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安康高僧大德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09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厚之 张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安康高僧大德

  作者:李厚之 张会

  法祚祖师据《重建云雾山天台寺碑》云:“天台寺,往古时法祚祖师之道场也”。法祚是西晋高僧帛远之弟,《梁高僧传·帛远》载:帛远在长安译经传教,“道化之声,被于关陇,崤函之右,奉之若神”。法祚承兄之教,年二十五出家,精通大乘佛教义理,是山南知名高僧,追随他的弟子和僧徒数千人。晋太兴初(318-321年),蜀李雄据汉中,当时关陇流民起而响应。《晋书·张光传》:“秦川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城。”于是命张光为梁州刺史,“光不赴州 ,止于魏兴(安康),乃结诸郡守共谋进取”。张光在魏兴(安康)闻法祚之名,知其和乃兄帛远被关陇士民奉之若神,于是强令法祚还俗,欲以法祚影响安抚关陇流民。法祚不从,而被张光杀害。法祚之死,激起汉水流域人民共愤,他们纷纷起塔修庙奉祀若神,从而使佛教在安康一地迅速传播。

  鸠摩罗什

  据道光《宁陕厅志》载:“净土寺,厅北300里(秦岭山下)蒿沟内,昔有净土树一株,三月开花如桃花,八月结实,状如粟壳,中皆黄土。俗传鸠摩罗什憩此,覆其盂于土中所生。”此篇杂记引自《大明一统志》,说明鸠摩罗什游山南安康一地传说久远。

  鸠摩罗什,略称罗什,意译童寿。后秦佛教学者,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西域龟兹国人,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主持译场,和弟子等800余人,共译出佛经74部384卷,主要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舍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等,系统介绍了中观宗的学说,对中国佛教的三论宗、天台宗、成实宗、净土宗的影响很大。

  释道标

  据《安康碑版钩沉》宗教与景观篇所录《明创修龙兴寺碑》①载:“邑(汉阴)治城外东北隅有龙兴寺,父老传闻创于晋代道标。”

  道标,魏兴人,笃信佛法,东晋义熙间入长安拜鸠摩罗什为师,助鸠摩罗什“译出众经,并助详定。”后秦王姚兴②,见其“神气俊朗,有经国之量”,敕尚书令姚显使其还俗“助振王业”,道标誓不从,隐于魏兴月川之阳创建隆兴寺(明代更名龙兴寺)。道标一生弘扬佛法,研究义理,学核内外,帮助鸠摩罗什译经并助详定,而自己立著很少,传世仅有《舍利弗毗昙序》、《吊王乔文》等少量著作。

  注释:

  ①《创建龙兴寺庙》:汉阴乡官王应泰撰。王应泰,明汉阴人,崇祯进士,官稽勋司郎中。

  ②后秦王姚兴:十六国时后秦国君,尊崇儒学,兴立学校,生徒至万余人。提倡佛教,迎龟兹鸠摩罗什译经讲法,佛学大盛。

  宝志禅师

  世称志公和尚,金城人。据梁释惠皎《高僧传》记载:“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师事沙门僧俭为和尚,修习禅业,至宋太始初(465~471年),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尺布。齐建元中(479-482年),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始苦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京士士庶,皆敬事之。”金城,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兴安州条目载:“西魏又为东梁州,兼置金城郡,寻改为金州”。汉滨区迎风香炉寺有《梁武帝问志公和尚》壁画。

  真觉大士

  隋唐之际高僧,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出家为沙门,精研般若,隋开皇初,居长安报国寺,尝赴左仆射高颎府讲法,甚得器识。开皇十九年(599年),文帝后独孤氏,排斥高颎,诬其议论朝政,并秧及沙门真觉,乃除名去京,遂入终南山中,隐于观音山修行。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契胡人尔朱敞出为金州刺史,时炀帝敕往名山“召诸隐逸,以裨王化。”尔朱敞延致至州,尊号“真觉大士”,礼之甚恭。高祖拜禅,唐室鼎立,高祖(李渊)拜尔朱敞为金州总管,并于武德八年(625年)敕赐真觉大士观音山“山田周五百里,永充香火”。《安康碑版钩沉》录有观音山摩崖刻字。

  元静三藏

  唐高宗时安康高僧,原竹林寺住持,则天万岁通天间(696年),移万顷寺于竹林寺,更名万春寺。元静三藏是怀让禅师启蒙老师,曾闻怀让十岁即乐佛书,因登门拜访,见而奇之。乃告其父母:“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广度众生。”后一如所言。

  大通禅师——神秀

  据明万历五年(1577年)复兴寺正殿刊立唐中宗李显赠谥大通禅师碑碣载:六祖坪复兴寺曾是神秀修行处。神秀是禅宗北宗创始人,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二人皆为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弟子,神秀有“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偈,表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未得弘忍真传,而将袈裟传于慧能。五祖圆寂后,神秀往江陵当阳山传教,道誉遍天下,武则天闻之,召赴都,历受中宗,睿宗优礼,遂在北方倡导渐悟法门,神龙二年(706年)圆寂,世尊为北宗之祖,又称北六祖。

  南岳怀让大慧禅师①

  宋·颐藏主②

  南岳大慧禅师,讳怀让,金州人也。俗姓杜。于仪凤二年③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遂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染世荣。”帝传敕金州太守韩偕亲往存慰。其家有三子,惟师最小。年始三岁,炳然殊异,性惟恩让,父乃安名怀让。至年十岁,惟乐佛书。时有三藏元静过舍,见而奇之,告其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广度众生。”

  至垂拱二年④,方十五岁,辞亲往荆州玉泉寺,依宏景律师出家。通天三年⑤受戒,后习毗尼藏。一日自叹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时同学坦然知师志气高迈,劝师同谒嵩山安禅师。安启发之,乃直诣曹溪礼六祖。六祖问:“什么处来?”师云:“嵩山安和尚处来。”祖云:“什么物与么来?”师无语,。遂经八载,忽然有省,乃白祖云:“某甲有个会处。”祖云:“什么生?”师云:“说似一物即不中。”祖云:“还假修证也无?”师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云:“祗此不污染,是诸佛之护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谶⑥汝曰:‘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什邡罗汉僧’。”(又谶传道一法):“心里能藏事,说向汉江滨。湖波探水月,将照二三人。”祖云:“先师有言:‘从吾向后勿传此衣,但以法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惟示道化。’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汝向后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师侍奉一十五载。

  唐先天二年⑦,始往南岳,居般若寺。示徒云:“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能往。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辞哉!”僧问:“如镜铸像,像成后光归何处?”师云:“如大德未出家时,相状向什么处去?”僧云:“成后为什么不鉴照?”师云:“虽然不鉴照,谩他一点不得。”

  马祖居南岳传法院,独处一庵,唯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师往,彼亦不顾。师观其神宇有异,遂忆六祖谶,乃多方而诱导之。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得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祖乃离座云:“如何即是?”师云:“譬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又云:“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往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马祖闻斯示诲,豁然开悟。礼拜问云:“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师云:“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马祖云:“道非色相,云何能见?”师云:“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祖云:“有成坏否?”师云:“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马祖一蒙开悟,心地超然,侍奉十秋,日益深奥。

