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灯法师与泰州的一段缘
今年是少林高僧海灯法师逝世20周年,30多年前,一批泰州小伙拜海灯法师为师,大师的风范影响了他们一辈子。
一
7月23日,香港文化中心2009年香港国际功夫节之世界中华国术大赛现场。
一袭黑色武术服,双手抱拳,起式后伸掌出拳,蹲裆踢腿,腾挪闪转……半步方圆,数秒之内,十几个连贯动作节奏分明,动静分明、刚柔相济的拳法一气呵成。
8.80分!(满分是9.00分)全场最高分!王才喜的一套少林梅花桩精拳,摘下了这个项目的男子套路中年组桂冠。之后,又一鼓作气,以少林梅花刀获男子套路老年组刀术银牌。
“我这年纪,本来应该是老年组。没想到能在中年组夺冠。”赛后,王才喜说起了一段小插曲。组委会把参赛选手的年龄段划分为:老年组60岁以上,中年组35岁到59岁。比赛前一天,63岁的他看了花名册才知道,由于主办方的疏忽自己被编入中年组。
“少林梅花桩精拳和少林梅花刀是我的师傅———海灯法师的独门功夫,能获奖也算对他老人家有个交待了。”王才喜说。
王才喜说,第一次看师傅展示梅花桩精拳看呆了,“身轻如飞燕,自如把敌临。”每天,海灯法师用石灰在地上画一些碗口大的圈,他和师兄们在圈内练习步法。后来,石灰圈换成13个碗,碗口向下,碗底向上。
步法运用自如后才能上桩。直径二寸一分的木桩,高出地面一尺半。大家站在桩上练习。然后逐渐提高木桩高度。
隔一段时间,海灯法师把徒弟召集来过堂。
王才喜说:“师傅从不体罚我们,但要求非常严格。一套梅花桩精拳,海灯法师曾经让我一口气打了30遍才算过关。大冬天,衣服湿透了。瘫在地上,站的力气都没有。师傅从来不会说‘不行’,总是说‘再来一遍’。”
二
王才喜现为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武术六段。
1967年,海灯法师不愿意在上海住,辗转来到了义子缪寂诚的家乡泰州。
上世纪70年代前后,海灯法师还不像后来那么出名,但泰州的一些武术爱好者知道这位少林高僧。海灯法师非常谦虚,说:“佛教界有许多高僧出生在泰州,泰州很有灵气。”
海灯法师的义子缪寂诚住花园庄,王才喜住扬桥口。海灯法师来泰州的那天,王才喜和几个爱好武术的同伴一早赶到了花园庄。
“我想象中的武术大师应该是五大三粗,可师傅瘦瘦的,白白净净的。个子不高,估计才1.50米,看上去不过四五十岁,后来才知道他已经年届六十了。”
海灯法师有三大绝技:童子功、梅花拳、二指禅,“出拳力大无穷,桩功稳如泰山”。
王才喜心想,海灯法师这样瘦小,能像大家说的那么武功高深?
1967年,泰州文化宫成立一周年,海灯法师应邀表演绝技。
两三分钟的热身和准备活动之后,海灯法师猿臂轻舒,一个箭步向前,抬腿倒立,二指着地,动作干净利落。童子功软若无骨,腰腿翻转自如,轻如孩童。最后表演少林精拳,一运气,双脚像生了根……
海灯法师表演时,场上鸦雀无声,王才喜说:“我仿佛能听见自己的呼吸。看得我都傻了,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什么叫真功夫。”
海灯法师离场后,和王才喜擦身而过。
王才喜说:“人家说练武之人,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海灯法师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真像一阵风。”
因为平时和海灯法师的义子有些来往,海灯法师在泰州的日子里,王才喜和同样爱好武术的喻云程常常带海灯法师到功德林吃早茶。“吃干丝剩下的油汤,海灯法师都舍不得浪费,一直要吃得干干净净。”
一次,王才喜穿了件红色背心。海灯法师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顿,要他立即脱了,“穿红色太招摇,学武之人要低调行事。”
王才喜说,和海灯法师接触过的人,说起海灯法师就像说起神一样。海灯文武双全,每天只打坐不睡觉,吃面条只放盐,给自己规定的月生活费只有3~4元钱(上世纪80年代涨到8元)。
个把月后,海灯法师回少林寺去了。
从那以后,王才喜天天往公园跑,练武从没耽误过一天。
三
1974年3月,海灯法师携徒广法师第二次来到泰州。海灯义子的老屋天井里一下涌进了十几号人,都是武术爱好者,大家都是来讨教的。
王才喜说,看见这么多爱好者,海灯法师挺高兴,说“习武是一辈子的事,不仅要有悟性,更重要的是要有毅力和决心,否则学不好武术。”
