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江山的古塔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姜江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江山的古塔

  姜江来

  塔起源于佛教,又名“浮屠”或“浮图”,随着佛教的发展而成为标志性建筑。江山位于浙江西南部,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南朝早期佛教开始传入,后逐渐兴盛。据县志记载,仅古塔在宋代到清代就修建了20多座,现存9座。这些古塔不但是宗教建筑,也具有导航引渡、风水、文昌、镇妖等多种功能,建造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价值。

  峡口镇三卿口村窑弄自然村塔岗嘴山半山腰上,有一座明崇祯九年(1636年)的墓塔。该塔占地约6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亭阁式六角形单层空筒石塔。塔身基本完好,但塔石门板、塔刹(尖)及塔前平铺砌的石板、栏杆被损坏。塔现高2.06米,六角边宽0.7米,塔基用条石砌成两层,下层每边长0.82米,宽0.27米;上层每边长0.79米,宽0.25米。塔身每角设有高0.95米、边宽0.13米的方形柱子,每面均有单块石板嵌入柱内,用桐油、石灰浆砌。柱上装有挑檐石,厚0.14米,刻有莲花瓣纹,飞檐出挑,每角稍上翘。塔顶形似攒尖屋面,用三层条石斜角砌成,高0.43米,下层每角刻成屋脊,每面凿有七条浅纹,形似筒板瓦屋面。塔刹虽毁,可见遗迹:其顶上一层为六角形石块,上面凿有直径0.2米、深0.05米的圆形孔,可知塔刹应为圆形葫芦式石构件。正面东侧塔身原设有可开启的长方形活动门,现已毁,门洞宽0.44米,高0.54米,从门口窥视可见内有一和尚墓葬。墓顶用石板砌平,当中留有正方形进口,约为0.5米见方,从进口可见现深1米多的圆形墓室。墓壁用条石浆砌,直径约1.3米,因经多年雨水冲刷,室内积有泥土、小石块并见骸骨。塔门顶中间横书阳刻0.14米见方的“佛在”二字,右边直书阳刻“崇祯九年仲冬七日”,左边直书阳刻“口口立”三字(字体不清)。

  在距塔约400米处是一座广长庙(原为二进一天井的寺庙,现尚存一进一天井的残房)。墓塔就是庙中和尚的坟墓。相传明代时,庙主持在临终前请人把自己抬到塔前,而后钻进塔内,两腿盘坐,双掌合十,自然圆寂,外人将石门关上,谓之曰“升天成佛”。可见这座塔是真正意义上的佛塔。

  无独有偶,凤林镇南坞村原有两座石塔,倚古朴的峡山殿而建。东边石塔现已毁,仅存西边一座。该塔为明代六级四面楼阁式实心石塔,正视似梯形,由七块大石头叠成。除最下面一块外,其余六块下端均凿有飞檐挑出,四角上翘。塔身高约4米,底层边宽约0.6米,北面三至五层双线阴刻三字,约20厘米见方。南面4至5层刻有4厘米见方的字若干个,因长年风吹雨打及外表生长有青苔,字迹不易辩认。整座塔造型简朴,看似简单,但塔周围都是陡峭岩石,人们不易登临,要在这险要的位置上竖立起来,也不是易事。据了解,该塔同样是峡山殿已故和尚的墓地。

  须江是钱塘江重要支流之一,横穿江山而过。在江山市区的江畔,左右各有一座山,称为双塔山。东侧山上建有百祜塔,西侧山上建有凝秀塔,并立山上、隔江对峙。百祜塔即“百福塔”,座落于江山双塔街道缸甫底村,初建年代和建造原因不详,明代重建,清代又再度重建。现存的塔为七级六面楼阁式单壁空筒砖塔,高约24米,壁厚1.65米,占地约10平方米。塔基低矮,由青条石砌置,底层西南面设一券门,方向偏西,门高1.9米,宽0.9米,门顶上嵌有“百祜塔”的青石横碑额,右竖刻“大清道光丙午秋月谷旦”,左竖刻“江山县知县李玉典重建”、“邑人郑赞元书”。塔各层每面相交错,设真假券门。其中一、三、五为真券门,每层高约3.4米,每层腰檐用密集砖雕花拱叠涩出挑,显得十分精美。塔砖有多种规格,砌工精细,内外粉饰。塔体北面经风蚀,少数砖块剥落,塔刹在民国初年被大风所毁,应由相轮,宝珠等构件组成。凝秀塔座落于上余镇双塔底村,同样在明代重建,清代又在原址重建。现存塔为六面九级楼阁式单壁空筒砖塔,塔壁厚1.8米,占地面积约11平方米,高达30多米,是全市现有塔中级数最多、高度最高且保留较完整的一座,唯塔刹在上世纪60年代因狂风暴雨袭击而损毁了部分构件。凝秀塔的造型与百祜塔相近,底层设有一券门,其上嵌有“凝秀塔”的阳文碑额。其余各层每面相间交错真假券门。腰檐以三层平砖隔以两层密集砖雕花拱叠涩出挑,砖雕精美,图案以花草为主。整座塔具有清代大气、精细、豪华的风格。作为江山城区风水口的标志性建筑,百祜塔、凝秀塔因矗立于须江两岸,又有作为古代船运导航引渡航标的实际用途。