  师入室弟子六人,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谈说(严竣);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后马祖开化于江西开元寺,师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众曰:“已为众说法。”师云:“未见通个消息来?”遂遣一僧去,嘱云:“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记取答话来。”僧如教,回举似师。马祖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师然之。

  师天宝三年⑧八月十一日示寂于南岳,敕谥大慧禅师,最胜轮之塔。吏部侍郎归登撰塔记。

  注释:

  ①南岳怀让大慧禅师:录自宋颐藏主编集《古尊宿语录》卷第一。

  ②颐藏主:据点校本《古尊宿语录前言》云:“颐是姓还是名字?”史无此人传记,无从确定,因此,关于此书的原编者待考。

  ③仪凤二年:唐高宗李治年号,为公元677年。

  ④垂拱二年:武则天改周年号,为公元686年。

  ⑤通天三年:武则天称周年号,为公元697年。

  ⑥谶:预言。如:符谶。

  ⑦先天二年: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为公元713年。

  ⑧天宝三年: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为公元744年。

  附:

  唐大慧禅师——南岳怀让

  李厚之

  唐代金州安康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禅宗僧人,他从南宗慧能学法十五年,顿然有悟,慧能死后,丰富和发展慧能一派学说,自开南岳一系,在他的弟子道一等人弘扬传播下,影响所及达到了日本、朝鲜,对中国佛教和对外文化交流,都有过重大贡献。因而,史书上有载,经籍中有传,这就是唐大慧禅师——南岳怀让。

  怀让禅师俗姓杜,生于唐仪凤二年(677)四月八日。《宗镜录》载,他在十岁的时候,就雅好读书,名闻遐迩,被誉为“国之法器”。唐高宗李治听说后,特敕金州刺史韩偕亲往存慰。当时有个叫元静三藏的僧人,对他的父母说:“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于是则天后垂拱二年(686),刚满十五岁的怀让,便别了父母,离开安康到荆州玉泉寺,依宏景律师出家。武后通天二年(697)受戒,成了一名职业僧人。受戒后,他便开始不满足于出家当普通僧人了,常说:“夫出家者,当为无为法。”于是毅然告别了宏景律师,到河南蒿山一世祖达摩修行处,从慧安学禅。他天赋很高,深得慧安赏识,推荐他南下韶州去曹溪参拜慧能。按照中国佛教传说,禅宗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灿、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故慧能又称六世祖。怀让在曹溪从慧能学法,受“顿悟法门”,成了六世祖的高徒。慧能赞扬怀让说:“汝足下生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慧能死后,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往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弘扬慧能学说,开南岳一系,就是世称“南岳怀让”的由来。

  怀让一生忠实继承慧能衣钵,极力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的极端唯心主义学说,这个学说强调“以无念为宗”和“即心是佛”,所以自称“顿悟法门”,又叫“顿门”。一句话,慧能和怀让的南宗宗旨,不外“净心、自悟”四字。净心即心绝妄念,不染尘劳;自悟即一切皆空,无有烦恼。能净能悟,顿时成佛,修行方法可谓极其简便。因此,南宗自慧能死后,迅速发达,徒党众多,就是因为适应了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口味,以及普通劳动群众的心理,这才成了中国佛教禅宗正统。

  怀让有弟子九人,其中以道一(世称马祖道一)为主座。他们和慧能、怀让一样,以“谈空说无”为专业,把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说成是虚幻妄见,只有自己的“心”才是一切的根源。一切皆空的后果,必然是否定佛和佛法。道一在怀让门下学法时,专事坐禅。有一天,怀让取砖在寺前磨,道一问:“作什么?”怀让答:“欲作镜。”道一说:“磨砖岂能成镜?”怀让说:“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他连佛都不信,当然谈不上遵守佛门的戒律了。禅宗所宣扬的佛,实际上是要人们做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享受闲福的封建地主和士大夫。

  在南禅禅学发展史上,怀让是有很大影响的一系。在他和慧能的另一个弟子行思两人的系统下,先后分出了禅宗五家。其中尤以南岳怀让门下的临济宗流传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宋代淳熙十四年(1187),日本僧人荣西来中国,就从临济宗受法,将此宗传入日本。其实,早在晚唐元和年间(800),南岳一系就已传到国外,朝鲜僧人道义,曾从怀让大弟子道一门下的智藏受法,回国后,“传入南宗禅,此派遂成为朝鲜禅宗主流。”(郭朋《隋唐佛教》)

  唐天宝三年(740)八月十一日,怀让禅师圆寂,塔于南岳。他死后,唐敬宗李湛赠谥大慧禅师,名儒张正甫为制碑文,后吏部侍郎归登复为撰碑。弟子“马祖道一”大弘其数。从此,怀让便以南岳一系的创始人存世了。

  (原载1978年4月《安康日报》,1998年4月太白文艺出版社《陕南文化概览》)

  僧无本(贾岛)

  僧无本,姓贾氏,讳岛,字浪仙。河北涿州人。著名诗僧。与唐金州太守姚合交善,诗歌倡和,其诗喜写荒凉孤寂之境,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的典故,即由其诗句“僧推月下门”,或“僧敲月下门”而来。

  无可上人

  无可,姓贾氏,范阳人(今河北涿州)。著名诗人贾岛从弟。喜吟咏,与姚合交往甚密,元和间(806-819年)姚合出任金州刺史,无可侨寓金州草堂寺、莲花寺等寺院,与姚唱和。传世之诗甚多。

  僧令因

  僧令因者,于子午谷过山往金州,见一竹舆,女仆随之。数日,终不见其人,乃急引帘窥之,见二妇,人首蛇身甚伟。令因惊愕,妇人曰:“不幸业重①,身忽变化,上人②何乃窥之?”问其仆曰:“欲送秦岭之山。”令因随诵颂功德,送及秦岭,不见妇人之首而入林中。

  ——抄自《闻奇录》

  注:①业重:业同孽,坏事罪恶。《书·太甲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追。”

  ②上人:佛教谓上德之人,后用为僧人的尊称。

  僧文净

  唐金州水陆院僧文净,因夏屋漏,滴于脑,遂作小疮,经年若一大碗。来岁五月后,因雷雨,霆震穴其赘①。文静睡中不觉,寤后②始知赘缩,遣人视之,如刀割有物,隐处乃盘龙之状也。

