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塔坟
邢台塔坟
张景瑞 于叆龙
位于邢台市西南隅的塔坟,曾和清风楼、达活泉齐名,补称为邢台市的三大代表标志。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期,当时邢台屈指可数的几种工业产品,如棉织厂的床单和毛巾、丝织厂的被面及袜厂的袜子等,便是以塔坟之塔为商标,名曰“群塔”牌产品。然而这一古老的建筑群从一九五八年起,便陆续遭到人为的破坏。在历时十年的“文革”浩劫中,更是厄运难逃,被彻底夷为平地。于是一个历尽沧桑的古塔群在邢台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泯灭了,塔坟的名字也在邢台的地理坐标上消失了。但是,塔坟作为邢台历史上一大景观,直到今日,仍为“老邢台”位所津津乐道,仍为人们所念念追怀。也许是为了让人们汲取那十年浩劫时愚昧浍的教训,也许是为了让后人记起在邢台历史上曾经悠悠长存的古塔群,或许更重要的是为了启迪子系,激励后人对乡土的热爱。邢台市地名办公室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于一九八五年正式决定,将原塔坟所在地的一条尚未开通的道路命名为“塔坟街”。
(一)塔坟的由来与始建年代
塔坟,始建于何代,它的名称的由来,它的兴衰变迁,邢台的地方史志均无记载,给我们今天了解和考察塔坟的历史演变留下了一片文宇空白,殊为憾事。
塔,这一佛教建筑形式,随着佛教本身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从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屈指已近二千个春秋。梵语中“塔”称为“卒堵波”,又称浮屠或浮图。《后汉书·陶谦传》中记叙了东汉献帝时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图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这是建造浮图,即“塔”这一建筑形式较早
的记录。一直到晋代,为了翻译佛经的方便,才造出了一个“塔”字。“塔”字最初见于晋代葛洪的《字苑》。据《邢台县志》记载,邢台最古老的塔是北齐天保年间所建的梅花石塔,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而“塔坟”这一名称见著邢台方志文字记载的最早记录是《成化顺德府志》至今亦有520多年的历史了。塔,最初是为了供奉佛骨而修造的,后来也用来供奉佛像,收藏佛经或安放僧人遗骨。《释世要览·送终立塔篇》中说:“梵语塔云卒堵波,此云坟”,由此可知,塔作为和尚葬身之坟,是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邢台塔坟中那座座砖石之塔,也是作为坟墓,敛葬佛教僧侣火化后遗骨——舍利子的,所以名为塔坟。其塔称墓塔,又称舍利塔。太凡有古刹名寺的地方,多伴有一些舍利塔留下。然而各地的舍利塔能够象邢台塔坟那样,众塔如林造型各异,成群连片地留下者,在全国确为数不多。查阅有关资料可知,从规模和数量上堪与邢台塔坟相比者仅有河南少林寺墓塔林(220座)与山东灵岩寺墓塔林(167座)。如今这两个塔林
依然屹立,而邢台塔坟却已荡然无存了。
邢台塔坟,是邢台天宁寺和开元寺两所古刹僧人敛葬遗骨的墓地。既然舍利塔是佛寺的衍生物,邢台的塔坟是伴随着邢台的天宁寺和开元寺出现而出现的,那末,塔坟的初建年代,通过考证开元和天宁两寺的修建年代,便可得其大约修建年代。
