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三)
《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三)
九、“般若波罗蜜”与“空”
(一)《大智度论》卷67(大正25,528a28-29):
若观诸法空,众生空、法空57,如是则具足修般若波罗蜜。
(二)《大智度论》卷34(大正25,314b7-10):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普观诸法皆空,空亦复空,灭诸观,得无碍般若波罗蜜,以大悲方便力,还起诸功德业。
(三)《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85c4-17):
问曰:般若波罗蜜、十八空58,为异?为一?
若异者,离十八空,何以为般若空?又如佛说:“何等是般若波罗蜜?所谓色空,受、想、行、识空,乃至一切种智空。”
若不异者,云何言“欲住十八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有因缘故言异,有因缘故言一。
异者,般若波罗蜜名诸法实相,灭一切观法;十八空则十八种观令诸法空。菩萨学是诸法实相,能生十八种空,是名异。
一者,十八空是空无所有相,般若波罗蜜亦空无所有相;十八空是舍离相,般若波罗蜜一切法中亦舍离相;是十八空不著相,般若波罗蜜亦不著相。以是故,学般若波罗蜜,则是学十八空,不异故。
(四)《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85c17-21):
般若波罗蜜有二分:有小、有大。欲得大者,先当学小方便门;欲得大智慧,当学十八空。住是小智慧方便门,能得十八空。何等是方便门?所谓般若波罗蜜经,读诵、正忆念、思惟、如说修行。59
十、菩萨学空不证实际
(一)《大智度论》卷76(大正25,593c22-594a21):
三解脱门、三十七品,是声闻、辟支佛涅槃道,佛敕菩萨应行是道。
须菩提作是念:“此是涅槃道,云何菩萨行是道法而不取涅槃证?”
佛答:“菩萨观色等一切法空,是菩萨以深入禅定,心不可乱,得利智慧力故,不见是空法;以不见故无所证。”
声闻、辟支佛断吾我,舍爱着,直趣涅槃。
是菩萨善学自相空,色法中乃至微尘,不留遗余微细之分;无色法中,乃至不留一念;直入毕竟空中,乃至不见是空法可以为证。
佛虽答,须菩提未达佛意,更问:“如佛所说,菩萨不应空法作证;今入空中,云何不作证?”
佛答:
1、小乘浅入空故作证;大乘深入空(空亦复空)不作证 60
以深入故能不作证;“具足”者即是深入。譬如执菅草捉缓则伤手,若急捉则无伤;菩萨亦如是,深入空故,知空亦空,涅槃亦空,故无所证。
2、菩萨未入空时,思惟我不应不具足知而取证,故不专心摄念入禅而能从空出
复次,菩萨未入空时,作是思惟:我应遍观诸法空,不应不具足知而取证。是故不专心摄念入禅系在空缘中。所以者何?若专心系在空缘中,则心柔软,不能从空自出。
※ 因论生论:前言“深入禅定”,何以今言“不专心”
问曰:上言“深入禅定,不令心乱”,今云何言“不专心”?
答曰:今言“不专心”,是初入时,为不能自出故;
上言“深入”者,入已深,知空亦空,不令心在余事,故言“不乱”。61
3、念自身佛事未具足故,虽入三解脱门而不取证
复次,是菩萨应作是念:“我今未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十力、四无所畏诸佛法,云何取涅槃证?我今是学时,薄诸烦恼,教化众生,令入佛道,若我得佛事具足,是时当取证。”是故菩萨虽入三解脱门而不取证。
(二)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54-p.655:
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17 深功德品〉(大正8,567b22-27)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是菩萨坏诸相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云何为坏诸相?”
