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上说“食”的几个异点
佛教上说“食”的几个异点
有一个很要紧的问题,而一般学佛的人,往往将他忽略看过,甚而至於起了许多的误认,以致真正的修行道路,湮没不明,而那庄严胜妙的湼盘城,竟好像非常人所能到。论这种圣道难成的现象,固然也有种种复杂的原因,但是我敢说,这个问题在这中间,实在有极重极大的关系。因此,我愿和现前真实的同愿,将这个问题研究一番,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这便是“食”的问题。
提起这个食字,我们都知道他在世法上占着最重要的位置,日常需要的三件事,所谓衣食住,他就是其中之一。而说到“食色性也”,乃至於“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那食字的蒂固根深,尤可想见。若是再进而说“民以食为天”,便要说一切的需要都可以缺而食独不可缺,那么,食字的权威,更高於一切了。
在出世法上,却是要求到一种超乎凡夫的生活,生死关头,尚且要彻底打破,何况这维持生命的食,他那无上的权威,到此也就不免消失净尽,一般学佛的人都将他忽略看过,本来也可以说是学佛者正当的态度。
可是我们究竟还是在学的时候,并没有到成的时候,现前的同愿,纵然已经行满三只,位居十地,只要有一分未臻圆极,便还有一分凡夫的生活,若是初发心的菩萨,更不必说。我们既然不能立刻离开凡夫的生活,那食字的权威,也就不能立刻脱离,在修行道路之中,仍不免处处受他的支配,又怎可以将他忽略看过呢。况且再进一层说,菩萨行愿度生,如来随机示现,都仍然要在凡夫的生活里面巧作方便。就因满果满上立言,这一个与凡夫生活关系最深的食字,也就不容忽略看过罢。
於今且从佛教上说一说这个食的问题。
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当先汇集我们平日从佛教上观察这个食法的概念。这些概念,可一言以蔽之,就是说“食”是一种不善法而已。譬如说四欲,便将食欲与情欲色欲淫欲并称,说五欲,便将食欲与财欲色欲名欲睡眠欲并列。而对治方法里面,有所谓“食厌想”,乃是十想之一,依《智度论》所说,最为详尽,实可以代表许多佛教中的食法观。
“食厌想者,观是食从不净因缘生,如肉,从精血水道生,是为脓虫住处,如酥乳酪,血变所成,与烂脓无异,厨人汗垢,种种不净。若著口中,脑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和合,然後咸味,其状如吐。从腹门入,地持水烂,风动火麦,如釜熟糜,滓浊下沉,清者在上,譬如酿酒,滓浊为屎,清者为尿,腰有三孔,风吹腻汁,散入百脉,与先血和合,凝变为肉。从新肉生脂骨髓,从是中生身根,从新旧肉合生五情根,从此五根生五识,五识次第生意识,分别取相,筹量好丑,然後生我我所心,生等诸烦恼及诸罪业。观食如是本末因缘,种种不净,知内四大舆外四大无异,但以我见故,强为我有。复次,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穫蹂治,舂磨淘汰,炊煑乃成,用功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净,无所一直,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荚味,人之所嗜,变成不净,恶不欲见。行者自思,如此敝食,我若贪著,当堕地狱,噉烧铁丸,从地狱出,当作畜生,牛羊骆驼,偿其宿债,或作猪狗,常噉粪除。如是观食,则生厌想,因食厌故,於五欲皆厌。”
然而我们在这中间,却要知道佛教对於食法的利益和功能,并不曾一概抹煞,虽然观察他的不净,认为欲之一种,但与我们平日的概念实不相同,且约略的引出几条说食法的利益和功能的文字罢。
《增一阿含经》云:“一切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
《婆沙论》云:“何故名食?食是何义?答:牵有义是食义,续有义,持有义,生有义,养有义,增有羲是食义。……或有说者,食有二相:一、牵引当有,令现在前,二、任持今有,令相续住。”
