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徐霞客两到天封寺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国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徐霞客两到天封寺

  杨国球

  为了纪念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出行400周年,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和中国地质学会徐霞客研究分会合作拍摄9集电视记录片《徐霞客》。我有幸陪同相关导演、摄像到各地进行前期踩点,并拜读了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前)》、《游天台山日记(后)》。其中徐霞客两次游历天台,都把天封寺作为第一个落脚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霞客初宿“天封寺”

  公元1613年4月2日黄昏,在宁海通往天台的崎岖山路上,走来一个一身疲惫的书生。虽然夹道树木林立,遮天蔽日,但他的额上仍冒出丝丝汗渍。峰回路转,当望见一片恢弘的殿宇时,他终于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就是第一次来天台旅行的徐霞客,时年26岁。

  徐霞客(1586-1641),名宏祖,江苏省江阴县人,从22岁开始即投身大自然怀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人称“游圣”。刚才他看到的,就是当时在宗教界盛名远扬的天封寺。

  天封寺有着一段不平凡的传奇。公元575年的一个冬天,智者大师在华顶拜读《楞严经》后下山,有点累了,便在山脚小溪边一块巨石上坐了下来,忽然发现山上云雾翻滚,而所处山岙风和日丽,恰似莲花之窝,溪水潺潺,土地平畴。于是,他决定在此创建一个修禅之地。据说寺成之后,大殿比皇宫高出三砖,皇帝知道后就想毁掉这个寺庙。智者回复:此寺为上天所封,毁之不祥。皇帝方罢休,遂得名天封。其后天封寺香火鼎盛,寺僧众多。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应故友“慧明”法师之邀,为天封寺重修题写碑记。

  翻开《徐霞客游记》,首篇就是《游天台山日记(前)》。“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文字淋漓,可见心情舒畅。但徐霞客从宁海到天台,足足走了3天。第一天,从宁海到梁隍山后,因“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第二天,天下雨,冒雨走了15里,“天色渐霁”又行50多里,经松门岭、筋竹庵,宿弥陀庵。第三天,即四月初二,“(早)饭后,雨始止。遂越潦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

  由此可知,徐霞客抵达天封寺时,已是夜色渐近,当在下午5时左右。虽然此时的徐霞客只是一介默默无闻的书生,但他不远千里而来,到天封寺后必定受到热情款待。徐霞客旅行时很注意结交朋友,途中常常投宿寺庙,请僧人当导游,国清寺僧人云峰就是他的好友。他在天封寺的心情,游记中一览无遗。“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松涛阵阵、木鱼声声,梵语悠扬,旅途劳顿,催人入睡。但徐霞客夜不能寐。可见对华顶观日出,实是神往已久。

  霞客二到天封寺

  19年后,也就是明崇祯5年,公元1632年3月中旬,时年45岁的徐霞客又一次来到了天台山。此时的他,已实现了从游山玩水到品读山水的转变,实现了从欣赏自然到认识自然的转变,也实现了从旅游爱好者到山水旅行家、地理学家的转变。他在揽胜之外,更多的带有地理考察的内容。

  这一次,他从宁海出发,宿岔路口,经松门岭,再循着第一次的路线到天封寺,稍作歇息后,一鼓作气,趁月色夜上华顶,宿华顶寺,仅用了两天。他在《游天台山日记(后)》中写道:“壬申(1632)三月十四日,自宁海骑马出发…….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爱山,饭于筋竹庵……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第一次他曾在此留宿)……又十余里,逾岭而入天封寺。寺在华顶峰下,为天台幽绝处。却骑下马,同僧无馀上华顶寺,宿净因房,月色明莹。”于是徐霞客“乘月独上,误登东峰之望海尖,西转,始得路至华顶。归寺已更余矣。”可见,华顶观日出,仍是他此行的一大心愿。但是,天不遂人愿,“十六日,五鼓,乘月上华顶,观日出。衣履尽湿,还炙衣寺中。”显然,他又没看到壮观的日出。否则,他绝不会一笔带过,必定大书特书。但徐霞客没有过多的失落,与上一次相比,他看到了更多的风景,到达大慈寺、高明寺、螺溪钓艇、桐柏、琼台、龙穿峡等处,并对天台水系作了较为详细的考查和分析,显示了他作为地理学家的独到见解。。