天宁寺,据《邢台县志·古迹卷·寺观篇》今记载:“唐初(公元618年之后一段时间)建为华池丝若①,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赐额天宁万寿禅林”。开元寺则始建于唐代武则天天授(690-692年)至唐玄宗开元(713-741年)年间。据《唐会要》记载:“天授元年十月廿六日(敕)两京及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开元廿六年六月一日,并改开元寺”。今邢台,唐代为邢州倚郭,因此开元寺亦当始建于是时,并由此而得名。如果塔坟是在天宁寺建寺六十年后,建墓塔葬进第一位仑僧遗骨的话,则塔坟始建距今至少应有一千三百年历史,即使建寺较晚的开元寺建寺六十年后葬进第一位佛僧,塔坟距今也应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了,可谓是邢台地方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当然,由于年代久远,最初的墓塔料已坍塌无几,又由于元代是天宁、开元寺两寺鼎盛时期,新能见到的多是元代以来的墓塔而已。
其它古建筑群,多是建成历史上某一个时期,后世仅仅是修缮或重修;而塔坟却不然,它不是完成于一个时代,它是伴随着 寺院的存在,随着寺僧的谢世,经过多个朝代相继修建,只要寺院的香火存在一天,塔坟中的墓塔便随之增修下去。所以从这里可以窥见不同时代迥然不同的佛教建筑风格,窥见不同时代社会对佛教的态度,以及天宁、开元两寺的兴衰变迁历史,这是一座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的宝库,也是研究邢台地方历代宗教、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塔坟的概况
根据笔者对塔坟附近申家庄、西郭庄、南瓦窑、西牛角等村庄访问时,一些老者的讲述:邢台塔坟分为南北两处。中间相隔300多米。南塔坟为开元寺塔坟,俗称大塔坟。占地三十亩,四旁有耕 地一百六十亩。土改前为开元寺庄田,北塔坟占地十亩,四旁有耕地三十亩,土改前为天宁寺庄田。据传说:两塔坟大塔、小塔在历史上为数最多时曾经过千座,但无从考证。经过老人们回忆,比较一致的数字是,在五十年代初,南塔坟尚有墓塔九十多座,北塔坟尚有墓塔三十多座,共约有墓塔一百二十多座。其中大塔二至三座,中型砖塔二十多座,小型砖塔三十多座,其余七十多座皆为石塔或石经幢。除此之外,据当地人和目击者回忆,尚有一些埋葬和尚的低矮砖坟,仅有一碑铭。刻石多为清末、民初之际。直到一九六五年前,南塔坟仍有墓塔七十八座,北塔坟有墓塔十座,即使这仅余的八十多座墓塔连片林立,其景象也颇为壮观,数量之多也大大超过北京禅林之首——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潭拓寺塔坟。而且这些墓塔是一塔一样,千姿百态。或高或矮,或砖砌或石雕,或敦实古朴、华贵端庄,或典雅秀巧、挺拔俊美,或亭亭玉立如纤纤少女.或臃肥龙钟似踽踽老翁。其形、其态、其状、其貌无一相同。而更为绝妙的是:有的塔看似岌岌可危,风一吹随风倾斜,摇摇欲坠,称为风动塔,然其历数百年风雨而不坍不塌,可谓一绝;有的塔风一吹,便呜呜作响,其声呜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如簧之动,如笙之呜,称之谓响灵塔,又可谓一绝;有的塔以掌击之,立刻洞然有声,音若晨钟暮鼓,嗡嗡作响,袅袅余音,不绝如缕,称谓钟鼓塔,可谓又一绝;有的塔以耳贴塔细听之,则嘤嘤嗡嗡一片声响,甚至可听到或有或无的断续击木之音杂然相陈,似乎数百僧众在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的木鱼声中,闻目盘坐,嗫嗫嚅嚅做课念经,称谓诵经塔,这又是一绝……。至于塔坟的其他许多传说,更是不一而足。
(三)塔坟的建筑形式与工艺特色
塔坟的砖、石墓塔由于人为的破坏皆荡然无存了。但是有识之士出于对邢合古老文物的热爱,在古塔群被毁之际从不同角度拍下了照片,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很据这些照片和老人的记忆以及散落砂家庄、西郭庄、胡家营、王家营、张家营、南瓦窑、韩演庄等地的残存墓塔石雕综合考证,仍然可对塔坟的建筑形式作出具体的文字描绘。塔坟的砖塔大部分分布在开元寺塔坟,根据高度和形态的大小基本上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型砖塔多为八角形七级,中型砖塔多六角形五级,小型砖塔多为四角形三级或五级,皆为密檐式实心砖塔。在呈梯形的石头塔基上为束腰式须弥座,每面有三或四层的石雕图案纹饰。呈龙、象、鹿等动物与卷草、莲花、云彩和如意水纹等圈案。结构活泼,技法娴熟。在申家庄尚存的一块石雕塔基上,刻的是羊的图案,造型生动可爱,刀法洗练流畅,堪称是精堪民间艺术。塔身上的底层檐下一般都有砖雕斗拱。以上各层有的砖塔仍甩砖雕斗拱,有的砖塔则各层均用砖砌迭涩出韧,逐渐内收。塔顶或葫芦型,或宝瓶型,有的则为莲花包型,体态不一、造型各异。各层斗拱、檐角、勾拦皆用特制砖件拼装组成,榫卯相扣,严密合缝。故此各墓塔通体都显得比例均衡,绪构规整,气势凝重、庄严清秀。