《俱舍论》云:“经说世尊自悟一法,正觉正说,谓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毗婆沙说,食於二时能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饥渴,二消化已,资根及大。”
《智度论》云:“如佛语,檀越施食时,与五事,命色力乐膳,食不能令人得五事,有人大得饮食而死,有人得少许食而活,食为五事因,是故佛言施食与五事。”
上面所引的几条,对於食法的利益和功能,说得很是郑重,并且佛说施食获五福报。若认食只是一种不善法,决不会有这样奖劝施食的话,但是这都还是一些理论上的空谈,我现在却要举出我们本师释迦如来本身成道的历史上一个实据。
释迦修苦行久,心自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修於苦行,垂满六年,不得解脱,故知非道。不如昔在阎浮树下所思惟法,离欲寂静,是最真正。今我若复以此羸身而取道者,彼诸外道,当言自饿是般涅槃因,我当受食,然後成道。即从座起,至尼速禅河,入水洗浴。洗浴既毕,牧牛女供上乳糜,释迦食之,身体光悦,气力充足,堪受菩提。时侨陈如五人,既见此事,惊而怪之,谓为退转,各还所住。释迦独行,趣翠波罗树下,结跏跌坐,四月八日,明星出时,霍然大悟。
依着这一段的记载看来,释尊的成道,不是很得力於食麽,那些认食只是一种不善法的人,到此也应当自知其错误了。
本来这个食字,对於人的色心两面,都有密切的关系。色的资生和增长,固然依赖着食物,心的资生和增长,也是依赖着食物。只看前段所引的《智度论》中食厌想,便可以知道。他说:从食物生新肉,从新肉生脂骨髓,从是中生身根,便是色的资生和增长。又说:从新旧肉合生五根,从五根生五识,五识次第生意识,便是心的资生和增长。这一段话,发挥着“色心不二”,和“内四大与外四大无异”的妙旨,非常亲切,足以破“灵肉分立”、“物心二元”等等误解。原有绝大的价值,於今且不详说,只说我们现在共同的目的,都是要想成佛,而成佛的唯一条件,就是转“识”成“智”,这一样“识”的原料,却要由“食”供给。然则我们如果要想成佛,对於这原料的来源,又焉得不加重视。
所以台宗修行二十五方便之中,第一具五缘,便有“衣食具足”一顼,第四调五事,又有“调食”一条。真实修行的人,自然都要重视这个食法。
话又说回来了,佛教虽然重视这个食,但是若说他奖励人家摄取食物,认食为无上的善法,那又是一种大大的误认。我们要知道佛教对於食,只认为是一种药,而他的最微妙最精深的食制,便是“斋法”。
平常学佛的人,常常自己持斋,又常常劝人持斋。有许多不能长时持斋的,便持着短斋。或是守着四斋日(初一日、初八日、十五日、廿三日),或是守着六斋日(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廿三日、廿九日、三十日),或是守着九斋日(正月每日、五月每日、九月每日、加六斋日),或是守着十斋日(初一日、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廿三日、廿四日、廿八日、廿九日、三十日),或是守着三长斋月(正月、五月、九月)。各各随着自己的发心,勤行不怠,这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一考察他们的斋法,我可以说其中百分之九十九,只知道佛教所谓斋,就是不食肉,这又是一种大大的误认,几乎把佛教的斋法的精意完全丧失了。
不错,果然各人能持着不食肉的斋,纵然不能长时断却肉食,至少也可以减少几分杀业,增长几分慈心,这自然也是应当随喜赞叹的一件事。然而这只是一种治标的方法,而不是治本的功夫,佛教的真精神,是要教人得着真实的解脱之道,便要先从根本上加意着力,去求彻底的觉悟,以外的枝末问题,暂时是不必以全力注意的。因此,他的斋法,实在另是一种治本的功夫,而不是这种治标的方法。於今只用着这种治标的方法,而忘却治本的功夫,我说他丧失了斋法的精意,似乎也不为过。
说到这里,一定有人要说:“持斋而不须戒食肉,这是邪说.,我只知道食肉有十过,如《法苑珠林》所述:一、众生己亲,二、见生惊怖,三、坏他信心,四、行人不应食,五、罗刹习气,六、学术不成,七、生命同己,八、天圣迷离,九、不净所出,十、死堕恶道。由此,可见得肉是万不可食的,这在大乘菩萨道中,示现与众生同事,或者还可以许他方便食肉。若是戒律精严的声闻僧,一定绝对不许,於今却说不戒食肉而持斋,这是一种什么斋法呢?”
