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话说中国古塔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话说中国古塔

  中国建设报

  2001年的盛夏之时,在地处祖国南疆偏僻山区的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观赏了“瑞光塔”全景。

  瑞光塔”是该县的“砥柱中流”,撑江半壁,塔下有慈云寺,现与该县图书馆为邻。塔、寺、馆与北之蟠龙山和东之马鞍山相对峙,形成天然屏障,巡护地廊。正由于该塔宏伟壮观,不少名人前来观光呤诗。如乾隆二十一年任富川县令的赵之壁,他作《塔影穿云》诗曰:

  浮屠峙南郭,直上矗青云;

  影落平川晚,斜阳细草薰。

  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修缮和保护下,瑞光塔更加耀眼夺目壮观。

  塔,起源于印度,梵语音译“宰堵波”(stopa)或浮图、浮屠、佛图,意译为方坟、圆冢、灵庙、高显处等。早期主要用于收藏舍利,后亦用于收藏经卷、佛像、法器,庄严佛寺。中国原本无塔,故汉语中的“塔”字,是魏晋译经时,按既象形又表意近音的规则新造的。

  据史料载,佛释迦牟尼的弟子曾问佛陀,怎样做才能表示弟子们对他人忠心和虔诚。佛陀听后,将身上披的方袍平铺于地,再将化缘钵倒扣在袍上,然后把锡杖竖立在覆钵上———这便是塔的雏形。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们按照他的暗示,建了八座塔供养其舍利,并作礼拜之用,以表示自己的虔信,由此产生了印度佛塔。其结构为覆钵状圆坟形,上饰竿和伞。上面的部分后来发展为相轮,即在塔顶竖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刹身。到印度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73—232年),阿育王造了84000舍利塔(高仅几十厘米)送往世界各地,“塔”这种建筑式样便随之传播开来。

  公元一世纪前后,塔随佛教传入中国。经东汉至南北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融合,得以迅速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姿态,式样也起了很大变化。形成了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华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以及过街式、门式、宝箧印经式等结构形式和艺术造型。在一千多年间,中国各地建造了数以万计的木塔、砖塔、砖木塔及铜塔、陶塔、琉璃砖塔,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艺术财富。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朝廷派遣12名使者前往西域访求佛法,三年后带着经书、佛像归来,还请回两位印度僧人。明帝下令在都城洛阳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依院而建的塔即成为中国最早的楼阁式塔。中国正史首次记述兴建佛塔是三国时代,《三国志·吴书》载:中平五年到初平四年(公元188—193年),笮融在徐州建浮图祠,“上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可惜这两座塔都已不复存在。《魏书·释老志》说:“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可见在这个时期,塔不仅在中国大地生了根,而且已初成定制。此制一直沿袭下来,塔层多为单数,一般是七至九层,多的达十五至十七层;塔形通常为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也有六角、十二角形的。

  塔受中国建筑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每类塔都有自己演化过程。即使同一类塔,因建造时间、地理环境、文化习俗不同,也会各有所异,因此,可以说在中国现在的塔中,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座塔。塔的分类,只是大略分为以上几种,实际上就样式而言,还有九顶式、阙式、圆筒式等;就结构而言,还有钟形塔、球形塔、经幢式塔和高台列式塔、组合式塔等。

  塔源于佛教,且至今仍与佛教密切关联,但由于本土化、民族化因素的影响,这种建筑式样也被其他宗教运用,如建于唐代后期的伊斯兰教广州怀圣寺光塔,建于清雍正年间的道教北京白云观恬淡守一真人塔等。塔在民间的运用就更为广泛,如封建时代为祈求本地方的文人能中试及第而建造的文风塔(遍及各地,数量较大),为消灾免难而修的风水塔,以及近现代的各类纪念塔等。这些塔,虽然修建目的各有所异,但客观上却点化了风景,保留了古代文明成果。毛呈俊 陈献吉 廖军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