“世尊!是菩萨不如是学,我行菩萨道于是身断诸相。若断是诸相,未具足佛道,当作声闻。世尊!是菩萨大方便力,知是诸相过,而不取无相。”62
坏相而趣入无相,就是二乘的证入。菩萨虽然不取一切相,但不坏(断、灭)诸相,所以不取相而也不取无相,这是般若波罗蜜的大方便力!空、无相、无作──无愿三昧,声闻所修习而趣入解脱的,菩萨也修习而能不证入,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8c、569a-b)说:
“菩萨具足观空,本已生心,但观空而不证空。我当学空,今是学时,非是证时。不深摄心系于缘中。63……何以故?是菩萨有大智慧深善根故。”
“若菩萨生如是心,我不应舍一切众生,应当度之,即入空三昧解脱门,无相、无作三昧解脱门。是时菩萨不中道证实际,何以故?是菩萨为方便所护故。……菩萨如是念一切众生,以是心及先方便力故,观深法相,若空、若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所有。”
菩萨的般若波罗蜜,这里是以“悲愿”来说明与二乘不同。
一是“先方便力”,就是菩萨的愿力。现在是学习修行阶位,“观空而不证空”。因为不愿证空,所以不深入禅定,这是般若波罗蜜不退转的大方便。
二是悲愿不舍众生。这样的悲愿──方便所护,在菩萨功德没有圆满时,不致于证实际而堕落二乘地。
“下品般若”明确表示了这一意义,注意到菩萨的“悲愿方便”。然主要的,还是般若波罗蜜大方便力。因为,“虽于恒河沙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发大心,大愿受无量事,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为般若波罗蜜方便所护故,则堕声闻、辟支佛地”。菩萨的悲愿方便,要不离般若波罗蜜才得!
十一、般若与方便
(一)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5〈51譬喻品〉(大正8,330b):
须菩提!如向老人百二十岁,年耆根熟,又有风冷热病,若杂病。是人而欲起行,有两健人各扶一掖,语老人言:“莫有所难,随所欲至,我等二人终不相舍。”
如是!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忍、净心、深心,欲、解、舍、精进,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所护,乃至为一切种智所护,当知是人不中道堕声闻、辟支佛地,能到是处,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64
【论】《大智度论》卷71〈51释譬喻品〉(大正25,556b22-27):
老病人,是有信等功德菩萨,不断六十二邪见故名老,不断百八等诸烦恼故名病。从床起者,从三界床起,我当作佛。以邪见烦恼因缘故,不能成菩萨道。
二人者,般若及方便。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方便将出毕竟空。
(二)何谓“方便”65?
方便(upāya),本来是向着某一目标前途,含有手段、方法等意思,在佛典中,则常将“导入诸法实相的手段”,或“具大悲心,为众生说法的种种善巧”称为方便。总之,菩萨以成佛为目标,凡是朝此目标所修自度度他之一切行为、手段,都可称为方便。
(三)方便之种类:
1、“不取相,无所得”的方便(以无所得为方便)66
2、“淳净熟练的智慧”=方便
《大智度论》卷100〈90释嘱累品〉(大正25,754b28-c18):
菩萨道有二种:一者、般若波罗蜜道,二者、方便道。
先嘱累者,为说般若波罗蜜体竟;今以说令众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嘱累。以是故,见阿閦佛后,说〈沤和拘舍罗品〉。
般若波罗蜜中虽有方便,方便中虽有般若波罗蜜,而随多受名。般若与方便,本体是一,以所用小异故别说;譬如金师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种种异物,虽皆是金,而各异名。
菩萨得是般若波罗蜜实相,所谓:一切法性空,无所有、寂灭相,即欲灭度;以方便力故,不取涅槃证。是时,作是念:“一切法性空,涅槃亦空,我今于菩萨功德未具足,不应取证;功德具足,乃可取证。”是时,菩萨以方便力,过二地,入菩萨位;住菩萨位中,知甚深微妙无文字法,引导众生,是名“方便”。
复次,有方便,菩萨知一切法毕竟空性、无所有,而能还起善法,行六波罗蜜,不随空。若能生四种事:若疑、若邪见、若入涅槃、若作佛;以般若有如是分别,若能除邪、疑,不入涅槃,是为方便。
3、“慈悲心、利他行”之方便
《大智度论》卷36(大正25,322c28-323a17):
问曰:入三解脱门则到涅槃;今云何以空、无相、无作能过声闻、辟支佛地?
答曰:无方便力故,入三解脱门,直取涅槃。
若有方便力,住三解脱门,见涅槃;以慈悲心故,能转心还起。如〈后品〉67中说:譬如仰射虚空,箭箭相拄,不令堕地;菩萨如是,以智慧箭仰射三解脱虚空,以方便后箭射前箭,不令堕涅槃之地。是菩萨虽见涅槃,直过不住,更期大事,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是观时,非是证时。如是等应广说。
若过是二地,知诸法不生不灭,即是阿毗跋致地。
住阿毗跋致地中,教化众生、净佛世界,是为能净佛道。
复次,菩萨住三解脱门,观四谛,知是声闻、辟支佛法;直过四谛,入一谛,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等。68
入是一谛中,是名“阿毗跋致地”。
住是阿毗跋致地,净佛道地,灭除身、口、意粗恶之业,及灭诸法中从初已来所失之事,是名“净佛道地”。
4、“空观与慈悲相调和”之方便
《大智度论》卷27(大正25,262c1-263a20):
问曰:声闻法中从苦法忍,乃至道比忍,名为正位。如《经》中说:“三恶道中不可得三事,所谓:正位、圣果、漏尽。破戒、邪见、五逆罪等,亦如是。”从得何法,名为菩萨位?