因这一说,我便不能不先对於食肉问题加以讨论,但是我要预先声明一句,我不是反对不食肉的这条戒,我不是劝学佛的人食肉,我只是要显明佛教的真精神,弘扬那真正的斋法,使人知道斋法的精意,还有过於“不食肉”的一种治本的功夫。若是除开这种功夫说起来,只要能不食肉,也就功德无量,
现在我们就可以开始讨论了。依着平常我们对於大小乘的观念,大都认为小乘拘谨,大乘活泼,这食肉一戒,一定是小乘严守,大乘方便可开,而不知事实上却适得其反。如《楞伽》、《楞严》、《梵网》、《涅槃》等诸大乘经,都有食肉的严禁,而《十诵律》等小乘律,却听比丘食三种净肉,或广之为五种净肉,或又广之为五种净肉(一不见其杀、二不闻为我杀、三不疑我夺其命、四命尽自死、五鸟兽所残、六不为己杀、七肉己生乾、八不期而遇、九前时已杀),几乎随时有肉可食,和在家者并差不多,不是一件很可怪的事麽。这便因为小乘重在自利,只从不杀上持戒,大乘重在利他,便从大悲上持戒,所以与寻常相反了。并且大乘里面,虽说应持不食肉戒,而这条戒,仍然方便可开。如《文殊师利问经》说:
“若为己杀,不得噉,若肉如材木,已自腐烂,欲食得食。文殊师利,若欲噉肉者,诸说此咒。
多侄咃此言如是,阿捺摩阿捺摩此言无我无我,阿视婆多阿视婆多此言无寿命无寿命,那舍那舍此言失失,陀呵陀呵此言烧烧,婆弗婆弗此言破破,僧柯慄多弭此言有为,莎诃此言除杀去。
此咒三说,乃得哈噉肉。”
综上所说,我们知道“不食肉”只是大乘一种修大悲的戒法,倘然是真实的法空菩萨,也就不为所拘。不过我们这一般法尚未空,乃至我尚未空的人仍然应当严守此戒罢了,而究竟不是通大小乘的斋法裹面治本的功夫。
然则真正的持斋究竟是怎样的呢?我敢正告现前的一般同愿,真正的持斋,不在乎食肉不食肉,而在乎“过午不食”。
持斋不起於释尊,劫初圣人,便教人持斋。但是那时的斋法,只以一日不食为斋,後佛出世,才改为过午不食。因此斋又作时,斋食就是时食,《寄归传》云:“《四部律》文皆以午时为正,若影过线许,即日非时。”《僧只律》云:“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智度论》云:“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俱舍论》云:“离非时食名,为斋体。”《释门正统》云:“斋则过午不食。”《沙弥十戒仪则经》云:“若受斋食时,不得过中午。”《释氏要览》云:“佛教以过中不食名斋。”此外证例甚多,不能备举。总而言之,过午不食,才谓之斋。
因此,佛教上的食时分四种:
1.天食时——清旦之时,即诸天之食时也。
2.法食时——午时也,三世诸佛以午时为如法之食时,过午则为非时。
3.畜生食时——日暮也,是畜生所食之时。
4.鬼神食时——昏夜也,是鬼神所食之时。
佛教上的食物也分四种:
1.时药——日日为新由旦至日中听服之。
《行事钞》谓此有五种之蒲阇尼(Bhoianiya此云正食)炒、饭、乾饭、鱼肉、是也。又五种之怯阁尼(Khadaniya此云不正食)枝、叶、华、果、细末磨食,是也。此等是比丘之常食,此外有时食与时浆。时食者,蔓菁根、葱根、藕根、萝卜根、治毒草根,是也。时浆者,一切之果汁、粉汁、乳、酪、浆,是也。
《有部百一羯磨》谓此为五种珂但尼,译曰五嚼食,即根、茎、花、叶、菜也,以咬嚼为义。五种蒲膳尼,译曰五噉食,即炒、饭、麦、豆饼、肉饼也,以含噉为义。
2.更药——昼日当饮,如其至夜则但齐初更(律教分夜为三节)。
《行事钞》谓此为非时药(非正译也),诸果汁、米汁之杂浆等,封病而设,是听於时外服之。
《有部百一羯磨》谓此乃招者浆等八种浆也。
3,七日药——限七日服之。
《行事钞》谓此为疗病酥油、生酥、蜜、石蜜等。
《有部百一羯磨》谓此为酥油糖蜜等。
4,蛊寿药——听任命久服之。
《行事钞》谓此为胡椒、呵梨勒等。
《有部百一羯磨》谓此为根茎花叶果等为药物者,及五种之盐也。
我们平常的进食,便是“时药”,便应当以“法食时”为限,才合乎佛教正当的斋法。
可是像这样的斋法,他的精意又在那里呢?