在开元寺林立的墓塔群中,耸立着一座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即图二右侧带莲花座的大塔)。塔高近二十米,宏伟壮观,为群塔之首。当地人们习惯称之为大塔,这也是开元寺塔坟俗称大塔坟的由来。塔身的砖与砖之间衔接严密,磨砖对缝,中间浇灌江米汁,坚固异常。虽经几百年风吹雨打的自然侵蚀,高塔形体完整,巍然屹立。在一九六七年“文革,中被炸毁时,经四次爆破,才被炸塌,实属可惜。
开元寺塔坟东部和天宁寺塔坟中大部分是石塔。石塔分方塔、六面和八面塔三种。石塔由塔刹、塔顶、雕花石托、腰檐、中柱石、莲花座和底座等部分组成。塔顶为六角或八角攒尖式与四角屋脊式。有的小石塔仅是上有顶盖,下有石托的四棱碑。在石塔中柱右正面上刻有墓塔主人的名称,如“墁公监寺②之塔”、“喜公庄主③”之塔等。侧面则刻立石人的姓名。较多的为“众小师××”或“门人××”即谢世僧人的门徒们所立石,但也有由谢世僧人的亲属所建的石塔。其余各面刻有佛经,从现在残存实物资料来看,多为尊胜陀罗尼经④,字迹清晰可辨,字休刚劲秀美。在石塔的第二层以上刻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线条鲜明细腻,形象维妙维肖,充分显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雕刻技巧和建筑艺术水平。
(四)邢台塔坟规模宏大的原因
邢台塔坟这片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的形成和沸教在邢台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邢合的历史上佛教势力曾十分雄厚。佛教在中国内地的广泛传播即发初于邢台。历史上,东汉和曹魏时只许胡僧在都邑立寺庙,汉人一概不得出家。西晋时偶有汉人出家,为数也极少。公元338年后赵王石虎由于受佛图澄的影响,下令准许汉人不论贫富和社会地位,都可以出家为僧。在后赵都城襄国(今邢台)开汉人出家之先河,从此佛教盛行。到了元代,邢台的佛教极盛一时,区区一邑,佛寺达上百所。而天宁寺尤为“邢州之闻刹”,“而开元寺最盛,寺有木浮屠极壮丽,高广可容千余僧”(见《重修邢台儒学记》)。这所寺院成了元朝皇室的御用大寺,元世祖曾两至此地。开元寺“持护宠锡者,前后非一,至精蓝净众,特命天艇圣毓不与他寺比。三十年间,续光起废,集于大成”(《顺德府大开元寺重建普门塔碑铭》)。又筑资戒坛,请“连珍国师登坛说法”出现“受具足戒者十万”人的场面(《顺德府大开元寺资戒坛碑》)。可见当
时佛教在邢州的浓厚基础和广泛影响。其次,元代的寺院经济发达,财力雄厚,这和我们在塔坟照片或残存石刻中发现塔坟里多为元代墓塔有着密切关系。在元代由于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维系他的统治,所以寺院经济畸形发展,元代的寺院在拥有大量土地的同时还大力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当时各地的解库(当铺)、酒店、货仓、旅馆及邸店(商店)等,很多是寺庙所经营,这一元代佛教的特殊现象为大规模的修建墓塔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元代时的邢台开元、天宁两寺名僧辈出,如天宁寺僧人虚照禅师及他的弟子刘秉忠与普安禅师,开元寺僧人万安广恩与他的弟子梅庵崇朗、明空崇悟、龙溪崇俨等禅师等都与统治阶级有着密切的往来。