  ——抄自《闻奇录》

  注释:①霆震穴其赘:霆,劈雷;震,震动;穴,洞孔;赘,病名。此一句的意思是,劈雷震动了头疮,头上长的窟窿,赘疣没有了。

  ②寤后:睡醒。

  云 门 偃 禅 师

  《康熙汉阴县志》曰:“云门偃禅师,参禅于云门山寺。”云门寺在汉阴县东十五里云门山,传师曾在此修行。作有《北邙行》一篇传世。禅师嘉兴人,俗姓张,名文偃。幼年出家,学教学戒,均甚精进。先参百丈下的睦州道明禅师,道明指往参雪峰,后又遍参归宗、天童、鹅湖等诸大善知识,在这一时期远赴金州寻觅怀让禅师芳踪,卓锡云门山寺。不久又至曹溪礼六祖塔,便道至灵树禅师处,即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被请为首座,并接任方丈。开创云门宗,故后人称为“云门偃”。云门偃认为万事万物,皆体现真如皆有佛性,其传教方式被称为“云门三句”,大意为佛性普现万有;真理不可名说,应随机教化学人。他于五代南汉乾和七年(949年)圆寂。北宋时与临济宗并盛,至南宋时逐渐衰落不传。

  云门偃《北邙行》后来被明万历状元焦竑收入《焦氏类林》,文偃在诗中描写了死的不可逃避,如说:“前山后山高峨峨,丧车辚辚日日过”。又说:“世间何物得坚牢,大海须弥竟磨灭。人生还如露易晞,从来有会终别离。”全诗以“安得同游常乐乡(净土),纵经劫火无生死”结束。

  黄 龙 机 禅 师

  凤凰山西擂鼓台,昔黄龙机禅师①坐定黄龙洞②中,相传常现说其上。吕祖云游时,倚崖听之。师知其仙,诘曰:“座下何人?”

  曰:“云水真人”。

  复诘曰:“无云无水奈何?”

  吕无以答。

  曰:“有黄龙出。”

  吕顿悟,改号纯阳,取乾九数,遂入真③。留诗云:“弃却瓢囊摔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悔从前错用心”。又曰:“台名擂鼓与天齐,四顾群山座座低。隔断往来南北雁,只留日月过东西”。

  ——《紫阳县志》引《传灯录》④

  注释:

  ①黄龙机禅师:又称慧南禅师,在黄龙寺讲经说法,阐扬禅教。

  ②黄龙洞:在紫阳县城西北凤凰山,黄龙洞河南流经马家营入汉江。洞位于西擂鼓台山隈。

  ③入真:真即本原,自身。此处指真谛。按照佛教解释,“谛”是“真理”的意思。佛教认为,就现象而言,一切事物是“有”,这是顺着世俗道理说的,称为“俗谛”;就本质而言,一切事物是“空”的,这才是顺着“真理”说的,称为“真谛”。

  ④《传灯录》:全名为《景德传灯录》,宋释道原所撰。佛教以灯喻佛法,禅宗以法传人,世代相继,犹如传灯,灯灯相传,辗转不已,光明不灭。其书成于宋真宗景德年间,故名。

  重二禅师

  重二禅师,不知何许人。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住持金州万寿寺(址在旧城),至和三年(1056年)圆寂。住房僧从因、行者赵及施主为修塔于金州城(今之大北街工商行),1987年,工行因基建挖出地宫,出土石棺银函一套,内舍利子17枚,以及鎏金铜佛像三尊,鎏金石佛像七尊和宋瓷、铜镜等文物。

  僧有定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七月,万春寺僧有定,因万春寺石窟之观音像,岁久色暗,(像于唐咸通十二年八月十九日所塑),奉知金州、军州事李弦之命重新设色,而复昔日庄严之像。

  ——抄自万春洞摩崖

  僧明显

  宋绍兴六年(1136年),僧明显创建旬阳东一里临崖寺。

  僧法显

  僧法显,姓鄢氏,讳德修,湖广黄州人,幼出家,礼罗汉堂詹和尚,二年受戒,坚持毗尼,探迹禅观,顿明心要。一日问其师:“弟子该有个去处?”师曰:“金州有个大和尚在。”遂辞师西行。宋嘉定二年(1209年),至金州吉阳琵琶嘴①地方,见其山水秀美,遂卓锡②矣。师神清俊朗,尤善谈禅,由是声名大播,纳僧参谒殆无虚日,皈依者四方辐辏,于是起修寺院曰“普济寺”。

  注释:

  ①吉阳琵琶嘴:在今平利县西女娲山下之普济镇。

  ②卓锡:卓,立。锡,锡杖。僧人出外所用。因称僧人在某地居留为“卓锡”。

  僧觉朝

  僧觉朝,宋嘉定间住持新罗寺,旋为金州长庆院住持僧,尝发心铸造新罗寺洪钟一鼎,其徒智月干缘(主管),继任新罗寺住持。觉朝未尝忘铸造洪钟,奔走洋州大觉院干缘暨诸山尊长僧侣,阖郡缙绅乡耆,互发善心,智月亦劝募本州街隅檀越,各舍工粮,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于金州(汉)江西新罗寺,化募十方施主,铸造洪钟一鼎,重计万斤,永光梵刹。

  辛和尚

  辛和尚,不知何许人。元至正初住持观音寺①,寺在仙河之中,为汉上往来商於通衢,路有七里砭,险道也。至正七年(1347年),和尚宏愿修道上津,募化有缘人,功德告竣,阿弥陀佛。

  ——抄自七里砭摩崖

  注释:

  观音寺,在今旬阳县东仙河观音乡,寺北10里有七里砭,现存辛和尚修道摩崖一方,至正七年九月四日刻石。

  僧道宽

  道宽,西安府临潼县永宁里大义庄人,宋氏子,幼舍送本境化因寺出家。游方到汉中府金州旬阳县旬河里小蜀河东岸,见得招提,建于梁时。成化元年十月吉日,有功德地主田友清、田普海,拜请僧人道宽为主持。重修启盖佛殿,造石佛三尊,菩萨俱全。内画诸天二十四位,佑造罗汉一十八尊,山门、禅堂而成规模。

  大千禅师

  禅师,讳宗广,号大千,华山名门之子。二十岁出家,礼天竺山圆觉寺明大方为师。薙染后,坚持毗尼,探迹禅观。复参无幻真禅师,请益万法公案为话端。昼夜炼魔,不惜躯命。一但功夫得力,如青天无片云;似澄潭绝纤尘。俄然有醒,信口一偈:

  炼尽群魔得意轻,

  工夫到处体圆明。

  骷髅迸碎开心眼,

  伫看寒水火焰生。

  遍谒西蜀诸尊宿,至保宁敕赐显法寺无碍鉴禅师处,乞为证据。

  鉴问曰:“如何是万法?”

  答云:“嫩柳莲溪碧,苍松带露寒。”

  鉴曰:“如何是一?归何处?”

  答云:“八字打开无所有,和盘托出个天真。”

  鉴曰:“即今事如何?”

