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新建的寺庙和常住僧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果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新建的寺庙和常住僧

  主题词: 景区的新建寺庙,我们现代僧人如何面对

  如何面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后重建的寺庙多了起来,建庙的主人要赚钱.现代的僧尼能不能常住?如何常住?现代僧尼该如何面对?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几年,党中央采取了注重三农的各项新政策.使我国农村城镇建设有了很大改观,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月益在提高,中国八亿农民90%以上的以从温饱走向了小康。她的发展又促进了我国各条战线和各行业,她们也都呈现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到处呈现着盛世的愉悦景象。于是,在中国兴起了一个新的商机---旅游业。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各地区的人文景观﹑历史景观﹑自然生态都得到了扩建﹑复建和开拓。提到历史和人文景观,这就不得不提到几千年来中国大大小小的各类寺观,并包括有历史记载而已无踪迹的寺观,也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机。它们纷纷被各个有经济实力和经济头脑的企业家们,视为有文化和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而被复建和利用。这样,在中国除了红色革命景点外,在所有的景点中90%以上都有寺观景点,称之为宗教特色游。特别是现在,寺庙多了起来,道观多了起来.再加上现时这轻松的政治环境,人们被文革潮所禁锢数十年之后的多元化思绪被解放,公民真正地有了“信仰自由”,在党的宗教政策的指引下,各教都活耀了起来。我们佛教在中国现阶段是人数较多的宗教,当然发展尤为迅速。

  有寺庙有僧人常住,才是佛教道场。有寺庙没有和尚,就好像违背了千年传统,信众也不能接受。有些寺庙长期没僧人常驻而香火不旺,有的寺庙甚至因无人经管而滥屡不堪,有的竟被神汉巫婆利用,成了他们搜刮香客和游客钱财的地方.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庄严肃穆和佛教弘法的法务开展。近年来,我这个青年学僧游历了各地,所见现在的寺庙,除四大佛教圣地外,凡在旅游景区的寺庙,有50%的寺庙,均属后来修建的。由于修建寺庙功德主中的绝大多数人,为修建有历史记载的古寺古庙.他们怀有赢利的目的。归纳了一下,有如此以下几个类型:1,私营老板独资建造;2,合伙集资建造;3,居士独资或集资建造;4,国家拨款建造的文物古迹寺院;5,由僧人募化修建的。总之,一但新的寺庙建成后,第一个问题,常驻僧在哪里?但是,建庙者们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考虑如何以此而获得盈利的问题。这个问提在以上1至2的类型修建的寺庙,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的办法是:⒈僧人常驻由他们发工资,寺庙的收入全部归他们所有;⒉租赁给常驻僧,一年交多少钱给庙主或公司;⒊收入分配制,有的寺庙按收入,几几分配;有的是按项目收入分配,例如:门票,买香及经营归公司或主人,功德箱、法事及香客捐赠供养归常驻僧.如此而已,完全有经济制约和经营利益为性质.而这种现壮确有普遍存在。这不能不是当前中国佛教、道教所面临的问题.这就是说当今佛教僧伽制如何去面对这些新建的寺院,面对佛教事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如何和社会融洽的问题,谈到底这也就是如何共建“和谐”。我想,我国的宗教主管部门针对当前实际存在的有关于寺庙产权和僧伽管理制方面,何时有一个明确的条例规定,让大家能互有发展,共同如法执行才好。

  而我今天要阐述的话题,是作为一个般若僧人如何面对纷呈繁杂的常住寺院的话题;现代僧尼如何提高自身修持.常怀感恩众生菩萨心,面对一座座在祖国大地上耸立起来的庄严的寺院,何以常驻?让建造的功德主们的意愿,和我日常修持一同有一个升华,将佛之慈慧之光普照於众生。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对佛教文化的冲击也是很大的。由于人们的私欲,导致了争利于市的氛围。无怪乎建庙人不仅对建庙盈利意图十分看重.他们也还看中了佛教发展后和佛教运行中这有利可图的市场。于是,他们把市场经济也用到了佛教寺庙上了,他们并不管佛教僧人的感受。他们采取了如上所述的种种经济举措来任僧人选择。窄一听来,阿弥佗佛的弟子实难接受.无论在哪一方面,僧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挑战,心理上承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压抑。怎么办?僧团和他的僧伽们,该何去何从?这种现象从形式上看,佛教在发展.而实际在僧伽制管理上却是极不协调的。