他们有的通过弘传佛法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有的则直接参预政治活动。佛教曹洞宗的高僧虚照禅师就是应“邢台帅府诸公”之请而住持天宁寺的,被统洽阶级誉为“再世惠能”⑥、“一代之雄”。刘秉忠在天宁寺出家后还俗,成为元朝的重臣,制定元朝的政治制度,极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宠信。普安禅师曾受到忽必烈的召见,被封为“佛国普安大禅师”。万安广思与临清等处兵马都元帅路通、何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后进为中书右丞相的史天泽、安国军节度使赵伯元都有着密切关系,并受到元皇室的重视,生前赠“护国兴理大师”,死后受赐以“弘慈博化大士”的称号。他的一些弟子如前所述的几人也都和元朝皇室,刘秉忠,史天泽、宣政院使答失蛮,国师兼江南释教总统连珍有着一定联系,再加上他们本人都佛理精深,学徒满门,使天宁寺和开元寺在社会上影响广泛,香火极盛。同时元代的统治阶级还经常给予寺院以大量的捐赠或财政补贴。据《天宁寺虚照禅师明公塔铬》和《大开元寺弘慈博代大士万安恩公碑》记载,天宁寺住持僧人虚照圆寂后,以刘秉忠为首的达官贵人“搏猎殷厚,为起塔之费”。开元寺住持僧人万安圆寂后,元世祖特旨“命断事官忽鲁脱花营葬”,“锡白金以资工费”。
在邢台塔坟里众多的墓塔中,比较著名的,要数万安的塔坟。据《成化顺德府志·邢台县卷·陵墓篇》所载“开元寺祖师万安公塔坟在县西南三里”考证其位置正在塔坟一带。万安法名为广思,万安是其自号。公元1230-1243年住持开元寺,并开创以开元寺命名的佛教净土宗的一大派系“大开元一宗”,所以称为万安祖师。该派曾引起元皇室高度重视,下旨直接隶属宣政院,由宣政院使亲自管理。万安除弘传佛法外,还经常扶危济贫,为元初战争中背井离乡的流民安排食宿,众人异常感激。《邢台县志》记载,“故远近不能称其德,但以菩萨目之”。所以曾流传了关于万安的许多神奇传说,如“万安禅师建园照塔。近旁无水.有馨井,令汲之,得泉。工作百人,持斗米炊饭,皆饱食,犹有余饭,人皆神之。远近来助,旬日成塔,(见
《燕山丛录》)。万安本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近期出版的《中国佛软》一书中介绍了他以“戒师著称”,“在邢州开元寺,度僧千人”。
(五)塔坟的泯灭与残存石刻
塔坟毁于1967年9月。在阵阵爆炸声中,这片经历了千百年风雨的古塔群,成了一片碎石瓦砾。砖瓦盖了校舍。经祖、碑刻多数被砸坏。少数难以破坏者则被运去修猪圈、盖马棚,砌石桥、铺路面去了。有的则散落在街头巷尾,池边道旁。塔的地下部分和部分塔底地宫均被周围农民所挖掘,曾挖出很多石棺和骨灰瓷罐。据传有人还挖出了拳头般大小的刻有蟠龙戏珠的玉石、佛珠和陶瓷工艺品等。在笔者对塔坟遗址附近几个村子的残存石刻进行调查时,得知一九八六年七月十八日在开元寺塔坟遗址,又有人挖出一些文物,其中有都分古钱币,笔者见到其中一枚“崇宁通宝”,是1102-1106年间宋徽宗时所铸造。
现在塔坟的遗物多数散落于塔坟旧址的周围几个村庄,如申家庄、南瓦窑、王家营、胡家营、张家营、西郭庄、韩演庄等。发现到的计有三个塔刹、二个塔顶、二十四个塔身中柱面、七个腰檐、三个莲花托、六个塔座。其中有铭文的碑刻已发现了二十一个,计有四面柱形、六面柱形、八面柱形等不同形体,高度均在一米以上,最高者达一点七米。这些石刻大部分为元代的遗物。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遗物至今仍被作废石弃置道旁,令人惋惜。
注释:①兰若——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树林”、“寂静处”。原为僧人习静修行处所,后为佛寺的别称。
②监寺——佛教僧职,总管一寺事务。
⑨庄主——古字“庄”通庄,庄主即庄主,佛教僧职,掌 管寺院领地的管理者。
④尊胜陀罗尼——佛教密宗的一种咒语,宣称“若有人闻 一经于耳,先世所造一切恶业皆悉消灭。
⑤惠能—佛教禅宗六祖,禅宗南宗的创始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