要说他的精意,我须得先说一说学佛的正当道路,这正当道路是怎样的呢?我想这一定大家都知道,修三学便是学佛的正当道路。剖开来说,便是要由戒而生定,由定而发慧,由慧而成佛。这过午不食的斋法的精意,正和其他的戒法一样,便是专为资助修定而设,所以他也列於八戒之中,而他却比较任何资助修定之法为切要。他何以能资助修定呢?这便因为我们修定,必用这个色身,这个色身,若是不得食物,便会虚羸无力,色身不济,心识也因之不明,所以自饿外道,不成正觉。但是所摄食物,若是过多,腹中时常饱胀,便又会阻滞气机,虚糜血液,使心识昏沉而贪睡眠,营养过剩而起性欲,而昏夜之中,尤难支持。因此之故,.特立一过午不食的限制,有了这个限制,便能使修定的人,色力坚强,心识明朗,睡眠不作,欲念不生,才算得了一个修定的体。从此修定,自然能深入三昧,疾证菩提,如若不然,体上便有许多障碍,用上更有无穷困难。所以修定者多,发慧者少,就是为的这个缘故。你看,这样斋法的规定,是何等的微妙,何等的精深呢。
此外,尚有关於食的佛制数条,不可不附带说说。恕不详言,我只引着不思议疏所说,略述梗概而已。而那些不茹辛,不饮酒等等通常易见的事,尚不在内。
(一)乞食
人有下中上三品。下品者,自为邪命而得食。(有出家人合药种谷植树等不净活命者,是名下口食,有出家人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伞者,是名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是名方口食,有出家人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如是等种种不净活命者,是名四维口食,合为四邪命食) 中品者,受一食,且赴请。上品之人,唯行乞食,以自省事修道而使他得施与福利故也。
(二)次第乞食
凡愚者贪味,弃贫从富。上行之流,不选贫富,等慈泉生,次第乞食。
(三)不作余食法
律中说,人复次第乞食,於求处数数正食,得贮余食。行者作念,此余食法,世尊开听病者,我今无病不可受,是故不作余食法。
(四)一坐食
有人数数不正食,於中前数数食其余米菜粥等,行者作念,愚夫养身者为增烦恼之故,故数数食,今我为道而非为养身,故仅中前一坐食。
(五)一揣食
经中亦名节量食,一受即止,故云一揣食。节俭少食,名节量食。有人受一食法,於一食中,恣意饱暾,气胀腹满,而起睡眠消息,半日不减,以妨修道,故须节量。
(六)不中後饮浆
有人节量饮食,尚贪味,於中後数数饮浆菜浆蜜等,为求此浆,多致邪命,费功废道,是故不饮。
复次,密教襄面,有几条瑜伽行者的食戒,也值得注意。
《苏悉地经》云:“一日一食,不得再食,不应断食,於食有疑不可食。”
复次,佛教中说食,又有出乎斋食之食以外者。今先说七种食:
1。眼根以眠为食。
2.耳根以声为食。
3.鼻根以香为食。
4.舌根以味为食。
5.身根以细滑为食,
6.意根以法为食。
7.湟盘以不放逸为食。
次说九种食:
1.段食——分分段段啮碎而食者,香味触三者为体,寻常之食物也。
2.触食——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者,如眼之於美色,乃至身之於软滑,是也。
3,思食——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资益诸根者。
4.识食——小乘为六识,大乘为八识,此等心识,能支持有情之身命也。
已上马世间四食。
5,禅悦食——修行之人,得禅定之乐,能养诸根者。
6.法喜食——修行之人,闻法生欢喜,资慧命,养身心者。
7.愿食——修行之人,发誓愿而持身修万行者。
8.念食——修行之人,常持正念,念出世之善根而不忘,以资益慧命者。
9.解脱食——修行之人,解脱惑业之系缚,於法得自在,以长养一切善根,终得湟盘之乐者。
已上为出世五食。 (《威音》第34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