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七开示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30日
来源:不详   作者:道愿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七开示
  道愿法师
  打七的目的在了生死,.佛的本意在令众生了生死!因为生死轮回是大苦!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了生死’。其中有‘念佛法门’为最容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即可超出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了生死之苦,常得究竟之乐。若能真发‘了生死’的心而念佛,方与佛之本意相应。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为自己了生死,大乘佛法是要普度众生的。念佛法门是大乘佛法;不但要自己了生死,亦要使一切众生了生死!佛教传入我们中国,经过诸大祖师的努力宏扬,结果成立了大小十宗。小乘有两宗:即是‘成实宗’与‘俱舍宗’。但以我国人的根性,不喜小乘,所以不久也就失传了。大乘共有八宗:即是‘天台宗’‘贤首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禅宗’‘密宗’‘净土宗’。

  有些人念佛,是为求来生来世转为一个大富大贵之人,好享受五欲之乐,红尘之福。或者有人念佛,是为求升天,好享受天福。倘若那样发心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人天法’了。若是专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小乘法’了。若能发大乘心念佛,则念佛法门方能成为‘大乘法’!念佛法门是一,因为发心不同,其结果不但有大乘小乘之分,而且有世间出世间之别,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我们既愿念佛修行,对于‘发心’之正确与否,岂可不加以注意吗?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众生根机不同,应当‘观机逗教’;观众生是甚么根机,就用甚么法门去度他。故学佛发四弘誓愿,即是学佛发菩提心。有人问:既然发心度生,住在娑婆世界永远的度去就好了,为甚么要往生西方呢?我们先反问一句:度众生要用甚么去度?是不是须要智慧,辩才,神通,相好?我们现在一无所有,将何以度呢?

  前面讲过:为度无边众生,须断无尽烦恼,学无量法门,成无上佛道。但是在娑婆世界要想把后三愿做满了,再来满第一愿,真是谈何容易?先说断烦恼吧:‘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要有多大的力量才能把‘见惑’断掉?还有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哩!再说学法门:我们福薄慧浅,连一句阿弥陀佛尚且不易念热,又何况学禅、学密、学数息、学不净呢?至于说到成佛道,那更是不容易的事了;按仪轨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还是照著但进不退的时间说的;假若来生堕落三途,不知何时才能出来?纵令来生不失人身,亦难保不昏不迷!如是而欲成佛,真不知要经过多少阿僧祇劫哩?

  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他自己已经成了佛,他是‘过来人’,所以知道成佛的经过;那一条路难走,那一条路易行,都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了。我们要想成佛,必须先断烦恼;烦恼断尽,方能成佛。可是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处于五浊恶世,烦恼特别多;由于环境恶劣,断烦恼的工夫亦不易进步;所以成佛很难!我们的本师,真是大慈大悲,特为我们指出一条特别容易走的路,即是念佛法门。可以不断烦恼,而先求生极乐世界,是即所谓‘带业往生’。迨至生到西方,环境变好了,用起工夫来,但进不退,很容易就达到成佛的目的了。

  永明禅师,彻悟禅师等,都是净土宗的祖师。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今年已一百一十九岁了,大家公认他是大彻大悟的禅师。他老人家若在禅堂开示时,就讲参禅的道理;若在念佛堂开示时,就教人念佛;不但不反对净土,而且赞扬净土哩。唯识宗的玄奘、窥基、太虚三大师提倡念佛的

  第一、疑教权说:‘教’是佛所说的言教;有一般人疑惑净土法门的言教,是释迦佛为引诱众生入于佛道方便权巧说的,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真实有的。读‘阿弥陀经’,见到里面所说的种种庄严,种种妙事,都生起疑念!读到‘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读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读到‘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竟会引起疑惑。说是:那里来的这么多的宝贝可以造路建房呢?尽大地都是黄金,尤其令人难以相信。因为在娑婆世界没有见过,便认为这是绝对没有的事,他们说:这一定是释迦佛为引诱众生说的。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作佛事’。西方极乐世界,只是一个‘化城’罢了;这是以凡夫的境界来疑圣人的境界。正等于以贫贱人的境界来疑富贵人的境界,未免幼稚可笑。

  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凭空有的;是由于阿弥陀佛在无量阿僧祇劫中,所修的无量功德所成就的。以如是不可思议之清净妙因,方得结成如是不可思议之清净妙果。极乐世界是实实在在有的,并不是释迦世尊方便权说的。第一、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端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在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知道,西方得生或不得生,但看有没有信愿。换句话说,只要有信有愿,无论念佛多少,西方一定得生。足见信愿二字,是何等重要了!第二、愿不恳切行不真诚:我们既知发愿很要紧,发愿的心一定要恳切,念佛才能念得好。倘若是随随便便发的愿,则念佛的行门也就不会真诚了。愿既不恳切,行又不真诚,所以现在打念佛七,得不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将来临命终时,要想‘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恐怕很难了!

