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山
黄檗山目录
【临济宗祖庭—黄檗山】
【希运禅师与黄檗祖庭】
【游黄檗山】
【黄檗“三绝”:禅、茶、竹】
黄檗山
[编辑本段]【临济宗祖庭—黄檗山】
黄檗山,原名鹫峰,坐落在宜丰县西北部的黄岗乡黄檗村境内,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的祖庭。山高林密,层峦叠嶂,飞瀑鸣泉,极称幽静。山中古迹主要有古寺、塔林、虎跑泉、龟石、飞瀑等。
黄檗山不仅是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临济宗的祖庭圣地,而且是赣西北著名的风景名胜。山高林密,层峦叠嶂,飞瀑鸣泉,是赣西北著名的风景名胜。寒婆泉位于黄檗山下,天然清纯,冬暖夏凉,味道甘洌。
这甘洌的泉水在当地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上古时候鹫峰山下有户人家,母亲寒婆与儿子喜来相依为命,母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婆每日到泉井洗衣洗菜都和儿子在一起,寸步不离。可是不幸儿子夭折,寒婆再到泉井洗衣洗菜只是孤单一人,思子心切,整日哭泣,井泉同悲,泉水渐退,干涸见底。寒婆更是悲戚,从此每天以泪洗脸,坐在泉井旁呼喊儿子名字。她的哭喊声惊天地泣鬼神,感动了神灵。干涸的泉井又汩汩的涌出了泉水,清洌晶亮,泛出了她儿子喜来的影像。寒婆的心从此也得到了安慰,泉水也变的更加清凉甘洌。凄美的母子连心故事后来被广为流传,后人就把这口井叫做寒婆井。后来,唐皇叔(即李忱,是唐宪宗第13子)在黄檗寺随希运法师学佛时也到寒婆井饮寒婆泉水,对泉水的清凉甘洌而大为赞赏。
“寻迹依稀寒婆井,千载未改是甘泉”。虽然今天的寒婆井只剩下遗址,但甘洌的泉水仍在滋养着一方水土和人们。
据《江西通志》载:“黄檗山在新昌(今宜丰)西,山使绝顶有寺曰鹫峰。”《新昌县志》云:“黄檗寺,唐名灵鹫,断际禅师道场也。临济宗风遍于海内外,实于兹得法。”断际禅师即希运,福建福清人,出家后,云游到灵鹫寺,在此宣扬直指单传的心要,创立了新的禅宗之旨。其弟子义玄,在黄檗习禅多年后,去河北正定的临济院,阐扬希运旨义,创立了临济宗。宋代,日本僧人荣西和俊艿,先后来华学佛,将临济宗旨传到日本,至今日本有门徒500万之众,朝鲜、越南及东南亚诸国,皆不乏临济信徒。
[编辑本段]【希运禅师与黄檗祖庭】
灵山秀水
南宋礼部尚书、大学者王应麟曾游黄檗山,赋诗一首:“黄檗去无踪,清流出涧中。乍疑飞冻雨,还觅透寒风。湛性非尘溷,闻根与暗通。曹溪留一滴,清味此应同。”黄檗山不知踪影,唯见清流飞瀑,而曹溪六祖的血脉却在此处生根开花。上溯一千一百年,唐宪宗第十三子李忱,少时行为古怪,喜学僧人跏趺坐。他的长兄李恒在位时,有次早朝后,他忽登上龙床,作揖群臣,众皆大惊,以其患“心风”而奏请穆宗免其罪。穆宗抚其背云:我这个弟弟是“吾宗英胄也”。穆宗逝后,敬宗、文宗、武宗继立皇位。武宗常称他这个叔叔是“痴汉”,还嫉恨他当年登龙床有篡位之嫌。一日命人将其打昏在后苑,以屎尿灌之。在京城他是无法立足了,为避武宗猜忌之祸,李忱只得云游四方,后来到黄檗寺成了小沙弥。一日,他与希运禅师同游黄檗山,至一瀑布前,希运突然吟诵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立即接对:“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下联对得天衣无缝,但希运禅师说的是佛法道理,而李忱谈的却是自己未来的龙庭之志。后来,李忱果然继皇位,是为唐宣宗,不知是不是黄檗这片灵山秀水使他东山再起了。山之有水,犹人之有灵。山之水何来?必得茂盛之植被。远望黄檗诸山,但见群峰重峦,古木参天,遥遥看去,直觉得树比山高,气象万千。