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风雨沧桑重光塔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风雨沧桑重光塔

  历史上,对重光塔的修葺已有两次,但都少有翔实的文字记载。而第三次大规模的修缮活动就在当今,就在公元2008年5月12日上午10时40分,重光塔维修保护工程破土动工。

  这一天已然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它的特殊不是因为维修工程的破土动工,而是在这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这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在国人心里却一下子凝重起来。这一天,所有事项的仪式都因此让人难忘。重光塔更无例外。

  在这里,不妨先介绍一下这座古塔:

  塞上天险龙关城北有一处佛光普照的古刹,原为唐代华严寺,元代颓废于兵戈,唯有遗塔半截。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后军都督杨洪“出私币,购良材,请工师”在废止上鼎立拓展,建起一座以塔为中心的宏大寺院,奏请朝廷赐名为普济寺。塔前原有天王金刚殿、钟鼓楼、山门和牌楼。塔后有大雄宝殿、观音地藏殿、藏经阁和法堂。其绿瓦朱檐,羽阁翚飞,气势不凡。塔上镶着“大明敕赐重光宝塔”的匾额,“重光”有收复塞外失地、重复光明之意。现在寺庙全无,只剩宝塔还巍然屹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重光塔为砖石结构楼阁式建筑,平面呈六角形,共五层,通高33.67米。石质基座上南北对称置台阶直通塔门。各层皆辟拱形门两个,一、三、五层为南北向,二、四层为东西向。并雕饰直楞假窗,高处有瞭望孔,四、五层各施26个。塔檐为仿木结构重檐重拱型,技精料实、逼真美观,塔刹为铁制覆钵式,四面皆辟壶门,内供佛像。塔顶饰莲瓣以承托宝珠。整个塔体逐层高度递减,收分明显,造型势重举轻,有稳固感。塔心为砖瓦六棱通天柱,柱面均绘壁画。每层皆砌台阶,可螺旋而上,柱四周回廊环绕向外可凭依远眺,四周景物一览无余,这大概是军家悉心造塔的初衷之一。

  龙门在明代地处极边,素有“中路咽喉”、“绝塞雄关”之称。当时,这里居民甚少,纯属屯兵之区。所以,建筑寺庙一为供佛祈祷、祝福平安,更为军官隐蔽住歇之便。而高塔自然起到了观察敌情、防御射击的作用。因为这一点,重光塔又多了一层神秘。

  重光塔的前身是华严寺,始建于唐代,但至明正统初年,其废弛已久,只留下半层废塔,在荒榛野覃中颓败毁坏着。断裂的墙壁,残损的椽柱让人不免感叹。直到正统十年,游击将军,后军都督杨洪受命领兵安定边境时经过这里,看到庙宇的情况顿生感慨:“这是如来佛所居的地方,竟也到了这种地步?等我事情有了头绪,一定考虑修理之事”。不久,杨公挥戈所指没有不取得胜利的,边境因此安宁,城堡也因此得以保全。接下来,杨洪开始兴办废弛事业。他首先创办学校,把教化放在前头。之后又开始寻找华严寺旧址,来偿还早年的愿望。杨洪拿出自己的积蓄来购得上好的材料,修建固塔高达百尺,以砖雕琢五檐重拱,中间空洞外面轩敞,并以模铸金作为塔顶,其体势很重却如若举轻。给人以稳固踏实之感。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重光塔有别于一般古代佛塔,它增设了瞭望孔和射击口,可凭依远望,四周景物一览无余。这是一个军事家独具匠心的造塔构思,更是华严寺塔和一般佛塔所不及的。杨洪深知龙门关隘乃路之咽喉交通要冲,而重光塔融军事与佛教于一体,一方面可以安抚百姓稳固人心,另一方面可以观察形势传递墩讯以统控龙门局势,足见杨洪文韬武略智谋精深。在塔的北面建造大殿请佛入住,大殿后面创建杰阁来保藏经典。再后面有堂屋在两侧,呈东西对峙,是观音和地藏王之祠堂。塔的南面依次排列有天王金刚殿,一直向前有山门,用砖砌成。有钟鼓楼、护法祠,雕塑彩绘十分庄严,极尽曲折之妙。幡幢香花种种都设备齐全,就连僧人住的小屋子,方丈、香积、斋厨、宾客等馆舍依次建造齐备。普济寺建筑绿瓦朱檐,如大鸟鼓翼疾飞,可见其之壮观;顶瓦如鳞密排、错落有致,亦见其之精致;以朱漆白土彩绘得金碧辉煌,耀人眼目闪烁日光,足见其富丽堂皇。工程完工后,杨洪请示皇上,赐寺名为普济寺,塔名为重光塔,而且派宫内使者送大藏经于阁中。还选择有戒律的人员,献上香草,早晨晚上诵读经文,来请求上天永久消灭疾病、迎来祥瑞。真是昔日“古刹楼台付劫灰,空余瓦砾忍低回”的萧杀古迹,在镇朔将军杨公之鼎建下,又重现“浮图高耸梵宫墀,舍利重光倒影垂。应是宝珠庇净土,自教清净现摩尼”的人间仙境。正统十四年,龙门百姓为感念杨公,于佛殿中门东向偏西的位置建起一座杨公祠,供奉杨公像及跟随杨洪南北征战的将士共十名,以颂杨公之恩惠。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自华严寺毁于元末,至杨洪重修普济寺,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在元宫灰土笼罩、塔影孤独徘徊的废址上,杨洪倾力拓建了这座宏大的寺院,使昔日古刹重复光明。仅正统十年至十三年间,位居一品的杨洪在边事宁息的闲暇里,出私币重建了云州云溪观,请皇上赐名为灵真观;重修了赤城温泉瑞云寺和静宁寺;拓建了龙关普济寺。这些非凡之举,不但寄托了杨公欲使千万百姓免于灭顶的灾苦,使边疆得到巩固,使远在万里的烽火得以止息,也为古老的赤城留下了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苍茫。然而,明朝的边患从未有过真正的息止。“英宗正统十四年秋七月,瓦剌寇独石,马营守备杨俊弃城逃遁,瓦剌寇云州,永宁卫备守孙刚,左少监谷来春来援,与瓦剌战不利,入城自缢死。北路八城皆陷”,龙门即在其中。这种民族之间的斗争,总是难以离开对利益的武力争夺,这种文化的冲突,仅靠烧香拜佛又怎能消融?

