复建的圆融寺十一进院落,一院更比一院高。
复建的圆融寺,是一“梯田院落”。
最低处,是山门;最高处,是“古佛洞”。
“古佛洞”是天然溶洞,其内宽敞平坦,可纳百人。
洞内钟乳石,酷似人的内腹,心、肝、脾、肺、肾五脏俱全。洞口狭小,仅容一人侧身爬入。相传,往返古洞一回,一如轮回一世。
当地百姓习惯将“古佛洞”叫做“佛爷洞”。
“佛爷洞”是相对于大名鼎鼎的五台山“佛母洞”而言的。
与“佛爷洞”一样,“佛母洞”也是天地造化的石灰岩溶洞。由于造型奇绝,酷似人的腹腔,加之它钻入钻出可得重新转世的传说,便成了五台山极富神秘色彩的灵迹之一。千百年来,“佛母洞”一直是朝圣者到五台山必去的地方。
缘乎此,中国当代佛门泰斗本焕大和尚特意为圆融寺题铭:“太行小灵山”。
五台山在北太行,是大灵山;圆融寺在南太行,是小灵山。
鉴于此,我很想“往返古佛洞一回”。但是,“佛爷洞”封门谢客。
“暂时封上了。担心给损坏。机缘到了,会打开开放的。”释果建法师说,“圆融寺复建自上而下,自高而低,是从复修‘古佛洞’开始的;‘古佛洞’是圆融寺的原点,是圆融寺聚集力量、供养精神的人间净土。”
“复建圆融寺前,‘古佛洞’前边尚有两座非常破旧的所谓大殿。”修武县委统战部副部长王琪说,“当初,果建法师也很想把它们留下来。但两个破殿,与整个复建规划实在难以合在一起,无可奈何,只好拆掉,盖起了现在十一进的圆融寺建筑群落。五六年,新的寺院就起来了,比深圳速度还深圳速度。对此,上上下下非常满意。”
在整修“古佛洞”时,竟然发现洞内有一具完整的尸骨!
经过多方了解,“尸骨之谜”渐渐清晰——
从尸骨看,死者是一男性,个头不高。
1949年前后,他把自己封在了洞内。
圆融寺已经在劫难逃。他把自己封在洞内,是以身殉法,更是保护“古佛洞”不受损害。
“文化大革命”中,他封表的泥巴自然脱落。打黏土矿时,有人发现了“古佛洞”。
进入洞内,发现他与高1.5米多的一尊白玉佛背靠背,安然而去。
此时,圆融寺的上百件石碑、石幢等,或被炼成石灰,或被当了路石。
看到这种情况,村民为了保护白玉佛,主动上报修武县有关部门。
修武县文化馆石玉山馆长在村民的配合下,用棍子将这尊白玉佛撬到路上,拉上马车,运到修武县文化馆。
而今,这尊白玉佛藏在修武县博物馆库房。白玉佛刻工精湛,美轮美奂,品相近乎完美,只是断了3根手指。
白玉佛是国家一级文物。
白玉佛找到了归宿。洞内死者尸骨一直还在洞内。
“经过多方打探,死者不是和尚,而是长期居住在寺内的一位居士,可能姓韩。”释果建法师说,“修建‘古佛洞’,我含泪敛起他的尸骨,以佛家最高礼仪,为他在新的塔园起了塔。”
而今,他的塔,与修建大雄广场时发现的“宋双塔”塔基下安奉着的两位高僧灵骨,一起移骨新的塔园。他的塔,与新的“宋双塔”安居在塔园最为静谧的一个角落。
他是居士,也是菩萨。
他的塔铭,由果建法师题写,曰“护法居士功德塔”。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
在释迦牟尼看来,“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这位无名居士,也许是一粒小小的“芥子”,但小小的“芥子”舍身护法“纳佛”——他不是佛,谁还是佛?
芥子是芥菜子粒,小如芝麻,佛家以“芥子”喻至小极微;须弥山是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后为佛教借用,以“须弥山”喻至大极高。
“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参禅者不免诘问小小的芥子,怎能容纳一座高高的须弥山?这是不懂常识,是在骗人!
唐朝江州刺使李渤,也曾就此质问智常禅师。
智常禅师笑问李渤:“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回事?”
“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有些得意。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在哪里呢?”智常顺话再问。
李渤抬手指着脑袋,说:“都在这里呀!”