  答云:“脑后灵光非今古,当机觌面现金身。”

  鉴曰:“善哉善哉,子甚得无生法。忍耶!将无际。”

  亲传大衣、象牙、拂尘、磬钟送行。师乃回锡,归隐天池。由是名誉远播,玄风丕振,纳僧辐辏来参者而无虚曰:檀越舍财布施者倾箱倒廪。

  彻空禅师

  彻空禅师①,讳铁关通异。长安京兆郡泾阳金龟人氏。幼持净戒,参明月性慧禅师学法,复请益于圆觉无碍天竺僧人,守道业于终南,精修梵行,进道功深。印《续西蜀石经》东山老人处乞得证据,赐属象牙、拂子,师乃游方,至旬阳县南千佛洞住锡,显正传于心灯,似火与火,以心印心,续佛慧命,永无断绝。

  注释:

  ①彻空禅师:临济二十四代僧人。弘治三年(1490年)秋八月圆寂,塔于旬阳县南千佛洞,塔圯铭存。

  古鉴大士

  古鉴大士①,金州王氏子,幼出家礼西蜀尊宿,复参显法寺智真大士为师,披剃后,坚持毗尼,探迹禅观,拜湖广上津县开山祖师清真无幻禅师处,乞为证据。问:“何为善恶?”答曰:“善能生福慧,恶能掌愚痴。”问:“若何?”答曰:“善不行则求福慧而无门,慧不修则超生死而无路”。师曰:“善哉善哉。”赐象牙、拂尘、钟磬送行。遂回锡归隐石门。铸造铁佛,永世礼拜。正德九年(1514年),肃衣跌坐,偈曰:“离幻得自在,真灵永不坏。长住不生灭,法力空劫外。”偈毕圆寂。

  注释:

  古鉴大士:据存于岚皋县铁佛寺塔坡舍利塔铭云:“临济二十四世嗣祖沙门古鉴大士灵塔”得知,古鉴亦为临济一派。

  东明禅师

  据康熙《紫阳县志》载:“明成化间至紫阳之五郎河,见山水清奇,林壑幽胜,结庵居焉。面壁焚修,端坐而化。今东明庵乃其所创建者也。

  僧成怀

  僧成怀,金州冯氏子,年弱冠投入空门授戒,修行有绩,诱化十方,广结良缘,普劝众善成佛子也,虔诚一心,乡人咸珍重之。大明嘉靖九年(1530年),卓锡古伎陵郡(旬阳)汉江之浒关子沟六祖(慧能)庵,见两峰相对,源源而来,中有流水抵于江,故其江成滩曰“回复”。波涛汹涌,澜湍潆洄,舟人至此而难焉,或倾复货物,或淹溺人民,因思庙貌湫隘,神灵不彰,欲建祖师殿于其上,假神之灵援拯民之良善,遂请于知县罗熙,命创新寺,僧即募缘上下而建焉,金饰神像,彩画殿宇,焕然一新,从此神之灵彰矣。而起工建置188人等转生净土,见存者增福。

  牛玄聪

  僧人牛玄聪,陕西西安府临潼县张百里舅奉乡阿姑村人氏。嘉靖二十年来紫阳莲花寺住锡。莲花寺乃古刹莲花庵也,创自宋大观间,撤其制而新立者,僧法山也;其益土地,施金帛,输木石以助成者,邑民陈福庆、刘仲学辈也。遂完前后殿六间,以安神位;左右廊庑七间,用妥伽篮神。钟一、磬二、鼎六,以为庙器,外附常输地三十余亩,以供样盛香火之费。时庙尚属金州,未立县治也。迄正德八年,始分入紫阳县。

  其间,寺无守成之僧,外趋侵占寺产之徒趁机掠卖,客民地连寺址者,屡屡私相贸迁,遂裹是寺于中。佛事倾颓,殿宇荒芜,旧时鼎磬之器散入民家,十不一二。再者将逐僧散田方尽,厥寺而泯没之矣。牛玄聪力微莫伸,欲舍去此山不忍,欲光复旧物不能。遂与邑民李云协力赴诉抚治郧阳御史康朗,康公命金州州判署紫阳县事王椿,新任紫阳知县罗琪代为之治,二公洞见民隐,发奸摘伏,悯浮图之遇凶顽,而丘墟几于不保,判归复沙门,则是寺有再兴之势,其光复指日可待。其牛玄聪居功大矣。

  僧真护

  真护,号法成,汉阴名族子也。幼而好佛,持一钵游四方,在金陵诸名山习静者久,丛林讲席与高僧印证者多,颇有觉悟。尤忆辛未年于胸中有抑郁事,忽一夜之间,遂叩以“孱提”二字,言下即悟。因叹古诗云:“试问中原学道者,几人勇猛得宁馨?”回锡归乡,改建龙兴寺于城东北艮方,创修佛殿三间、观音大士殿三间、药王殿三间、听法堂三间、僧房三间、厨房一所、山门二座。

  赞曰:城市山林虽处喧而若寂,味乎其言。一切德行非禅不深,一切觉智非禅不发,即儒家静固定,动亦定之说无以加此。是即菩萨金灯一脉,薪荩火传,世世续之。

  白云禅师

  白云禅师,俗姓鲁氏,讳道兴,字白云,号净尘法师,安康县秦郊人,明贡生,选会宁训导不赴,清朝鼎立,遁入空门,充万春寺方丈。深湛佛理,深入佛海,讲经传戒,称盛一时,佛教赖以振兴。著有《白云诗集》。

  附:《清白云禅师觉灵碑》

  录文:

  想师祖之为人也,生不知于何日,死不知于何时?今野老相传,以为西路鲁家营人,上道下兴,字白云,号净尘。恩师祖去世近百年矣,蔓草荒湮,常匿迹道左,牧童樵叟,谁知名于人间。

  清诰授登仕郎圆寂师祖上道下兴一位觉灵墓 侄孙通灵重孙元禄 大清咸丰十一年仲冬月一日立。

  注释:

  清白云禅师觉灵碑,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高130米,宽070米,额题“万古不朽”。大字楷书,俏丽俊朗,颇具功力。现弃置于汉滨区江北万春寺之东山梁柑树村路左坎下。

  仁者上人

  仁者上人,西蜀锦州①张氏子,讳仁澍,幼出家敕封报国寺,薙染后,遍谒东吴尊者,精研佛法,辩论三乘。佛理深湛,诗文亦佳妙,所至王公大人倒屐相迎,名声轰海内。洎至前明崇祯八年(1635年),侨寓金州城东金堂寺,创建禅院,参悟其中,复妆塑金身,补录《大藏经》,与郡中知名士相倡和,后住锡万春寺充方丈。托迹西城三十余年,康熙二十一年(1667年),平定三藩之后,回锡锦城,郡人送至汉阴,因赋诗云:

  送仁上人归蜀

  何事来东土,胡为又远行。

  鹫峰②应有路,锡杖果能鸣?