  普济寺修建100多年以后,进入明朝末年,政治、经济日益衰败,重光塔也在岁月沧桑中荒芜颓废,香火日渐冷落。但是此时,又有一位重要人物救普济寺于败落之中。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倪尚忠(1550年—1609年,明代宣府龙门卫人)镇守保定兼统领蓟门时得知此情,随即施舍白银110两,部属官将也都解囊捐助,并派专门人才四人,能工巧匠若干人到龙门施工重修。在倪尚忠的感召下,龙门附近官宦富商、善男信女纷纷布施,历时五年,终于休整完毕,使普济寺、重光塔重现当年辉煌。直至清朝初期,普济寺藩篱寺院再度归于荒废,台阶残缺、屋梁塌下、墙壁倾倒,使金碧辉煌的建筑秃兀一片,黯然失色,趋于毁灭。使周围屋宇百楹之多,然瓦砾无存。普济寺的殿堂又一次被历史的尘埃湮灭,但重光塔却保存下来了,成为龙门地域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康熙十一年,有过一次募修活动,乃文雅喜庆厚道贤惠康泰和乐的皇太后,在皇上的侍奉下来到赤城温泉。皇太后心中十分愉快,看到皇帝孝顺大显,温柔嘉奖之念大开,启动了佑护之心。于是派遣宫中使者捧着御香,带着佩巾以及白银一百五十两,特别命令把这些贡献给龙门的普济寺。这座寺院的兴惠和尚清净少欲,一钵饭也不私自占有,他尊崇和感激皇太后的圣明恩惠,产生了少有的奇想,打算把寺院翻新,为国家祈求福佑。上借皇帝大恩,盛大的举动获得成功,远近相应协同,用意都在此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普济寺建筑彻底绝迹于明国年间,所有砖木材料都用于军棚建筑和县长吴为修建县署、营房等。一座森严雄壮的宝刹就这样屡兴屡废、饱经沧桑。那座挺拔俊秀凌空而出的玲珑宝塔,还有谁能痴情“今宵宁不寐,坐看日光浮”呢?当今的重光塔已是身影憔悴、遍体伤痕,每一块疮疤都留下了历史的深刻记忆。人们感叹,重光塔危在旦夕!

  2005年9月,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81岁高龄的罗哲文先生考察了这座古塔,并对此塔的建筑形式和风格给与了赞扬。2006年开始了龙关重光塔维修保护工程的现场测绘、方案设计和申报审批工作。2008年终于动工修缮。

  与史上历次修缮不同,本次是政府投资修缮,是以科学的理念从保护文物的观点出发,本着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历史信息的原则,通过加固塔体,重新拆砌塔身松动、裂缝部位,替补酥碱砖构件等工艺来完成对重光塔本体病害和环境的治理,恢复宝塔昔日的风采。这一工程的实施,不是为了祈求上仓的保佑,而是为了延续历史的文脉,让重光塔告诉未来一个真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承袭。让人们在仰望它的时候多一份尊重与自豪。2009年5月18日,揭开了重光塔残破的宝刹,即将进行重新的补砌。那天,站在34米高的塔顶脚手架上,举目龙门古镇控扼东西、驾驭南北的雄境,昔日“龙门八景”尽收眼底,四面八方景物一览无余。尽管雄风凛冽,但吹走的只是砖缝裂隙里的尘埃,却吹不去宝塔的古老风韵,吹不去五百六十年历史浸润、深入骨髓的重光灵魂……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