有人总结出黄檗有六大景观:道场塔林、峡谷飞瀑、清泉幽径、奇石险峰、古木香茶、名人题咏。倪思还有诗《游黄檗山》,内云:“云鹫峰头一万杉,覆盂山下木参天。当年曾识祖师面,溜雨鸣风三百年。”灵山胜水,当引来高僧大德,于是,宜丰的黄檗山注定了要成为佛教禅宗祖庭之胜地。不知何时何日,一位云游四海的印度僧人来到此处,抬头一看,觉得此山水胜景真像天竺国的鹫岭,于是命名曰:“鹫峰”,并建鹫峰寺修行。此僧姓甚名谁、法号为何一概不知,后来他的下落怎样、葬于何处也一无知晓。只是数百年后,从江西奉新的百丈山来了一位禅师,名叫希运,他是奉师命来此处修行的。这位和尚身长七尺,相貌古怪:额间隆起一颗硕大的肉球,其行其言被人称为“倜傥不加羁,人莫深测”。他见此处山峦起伏,壑深林密,是修道的好场所,便决意驻锡于此,并改鹫峰为其家乡同名之黄檗山,以解其思乡之念。自希运大师居黄檗后,史载“四方学徒望山而趋,睹相而悟,往来海众常千余人。”宜丰的黄檗山遂成禅宗的大道场。
断际禅师
在颠簸中,吉普车猛然停住,打断了我的思路,原来到了希运墓塔处。下了沙石路,拐上山坡,不用十分钟,眼前蓦然出现了并排的三座墓塔。最左边的即是“运祖塔”,又称“广业塔”,它就是希运祖师的归宿地了。该塔位于塔前村墓山上,塔高3.1米,宽1.2米,形如宝瓶,下为须弥座,束腰肥鼓,刻满了缠枝花叶。上分四层:华盖、覆钵、仰莲和宝珠。塔的四周建有石砌的罗围,内有石台石柱石阶等。石台的正中刻有“断际禅师塔”,罗围后部正中嵌有石碑,上刻“开山始祖上希下运谥断际禅师之塔”,为清初重立。墓塔斑斑驳驳,灰黑相间,在万木丛中显得庄严肃穆。希运禅师一生有奇遇。他少年时出家于福建福清县黄檗山,长而云游四方。一日,他在天台山参学,路遇一行脚僧,两人相谈甚欢,结伴而行。忽遇一阵暴雨,涧水陡然间上涨,挡住了去路。行脚僧说:“我带着你渡过去如何?”希运张口拒绝:“兄要渡自渡好了!”行脚僧取下斗笠一抛,但见成一优美的弧线滑落在涧水中间,和尚褰衣蹑波,一跃而起,正好落在斗笠上,借其浮力,已然渡过了溪涧。僧人回头,颇得意地招手:“过来,过来。”希运大吼:“咄!你这个自了汉,早知道如此,我真该砍断你的腿!”僧人不以为怪,反而叹道:“真是个参悟了大乘佛法的人,我不如你啊。”原来,在佛教,有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之分,所谓“渡人”喻指引渡人们到觉悟的彼岸世界去。小乘佛法是“自顾自地渡”;而大乘佛法则强调要靠自己的力量“自渡”,且要渡尽天下之人。所以,在这则故事中,行脚僧虽神通广大却感慨不如希运禅师的大乘境界之高。希运离开天台山,往京城长安行脚。一日,天色已晚,他到一户人家化缘,一老妇人出来,见希运说:“不要太贪得无厌了!”希运回言:“你还未施舍予我,咋就责我?”老妇人见其气度谈吐不凡,召其进屋,请他用斋毕,又告诉希运:“在江西的百丈山,有个怀海大师,禅法高深,何不求学于他呢?”希运闻言,即刻上路,赶往江西。初见怀海,大师见其个子高大,说:“巍巍堂堂,从何处来?”希运接言:“巍巍堂堂,从岭南来。”怀海心中高兴,问:“巍巍堂堂,当为何事?”希运答:“巍巍堂堂,不为别事。”怀海觉得希运禅师的根器非凡。就这样,希运成为了怀海大师座下与沩山灵齐名的得意弟子。一日,怀海问刚出外的希运从何处来?希运慢悠悠地说:“大雄山下采菌子来。”怀海又问:“看见大虫(老虎)否?”希运立即作老虎叫。怀海拿出斧头作砍状,希运则反过一巴掌扇过去。怀海大师受掌不仅不怪罪,还哈哈大笑,上堂对众僧说:“大雄山下有一大虫,你们要好生看着,我老汉今日亲遭咬一口。”又一日,怀海大师对众僧说:“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三日耳聋。”希运一听,不觉吐舌,但也记住了这种独特的传法方式,日后他接引学者常常灵活运用。这两个禅宗的公案,说明怀海大师对希运的慧根颇为欣赏。
皇叔古塔