答曰:发意、修行、大悲、方便具足,行是四法,得入菩萨位。如声闻法中,先具说四种善根: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然后入苦法忍正位。
问曰:修行皆摄四法,何以故差别为四?69
答曰:
(1)发意—发菩提心(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10]p.19)
初发意虽有修行,不久修故,不名修行;如在家虽终日不住,不名为行。
(2)修行—修行六度(智)(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10]p.19)
复次,发意时,但有意愿;行时造作,以财与人,受持禁戒,如是等行六波罗蜜,是名“修行”。
(3)大悲—愍念众生(悲)(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10]p.19)
修行已,以般若波罗蜜知诸法实相,以大悲心愍念众生:“不知是诸法实相,染着世间虚诳法,受种种身苦、心苦。”是更受“大悲”名故,不名修行。
(4)方便—观空不舍众生(悲、智具),入菩萨位(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10]p.19)
“方便”者,具足般若波罗蜜故,知诸法空;大悲心故,怜愍众生;于是二法,以方便力不生染着。虽知诸法空,方便力故,亦不舍众生;虽不舍众生,亦知诸法实空。若于是二事等,即得入菩萨位。70如声闻人,于定慧二法等故,是时即得入正位。是法虽有行,更有余名字,不名修行。从初发意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所行皆名“修行”,小小差别,有异名字,为易解故。……
复次,菩萨以般若波罗蜜知诸法相,念其本愿,欲度众生,作是思惟:“诸法实相中,众生不可得,当云何度?”复作是念:“诸法实相中,众生虽不可得,而众生不知是诸法相故,欲令知是实相。”
复次,是实法相,亦不碍众生。实法相者,名为无所除坏,亦无所作。是名“方便”。 具足是四法71,得入菩萨位。
十二、“般若波罗蜜”与“假名”72
(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7三假品〉(大正8,230b22-231a21):
尔时,佛告慧命须菩提:“汝当教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如诸菩萨摩诃萨所应成就般若波罗蜜!”
……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说菩萨、菩萨字,何等法名菩萨?世尊!我等不见是法名菩萨,云何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亦但有名字名为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须菩提!譬如梦、响、影、幻、焰、佛所化,皆是和合故有,但以名字说;是法及名字,不生不灭,非内非外,非中间住;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如是应当学!”
(二)《大智度论》卷41〈7 释三假品〉(大正25,358a3-c8):
须菩提大明菩萨尊贵,佛亦然可;令须菩提欲于实相法中说,是故言:“一切法中求菩萨不可得,菩萨不可得故,字亦不可得;菩萨、菩萨字不可得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是三事不可得故,我云何当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问曰:佛命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而须菩提言“无菩萨”,与佛相反,佛何以同之?