  这就是现阶段佛教在现实社会中,需要认真审视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对此,僧人认为,僧人常驻寺庙天经地义,在寺庙里进行佛事或佛教法务,接受信众交纳的香火费和三宝供养是充许的,政府宗教条例都认定是合法的。至于把寺庙收入交给庙主、交承包款?这真是佛教界的新鲜事物,作为我们具有大乘佛性的职僧,不可不认真审视这个现实了。

  中华民国时期的(即一九四九年以前)国民党统治的中国佛教寺院,大多寺庙有清末时期留下的土地山场,作为庙产,寺庙的僧人自耕自种或出租给没有土地的农民,以此收入而维持寺庙僧人的生活。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寺庙的土地也纳入了土改.寺庙土地山场也和当地百姓一样,以寺庙实际人口(即僧尼)数来划分土地.有的地方以封建迷信、拆庙毁佛,逼僧尼还俗,分散各地的小寺庙,实际上已不存在了.有的寺庙,实际上已名存实亡。直至一九五六年后的农业合作化,农民的刚分到手仅两三年的土地,又从互助组到农业合作社.寺庙的土地也被合作化了.从此,维持寺庙生济的庙产土地,从沿渊的历史上消失了.曾记得九华山仁德大和尚,当时为了保持寺庙的仅有的一点庙产,他自荐为生产队长,带着十几位年岁大的不肯还俗的僧人,以一个生产队的行式,守护没人烧香的寺庙,以一个住户而生存了下来。当时,全国各地分散的中、小寺院,大多数是空庙一座,有的被占为公房而公用了.特别是文革的那十年,佛教和其它各教都被取缔了.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就让它成为历史的历史,任有评说吧。

  而今盛世的佛教,在改革开放,在一国两制的经济发展中得到复苏,渐渐发展了起来的佛教事业.自然按照佛制佛仪为发展起来的寺院.恢复职能的中佛协也开始积极培养职业僧人员。如是各地大丛林的佛学院所、雨后春笋般地办了起来.各地古刹也逐年如期为佛教弟子开坛放戒,僧尼人数越来越多,佛教事业生机勃勃。

  寺庙多了、僧尼多了,从事佛教工作的弟子,生活从那里来呢?中国的各级佛教协会和寺庙僧人,是在政府宗教局的管理下、民政部门核准下的民间群众性的组织。他们的经费都是自筹的?僧人的单费也是寺庙筹集发给的。寺庙的收入主要是香客捐到功德箱的香火钱,还有在家修行的佛弟子捐给的供养三宝钱,再加上寺庙僧人为信众做各种佛事的经忏收入.能够有这样收入的寺庙,僧人至少得十人以上,这些僧人和寺庙的支付,是要有一定的收入来源的。那么,话题又回上面已经列举的现在寺庙的状况.寺庙的香火钱、供养三宝款、经忏收入都要交给庙主?或者交纳寺庙承包款?或者几几分成?这是不是对传统僧伽制的一种冲击?以盈利为目的,这是他们管理手段,对建庙者说这是对的。对弘扬佛教正信来说,这却是一个锤炼佛教人的能不能转换传统理念的新问题?佛教的世出世间法,这大概也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吧!