  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授。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起立,绕念弥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圣号后,再跪念:‘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第三、有行无愿终不往生:前面是说,没有恳切之愿,一定不会有真诚之行。这里是说,纵令有真诚之行,没有愿力,一定不能往生。

  有人说:‘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不管,我只管念我的阿弥陀佛好了’。如果是这样,决定不能往生!

  设若我们只知念佛,不知发愿,是则有行无愿,终不能生到西方去的。蕅益大师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大师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当然不是说,有愿无行亦得往生。假若有愿无行,则成‘空愿’,如何可以往生?这里只是强调发愿之重要而已,并不是说不需要念佛,不念佛仍然生不到西方去的。

  有人说:既然‘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现在何必著急呢?

  这种疑问,是把念佛行门看得太容易了。所谓‘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按道理讲,决定不会错的。因为我们能不能生西方,紧要关头,即在‘是人终时,心不颠倒。’设若我们到了临命终时,能以心不颠倒,念‘十念’阿弥陀佛,决定得生。不但‘十念’,即念‘一念’阿弥陀佛,亦决定得生。然而谁能‘保险’我们到了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呢?

  诸位的功夫,究竟用得如何呢?如已证得‘一心不乱’,则了生脱死可操胜券。倘若未能,则必须勇猛精进以求证得。古德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关于‘事一心’‘理一心’的界说,蕅益大师分别的很清楚;大师说:“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怎样叫著「事持、理持’呢?大师说:“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我们如能明白‘心具、心造’之理,自然以‘理持’为妙。但不可执理废事,以为自己明理了,就不必念佛了,那就遗娱不浅!须知‘悟理’仍要‘事修’;即念自心所具所造的佛号,如是则理事无碍,可以很快的得到一心不乱。如不知‘理持’,但能‘事持’,并无妨碍;只要能‘如子忆母’那样的恳切,认真的念佛;一样会得到一心不乱的。再讲到一日至七日的问题,蕅益大师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初学的人,应当克期求证;大师说:‘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二种是久学之士,应当时时练习;大师说:‘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第二种解释,是说得到一心不乱的人,如同得到禅定的人一样;或者一定一日。或者一定七日。亦颇似乎儒家所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的境界。第一解释,是为初学的人说的,我们尤应特别注意!我们结七念佛,原为克期求证。若是上根人,则念佛一日已证得一心不乱;若是中根人,则念佛二日或者三日四日乃至六日方能证得一心不乱。我们的佛七,今日已是第六日了,未知能证得否?如尚未能,则我们一定是下根人了,是须待至明天第七日,定可证得。只余一日时光了,惟愿诸位,勇猛精进,以求证得!

  第二、境现勿喜勿惊:不精进用功则已,如能精进用功,则一定有‘境界’现前。甚么境界呢?一者内境:或是‘理一心’现前,或者‘事一心’现前。二者外境:即是看见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妙相。

  境界又分二种:一是相似的;二是分证的。先说内境:在精进念佛时,忽然妄想歇落,净心现前,念了一点钟的佛,只觉到一会儿的时间!这就是‘事一心’的境界。可是第二次念佛时,这个境界不来了;这就是相似的,不是分证的。若是分证的境界,则一得永得,不会再失的。甚么时候提起佛号,就能净心现前。犹如得禅定功夫的人一样,甚么时候要‘入定’,就能定心现前。再说外境:在精进念佛时,忽然看见阿弥陀佛,或者看见莲花!可是忽然看不见了,这就是相似的,不是分证的。若是分证的,则愈看愈显明,甚至向你说法!无论内境外境,凡是相似的,都不是‘真境界’,这叫著「透消息’。若是真发心了生死的人,切勿把‘透消息’当作‘真境界’。‘透消息’比如阴天的太阳,忽然一阵清风,把阴云吹开一缝,太阳闪了一下,阴云又合著了。‘真境界’便如晴天的太阳了。然而亦不可轻视‘透消息’,因为得此消息,正可证明确有‘圣境’,由此努力精进,则‘真境界’不会太远了。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三次见到圣相,从未向人说过。第四次见到圣相时,阿弥陀佛亲口告诉他,七日之后,就要往生西方了;他才向弟子们说出来。到了第七日,果然往生了!

  念佛是‘用功’的,不是‘论数’的。果真多而且精,自然太好了。倘若只贪其多,而不求其精,也是错误的。试想,口里念佛,手里掏珠,而心里在打妄想;即使每日念十万佛,能算是‘用功’吗?所以说不必太多,要精益求精!每一句佛号,都要念得清清楚楚;内而要念到自己心里去,外而要念到极乐世界去!一句如是念,百句如是念,千句万句亦如是念;自然而然地就念成一心不乱了。毫无障碍地就把自心与弥陀感通了,只在各人精进而已!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