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者之音——净慧老和尚佛诞普说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觉者之音——净慧老和尚佛诞普说

  (大家一起闭目安静五分钟之后开示开始)

  当我们静下心来之后,才看见自己内心的每一个念头,才听见山中的鸟声,布谷鸟的声音是那么悦耳,甚至连外边的每一个响动,我们都会听得清清楚楚,只有到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发现静下来观照自己这种功夫对于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走到寺院来参加寺院的各种活动,热热闹闹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方法能够使我们随时随地静得下来,随时随地能够观照自心。我们之所以有困扰有痛苦,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总是在五湖四海游荡,总没有回到当下。我们的心总是在想他人总是在想自身以外的事情,对自己很少关注,我们越是想自身以外的事,那烦恼就越多痛苦就越多,甚至难以安静下来,我们在想自身以外的事情的时候甚至会陷入到绝境当中,总会无中生有的想到他人在琢磨我在算计我在陷害我,这种想法形成了惯性以后它就很难排除,就会成为精神的一种强大压力,使自己吃不香睡不好精神恍惚,甚至于陷入到精神失常的状态,那是非常恐怖的。只有我们静下心来观照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关注自己、知道照顾自己,能够使我们的信念回到当下,回到心的原态,就会有自由自在的感觉,就会有安详的感觉,就会有觉知的感觉,就会有一点一滴的快乐。如果能够把关注自己关注当下这一念,把这个功夫做好了能打成一片能在生活中形成一种习惯,那么我们内心的快乐也就会打成一片,也就不会是点点滴滴的快乐,而是时时刻刻都会快乐。能够观照自心,能够把在五湖四海漂流的心拉回到当下,我们的私心就会逐步的淡化,我们的对立面就会逐渐减少,人我是非也会逐渐地减少,外在的枷锁也会逐步的被我们的智慧挣脱。当我们从枷锁下挣脱的时候,那种快乐是难以言状的,所谓解脱解脱解开了才能脱,解不开就脱不了,脱不了就得不到解脱的快乐。

  明天就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日子,出世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从两千五百多年以前的这一天开始,我们人类在这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位大彻大悟的觉者,这位觉者就是佛陀。他的出世给予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他就叫我们觉悟,觉知观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觉悟自己,所谓的自觉;由智慧与慈悲帮助他人觉悟,所谓觉他;自觉觉他的功德圆满,就是所谓觉行圆满;三觉圆满就成了大彻大悟、大自大在、大智大慧、大慈大悲的佛陀。不管佛陀用多少大来形容他都是表面的,他的涅槃境界、他的崇高的人格、他的无穷的智慧、广大的悲心用多少大来形容都不能语况于万一,我们要知道佛陀有多大的智慧佛陀有多大的慈悲往往会用虚空来比喻,虚空是无边无际广大无垠,那就是佛陀的智慧,那就是佛陀的悲心,那就是佛陀的大自在。我们有幸能够走入佛教亲近佛法学习佛法第一件事不要忘记——就是念念自知、时时自觉,也就是我所说的要觉悟人生。这个觉悟人生不是放在嘴上念、不是放在纸上写、不是放在墙上挂,是要落实在生活中。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我们的每一念,生活就是我们每一念的时间与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每一个人在每一天每一个时刻每一分钟每一秒钟,这个我们多少次讲的时间,实际上这个时间也包括空间在内,离开空间专门讲时间,时间就成了一个孤立的东西。只有把时间与空间融入到我们的心念的每一个片段,我们才知道生活是什么?修行是什么?孤立地看时间不对,孤立地看空间不对,六祖大师说得好,“佛法在世间”,世间这两个字就包括时间和空间在内,这个世间不是我们所说的大街上,这个世间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就是这个世俗的社会,这个世间就是我们心念的每一个当下。各位想想看,离开了我们心念的每一个当下在哪里去找世间呢?世间是什么呢?我们佛教中往往有一些片面的理解,这是世间法,这是出世间法。世间法是什么?出世间法又是什么?六祖大师讲得好,“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离开了世间法离开了我们心念的每一个当下再要去找佛法再要去找菩提再要去找出世解脱到哪里去找?我不知道。我们要如实地来理解世间这个概念要如实地来理解出世间这个概念,才能认识到佛陀出世的究竟圆满的意义是什么。