从此,这十几号人跟着海灯法师学功夫,每天鸡鸣即起。
海灯法师的要求很严。练功时要求每人自带一条干毛巾,每套拳必须练二十趟,衣服湿透不说,每次都要练到干毛巾能拧出水来,才算完成功课。
没有器械,王才喜因陋就简,把家里闲置的水缸、腌咸菜的坛子装满沙石,不是单手抓着坛子进进出出,就是在院里滚大缸。为练腰胯肩臂基本功,他买来铁管制成长枪,还到建筑队求人用混凝土做成石锁。举石锁、抖铁枪,或以树做桩,练“搂桩”;以墙做贴,练“靠山背”。
喻云程说,海灯法师亲自传授的第一套少林功夫是“少林心意拳”。
一天,练完拳,海灯法师把大家留下来,行了拜师礼。
喻云程说:“当时正在‘破四旧’期间,原来拜师的那一套程式,比如大香大烛、跪拜敬茶就免了。就进了一炷卫生香,海灯法师领读了《毛主席语录》,这就算拜师了。”
当天拜师的有12人,有王才喜、喻云程、缪学文等。
有一次,大家集体在东郊公园训练,海灯法师手舞三节棍,要求徒弟们从棍雨中跳出,稍不留神就被打到。一遍又一遍,海灯法师手中的三节棍舞动不歇,直到徒弟们都瘫软在地。
海灯法师教导大家:“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吃苦,空忙白辛苦。一日练功一日功,一日不练百日松。”这番名言在当时的泰州武术界传为佳话。
两个月以后,12位徒弟在海灯法师指导下开始练习梅花桩精拳、岳飞散手、达摩剑、流星锤等少林正宗功夫。
在喻云程的记忆里,海灯法师既是一位武者,也是一位文人。
一天晚上,喻云程去佛堂拜见海灯法师。喻云程介绍了扬州八怪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海灯法师感慨地说:“郑板桥是个好官,画怪,不畏强权,高风亮节……”随后谈起了自己新作的一首诗:“瓶钵曾携伴此松,何事多士访行踪,雪花六处闻啼鸟,海燕双飞起卧龙。”
四
1979年,在一部名为《四川奇趣录》的电影纪录片中,海灯法师应邀表演了“二指禅”并因此声名大噪。上世纪80年代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轰动全国,少林功夫也因此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
1983年9月,喻云程、徐太生和海灯法师的义子缪寂诚去苏州接海灯法师参加泰州地区组织的一场散打比赛。
赶到苏州时已是深夜,喻云程一行为了不打扰海灯法师休息,在门前等待了一夜。
“那时候,海灯法师已经非常有名,苏州的武术爱好者根本不肯放他离开苏州。”徐太生急中生智,把海灯法师的行李偷偷搬到车上,借口散步,把海灯法师“绑架”到了泰州。
1985年,应海灯法师之邀,王才喜和三位师兄弟去少林寺看望师傅。“跟厂里请了假,做了面锦旗,拎了两瓶麻油,身上揣了两百块钱,就上了去郑州的火车。”
这么多年没有见师傅,王才喜心里别提多激动。一路上,大家回忆着当年学武的时光。
下午到了少林寺。“寺院很破,屋顶东倒西歪的,看上去年久失修。”王才喜一行在小和尚带领下来到大堂。小和尚打开香案的抽屉,里面滚出来几个黄得发黑的窝窝头,请他们充饥。
随后几天,王才喜发现,在少林寺,这种窝窝头是招待贵客的“佳肴”,一般寺僧还吃不上。
见到师傅时,师傅正在打坐。
“师傅老了,手有点抖,但精神不错。”王才喜说,因为他曾经做过皮匠,师傅习惯称他“小皮匠”。
当时少林寺的生活俭朴到令王才喜无法置信。一日三餐都是粥。“因为我们是客人,师傅总是给我们盛稠的。粥是用黄连煮的,苦得不能进口。一次,一个小和尚不小心把粥洒到了桌上,海灯法师责令小和尚把桌上的粥全部舔光。不爱惜粮食的人不配练武。海灯法师总这么说。”
一次,王才喜踩着冰冷的河水给师傅洗袜子。海灯法师盯着王才喜的腿看了半天,说:“腿这么细,哪里像习武之人,必定没有好好练功。”说完,海灯法师卷起了自己的裤脚。王才喜说:“别看师傅个子不高,人也瘦,腿却又粗又壮。”
在少林寺住了半个月,王才喜他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师傅。
1983年,海灯法师曾经到泰州观摩一场武术比赛,那是海灯法师最后一次来泰州。1989年,海灯法师去世了。
后来,王才喜陆续收了三四十个徒弟,“教武术,我总是先教武德,师傅告诉过我一个武德高尚的人才能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
来源:泰州晚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