  刹贝毗庐③古,厨新贝叶清,

  干戈方遍地④,早达锦州城。

  附:安康诗人刘应秋诗二首

  乙卯初度仁者上人同诸友招游万春寺

  已识浮生幻,相携伴紫芝。

  烟迷东郭渡⑤,霜醉隔林枝。

  歌韵依山震,边声落日迟。

  虎溪⑥原来远,一笑有谁知。

  仁者上人六十颂

  如来说无生,大众说有生。

  譬如天生物,亿万有馀名。

  谛观⑦生物者,上下自清宁。

  上人出西蜀,艺苑久驰声。

  中原悲沦丧⑧,弃家敝履轻。

  深通内外典,从未假聪明。

  飞锡⑨动星象,王公多郊迎。

  足迹遍东吴,侨寓归西城。

  托迹三十年,曹溪⑩一灯明。

  上人所说法,有生还无生。

  注释:

  ①锦州:此处指四川成都,因锦江流经成都市南,故名。

  ②鹫峰:即灵鹫峰。

  ③刹贝毗庐:泛指有塔刹的寺庙。

  ④干戈方遍地:康熙十七年平定三藩之乱,此句指刚刚平息在四川,湖南一地的吴三桂叛军。

  ⑤东郭渡:即安康城东津渡。

  ⑥虎溪:东晋慧远庐山东林寺前有虎溪,后即借指净土道场,此处暗指仁者上人游东吴事。

  ⑦谛观:仔细观察谛听真实无谬的道理。

  ⑧中原悲沦丧:指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清兵入关,改朝换代事。

  ⑨飞锡:锡,指锡仗,佛教法器,杖高与眉齐,头有锡环。原为僧人乞食时,振环作声以代叩门,并防恶犬之用。是比丘常持的十八物之一。后世称僧人游行四方曰“飞锡”。

  ⑩曹溪:在广东韶关市,古称韶州。武则天仪凤二年(677年),唐僧人慧能被禅宗五祖弘忍选为法祠,于是年到曹溪宝林寺弘扬禅学,宣传“见性成佛”,成为禅宗的正系,被称为禅宗南宗创始人,而成禅宗六祖。

  铁和尚

  铁和尚,蜀僧,破山门人,康熙间住锡天圣寺,精通佛法,宣扬大乘,开讲般若,手抄《阿弥陀经》遍赠兴安士人,士人多与之游,尝于藏经楼展示《大藏经》,俾檀越居士研习佛理,故得郡人敬爱。安康诗人刘应秋《祝铁和尚》偈颂曰:

  牟呼粟多,仅一弹指。

  惟有般若,灯传不已。

  一苇横江,双桂济美(原注:和尚为破山门人,破山有双桂堂)。

  当具行脚,如弦彀矢。

  及其住世,如鱼得水。

  怀让开山,吾师继轨。

  跨汉南北,一彼一此。

  众生寿者,如是如是。

  僧无着

  僧无着,泾阳黄氏子,幼习儒业,经史淹通,因以庄老三玄①微应佛理,遂弃儒业,拜终南山翠峰寺明和尚为师,探究禅理,故尚清谈。清康熙间邑人礼迎大师卓锡兴安郡城金华寺。邑士人慕其高风,多与之游,师为人俊朗高逸,善讲论佛道生死善恶,以及宋儒理学,而于横渠《西铭》②则卓见独识,尤胜学者一筹。安康诗人刘应秋尝诣寺问法,从此栖心禅悦,并亲为无着画像作颂。

  注释:

  ①庄老三玄:指《老子》、《庄子》、《周易》,此三老统称“三玄”。

  ②横渠《西铭》:北宋哲学家张载,字子厚,凤翔眉县(今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是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西铭》是张载的理学著作一部分,文中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把全宇宙看作是一个大家族,说明个人的道德义务。如“乾,吾父也;坤,吾母也;民,吾同胞也;物,吾与也。凡天下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宣扬:“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乐天顺命思想。

  僧涵一

  不知何许人。康熙时选贡。因病足痿①,披剃为陕西会馆住持僧。邃于易②,尤善占星③,与董善人凤彩比邻居。尝与谈天,甚相投契④。因庙产不充,凤彩时时周其乏匮。及僧临终,语凤彩曰:“感君高义,已结再生缘,来生当有以报。”凤彩年已六旬,至是生朴园孝廉⑤,说者以为即僧后身云。

  ——抄自《重续兴安府志》

  注释:①足痿:亦曰痿证,中医病名。指肢体萎弱,筋脉弛缓的病症,以下肢痿躄为多见。

  ②邃于易:邃,深远,引申为精深。易,指《周易》,意思是精深易经。

  ③占星:亦称占星术。以观察星辰运行预言人事祸福。

  ④投契:投,意气相投。契,意气相合。投契谓十分合得来。

  ⑤朴园孝廉:即董诏。安康县人,清乾隆甲午(1774年)举人,博学鸿识,誉为山南大儒。

  僧觉性

  不知何许人。嘉庆七年(1802年)住持双溪寺,感慨庙因兵后,僧侣寥寥,零落萧条,先是官军南山追剿白莲教众,阵亡者一切骨殖用布袋封贮寺内,堆积如山,立愿安葬枯骨。重任独立难当,爰约该师叔慈云暨诸山尊长僧侣、阖郡缙绅乡耆,互发善心,葬枯骨于黄土梁。复具启往迎日杲蜀僧来双溪寺充方丈,传戒演法,皈依者众,寺由是振兴,觉性之力也。道光四年觉性上天柱山白云寺充方丈,复锐意图治,振兴寺宇,聿新上殿,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三日圆寂,塔于天柱山。

  僧寂莲

  寂莲,汉阴人,钵无宿粮,粮尽则啖黄精以饱。居莲花寺,寺在万山中,屏绝尘境。性好游,勿问昼夜,兴至辄往,虽巉崖峭壁,跣足飞步,因号赤脚禅师。一日与寺众约,某月日将化去。至期遂积紫坐焚,顶上现五色光,空中闻鼓乐声。

  ——康熙《陕西通志》

  寂莲,童年好禅,冬夏赤脚,游无昼夜,卧无藩篱,辟荒自食,不喜募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积薪堆垄,高一丈八尺,与徒众约,言于次年二月二日燃柴化形④。至期,果逍遥赴坐柴顶,导火自焚。观者于火焰中见五色光芒,时年四十五岁。先时僧云:“吾化后,夜半有鼓声,将晓有微雨。”后悉如所言。众人修以僧龛⑤志之曰:“赤脚禅师”。

  ——康熙《汉阴县志·释道》

  宝峰和尚

  宝峰,渭南人。幼有悟性,乐静恶嚣。披剃后,谒湖广上津县①弥陀寺之翠峰禅师,问:“如何是佛?”翠峰曰:“撞着石头便是。”明正德元年②,至旬阳北之石佛寺,遂卓锡焉。庄严佛像,丹碧一新,后皈依者众。宝峰心如水镜,内外澄澈,不烦指竖,咸悟本来。一日留偈而逝,僧恒资为之碑。

  ——抄自《旬阳县志》

  注释:①湖广上津县:古县名,在今陕西山阳,湖北郧西一带。

  ②正德元年: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曰正德。元年为公元1506年。

  指南

  指南,不知何许人。正德初,一瓢一笠,云游至旬阳南之红土寺,住持其中。募造浮屠①六级,高三丈余。一日登塔留偈云:“浮屠本无级,恒河讵有沙②。眼前灵光现,不待千年花”,奄然而化。

  ——抄自《旬阳县志》

  注释:

  ①浮屠:即佛塔。如七级浮屠。

  ②恒河讵有沙:《金刚经》云:“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这里形容数量多到无所计算。指南偈语,将这一切悟为“空”,因此才有“浮屠本无极,恒河讵有沙”之语。此处作“岂”讲,讵有即岂有。

