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湮没在岁月中的镇宁寺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湮没在岁月中的镇宁寺

  弥足珍贵的道光华表,号称“辽西三白”之一的凹面山墙,谜团重重的照壁以及曾经名噪一时的东北古刹,在岁月的洪流中,它们从人们的记忆中褪色……眼下,鞍山正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田野普查工作,为了将一些珍贵遗迹展示给世人,记者同专家一起探寻了——

  两座高7米、古朴精美的花岗岩华表历经169年岁月的洗礼,仍旧屹立不倒;两座更为久远的石狮威严蹲座在华表前面的石台上,静观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这样的画面也许应当出现在古老的园林里,或是文物纪念馆中。而事实上,它们只是些被遗忘的历史载体,驻守在我们这座城市周边的一所乡村小学里,听任风吹雨打,孑然伫立。村里人已习惯了这样的景致,甚至于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也不会跑到跟前玩耍攀爬,在热热闹闹的校园里,它们孤独地相依相望,抚慰彼此的寂寞。

  ★ 重访古迹 ★

  如果不是考古专家、鞍山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检查员李嵩岩的指引,我们无法想象烟狼寨这个宁静整洁的小村,曾经佛事叠积,香客川流,因为这里曾有名噪一时的东北古刹镇宁寺。烟狼寨地处如今的千山区达道湾镇,同许许多多处于深山之中的佛教寺院不一样的是,镇宁寺建在一片平原之中,经历数次沉浮和变迁,现在这里已变成一所小学。

  踏进烟狼寨小学正门,操场上耸立的一对古朴精美的华表立即映入眼帘。这对华表高7米左右,柱身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表柱呈八角形,东侧的华表柱身上刻有“大清道光十九年吉日合会仝立”字样。经查道光十九年为1839年,仝字通同,推断此华表为一个名为合会仝的香客捐资修建。华表顶端有一似犬非犬、腹长鱼鳞的坐兽,形象与狮子、麒麟、辟邪接近,叫“望天吼”,人们用它寄托祈福避祸的愿望。“望天吼”下面为莲花托盘,叫承露盘,古人用其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喝了便可长生不老。

  华表前面立着两个一人多高的石狮,雕功传神,从雕刻手法和石狮半蹲的坐姿,推断为清初的石刻,比华表的年代更为久远。细看两个石狮,一雄一雌。雄狮脚踩彩球,气宇轩昂,威风凛凛;雌狮活泼可爱,憨态可掬,脚底踩着一头小狮子。两组凝聚多种中国元素的石刻,既表达了艺术上的和谐,又透露出历史的威严庄重。

  李嵩岩说,没有一定规模的大庙,是立不起华表的,“单个华表的重量至少在4吨以上,它的雏形更为沉重。在没有机械的古时,石匠们从大山里采石后,加工成雏形,便运到这里,再精雕细琢,全程只要稍有一点疏忽,就前功尽弃。所以说,刨除别的,光是这对华表,就够列为省级文物了。”几十年前,李嵩岩曾探访过镇宁寺。让老人感到遗憾的是,在他初访时,镇宁寺就已遭破坏,只在残留的石碑上发现一些字迹,上面写明镇宁寺为明代弘治五年(1492年)建立,寺庙的详细情况已无处可查。不过根据四重殿的规模可知,镇宁寺过去曾盛极一时,因为在中国古代,有四重殿的寺庙屈指可数。

  ★ 历史传说 ★

  为了揭开镇宁寺的神秘面纱,我们先后咨询了文化、旅游、博物馆等多个部门,只得到了一些简单的资料:镇宁寺位鞍山市西郊,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618年,鞍山解放期间,此寺遭破坏,文革时期,遭到进一步破坏。除了这些,再问不出详细的情况及史料。一位女工作人员热情地指点记者去找找退休的老专家试试。镇宁寺的跌宕命运让人深深感叹,幸好它并没有被当地人完全遗忘,烟狼寨一位六旬老汉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今年68岁的孙继尧是烟狼寨村的“坐地户”,四年前,闲来无事的孙继尧突然想画幅有意义的画儿留给孙子做纪念,思来想去,老人决定绘制镇宁寺当年的雄风。1948年,烟狼寨刚刚改作小学,孙继尧此时读小学一年级。他说:“当时,我们在二重殿上课,一重殿还供着两尊4米多高的泥塑佛像。教室不够用,就打算把一重殿腾出来。村干部领着几个人,将胳膊粗的绳子套在佛像的脖子上,拽了几下没拽动,就把读书的孩子也叫出来,像拔河似地一喊号子,大佛像摔在地上碎了。”孙继尧根据儿时的记忆,绘了张镇宁寺的概况图,拿着图向村里年长的老人核实,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孙继尧问了个遍,还专门咨询了一位曾经在寺庙里做过和尚的老人。随着走访的深入,孙继尧不仅详细掌握了寺庙的各种建筑,还打听到不少有意思的传说故事。