离开运祖塔,我们往东行约400米,从乱草丛中钻过去,眼前顿现一倾圯毁坏的巨塔,名“皇叔塔”,是唐宣宗驾崩之后,因他与宜丰黄檗的缘分而为他建的一座纪念性墓塔。塔高约2米,宽1.4米,依稀可见上面刻有佛像和祥兽。但是,塔的上半部完全损毁了。黑黝黝的半截塔身,全部淹没在高大的松林翠竹芭草之中,山坡上到处散堆着刻有精美图案的石块,显见得都是塔墓的组成部分。在黄檗山旁,有山名“天子山”。传说,李忱当年到黄檗,天现瑞相,似乎预示他的远大前程,所以山名更为“天子山”。李忱走累了,“天神”送来了座椅,现在山上就有块酷似靠背椅的石头,被老表们称为“天子椅”。公元九世纪,唐宪宗被宦官杀死,唐代出现了宦官与朝官、朝官与朋党之间争斗的惨烈局面。作为宪宗13子的李忱虽被尊为“皇太叔”,但却遭到先后继位的敬宗、文宗、武宗的猜忌,甚至于性命难保。李忱为自救计,不问朝政,装痴卖傻,乃至“避武宗之忌,为僧,云游四方。”最后到了江西宜丰黄檗山,随希运和尚习禅法。“禅”是梵语Dhyana一词的音译,意为“静虑”,即安静地思虑。在古印度,佛教把修行分成几十个阶段,人们必须经历每个阶段,渐进地提升。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后,历数百年的发展而出现了禅宗,禅师们坚决反对皓首穷经,弃绝渐进式的苦修苦练方式,倡导“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因为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个个皆能成佛,这是一条通过个人的直觉而实现成佛的道路,并且是一种解脱一切人生烦恼的突进式的修行方式。所以,当慧能创南宗“顿悟成佛”之义时,便主张成佛不假外求,不读经,不立文字。希运是南宗第五世法孙,他完全继承了慧能的学说,也主张“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地若空,慧目自现,内无一物,外无所求”,所以希运和尚就发展出所谓“当头棒喝”的方法来打破僧人的迷执。徘徊“皇叔塔”前,心中暗暗思忖:这个唐宣宗由宜丰深山中的黄檗古寺里的小沙弥一跃为大唐的皇帝之后,在处理繁重的政治、军事、经济等事务时,不知是否还能贯之以禅学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即世而求出世间”?也就是说,是人都不能凌空蹈虚,不食人间烟火;但另一方面,为求解脱,又须以出世的态度作入世的事情。南禅创始人慧能大师有话云:“法原在人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佛法就在人间,人们只要在现世生活中去求取即可,不必也不应该离开现世的生活,另去寻求一个“彼岸世界”。这就叫做“行住坐卧皆是坐禅,挑水担柴无非妙道”。有了如此精神,宣宗必可为其世俗的政务活动获得一种超越的价值承诺,把治国安邦转化成参禅悟道,这一点是仅有儒家精神的治国者们无法获得的。作为晚唐“中兴”之君,其治道与此或许有些内在联系吧?而且,宣宗即位且获大权之后,一改武宗灭佛的政策,大兴佛教,并使黄檗希运临济义玄一系发展迅猛,宗风半天下。下得山岭,我们穿行于麻石小道上,偶尔也跨过一座座圆拱形的石桥,它们被磨得圆润光滑,半沉于水田泥土之中。显而易见,这都是一些唐宋古道,无数的僧人信众就是通过这些小道进山参禅的。
临济宗风