  僧广顺

  僧广顺,安康县东牛蹄铺黄氏子,讳顺成。幼出家,礼旬邑石佛寺静心法师为徒,披剃后,清修梵行,日深佛海,遍谒湖广诸尊宿,辩论三乘。乾隆中回锡兴之天柱山白云寺,振兴佛法,皈依者众。己亥(乾隆四十四年)大旱,总镇三公(德)为民请降甘霖,师作法祷雨,大澍三日。三公捐资重修大殿,妆饰佛祖,复补修韩真人殿,聿然奂新。崇祠宏宇,巍然大观。

  弘一达慈和尚

  《砖坪厅志》载:“弘一,张姓,张一其名。性孝谨,家贫以佣工养母,母卒,始于笔架山结草庵习修炼术。卒于道光末年,相传仙将飞升,为其弟子所误,坠崖下,崖高千仞,下皆乱石,仙坠其间,肌肤完好如故。土人即于山上建庙祀之。咸丰时,始迎祀城中。

  按:198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普查队于岚皋县(旧砖坪厅)笔架山西侧山巅,发现一具不干、不腐的肉身,结迦跌坐于莲花盆中,盆为木质,已经朽烂变黑,但仍可辨出盆沿饰仰莲纹浮雕。肉身光头,发荐可数,额饱满无纹,一副庄严的说法相。年约三十年。露处于自然之中。附近有舍利塔塔铭一通,高043米,宽026米,铭文如下:

  弘一达慈和尚,系秦省兴安府砖坪厅纸房河张氏之后,生于(以下字漫漶,缺10字);法众达鉴和尚,系四川保宁府通江县洪品场古宁楼房湾刘氏之后,生于辛丑年(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初七日寅时。二人仝提偈曰:

  弘光闪烁下灵台,

  一派恩爱若尘埃。

  达彻十三劫前事,

  慈光巍巍大我怀。

  法语重重点孔毅,

  众口一词透心才。

  达天彻地无阻挡,

  鉴竞同证战魔台。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初二日通鉴

  偈语为藏头诗。其中包含了弘一达慈和法众达鉴二人的法名。从塔铭记载得知,二人偈后圆寂,弟子通鉴等,分别将二人肉身塔于宝莲洞前东西山头(塔垒石而成),今东侧五瓣石之莲花盆旁,有坍圯舍利塔遗迹,即《砖坪厅志》所谓“卒于道光末年”之弘一塔。因为自然原因弘一塔于道光末年坍塌,暴露出肉身,于是纂志者穿凿附会为“仙将飞升,为其弟子所误,坠崖下,肌肤完好”的神话,善男信女们怕肉身损坏,便就地垒石成屋保护肉身。咸丰时,岚皋士绅将弘一肉身迎进城,修庙奉祀。《砖坪厅志·祠庙附传》云:“弘一庙,在城隍庙西,厅民公建,祀弘一仙者”。是知,弘一被迎进城后,一直没有回山,故《厅志》又载:同治元年,太平军郭刀刀部,曾住宿庙中,“偶刃其手,逆党遂皆卧病,逆惧,乃建醮去,自是颇著灵应,远近供奉者大至。”说明1892年间,弘一肉身还在岚皋城中。

  那么山上的肉身又是谁呢?通过走访调查,逐渐理出头绪,原来,解放后,破除迷信,善士们将肉身秘密藏于岚河北岸五里堰头洞中。后来被纸房沟一郑姓恶人推下岚河坝,用刀乱砍,肉身流出很多黄水,郑姓被吓坏了。晚上被溢河杨和尚将肉身偷走,连夜焚火,将骨灰装入瓶中,偷偷埋回笔架山上,又将西侧山头舍利塔折掉,暴露出法众达鉴肉身,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法相。

  日杲禅师

  日杲禅师,讳悟常,日杲其字也。俗姓姚氏,湖南宁湘人。幼出家,为四川双桂堂住持①,湛深佛理。嘉庆间,安康僧迎充双溪寺方丈,讲经说法,皈依者众,绍佛法之薪传,立禅林之规矩,起颓兴废,分职宏宗,两序僧众尊悟常为开山和尚。辟宗派,传临济宗②,法子满天下。久之通慧,遇旱祷雨辄应。时知县事马公允刚欲为置产,以饭寺中常住僧。悟常辞曰:“出家人当以募化焚修为本,若有恒产,则坐而食,殊昧佛氏托钵乞食之旨。居士如有意惠僧,可布告檀越③,于作餐饭时,为僧人积一撮粮以施众僧足矣。”马公许之,为布告十方檀越。此为安康双溪寺募化盆米之始,事为他处所无。尔后海内大法印光法师,持双溪寺度牒及日杲禅师所辟之宗派,布遍全国。师于同治己卯冬月上旬趺坐圆寂,所著《日杲语录》一卷,已梓行。

  附:《重续兴安府志·拾遗》

  日杲禅师,道行高妙,能知过去未来,故人常许愿若奉神明。其于嘉庆时,为某知县祷雨事,尤脍炙人口。先是某知县请师祷雨,师不应,某问故,师曰:“君不信佛,又不斋戒,祷何益?”某曰:“如吾斋戒,汝祷不灵,奈何!”师曰:“愿以诬枉论罪。”于是知县斋戒、礼佛。师作法三日,大雨倾盆,继以霡霖,三日乃止。麦禾大熟。知县为题:“法雨慈云“于山门,并谕示阖邑绅庶,于造饭时为寺僧留撮米,此安康双溪寺僧人打盆米之举,为他处所无也。

  注释:

  ①双桂堂:明末清初,四川高僧破山海明禅师,号旭东,所修炼之寺有双桂堂。

  ②临济宗: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属南宗禅中的南岳怀让一系。唐义玄所创,因在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的临济院居住,故名。

  ③檀越:即施主。佛教对向寺院施舍财物、饮食的世俗信徒的尊称。

  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日杲受本师遗嘱,来双溪寺住持方丈。

  海珠和尚

  海珠和尚俗姓彭氏,湖北人。诞生之辰,其母梦衲子投怀①,异香满室。幼啖以晕腥则呕之,十余岁即出家。同治八年(1869年)来双溪寺为理事②。十二年受本师戒③,执司禅事而参禅于其间。光绪五年(1879年),募化十方,襄修诸佛神像;十年,监修关帝殿;十二年始为监院。十三年公举方丈。接任伊始,即开戒期④;十六年开二期;十八年开三期;二十一年开四期;二十七年开五期。每逢期前数月,自远方来者络绎不绝,不下二百余僧,檀越居士一二千人,供应学习,毫无所吝,虽负债而不怨。

  注释:

  ①衲子: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即以为僧衣的代称。《佛祖统纪》卷五之《摩诃迦叶尊者》:“我今亦当随佛出家,即著坏色衲衣,自剃须发。”又因以为僧徒的自称或代称。如“衲子”、“贫衲”。

