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辞平淡意殷殷——重温虚云老和尚《办道的先决条件》感言
言辞平淡意殷殷——重温虚云老和尚《办道的先决条件》感言
惟升
写作时间:2007年5月
一、引言
树有根,水有源。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诞辰纪念日就要到了,许多地方都筹备举办各种纪念法会,以追怀这位为佛教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倍受四众尊仰的祖师。我们鸡足山也不例外。
此前,几位同仁来访,希望我能与会交流。本来,作为喜静的山隐比丘,多年来我尽量谢绝一切应酬。但此次,出于心中对虚老深深地感恩与景仰,我欢喜地答应了。
大家都能追怀这位敬爱的祖师,是值得欢喜的事。可仅仅停留在纪念的层面是否就已足够?在常寂光中的虚老,冥冥中对我们后人寄望的又是什么?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个人以为,追怀固然重要,但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在于纪念法会的隆重与否。而是在于我们每个后人心中,能够饮水思源,深深感恩景仰,继而发起勇猛心,继承和发扬虚老那种为法为人的悲心愿行。
“继承和发扬虚云老和尚精神”,几乎成为众多后人的一句口头禅,可虚老的精神风骨是什么?又有多少人去用心体知?若由此深入,僧人的职责本份是什么?以“修行办道,弘法利生。”定位僧人的本份,我想不会有多少人表示异议。那么,以此反思教界现状,我们每一位僧人,每一所寺院的僧团,是否都行在本份道上?
依个人所见,多数是,但也不尽然。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有的人由于对“人间佛教”、“农禅并举”等理念理解的偏差,以至出现了将自身及所统领的僧团修行生活商业化、学术化,将神圣的弘法利生简单等同于世俗的慈善等“不务正业”的“角色错位”现象。如此一来,僧人的终极追求还是成佛作祖吗?
那么,让我们一起重温虚云老和尚以自省吧!
二、虚老传略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
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
这是虚云老和尚所赋的《辞世诗》,也是这位佛门巨擘一生最好的自我写照。
虚云老和尚(1840—1959),讳古岩,字德清,又名演彻,六十余岁时方自号虚云。清道光二十年(1840)农历庚子七月二十九日诞于福建泉州。十九岁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法师剃度,次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从此精勤不倦,或在常住任水头、园头、行堂、典座等苦职服务大众,或隐于深山静修;又行脚万里,礼圣迹,访尊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华东、西蜀,终南、峨眉,还历西藏,经不丹,入印度,下南洋,归云南礼鸡足山,于禅于教于制皆能虚怀请益。五十六岁时赴扬州高旻寺打禅七,于一晚开静后,茶烫杯子掉地破碎时开悟,留偈云: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历历。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又偈: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从出家到开悟,虚云老和尚踏踏实实的付出了三十六七年的辛劳。开悟后的虚云老和尚,依然精进禅修不懈。六十二岁在终南山茅棚隐修时,岁末不觉入定半个多月,至同参前来贺年。后行脚经四川朝峨眉山来到云南。六十五岁开始复兴迦叶尊者道场——鸡足山,随后中兴昆明西山华亭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广东曹溪南华寺、云门山大觉寺,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等名蓝大刹。所到之处均以身作则,利旧建新,革除积弊,倡导三学,广播法雨,绍隆佛种。如今高树法幢於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多沾其法乳之恩。
西元一九五九年岁次戊戌九月十二日中午,虚老住世缘满,安详入寂于云居山真如寺茅棚,世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岁。
虚老虽已缘满入寂四十多年,但他留下的法身舍利——《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依然在修行的道路上照亮着我们前行。在虚老一生众多的遗教中,有一篇禅七开示,题为《办道的先决条件》,分“深信因果”、“严持戒律”、“坚固信心”、“决定行门”四章。这篇开示,言辞平淡却寄意殷殷,颇有“三岁孩童皆会道,八十老翁行不得”的味道。用心于修行办道者,应好好品读参究。在虚老和尚诞辰纪念日到来之际,夜灯下温习之余,略抒感怀,以申供养和景仰之情。
三、深信因果
虚老认为:“无论什么人,尤其是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途少他不了。”
《古尊宿语录》载,迦叶佛时,一比丘因答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对曰:“不落因果。”错解而受堕为野狐身之果报,直至五百世后,化为一老人到百丈怀海禅师处听法,一日众散不去,问及前语,百丈令举似,老人便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始脱野狐身。
当今,有的人不相信因缘果报的规律,只顾眼前享受,为了名利地位不择手段,业报现前了还怨天尤人。其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来就没有错过。佛教向来重视因缘果报,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是因,如是果,或快或慢就看因和缘何时遇合了。快的话现世报,慢的话下辈子甚至下下辈子,但跑不了。因此,尽管普通百姓对因果报应道理知之不深,但稍有人生阅历智慧的人也都知道:“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都报”。
有时我送一些有关因缘果报的佛书与有缘者结缘,有的欢喜接受了,有的却不愿意看,说是怕看过之后有些事情就不敢做了,宁可胡里胡涂过日子。这是甚为可惜的!