  相传唐朝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东征时来到尚是一片荒地的烟狼寨村,有人看出这片地是一片“龙脉”,将来会出天子,秦尉二人获悉马上将此情况汇报给皇帝李世民。李世民马上命令军队在此地建一座寺庙,并命名为“镇宁寺”。寺庙刚建成,前方战事紧急,秦尉二人火速带兵拔寨起程。部队走后,有人发现寺庙没有影壁(在过去大宅和庙宇门前都有一处用于遮挡大门的影壁墙),立即骑马追赶,在海城甘泉镇追到部队,情急之中,秦尉二人下令在当地修建影壁墙。据说,当朝皇上还是不放心,为了把龙脉之地彻底震住,后来又在镇宁寺的旁边建了三座小寺庙——老家庙、火神庙、龙王庙,分别代表龙头、龙腰、龙尾,好让这股龙脉永无出头之日。传说已无法考究,但如今的甘泉镇确实有座影壁墙,上有“镇宁寺”三字,成为一个难解之谜。由于寺在鞍山,照壁在海城,因此镇宁寺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寺院”。

  ★ 八大景致 ★

  几年寻访之路,孙继尧查阅大量资料及古书,整理出许多有价值的资料。据辽阳县志上记载:城西六十里烟狼寨村中正殿五楹雨廊各五间,寺僧六七名,相传建自唐代,但无古碑可考,惟有明弘治五年铜锺一座、清初石碑六座,又寺中有八景如凹面墙格古洪钟等。经过走访村中老人,孙继尧“集齐”了镇宁寺八景:第一景为一对华表;第二景为两对狮子,除了现存的一对,还有一对体积较小的狮子解放后被毁;第三景为一重殿后边的四棵平顶大松树;第四景为东西厢房前的两棵枣树;第五景是三重殿东大山的白色凹面墙;第六景是六座石碑;第七景是三重殿上的铜钟;第八景是四重殿东北面的荷花池。如今除了第一、第二景相对完好,第六景尚有残片可寻,其他几景早已随着岁月烟消云散了。

  这八景中最出名的要数铜钟和白色凹面墙。据说铜钟十分小巧,只有20多厘米高,挂在三重殿正中的一个架子上,常有鸽子落在上面,铜钟轻轻晃动,便发出清脆的响声,因此有“鹁鸽钟不打自鸣”之说。白色凹面墙的名气就更大了,据《辽阳古迹轶闻》记载,辽阳城西有三处古代建筑,即辽阳广佑寺白塔、首山观音阁白佛殿和烟狼寨镇宁寺白山墙。因三者皆与白色有关,故统称为“辽西三白”。镇宁寺所在的烟狼寨村,历史上曾为辽阳管辖。古刹镇宁寺的白色山墙与一般寺院殿堂的平面山墙不同,整个山墙呈凹形,这种形状的山墙看起来似乎不太坚实,但数百年来从未重新砌筑。白色的山墙不但使古建筑本身更加明快、醒目,而且更体现了佛教的纯净和圣洁,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熠熠生辉,突显了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因其为白色,又有特点,故列入“辽西三白”。直至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镇宁寺的白色山墙还尚存。

  ★ 并非尾声 ★

  听学校员工讲,解放后,镇宁寺经过几次拆扒,被改建成了学校,数年前又再次重建。不过,我们还是在校园找到了镇宁寺的些许影子。两个华表后面,几个古老的青石台阶被磨得极光亮,每天,学生们踩着它们往返与教室和操场之间。据说,学校的三排平房部分仍使用古刹的地基,三排平房留有中开拱形门洞,踏进第一个拱门,空旷高大的门厅里瞬间回响阵阵脚步。琅琅的读书声中,时光交错,耳边仿佛又听到悠扬的钟声和清脆的木鱼声。李嵩岩道:“这便是当年的一重殿。”院内一棵龙爪古槐枝叶茂盛,生机勃勃,昭示着千年古寺辉煌的昨天。接连走过三个门洞,最后一排就是已废弃多年的四重殿,不过几经修补,看不出当年的模样,但东山墙仍保留着檐牙高啄的屋脊,历尽沧桑的青砖黛瓦散发着阵阵幽古气息,屋内几根褪色的巨柱擎梁可以看出当时建筑工艺的朴实厚重。在烟狼寨小学西侧的围墙下,数十块沉睡百年的石碑残块淹没在一片荒草丛中,一村民直言,这些石碑太沉了,不然早就处理干净了。

  实习生 刘丹 记者 张伟 文/摄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