黄檗古寺始建于唐代,明中叶被毁。崇祯二年(1629年),有僧人重建;清光绪庚子又毁于火,仅存旁殿和观音阁。“文革”十年浩劫期间,古寺建筑毁坏大半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筹款修路过程中,古寺所有的地面建筑全部拆除。现今有台湾来的法师想重新恢复,已筑好了规模宏大的地基。当年黄檗古寺的遗存中,在一块残砖上还刻有“鹫峰”二字。寺侧左边有一石砌井栏的清泉,内壁刻有“虎跑泉”三字,井旁还有一些石凿的凹盆,传说是当年和尚们盥洗所用之物。为何叫“虎跑泉”?据说有一只虎闯入了寺内,碰翻了香案,吓跑了和尚。希运法师点香案化为巨石,镇虎于石下。虎并未死去,倒是静静地听和尚们讲经诵课,以致改掉了虎性。希运圆寂之后,老虎突然从石下冲出,头触广业塔而死,有泉水忽然从石下涌出,成了黄檗古寺中的一景,且为僧众生活所必需。千余年前的黄檗古寺可是一座闻名天下的大丛林,到黄檗山追随希运和尚习禅者常有八百上千人,挤得禅堂水泄不通。希运师每每大怒,认为这许多人不是真习禅,不过是凑凑热闹而已。一日上堂,众僧云集,希运师忽大喝:“你们这些人究竟想求什么?”边说边举起禅杖驱逐他们。众僧仍不肯散。希运无奈坐下道:“你们这些吃酒渣子的家伙,到处云游,看见八百、一千人的禅院便赶过去,难道是图他的热闹吗?习禅不易,当年马祖大师席下有八十四人习禅,得大师法旨者不过两三个而已。能领悟的就立即领悟,不能领悟的就散伙吧!”言语明快,直截了当,禅味十足,真是个痛快淋漓的和尚。可惜,如今禅堂荡然无存。十几个世纪过去了,青山依旧,人去物非。这千年古刹能否重生?我们拐到山后,信步双林峰小径,未百步,眼前情景使我们眼睛为之一亮:三座十分壮观的佛塔顿现面前。最高处的塔最为抢眼,它名称“塔中塔”,又叫“大钟盖小钟”:外塔似一大钟,以石块垒成弧状塔屋,高约4.3米,底径4.5米。内又耸立一座钟状的小塔,高有2.47米,底宽1.2米。塔身正面刻有“亦苇岸禅师塔”。此塔建于清康熙年间,据说造型为全国佛塔中仅有的珍品。下面排开有两座墓塔,一为湛虚智禅师归骨之处,一为临济宗三十七世上肇下修显道禅师的舍利塔,均建有石砌的罗围,造型均为佛塔中的精品,气势恢宏,令人赞叹。虽然此塔为钟状,可我们却觉得像蒙古包,也许生于明末清初的黄檗古寺中兴祖师的亦苇岸是蒙古族?抑或他曾在蒙古大草原生活甚久而对蒙古包情有独钟?这一切都无法确证,只能留待这陪伴在侧的苍松翠竹去解答了。在黄檗山的群峰中,千百年来,建起了大大小小70余座墓塔,还有葬众僧遗骨之普同塔,每座塔在造型上皆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只有住持一级的宗师才能置专门的墓塔。自古以来,黄檗山的祖山、祖庭、祖塔被赞为天下临济三大圣景。散在山间的众多斑斑驳驳的墓塔,透露出往昔黄檗古寺些许辉煌的信息,也让游客惆怅,沉思,唏嘘不已……
[编辑本段]【游黄檗山】
历代名公巨卿、文人墨客,相继前来黄檗山游览,留下不少诗篇。宋淳熙四年(1177年),瑞州判官、后任礼部尚书的倪思,曾来此游览,有诗云:“历险扪高无路寻,乱山穷处是禅林。”“云鹫峰头一万杉,覆盂山下木参天。”描绘了黄檗山险峻、宏伟的景象。1987年,黄檗墓塔群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黄檗村(黄檗寺原址所在地),但见青山环抱,西南面最高峰就是灵鹫峰,烟云氤氲,锁住峰头。村头路边,有虎跑泉。泉水从地下横洞中涌出,传说当年一虎闯入寺中,碰倒香岸,希运指案化为巨石,收虎镇压石下。从此,虎常听讲经诵课,逐渐感化。希运死后虎突然从石下跑出,触广业塔而死,石下从此珠泉涌出。
从村后爬上百余米高的泥泞陡坡,忽见山谷间矗立着几座石塔。造型奇特的是塔中塔。外塔以弧形巨石垒成一洪钟状塔屋。内塔亦如钟,刹为覆钵、仰莲、宝珠相迭。塔身正面刻“亦苇岸禅师塔”。内外塔间可容十人。这种石塔,据说在国内仅有孤例,可称艺术珍品。
塔前自然村墓山上有希运墓塔,又名广业塔。山中还存有唐宋以来僧释墓塔70座,造型各异,工艺精湛,不但是研究佛教渊源的实物资料,且堪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山寺遗址以东1.5公里的中洲有瀑布,为新昌八景之一的黄檗飞泉。瀑布落差10米,随坡跌落,飞珠溅玉,蔚为壮观。
黄檗山还出产茶叶。《茶经》记载:“瑞州黄檗茶号绝品,士大夫颇以相响。”倪思对黄檗茶曾大加赞美:“中州绝品旧闻名,沦以寒泉雪色轻。怪得道人常不睡,一瓯唤醒梦魂清。”