答曰:
1、不着心说
有二种说:一者、着心说,二者、不着心说。今须菩提以不着心说空,佛不诃之。
2、须菩提以诸法空故说
复次,须菩提常行空三昧,知诸法空故。
佛告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而菩萨毕竟空,是故须菩提惊言:“云何名菩萨?”佛即述成:菩萨如是从发心已来,乃至佛道,皆毕竟空故不可得;若如是教者,是即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菩萨应学三种假
菩萨应如是学三种波罗聂提:
1、三假之定义
(1)第一说 73
五众等法,是名“法波罗聂提”。
五众因缘和合故名为众生,诸骨和合故名为头骨;如根、茎、枝、叶和合故名为树;是名“受波罗聂提”。
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说是二种,是为“名字波罗聂提”。
(2)第二说 74
复次,众微尘法和合故,有粗法生;如微尘和合故有粗色,是名“法波罗聂提”,从法有法故。
是粗法和合有名字生。如:能照、能烧,有火名字生;名色有故为人,名色是法,人是假名,是为“受波罗聂提”;取色取名,故名为“受”。
多名字边,更有名字,如梁、椽75、瓦等名字边,更有屋名字生;如树枝、树叶名字边,有树名生,是为“名字波罗聂提”。
2、三假之修行次第
行者先坏名字波罗聂提,到受波罗聂提;次破受波罗聂提,到法波罗聂提;破法波罗聂提,到诸法实相中。
诸法实相,即是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罗蜜。 【待续】
--------------------------------------------------------------------------------
57众生空、法空,参见《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2c-194b)。
58十八空,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1序品〉:“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大正8,219c8-12)
关于十八空之详细解释,参见《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85b5-296b2)。
59于《般若经》中读诵、正忆念、正思惟、如说修行→小般若(十八空,空观)→大般若(实相般若)。
60小乘浅入空故作证;大乘深入空(空亦复空)不作证。(导师《大智度论》笔记[E022]p.321 )
61初入,慧不能自出,故不专注空。久学知空亦空,深观空,心不乱无妨。(导师《大智度论》笔记[E022]p.321 )
62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57 深奥品〉(大正8,346c9-18):
“于汝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坏相不?”“不也,世尊!”佛告须菩提:“云何名不坏相?”须菩提言:“世尊!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当坏诸法相。’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未具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故,于诸法亦不取相亦不坏相。何以故?世尊!是菩萨摩诃萨知一切诸法自相空故。”
63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297:
菩萨的般若空慧,是空、无相、无作三三昧。菩萨出发于救度一切众生的悲愿,所以观空而能够不证空。也要“不深摄心系于缘中”,不能过分的摄心而入深定,因为如定力偏胜,会证入实际而退为二乘的。菩萨的深慧,要悲愿来助成,到第七“等定慧地”,悲心深切,定与慧均等,才能“得无生忍”。无生法是涅槃异名,通达而不证入,所以称为“忍”。
64(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44〈49 船等喻品〉:“若于无上正等菩提有信,有忍,有清净心,有胜意乐,有欲、胜解,有舍、精进,复能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大正7,242a20-22)
(2)参见《大智度论》卷71〈51释譬喻品〉(大正25,556a18-27)。
65参见释厚观:〈般若波罗蜜与方便〉,《法光》第36期,民国81年9月10日第二版。
6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33:“若菩萨摩诃萨不取相为方便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于彼一切佛及弟子功德善根离相,随喜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为善随喜回向。由此因缘,是菩萨摩诃萨随喜回向,无想颠倒、无心颠倒、无见颠倒。”(大正7,177b18-23)
67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8〈60不证品 (学空不证品) 〉:“譬如健人学诸射法,善于射术,仰射空中,复以后箭,射于前箭,箭箭相拄,不令前堕,随意自在,若欲令堕,便止后箭,尔乃堕地。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善根未具足,不于实际作证,若善根成就是时,便于实际作证。”(大正8,350c3-9)
另参见《大智度论》卷75(大正25,592a)。
68菩萨三解脱门:(1)见涅槃,直过涅槃趣大事;(2)观四谛,直过四谛入一谛。(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21]p.40)
69修行四法入菩萨位:
一、发意——发菩提心
二、修行——修行六度(智)——(知法实相、般若)
三、大悲——愍念众生(悲)
四、方便——观空不舍众生(悲智具)………………入菩萨位
(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10]p.19)
70方便力故,知空法不舍众生,不舍众生知实空。(导师《大智度论》笔记[A010]p.19)
71具足四法:1、发意,2、修行,3、大悲,4、方便。
72关于“假名”,参见印顺导师着:(1)《中观今论》p.176-p.178,(2)《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27-p.728,(3)《空之探究》p.233-p.242,(4)《印度佛教思想史》p.130-p.131,(5)《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增订本﹚p.62-p.63。
73三假之一:法假——五众。
受假——众生、树、柱。
名假——名字。 (导师《大智度论》笔记[B002]p.105)
74三假之二:从法有法名法假(法)———众微和合有粗法生,如细色成粗色。
取法取名名受假(法名)——粗法和合有名字生,如照烧名火,名色名人。
从名有名名名假(名)—— 多名字边有名字生,如梁椽名屋,枝叶名树。
(导师《大智度论》笔记[B002]p.105)
75椽(ㄔㄨㄢˊ):椽子。放在檩子上架屋面板和瓦的条木。(《汉语大词典(四)》,p.1200)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