  ②理事:即居位理事,处理杂务,亦为代表寺院行使职权并执行事务的人。

  ③受本师戒:受本师禁制。僧徒出家受戒后,才能成为正式僧人,发给戒牒(即受戒证明书)。

  海定律师

  双溪寺僧海定,不知何许人。曾在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清同治年间来安康,任双溪寺律师。光绪八年,海内大德印光投安康从海定律师依戒法受佛教戒律。时方丈海珠开戒期,因印光善书,凡戒期中所有书写事宜,悉令印光代作。写字过多,两目尽赤,师即取《龙舒净土文》一卷,让印光参悟。大师读《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即生了生脱死之要道。即于闲时,专念佛号,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及写事竞,而目亦全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一以净土当归,即造端于此也。光绪十二年受具足戒,功行圆满,辞师海定,往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土。《重续兴安府志》说:“海内大德印光法师,持双溪寺度牒及日杲禅师所辟之宗派,布遍全国。”

  莲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传略

  大师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合阳赵氏子。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年二十一、即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剃染、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明年、于陕西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师生六月即病目、几丧明、后虽愈、而目力已损、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受具时、以师善书、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目发红如血灌。幸师先于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时、于晒经次,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即生了生脱死之要道。因此目病、乃悟身为苦本、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及写事竟、而目亦全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即造端于斯也。

  师修净土、久而弥笃、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遂于二十六岁(光绪十二年丙戌)辞师前往。是年十月入堂念佛、沐彻祖之遗泽、而净业大进。翌年正月、告暂假朝五台,毕,仍回资福。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三载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年三十(十六年庚寅)至北京龙泉寺为行堂。三十一(十七年辛卯)住圆广寺。越二年(十九年癸巳)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检阅料理,相助乏人。众以师作事精慎,进之。化老见师道行超卓,及南归,即请伴行,安单寺之藏经楼。寺众见师励志精修、咸深钦佩、而师焰然不自足也。二十三年丁酉夏,寺众一再坚请讲经,辞不获已,乃为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毕,即于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载,而学行倍进。出关后,由了余和尚与真达等,特创为莲篷供养,与谛闲法师先后居之。未几,仍迎归法雨。年四十四(三十年甲辰)因谛老为温州头陀寺请藏,又请入都,助理一切。事毕南旋、仍住法雨经楼。师出家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以期昼夜弥陀,早证念佛三昧。

  然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德厚流光,终不可掩。民国纪元,师年五十有二,高鹤年居士,乃取师文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愧。人虽不知为谁,而文字般若,已足引发读者善根。逮民六年(五十七岁)徐蔚如居士,得与其友三书印行,题曰印光法师信稿。七年(五十八岁)搜得师文二十余篇,印于北京,题曰印光法师文钞。八年(五十九岁)复搜得师文,再印续编,继合初续为一。九、十两年,复有增益,乃先后铅铸于商务印书馆,木刻于扬州藏经院。十一至十五年间、迭次增广,复于中华书局印行,题曰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夫文以载道,师之文钞流通,而师之道化遂滂浃于海内。如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及与大兴善寺休安和尚书等,皆言不言见谛、字字归宗、上符佛旨,下契生心,发挥禅净奥妙,抉择其间难易,实有发前人未发处。徐氏跋云: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正见如师者,续佛慧命,於是乎在。又云:师之文,盖无一语无来历,深入显出,妙契时机,诚末法中应病良药。可谓善识法要,竭忱倾仰者矣。故当初徐居士特持书奉母,皈普陀,竭诚礼觐,恳求摄受,皈依座下。师犹坚持不许,指徐母子往宁波观宗寺皈依谛公。民八年,周孟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再四恳求,必请收为弟子。师观察时机,理难再却,故为各赐法名。此为师许人皈依之始,而文钞亦实为之缘起也。师之为文,不独佛理精邃,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五伦八德等,儒门经世之道,不背于净业三福者,亦必发挥尽致,文义典雅,所以纸贵洛阳,人争请读。由是而慕师道德,渴望列于门墙之善男信女,日益众多。或航海梯山,而请求摄受。或鸿来雁往,而乞赐法名。此二十余年来,皈依师座之人,实不可以数计。即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净业,得遂生西之士女,亦难枚举。然则师之以文字摄化众生,利益世间,有不可思议者矣。

  师之耳提面命,开导学人,本诸经论,流自肺腑。不离因果,不涉虚文。应折伏者,禅宿儒魁,或遭呵斥,即达官显宦,绝无假借。应摄受者,后生末学,未尝拒却,从农夫仆妇,亦与优容。一种平怀,三根普利,情无适莫,唯理是依。但念时当叔季,世风日下,非提倡因果报应,不足以挽颓风而正人心。人根陋劣,非实行信愿念佛,决不能了生死而出轮回。故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凡有请益,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实事实理,谆谆启迪,令人深生憬悟,以立为人处世之根基。进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捷径。虽深通宗教,从不谈玄说妙。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闻者悉皆当下受益。此即莲池大师、论辩融老人之言曰:此老可敬处,正在此耳。因师平实无奇,言行合一,所以真修实践之士,咸乐亲近。致使叩关问道者,亦多难胜数。且师以法为重,以道为尊,名闻利养,不介于怀。民十一年(六十二岁)定海县陶在东知事、会稽道黄涵之道尹,汇师道行,呈请大总统徐,题赐悟彻圆明匾额一方。斋送普陀,香花供养,极盛一时。缁素欣羡,师则若罔闻知。有叩之者,答以虚空楼阁,自无实德,惭愧不已,荣从何来等语。当今竞尚浮夸之秋,而淡泊如师,实足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若道若俗,获益良多。

  师俭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男女,供养香敬,悉皆代人广种福田,用于流通经籍,与救济饥贫。但权衡轻重,先其所急,而为措施。如民十五年(六十六岁)长安被困,解围后,即以印文钞之款,急拨三千元,托人速汇赈济。凡闻何方被灾告急,必尽力提倡捐助,以期救援。二十四年(七十五岁)陕省大旱,得王幼农居士函告,即取存折,令人速汇一千元助急赈。汇后,令德森查账,折中所存,仅百余元。而报国寺一切需用,全赖维持,亦不介意。二十五年(七十六岁)应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说法时,闻绥远灾情严重,即对众发表,以当时一千余人皈依求戒等香敬,计洋二千九百余元,尽数捐去,再自拨原存印书之款一千元为倡。及回苏,众在车站迎接,请师上灵岩一观近年景象。犹急往报国,取折饬汇讫,而后伴众登山。师之导众救灾,已饥已溺之深心,类皆如是。魏梅荪、王幼农等居士,在南京三汊河,发起创办法云寺放生念佛道场,请师参加,并订定寺规。继由任心白居士,商请上海冯梦华、王一亭、姚文敷、关絅之、黄涵之等诸大居士,开办佛教慈幼院于其间,一一皆仗师之德望,启人信仰,而得成就。且对慈幼院之教养赤贫子弟,师益极力助成。其中经费,由师劝募,及自捐者,为数颇巨。即上海市佛教会所办慈幼院,师亦力为赞襄。至其法施,则自印送安士全书以来,及创办弘化社,二十余年,所印各书,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亦在百万余帧,法化之弘,亦复滂溥中外。综观师之一言一行,无非代佛宣化,以期挽救世道人心,俾贤才辈出,福国利民。而其自奉,食唯充饥,不求适口。衣取御寒,厌弃美丽。有供养珍美衣食,非却不受,即转锡他人。若普通物品,辄令持交库房,俾大众共享,决不自用。此虽细行,亦足为末世佛子,矜式者也。

