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此曲只是中国有世间难得几回闻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叶小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此曲只是中国有世间难得几回闻

  --中国佛教音乐走向世界刍议

  2004年春季,由大陆佛教界和台湾佛光山联袂组成的海峡两岸佛教音乐展演团在台湾、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举行巡演,取得圆满成功。本文是对佛教音乐进行了思考和建议。

  佛教音乐是宗教音乐的瑰宝。在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世界性宗教中,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要比基督教早500年,比伊斯兰教早近千年。佛教音乐自然应是最早的宗教音乐。但我们今天较多听到的,却是基督教教堂中唱诗班悠扬的圣歌,伊斯兰教清真寺中阿訇深沉的诵唱。只有美轮美奂的敦煌壁画中那些伎乐天女,留下的运用各种乐器演奏佛乐的倩影,似乎还在告诉人们,“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音乐,发乎于心,动之以情。宗教,则是无情世界的感情、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因此,佛乐的元素,应是最初的音乐与强烈的宗教感受的综合。佛乐源于对佛经偈颂部分的颂唱(呗赞,梵呗、梵音),对佛经散文部分的咏诵转读(咏经)。早期佛乐以呗赞和转读为代表,随后仅呗赞“以韵入管弦”。既入管弦,便不仅有“宣唱法理,开导众心”的宗教功能,也渐有审美愉悦、养性怡情的艺术欣赏功能。据考证,佛教音乐文化从唐代开始了民族化、世俗化的进程,经宋以后儒、释、道的携手与融合,加速了佛教音乐文化的演变、吸收与发展,遂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可分离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成为宗教音乐的瑰宝。

  佛教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佛教音乐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最初梵音与汉语难以搭配而妨碍了佛乐的传播,吸收了中国民族音乐素材才逐渐谐调。史书载,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代,梵声显世,始于此焉”。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佛教音乐逐渐丰富,成为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梵呗和各种曲牌,丰富了传统音乐艺术的资源。弘一大师的《送别》、《三宝歌》,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流传广远。佛教音乐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佛教音乐应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正所谓“美色不同面皆悦于目,佳音不共声皆快于耳”。中国佛教音乐走向世界,首先应作好发掘、整理等继承性工作,有这个继承和没有这个继承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继承的目的不是抱残守缺。作为存在于佛教法事中的音乐,应当保持其本色。而作为进入艺术领域的佛教音乐,则应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涌现出一批能体现佛教美德和深邃意境,使普通大众乃至异国群众都喜欢的作品。

  中国佛教音乐要走向世界,需要整合海峡两岸的佛教音乐资源。大陆佛教音乐资源深厚,人才辈出。台湾佛教音乐在继承和创新上则起步较早,经验较多。如果两岸佛教界、音乐界携起手来,取长补短同心协力,联袂并肩共同演出,定能在国际音乐,特别是宗教音乐的舞台上,展示中国佛教音乐的神韵,让全世界知道“此曲只是中国有,世间难得几回闻”。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