智常诘问:“你的头,只有椰子壳那么大,怎能装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豁然觉悟。
须弥藏芥子是事实,芥子纳须弥是禅理。
事实摆在那儿,人人都明白;禅理藏在背后,似乎就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了。
南朝有位居士,名叫傅翕,说得也相当透彻——
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水坦然平,敲冰来煮茶。
《维摩诘所说经》云:“以须弥山的高广,仍可以容纳于细微的芥子中,且芥子并无些微增减,而须弥山也没有些微减小,这是至高至大的须弥山的本相如此而不变异的缘故。梵天四天王、忉利诸天都随须弥山纳于芥子中,而不知不觉;只有那些应该因神通示现而得化度的人,才能看见须弥山纳于芥子,这就是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了。”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说到这儿,也许该明白了。
但是,我总觉得,佛家或禅家说啥事,总爱以哲学或宗教的名义绕弯子。
我总觉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乃至“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说的是一回事。
没有一个个一如这位无名居士的舍身护法,也许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佛了——当然这是“中国思维”,而佛家认为这样的居士“恒在”,不增不减须弥之山,乃是忉利诸天。
解构同一事物,儒释道方法不一。但结果,都是——
世界是圆融的,大小是变化的,祸福是相倚的,生死是轮回的……
这位无名居士,因舍身护法而新生。
以佛家看,他是菩萨,他是佛……
辟支佛陀圆融易名
无名居士在圆融寺、在中国成佛,自然不远诸法,亦不远圆融寺与中国因素。
封表“古佛洞”,无名居士与白玉佛背靠背,安然往生。
无名居士缘何如斯护法往生?
白玉佛高156厘米、宽99厘米、厚84厘米,塑像左肩有铭,曰:南无辟支佛,周王为生男,有瞛造佛像一尊,答报佛恩阔,佛光于万载,永乐七年九月吉日。
白玉佛是辟支佛。
辟支佛是什么佛?
辟支佛是辟支迦佛陀的简称,亦称辟支佛陀、辟支等。辟支佛陀是指过去生曾种下因缘,而现今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或无师友教导,而以智能独自悟道,自悟自证的人。另外,在佛未出世之时,或在佛未传教的地方,能够体认
部分宇宙真理者,均是辟支佛陀。
佛是什么?觉者也!
辟支佛陀,圆融了佛法佛教——佛之前,有过佛;佛法外,亦有佛。
辟支佛证悟,靠的是“独觉”、“缘觉”。
独觉辟支佛有二:一是学人,但生在没有佛与佛法之世,其达到初果声闻境界,不叫佛,不叫阿罗汉,而叫小辟支佛,境界与阿罗汉相同;二是在百劫中不停地修功德增长智慧,但只自度而不度他,智慧很深,长久修习禅定,常乐独处,这样的独觉辟支佛,叫大辟支佛。
辟支佛有大辟支佛、小辟支佛之分。
这位无名居士,当为大辟支佛。
“辟支佛有两种: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所谓“独觉”,是说没有佛、师友的教导,全靠自己而觉悟成道;所谓“因缘觉”(简称“缘觉”),盖因观飞花落叶等自然现象或十二因缘等,而明晓因缘和合之理,开悟证道。
辟支佛有独觉辟支佛、缘觉辟支佛之别。
这位无名居士,当为独觉辟支佛。
“朱?是朱元璋第五子,永乐皇帝朱棣的胞弟。”修武县博物馆馆长杨天亮先生说,“因为一直没有儿子,可能求过佛,保佑他早生贵子。结果,生了14个儿子。”
自此,周王朱?家族,成为明朝众多藩王中繁衍最快、人丁最盛的家族。
周王府的白玉佛,缘何安奉在圆融寺?
“朱?六世孙被封为修武县县侯,白玉佛就此从开封周王府送到了圆融寺。”杨天亮先生说。
无论是清道光版《修武县志》“明永乐七年,周王?琢玉佛施于(圆融)寺”,还是明代古碑《圆融寺修造记碑》“永乐七年,周王殿下琢白玉佛像施(圆融)寺中”,表述都很准确、严谨。
白玉佛铭云:“周王为生男,有瞛造佛像一尊……永乐七年”——在这儿,“周王”是朱?,谥曰“定王”;“有瞛”是朱有瞛,朱?长子,是第二代周王,谥“宪王”。永乐七年,朱?在位,朱有瞛31岁,尚未袭其父朱?“周王”封号。
白玉佛,朱有瞛造像,为父朱?还愿,报答佛恩矣。
“辟支佛”生涩难记,渐渐地,被误传为“辟子佛”。
“不但百姓说白玉佛是‘辟子佛’,连当地颇有学问的人,乃至研究者,也都说白玉佛是‘辟子佛’。”释果建法师说。
这种“创造”,因缘而生:“辟支佛”确与朱?佛前求子,而后朱?生14位儿子,朱?家族蔚然而为明朝藩王中人丁最盛的家族相关。
“辟支佛”而今深藏修武县博物馆仓库。
常有善男信女在仓库外磕头烧香,向“辟支佛”求子。
不是每个人都能舍身护法,像那位无名居士一样。
“辟子佛”,是普通百姓的神圣信仰。
抛开佛典,“辟支佛”而化为“辟子佛”,也是另一种“圆融”。
这种“圆融”,与佛典无关,与佛教有关,与信仰有关……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