  佛陀出生以后有他特殊的生命现象,所以佛陀生下来就能步行,就能指天指地地表白自己的生命意义,就能宣告我们人类生命意义是什么。大家记得佛陀出世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不是一句狂妄自大的话这不是一句突出自我的话这不是一句想要出风头的话,佛陀说这一句话不仅仅是表现了他个人的人格尊严,也是代表着我们一切众生喊出了最究竟的声音。为什么这么说呢?佛陀所说的“我”,它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刻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下喊出的一个觉者的声音,佛陀时代的印度是以婆罗门教为主流的时代,婆罗门教的主流思想不是我们人类的灵知觉性最尊最贵最为无上,而是梵天为上。在佛陀时代印度的婆罗门教是天上天下为梵独尊,佛陀说不对,是以人的觉性为最为尊为独尊,这个声音喊出来就彻底地否定了婆罗门教的梵天主宰一切的思想,突出了人的觉性决定一切的以人为尊以人为本的这种无上的尊严。所以佛陀所说的这句话他是代表了一切众生说的一句话,是代表了一切众生要从为梵天主宰被梵天安排的那样一种精神枷锁下彻底地解放出来,所以说这一句话可以说是震撼山岳震撼大地震撼宇宙的一句话,这一句话是人类自己要主宰自己的一个宣言,把这一句话落实到我们修行的理念上就是要觉悟,觉悟、彻底地觉悟那才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陀的父亲是一位国王,也就是说佛陀出生以后就是王太子的待遇,我们不要有别的说明,只要思考王太子的待遇这几个字就可以知道佛陀出生以后在宫中生活的情况。那么佛陀他是否就沉湎于宫廷的生活,太子的生活呢?答案是否定的。从父王安排悉达多太子游观四门的情形来看,说明在宫廷时期的悉达多太子置于深宫心情并不是很舒畅,觉得宫廷生活固然快乐,还是郁闷得很。拿现代年轻人所说的话,整天感觉到生活很郁闷。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由于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总觉得自己当下所处的生活对他个人来讲有某些欠缺,我们以此来认识悉达多太子在未修道未成佛以前处在宫中也一直有类似的想法类似的表现。所以父王就安排了太子游观四门的活动,四门就是当时迦毗罗城墙的四个门,东西南北四门,游观四门的用意父王是希望悉达多太子通过游观四门能够接触社会能够了解社会能够解开太子内心的郁闷,但是效果适得其反,游观四门分别见到的不是悉达多太子所想像的、也不是父王所安排的那种一片繁荣升平的景象,而是在繁荣升平的同时又见到老人病人和死人的悲惨景象,由此更加使得悉达多太子不能安于现状要想办法探索人生的真谛,要想办法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悉达多太子在人生的第一站所遇到的人人都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和这四个阶段所给我们带来的痛苦与恐惧,悉达多太子正是为了要探索解除这些痛苦与恐惧的方法所以离家出走。经过六年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找到了彻底摆脱生老病死痛苦与恐惧的方法。

  在座的有几百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我坐在这里七十七岁,应该在我们现场不是年龄最大的一个可能还有比我年龄大的,但是这个老人的状态完全表现在这个七十七岁的人身上,想说话中气不足,想把话讲得流利一点讲得速度快一点讲了前句忘了后句,在讲的过程中由于呼吸不顺畅由于自己修养的功夫不够由于气候的影响不时又有咳嗽,我嘴巴上上这一课我的身体也是这一课,这一课是什么呢?——是老苦的一课,老人很苦。不过我想各位也都知道老的现象人人都不可避免,如果我们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它,认识到老对于我们人类的每一个生命来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规律法则,认识到这是一个规律是一个法则了,要真正的认识到,不是从嘴巴上认识,真正认识到这一个法则你就会去正确地面对它勇敢地接受它,你就会有快乐有自在。你不能正确地面对又不敢去接受它那就苦上加苦,对待老是这种心态对待死也一样要保持这个心态。对于死亡来说大家一听到这个事就感觉到毛骨悚然就感觉到非常地恐惧就感觉到自己的末日到了然后就有一连串的想法,房子有几套、存折里还有很多钱、儿女成群、工作待遇不错、社会越来越发展社会发展给我们提供生活的便利越来越多,想来想去不甘心就这样死去,总想多活几年多享受享受。这种心念越强烈随之而来的是什么呢?就是痛苦越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生老病死是人的生命的四个阶段,生不由己你无法选择随业迁流,所以来到了这个世间,接下来就是老病死。生不由己,老病死是不是自己能够把握得了,这个事情只有大修行人才勉强能够把握,我之所以说勉强言外之意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大修行人都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老死苦。唵,不是的。因为过去所有的大修行人到现在包括佛在内都不在这个世间了,他们也是要从容面对勇敢接受。唵,记得这个话——从容面对、勇敢接受。你不能违背这个自然法则,违背这个自然法则是苦上加苦。