  当代大和尚太虚大师﹙1947年圆寂于沪玉佛寺﹚,面对传统寺庙产业在蒋家王朝时代逐渐衰败﹙军阀混战许多寺业被毁,地方权势们侵占庙产或典当出卖庙产等﹚的情况下,早在1913年,他就明确提出佛教三种革命:①教理革命;②教制革命;③教产革命.他主张,现在的僧尼专心小乘自修自律,已经不够了.他弘扬的人生佛教,是要做一个超人格和道德的超人.我认为,他说的这种人是具大智慧﹑大悲心﹑大愿力﹑大无畏精神﹑去度一切苦厄;这种人无利欲无我执的,修四无量心和六度万行,既度自己又度他人,自利于他的菩萨行。我们目前的状况,建庙的施主都看重盈利了,我们可没这个心,只要有口粗茶淡饭、布衣遮体、能住下去就行。庙主们什么这种办法那种制度的,对于一个能自制自律的佛教弟子用不上。我们的佛弟子总认为建庙的施主们,不仅有财力而且有佛缘,他们今日的财富是他累世积下的善根.造庙是佛缘也是善人根器,我们应赞叹他、亲近他、包容他们的偏执偏见,只要我们能住下、能弘法、能修持自己,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九华山有位青年比丘,被邻县一个景区内的寺庙请去常驻.开始,这个景区老板,就把公司印好的常驻协议书拿出来,叫小和尚签字.小和尚看也没看就签了.而且一住就是三个月。老板叫会计提了钥匙来开功德箱.又统计了功德簿上的钱数,结果小和尚把功德簿上的钱盒子搬了出来,一数钱,超出了功德簿上好几倍。会计傻了。临出门时,小和尚还捧出铜磬追到门外说:“会计,这儿还有点钱”.第二天经理把一摞钱交给小和尚,和尚诧异了?老板说:“这是你应得的钱啊,是协议书上规定的”。小和尚说:“我不要这么多,我能留下一半,给父母尽孝就行。我在庙上有吃有喝就行,等到若干年后,你造庙的钱收够了,到那时,我们再建庙养庙吧?你现在起了头,盖了大殿僧房,你做了大功德了,是佛门再世的菩萨”.老板激动万分.小和尚的言行和德行深深地感动了老板.特别是小和尚说:“你的前世一定是个肯施舍的大善人,做了不少好事.你现在从一个打工匠变成大富豪,这就是善有善报,而且你的善心根器还在,又来建庙,你世世代代功德无量啊!你建庙度了我们这班和尚,你又办企业又度了一方众生,你真是菩萨心肠啊!”一番话说的老板不好意思起来,向小和尚收回那份签了字的协议书,尴尬地把它撕了,冲着小和尚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他拉着小和尚的手说:“师傅,你放心、安心常驻吧!如有困难就找我好了!”你能说,这位老板在听了小和尚这番话后,难道心里一点反思也没有吗?不会的,我想这会儿他的心里那往日的不仁,交易中的贪婪,建庙盈利想法等……一起交织心头,那无言的自责已形成心灵深处的忏悔.一声“阿弥陀佛”无形中受到了佛的启发而般若波罗密了。

  无论什么形式的寺院,僧人去常住.去掉利欲的追求,名声的追求,名闻利养的追求.什么寺庙我们都能住得进,也能住得上。因为寺庙是佛教道场,不是追名逐利的市场;我们是佛弟子是修六度万行的大乘修持者,豪华的庙和简陋的庙一切都无碍于我们常驻的。

  具有历史记载的古刹古寺得到修复和扩建,已经不存在的古庙在原址上又重建了起来.这说明了在党的宗教政策的指导下,祖国传统的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大开发,大挖掘。这是末法时代的万幸,是佛教界的胜事.是祖国文化遗产又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大好时机.中国佛协为培养僧源而开办多种形式佛学院所,做了不少工作.但在某些地方某些僧人遇到那些受到约束,特别受到经济限制时,就不愿常驻。甚至,有的和建庙之主关系弄得很紧张,很不协调.这个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予以调研引导。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寺庙多了,僧人多了。和谐中国,以人为本,而佛教也是以人乘为主,以弘扬佛教文化,使人心逐步走向正道,趋向和谐;使众生减少贪欲,达到内心平衡,从而使利欲冲突逐步淡化而减少.做到互利、互助、互相尊重,形成一个和谐的局面.而我们现代僧人要适应现代多层次多经济构架而建的寺庙,如何和建庙的主人们融洽起来,那小和尚的言行,是不是值得同修们三思呢?

  弘扬佛法、庄严佛教道场、面对现实,现代僧尼把和谐共处也要落到实处。从我做起、从心做起、从无私无我无所执做起,逐步过度到“利和同均”和“身和同住”,使中国各地寺院从林都有一个稳定的和合僧团.为弘扬“人间佛教”做出新成就。

  释果坚草于2009年4月20日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