  在《游天台山日记(后)》中,他写道,“至分水岭,岭西之水出石梁,岭东之水出天封。”来到察岭,发现“岭甚高,与华顶分南北界。”在篇末,他还对天台水系作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叙述。“天台之溪,余所见者:正东为水母溪;察岭东北,华顶之南,有分水岭,不甚高;西流为石梁,东流过天封,绕摘星岭而东,出松门岭,由宁海而注于海……”

  今日天封

  今日天封,仍然一片静寂,昔日气势恢弘的天封寺已踪影难觅,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天封村。这里曾是原华峰乡政府所在地,附近山坡遍布青翠的毛竹,新鲜的竹笋、腌制的笋茄,就是当年僧人们和饭的佳肴,款待徐霞客的必定也少不了这种“山珍”美味。

  村落弥漫的气息仍然古老,石头屋、老葛藤随处可见。一座挂满藤蔓的石拱桥旁,有着一棵参天古树,绿荫如盖。在热心村民的指点下,我们看到了两只残缺的石鼓,上面刻满岁月的沧桑,彰显古刹的辉煌。但陆游的碑文在何处?徐霞客迈过的山门在哪里?罕有人知……只有石桥、古树相依相拥,守在村口,似乎诉说着什么,企盼着什么?

  74岁的徐世地老人,清晰地记得那个惊心动魄的日子:1966年农历十一月廿六。“不好,寺院起火了!”刚吃过晚饭的村民,连忙端盆送水,但无济于事。寒冬腊月,风干物燥,火势越来越猛,“噼里啪啦”的巨响,揪人心肺。当华顶部队的战士们赶来时,火势已经吞噬天封寺的主体建筑,只听“轰”地一声,大殿坍塌了,腾起的火光直冲夜空。第二天,村民发现,大殿里两人合抱的柱子已焦黑如炭。三日三夜后,丝丝青烟才全部熄灭。徐世地老人的叙述,是那样的真切,仿佛就在昨日刚刚发生。

  天封寺毁于一旦,天封村取而代之。昔日这里因天封寺而闻名,今日则借天封村而延续。

  在一位村民的天井里,我们看到了一块残缺的石碑,记述的是清朝道光年间重修天封寺的事情。可见历朝以来,天封寺屡屡重修。其中两次大修,有据可查。一是宋代陆游曾为重修撰写碑记,二是这块残存石碑的记述。村民们说,近年来已有不少人多次到此考察,打算重修天封寺。

  重走霞客路

  现在正值暑假,有志的青年朋友不妨沿着“游圣”的足迹,做一回“当代徐霞客”。

  我们可以乘车徒步相结合,具体的路线这样安排:天台城—天封—华顶—石梁—琼台仙谷—国清寺。

  从天台城乘车出发,在盘山公路上蜿蜒而行,1个小时左右到达天封村。从天封村开始上山,即便走得慢一点,2个小时后也能登上华顶山。一路走来,你就能领略到无限风光。这里的松树,二三人合抱者随处可见,所谓“山中无尽日,寒尽不知年”,树龄多在数百年以上。这里的石头,全部是天然花岗岩,质地坚硬,便于借力攀爬。这里的水特别清澈,用手掬起一口尝尝,一丝甘甜直透心底。忽来一阵山风,吹得人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风,我们放声高唱“我是一个流浪汉,全国各地都走遍……”恍然间宛若神仙。

  到达华顶,景点较多。华顶讲寺门口伫立的四五棵千年古杉树,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附近的千花杜鹃林、王羲之墨池、葛玄茶圃等等,闻名遐迩。为了更加真实地体验徐霞客的经历,我们可在寺庙内就餐,享受面粉做成的虾、鱼、炖鸡肉等素斋。住宿可选择讲寺内的客房,驴友们则可以带上帐篷,安营扎寨。第二天起个早,说不定能帮徐霞客了却华顶观日出之憾。

  从华顶下山,徒步走到石梁,观看铜壶滴漏、水珠帘,夜宿石梁农家山庄,吃一些山珍野味,再领略石梁夜色,绝不虚此行。徐霞客说:“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第三天,乘车到琼台仙谷的上入口,拾级而下,便可到达琼台,环顾四周:“一峰突瞰重坑,三面俱危崖回绕。”“有石突起,窟其中为龛,如琢削而就者,曰仙人座。”于是便不由自主地发出“今始俯瞰于崖端,高深俱无遗胜矣”之感慨。最后,缓步游览国清寺,听声声诵经,闻缕缕清香,拂去一脸尘土、一身劳顿。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重修天封寺记碑
下一篇:白头庵寻胜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