  佛经过了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觉悟成佛。他觉悟一个什么道理呢?这个话讲起来我们现代的人以为看了很多佛经觉得很简单,但是在佛陀时代、在那个神权至上的时代、在那种一切都是由梵天安排的主流思想的控制的时代,要说出一切法因缘所生的这个真理那要有足够的勇气,因为这个话就彻底地否定了神的安排,一切都是自己安排都是因缘的安排。“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就是佛陀觉悟的真理,一切事物都是相生相待的,没有一件事物能够独立存在,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就是佛陀所觉悟的根本真理,这就叫做因缘法。

  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因缘二字在中国文化里在中国人的口头语言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口头禅,大家不感觉到这有什么新鲜滋味。但是你要彻底地明白因缘二字的道理,我告诉你最少你要参十年到二十年,你没有十年二十年的功夫你想明白因缘二字的道理、你想进入到因缘法的这个状态下不太可能。那些大修行人他为什么自在安详呢?是因为他天天住在因缘法的状态下,他一天可以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大家只听得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八个字翻来覆去地说,但是你要做到那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佛法的真谛,这是世间法的真谛。因缘是什么呢?大家可以从生活,凡人的生活中去体会,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一直到国家的大事,从中国到外国到世界,从地下到天上,从一个小小的环境到整个的宇宙空间,没有一件事不是在体现“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个缘起法的规律。各位想想看小到喝一口水大到原子弹爆炸都是在体现这个规律。你们不要看世间的事情纷纭复杂,那简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结到一点上就是这两句话。各位开始学佛的时候可以不要去学那些非常深奥的经典、看那好几天根本看不懂的书,你就可以好好地在这句话昼也参夜也参行也参坐也参好好地认识认识,也许有一天突然开悟了——噢,原来如此。释迦牟尼佛在雪山六年做什么呢?就是做这件事,做了六年得到什么结果呢?一点结果也没得到,六年的苦行把身体都弄跨了还是没有大彻大悟,唯独悟到一条,苦行不是求道的人应该走的道路。然后从山上走到人间来到一棵大树下以石为床以草为垫坐在那个地方再来探索人生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并且发出了一个庄严的誓言,如果我坐在这块石头上坐在这一堆草上没有觉悟的时刻就不起此座。就这样经过了一连六天的时间到了第七天的凌晨,空气新鲜、雨露充足、晓风和畅、百鸟和鸣,就在这一刻,他内心的宁静就象万古无人的深山中一潭碧水清澈见底,此时他老人家抬头遥望星空,见到夜明星闪闪发光,就在这击石火闪电光之际,(“砰”,和尚重拍讲台)开悟了。大家想想看这该有多浪漫,该有多奇妙,该有多简单,但是真正要达到这个水到渠成的时刻可不是轻而易举可以的,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见到这个真谛这个事实这么简单,但是要明白这个极简单的事情也要通过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恍然开朗的那一刻。那一刻的描述是什么呢?就是他老人家夜睹明星大彻大悟了,也就是彻底地觉悟了。

  还是回到开始讲的那个问题,我们学习佛法要想进入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是时刻保持清楚明白的生命觉知状态,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要说昏话,做不到这一点你也不要说我要往生极乐、我要做什么做什么,那都是说空话。所以今天在佛陀诞生的前夕跟大家分享佛陀他老人家走过的觉悟之道,他所体验的觉悟之道,他所说出的觉悟之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我们下面还有一点时间来跟各位分享交流,谁要交流的举手,一边三位,男众三位女众三位,嗯,有人举手。