善恶业报应是必然的,无论你相信与否,所作善恶业都有内在报应牵引力的自然存在。并不是不知则无罪啊!常听人议论说某某命运好,某某命运差。其实,命自我立,要想命运好,唯一办法就是明了因果,严持戒律,不昧因果,修福积德,如是善有善报,命运自然会越来越好。
三、严持戒律
《大般涅槃经》记载,佛临涅槃时对阿难等说:“汝勿谓我入涅槃,便谓正法于此永绝。何以故?我昔为诸比丘制戒波罗提木叉及余所说种种妙法,此即是汝等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由此可知,戒律在则佛法在如同佛在。
虚老不仅是一位深有佛法修证的禅师,也是一位举世公认的律师。虚老所在,皆以身垂范,复兴律制,不论在鸡足山、西山、鼓山、曹溪、云门山、云居山,皆讲戒传戒,培育持戒风气以复兴佛法之本,振兴祖庭,并留下许多有关戒律的开示佳篇。在本篇《严持戒律》章开头,虚老如是说:“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行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
常见有一些来寺礼佛者,信佛可谓虔诚,对佛法也算用心深入,却不愿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何以故?由于对戒律守持方法与持戒功德、目的不明了,他们对戒律产生错误的认知,畏惧戒律,信佛、学佛,却不敢皈依。
事实上,戒律的受持,分为“止持”、“作持”两种方式。止持,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食麻醉品等,戒律上规定不能作的事情,便应守持不作。作持,如说戒、救济病人等,戒律上规定应该去做的事情,便应行之。大体可以这样说,止持的戒条,守持不作,便可不烦恼自他,不造恶业,不受恶报。作持的戒条,依戒条践行之,便可利乐自他,令身心福德增益。因此,我常跟弟子说:戒律,是人生旅途的“交通规则”。受持戒律,能简化生活,易于身心安顿,是人生安乐之本。
对有志于菩提道的修行者来说,戒律更是通向涅槃的桥梁。正如虚老偈云:
佛教世人持净戒,戒净庄严清净身。
了知舍那心地印,生佛无殊一体真。
《妙法莲华经》记载,佛在法华会上授记曰:“我此弟子摩诃迦叶,……於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摩诃迦叶何以能有如此高的德行成就,令释迦牟尼佛不仅对他广为赞叹,分半座与他,传法为佛门第一代祖,并为授记未来成佛?众所周知,在众多佛弟子中,摩诃迦叶以严持戒律,苦行头陀而著称,有“头陀第一”尊誉,可见严持戒律的殊胜了。
而不受持戒律者,则无法避免广造恶业。据前辈们说,许多以杀屠为业者,因杀业重,临终总是难死,需乘一盆水,取其平日杀屠之刀放上,置于其床头,方可死去。
考之于史,验之于时,知严持戒律,不惟有益于自身,更益于社会大众。严持戒律有如此殊胜功德,不受持戒律又有如此严重过患,我等佛子,焉能不严持戒律?
四、坚固信心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虚老说:“想用功办道,先要有一个坚固的信心。”
今有的佛子,对佛的信仰虔诚有加,对自己的修行前途却信心不足,开口即叹:“唉!末法时代……”,“唉!我业障重。”心中一片消极悲观的阴霾,不相信自己通过修行可以成佛。长此以往,还可能将这种消极情绪传染他人。
凡人都有业障。但我认为真正的佛弟子,其自身的业障与善根福德因缘相比是轻的。《金刚经·正信希有分》明确告诉我们:“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何故皈依三宝,信佛学法敬僧,持戒修德的佛弟子,不坚信佛说而妄自菲薄呢?
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要通过修行,众生都可以成佛,就如黄豆可以制作成豆腐。我们学佛人想修行上路,需坚信诸佛所说真实不虚,坚信我们自性是佛,坚信众生经过如法修行皆可成佛。有了坚固的信心,才会下死功夫修行办道不动摇。
五、决定行门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佛法的利益,在真修实证,若学而不修,则如停留在黑板上学种田,毫无益处。故学人有坚固信心后,就应选择一个契合自己的法门,死心塌地的去修行。虚老说:“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
综观当今佛门四众,学佛的不少,但能真修实证赶超古德的却不多,原因何在?个人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修行的心不“老实”。不是选择一个契合自己的法门死心塌地的修行下去,而是常有贪图善巧方便之心,朝三暮四。今天听说念佛好,跟着人家念佛一下。明天听说参禅好,又跑去学禅。后天听别人标榜什么即身成佛法门,又跑去凑热闹了。不知如是朝三暮四,心猿意马,到头总是“空费草鞋钱”,修行不能上路。
《楞严经》说:“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佛祖慈悲,视众生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便施了各种法门以摄化,犹如因病与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昔日大梅法常禅师往参马祖,问:“如何是佛?”
曰:“即心是佛。”
大梅禅师于言下有省,遂隐入深山于此参究。
数年后,马祖派手下一僧前往勘验,看大梅禅师是否彻悟。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
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山。”
那僧故意试探道:“大师近日佛法又别(改变了)。”
问:“作么生?”
那僧道:“又道‘非心非佛’。”
大梅禅师说:“这老和尚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
那僧回去后,将勘验大梅禅师经过向马祖作了汇报,马祖喜道:“梅子熟也(彻悟了)!”
可见法无难易高下之分,贵在选择契机法门之后,死心塌地地如法修行下去,不退不悔,必可修行上路,日久功深,成佛作祖。
六、结说
故作为佛子,欲修行办道惟有深信因果,严持戒律不损人害道,进而广利他人,坚信佛说,如法修行,一门深入,必能修行上路,日渐得到佛法的受用。
这四项是四而一,一而四的,能依此修行办道的人,必定是虚老首肯的佛弟子。尊仰虚老的同参们,愿我们以此共勉焉!
我尊仰虚老。
伏祈在常寂光中的虚老和尚,给五浊恶世中的芸芸众生更多的加持!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