游过黄檗山,灵性在心间。黄檗山,又名鹫峰山,位于意向西北宜丰县黄岗境内。唐高僧希运修心至此,建鹫峰寺,并改山名黄檗。法嗣义玄创临济宗风,为临济宗祖庭山,以禅、茶、竹“三绝”闻名。
[编辑本段]【黄檗“三绝”:禅、茶、竹】
游历黄檗,寻古访幽。虽不见古刹红墙绿瓦,不见驿道经幡香客,得其禅道悠远不俗。
据考证,唐大中时,有个名叫希运的和尚,从家乡福建福清黄檗山云游到江西,先在奉新百丈山学法,约于公元835年到鹫峰寺参禅,将鹫峰一带的山岭改名为黄檗山,将住持的“鹫峰寺”改称为黄檗寺,以寓思乡之情,尔后,法嗣义玄创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五家七宗”之一。
民间有传,希运身高七尺,额有肉珠,举止倜傥,善辞令。不喜“死读佛经”,更善“我心即我佛”的顿悟灵通。每收领弟子,先给“当头一棒”,若能顿悟,便收为徒。至义玄,收徒亦沿用此法,且棒击时大喝三声。
希运法师,弟子甚众,下经野史多有辑录。宜丰县县志民国版《盐乘》载:宣宗李忱因避宫庭“皇叔之争”,曾在黄檗山做小沙弥多年。一日,与希运观瀑,以瀑布为题相吟。希运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近看方知出外高。”李忱唱和:“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希运的俗家弟子贡献最大的当数唐大德年间的上柱国(宰相)裴休。他将希运的说教要义汇编成《黄檗项运禅师传心要》一书,奠定了临济宗在佛界的地位。
义玄是希运的法嗣,后移居河北正定建临济院,使临济之风启遍于南北。大约十二世纪初,临济宗传到日本,现有信徒数百万。今东京市郊黄檗山万福寺即是1654年由临济正传三十二世日本弟子隐元隆崎禅师创建的。
古道漫漫,延亘数十里的石阶栈道斗折蛇行,古木参天,空谷传响,白湍素流,石塔成群。其中断际运祖塔、皇叔塔、普同塔、亦苇岸禅师塔和永庵无缝塔亭堪称石雕工艺精品。皇叔塔为唐宣宗的衣钵塔。塔身宝瓶状附盘龙,每方各刻四佛像,花岗石雕座。亦苇岸禅师塔,又称“塔中塔”、“大钟盖小钟”。外形似洪钟,弓顶石屋,中间有门,人可入内,屋内还有一小石屋,故称”大钟盖小钟“,是全国陵墓塔建之中仅有的一处胜迹。
黄檗茶史与临济宗风的兴盛一脉相传,堪称一“绝”。《茶经》记载:“瑞州黄檗茶号绝品,士大夫颇以相响”。宋时筠州判官倪思,诗赞黄檗茶有色有香,“中州绝品旧闻名,瀹以寒泉雪色轻,怪得道人常不睡,一瓯唤醒梦魂清”。
黄檗人种茶制茶沿袭至今,家家有茶辅,户户即茶厂。一口锅一焙火便是一个手工茶栈,做工极为考究。太阳出山后不采茶,头水茶以“一芽两叶”为标准,栽花制茶是黄檗人习俗,制茶时将盈香的花骨用丝一串串缀起,封箱焙干后,把线拎出,使茶有花之奇香而无花之形骸。“瓜片茶”的制作很是叫绝,竹枝作炒具,以木炭烘焙,鲜叶不过夜,留其叶嫩、香酽、汤色、味醇、耐冲的独特风味。早年,黄檗山茶获莱比锡世博会殊荣。
黄檗山的竹极具韵味。篁竹幽幽,绵延十万亩竹林,亩均立竹100余株,堆青叠翠,郁郁森然。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打有清韵,好一个美妙绝伦的竹世界。刚竹,枝杆挺拔;紫竹,乌黑透亮;苦竹,清癯质朴;四方竹,棱角峥峥;桂竹,雍容富贵;箬竹,抱首交颈;实心竹,皮厚心小;凉竹,冰心入骨;雷竹,四季长笋;“黄金竹”为最,长20米,眉围45公分以上,有“竹类标王”之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笕水,竹筒车,竹作照具、竹叶浸酒……竹与黄檗人的生活融于一体,竹文化的内涵被挖掘得淋漓尽致。
希运法师于福建省黄檗山出家,后于江西宜丰县灵鹫山灵鹫寺弘法,将灵鹫山改为黄檗山。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