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觉寺
性觉寺
文 / 潘士敏
州城小西门村,路南原有一寺院,(从县第一人民医院西行约一华里)当地人皆称其为“西小寺”,其实它的真名叫“性觉寺”。据民国二十五年《东平县志》载:性觉寺在县治西南,元至正二年建,今废。笔者为了解其详细情况乃询之当地七、八十岁老者,据他们说,是有这个寺庙的遗址,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听老辈人传下来一句话“东大寺不大,西小寺不小”。听此言,应该是与东大寺(即报恩寺)规模相当的一个寺院。于是,笔者又到遗址处,实地察看了一番。只见遗址处尚有一口井,井旁有两、三块残碑(见附图),
上面有文字尚可辩认,但因残块太小而读不成句,因此也就搞不清楚此是何意了。再看井南已是一片汪洋,这里已被当地村民挖成养鱼池了,哪里还有什么性觉寺的影子呢?
性觉寺是座什么寺院呢?我查阅了部分资料,说是:性觉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首先提出的是《大乘起信论》,佛教将人感觉分析为本觉、始觉、究竟觉,此统谓之性觉。因此笔者想,既然是大乘佛教的寺院,为什么在民国时期就废了呢?要仔细调查,说不定有什么新发现呢?带着这一侥幸心理我又走访了小西门村的李启平,王善秋(八十三岁)等老者。据他们介绍,该寺遗址确实不小,南北长约 300米,东西宽约40米。小西门村今天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在幼时常到遗址内去玩耍,见到遗址内的殿、阁基址有数处,而且有几根六棱的石柱子,柱础、莲花盆等物,莲花盆外表且刻有八仙过海,另外在整个遗址内到处是残砖碎瓦,还有数幢高大的龟驮碑。根据他们的描述人们推测该寺院起码有三进大殿,以及钟楼等建筑,在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跨院,东跨院是主持、方丈的住所,西跨院则是众僧人的住所。据说在第三进大殿后边还有一个后花园,是和尚们养花种菜的地方。据李启平说他村曾有个叫李景尧(已去世)的人,他年青时读过私塾,在村里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读过遗址上几幢碑的内容,他也曾把碑刻上的内容告诉过村里人。李启平就曾听他说起过其中一幢碑的内容,其上面的文字记载了性觉寺有庙地六十三亩,用来栽桑养蚕,以资寺院之用。还记载该寺有僧人六十人。除此外还记载当地官员,士绅捐银两修缮寺院的事迹。遗憾的是李忘记了该碑的落款时间。他接着又告诉笔者,养鱼池旁的井即是寺院里的井。于是,笔者问他:“你知道遗址上的石柱、莲花盆、碑刻等物的下落吗?”他告诉笔者,在解放初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文化馆的吴馆长(吴澄航)经常来遗址巡视,并嘱咐村民及村干部要保护好遗址上的东西。
然而到了文革时期,那些造反派们无视文物价值,竟把遗址内的石柱、柱础、碑刻、莲花盆等物砸碎修了生产队猪圈。笔者忙问,有剩下的吗?李说大概还剩下两幢碑及碑座,可是现在已沉到养鱼池底部(水深 2-3米)。
去年笔者路过性觉寺遗址时,看到在其旁边有村民在建新住房,便问他挖地基时,挖到寺院的遗物了吗?他回答说挖出来一个小石头香炉。笔者忙过去看了看,果然是个很精致的小石头香炉,只见香炉表面雕刻有较精美的纹饰,于是笔者便把它拓了下来。
关于性觉寺毁于什么时间,目前尚无资料证明这一问题。从民国二十五年《东平县志》记载的有关资料看,该寺应当早在民国时期即毁,也有人说是在乾隆年间,因年久失修而败落。还有人说自清军入关后,该寺僧人弃寺出走了。反正是众说纷纭无有定论。笔者惟有望着眼前的养鱼池,感叹世事沧桑,历史长河的变幻无穷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