  与之相似的还有景星塔和凤林塔。景星塔座落在市区虎山主峰(东侧为须江),是一座明代七级六面楼阁式实心砖塔,全高约14米。腰檐二层至六层菱角牙子叠涩出挑,逐层递缩,砖雕精美。塔基用三层条石错缝砌置,中间束腰,底层每层设假门,三层、五层、七层设有佛龛。塔雄伟壮丽,是江山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首批市级文保单位。凤林塔座落在凤林镇茅坂村溪东岸的塔山,建造年代不详,是七级六面楼阁式空筒砖塔,高约27米。塔底层无门,高约4.5米。塔基用青条石砌成,塔砖长0.31米,宽0.14米,厚0.08米。塔体东面三、五、七层各有一塔券窗,隔面相间排列,有菱角牙子六层叠涩挑出;西面二、四、六层没有拱券窗,砖雕基本相同。塔刹大部分构件已毁,尚存垂链及风铃,遇风叮当作响。因塔东侧不足200米有一条江山港,故也是古代导航引渡的标志。

  江山峡口柴村有一座名叫峿峰的七级六面楼阁式空筒砖塔,塔高约26米,塔体厚1.25米,塔基用条石砌成,高约0.4米。塔砖长0.31米,宽0.18米,厚0.08米。塔底层有一拱券门,高1.7米,宽0.6米,塔身无真假窗,塔刹部分已毁。上世纪九十年代,该塔曾遭窃。在公安和文物部门的大力缉查下,追回了型似麒麟的铁铸镇妖器一件。该器物头部夸张,铸造精致,经鉴定为三级文物。据《峿峰凌霄塔碑记》记载,该塔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由柴元辰等筹募而建。相传古代峡口地区多年无雨、天旱成灾,村民怨声载道。柴元辰等地方士绅听从风水先生的建议,集资修建了这座峿峰凌霄塔以镇妖孽。

  文昌塔位于峡口镇广渡村,又名大公殿或文昌阁,占地面积上百平方米,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为三层木结构塔,高约12米,是供广渡毛氏后裔读书的场所。塔外观呈八角荷花状,每层八角出挑,层层逐递缩,因其出挑平缓,型似荷花,又称荷花状亭楼式塔。塔底层四根金柱落地直冲三楼,每根柱长9米多,直径约40厘米,外檐设大八角出挑,柱外用开砖砌成八角围墙,除南面开门外,其余七面外墙原都有彩绘精美图案,内容均与学习有关。内室墙面尚存双龙戏珠和文房四宝等图案,东侧设楼梯,通往二楼。二楼全是木质构件,东、西、南、北各设一个可开启的格扇窗,中有八角藻井,藻井内绘有花卉图案。三楼结构是二楼的递缩,柱、梁挑角按比例递缩,搭配得当,格扇窗和八角藻井基本相同。三层顶部外设铸铁质地的葫芦刹一只,高约1.5米,最宽处直径0.8米,上刻“大清乾隆四十六年岁次辛旦谷旦”。塔四周建有围墙,东南角设有呈八字状的门亭,单檐外挑,门额书写“赛武当”三字。该塔造型别致、气势雄伟,前有水池、旁种名树,环境幽雅。进入塔内后登高远眺,村庄山林,秀美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果真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相传毛氏有一房的六子一婿七人全中了进士,另一房为鼓励自家子女勤奋读书,特建此塔。塔北侧还有三开间厢房,雕梁画栋,十分精致豪华。

  江山的古塔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屹立在浙西三省边界,充分表现了古代当地工匠的聪明才智,是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应好好予以保护。

  (作者单位:江山市博物馆)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