  (由于录音不够清晰,只能记录问者的大意)

  问:处于因缘所生法的状态到底是怎样的状态

  答:法华经有一句话“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砰”,和尚重拍讲台),台下笑声一片

  问:对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太明白

  答:(和尚闭目开目后)我现在在做什么?随缘不变,但不变又要随缘。缘是客观的外相,我们走在马路上既要给熙熙攘攘的人让道,更要给来势凶猛的各种车辆让道,那是做什么?——随缘。你不随缘行不行,我就不让(和尚与众齐笑),不让肯定不行,这是随缘。

  不变是什么呢?首先说,因与缘是两件事组成的一个名词、组成的一个概念,比如说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他是因也是缘,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他是怎么存在的呢?所谓有六因四缘,六种因四种缘成就了一个具体的事物。这个不变的是跟我们这个生命最直接的主体联系在一起的,它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这个所谓的不变也不是说固定不变是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只有相对的稳定这个事物的存在与进步才有可能。任何一个事情都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我们这一张桌子它有成住坏空这四个阶段,“成“,这个桌子已经成形了,现在它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呢?处在“住”的阶段这个住的阶段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它如果没有特殊的外在因缘的推动它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所谓特殊的外在因缘指的是什么呢?去年5·12汶川大地震那就是特殊的外在因缘,往往才诞生的一个生命或者一件事物在那个特殊的因缘作用下顷刻之间就变了,那是一种特殊因缘,在一般的正常情况下住的阶段是相对稳定的。

  它可以今天搬得来做讲台明天搬得去做供桌后天搬得去做写字台,它在随顺各种因缘发挥各种作用,它在随缘,但是这个桌子的形状则保持相对的稳定,这就是随缘不变但不变又要随缘。因为一个人,就说杨居士吧,你在陈先生面前他是先生你是太太在你儿子面前你是妈妈,在你的父母面前你不是媳妇就是闺女,不变又要随缘,还是一个杨居士扮演了各种角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如果我们一个人能够很清楚地处在这种因缘的状态下,你就会顺应因缘法的规律来处理一切事情,你就会欢欢喜喜高高兴兴,阿弥陀佛。

  问:什么是执着空寂、知解宗徒

  答:知解宗徒最容易解答,净慧就是一个知解宗徒而已,呵呵,你要了解谁是知解宗徒,看看这个净慧就知道了,呵呵。然后执着空寂,因为不仅是空寂不能执着,所有的东西都不能执着。任何地方只要有执着就有局限有执着就不能解脱有执着就有障碍,各位可以想一想看哪一件事不是从执着而来,哪一个痛苦不是从执着而来,哪一个幻想不是从执着而来哪一个境界不是从执着而来,都是执着而产生的。所以三界之内一切痛苦的根源就在两种执着上——我执与法执,除二执、破二障然后显示两种真谛所谓人空的真谛法空的真谛,不破执就不能显理。空寂的执着,沉空滞寂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死水不藏龙,有体没有用,所以不能执着空寂。还有哪一位?

  问:关于“当下”

  答:我刚才一开始就讲关注当下、回到当下,这个意义和社会所讲的当下或者活在当下应该说有根本的区别,活在当下如果是一个修行人讲出来这个话有内涵很深刻,如果是说是一个贪吃贪喝贪玩的人讲出来那就是另外一个意义,那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酒,就成了那样一个意思了。而关注当下觉照当下念念自知这个不容易,它是要保持我们生命的一种清明的状态,我在形容佛陀菩提树下悟道前心态的时候你注意了没注意我用了一个万古无人的深山中一潭碧水的比喻,那就是佛陀即将觉悟还没有觉悟时的心态,万古无人的深山中一潭碧水,那就是我所说的当下,我们所要保持的当下,所要达到的生命清醒的状态。是不是今天就讲到这里。

  (台下鼓掌,合掌恭送老和尚回寮。)2009年5月1日讲于四祖寺双峰讲堂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