  师之维护法门,功难思议。其最重要者,若前次欧战时,政府有移德侨驻普陀之议。师恐有碍大众清修,特函嘱陈锡周居士,转托要人疏通,其事遂寝。民十一年(六十二岁)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会长等,呈准省府借寺庙作校舍。定海知事陶在东,函师挽救。师即函请王幼农、魏梅荪,二居士设法,并令妙莲和尚奔走,遂蒙当局明令保护。十六年(六十七岁)政局初更,寺产毫无保障,几伏灭教之祸,而普陀首当其冲。由师舍命力争,始得苟延残喘。及某君长内政,数提庙产兴学之议,竟致举国缁素,惊惶无措。幸师与谛老在申,得集热心护法诸居士计议,先疏通某君,次派代表请愿,而议未实行。逮某君将退,又颁驱僧夺产条例,其次第剥夺,以达灭教目的。幸条例公布,某即交卸,得赵次陇部长接篆,师特函呈设法,遂无形取销。继嘱焦易堂居士等鼎力斡旋,始将条例修正,僧侣得以苟安。二十二三年(七十三四岁)安徽阜阳古刹资福寺,唐尉迟敬德造供三佛存焉,全寺为学校占据。山西五台碧山寺广济茅篷,横遭厄运。两皆涉讼官厅,当道偏听一面之辞,二寺几将废灭。各得师一函、忽转视听。广济因此立定真正十方,永远安心办道之基础。资福亦从兹保全,渐次中兴。二十四年(七十五岁)全国教育会议,某教厅长,提议全国寺产作教育基金,全国寺庙改为学校。议决,呈请内政部,大学院,备案。报端揭载,群为震惊。时由佛教会理事长圆瑛法师,及常务理事大悲明道诸师,关黄屈等诸居士,同至报国叩关请示。师以卫教相勉,及示办法。返沪开会,公举代表,入都请愿。仗师光照、教难解除。江西庙产、自二十二至二十五(七十六岁)四年之内,发生三次大风波,几有灭尽无遗之势。虽由德森历年呼吁,力竭声嘶。中国佛教会,亦多次设法。终得师之慈光加被,感动诸大护法,群起营救,一一达到美满结果,仍保安全。此其荦荦大者。其他小节,于一函或数言之下,消除劫难,解释祸胎,则随时随处,所在有之,不胜枚举。非师之道德,足以上感龙天,下孚群情,乌能至此。

  师之无缘慈悲,化及囹圄,及与异类。民十一二年,应定海县陶知事请,物色讲师,至监狱宣讲,乃推智德法师应聘。师令宣讲安士全书等,关于因果报应,净土法门各要旨,狱囚亦多受感化。及沪上王一亭、沈惺叔等居士,发起江苏监狱感化会,聘师为名誉会长。讲师邓朴君、戚则周 即明道师,在俗姓名,乔恂如等居士,皆师之皈依弟子。由师示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及注重因果,提倡净土,为讲演之要目。而狱官监犯,因之改过迁善,归心大法,吃素念佛者,亦大有其人。其于异类也、十九年(七十岁)二月,师由申太平,赴苏报国,铺盖衣箱,附来臭虱极多。孳生之蕃,致关房会客窗口与外之几上,夏秋之间,均常见臭虱往来。有弟子念师年老,不堪其扰,屡请入内代为收拾,师皆峻拒不许。且云:此只怪自己无道德。古高僧,不耐臭虱之扰,乃告之曰:畜生,你来打差,当迁你单。虱即相率而去。吾今修持不力,无此感应,夫复何言。泰然处之,终不介意。至二十二年(七十三岁)臭虱忽然绝迹,师亦不对人言。时近端午,德森念及问师,答云:没有了。森以为师年老眼花,故一再坚请入内检查,确已净尽,了无踪迹,殆亦为师迁单去矣。师在关净课外,常持大悲咒加持水米,以赐诸医束手之危病者,辄见奇效。一日报国藏经楼,发现无数白蚁,师在山闻之,赐大悲水令洒之,白蚁亦从此绝迹,此为二十七年夏事也。师之法力神应,类多如此。

  师固不喜眷属,故无出家剃徒。然渴仰亲近,迭承训诲,深沾法益,在家二众,不可胜数。其出家缁侣,除与谛老法师为最相契之莲友外,而久承摄受,饱餐法乳,仍承以莲友相待者,过去则有了余和尚,现在尚有了清和尚,及真达二人。确居学人之列者,已故则有圆光、康泽、慧近、明道诸师。现在尚有妙莲、心净二和尚,及莲因、明西二师,与妙真、了然、德森等,暨现在灵岩报国二寺诸师。此乃专指常久亲近,屡蒙教导提携,沐恩戴德,有逾剃度恩师者。若随缘请益,通函问道,及读师之文钞,与流通各书,而沐法泽者,盖亦不可胜举。然则师虽不收徒弟,而中外真正佛子,实多数赖以为师。师又宿誓不作寺庙主,自客居法雨,二十余年,晦迹精修,绝少他往。自民国七年,印安士全书以来,迭因事至沪,苦乏安居之所。真达于民十一年,翻造太平寺时,为师特辟净室一间,从此来沪,卓锡太平。而力护法门诸君子,如南京魏梅荪、西安王幼农、维扬王慧常、江西许止净、嘉兴范古农、沪上冯梦华、施省之、王一亭、闻兰亭、朱子桥、屈文六、黄涵之、关絅之等诸居士,或因私人问道,或因社会慈善,有所咨询,亦时莅太平,向师请益。至各方投函者,更仆难胜数。则太平兰若,名传遐迩,亦自师显。至民十七年(六十八岁)师因厌交通太便,信札太多,人事太繁,急欲觅地归隐。真达乃与关絅之、沈惺叔、赵云韶、诸大居士商。三居士遂将苏州报国寺,举以供养。即由弘伞明道二人,前往接管,真达以数千元修葺。故十八年,师离山在沪,校印各书,急欲结束归隐,时有广东弟子黄筱伟居士等数人,建筑精舍,决欲迎师赴香港,师已允往。真达乃以江浙佛地,信众尤多,一再坚留。终以法缘所在,遂于十九年(七十岁)二月往苏,即就报国掩关。先是木渎灵岩,真达请示于师,立为十方专修净业道场,一切规约章程,悉秉师志而定。三四年来,以旧堂狭隘,不能容众,正在设法改建堂寮,从事刷新。适师至苏,与灵岩峨咫尺,内外施设请益,多缘而仰承指导,日就振兴。灵岩迄今,推为我国净土宗第二道场者,岂偶然哉。师在关中、佛课余暇、圆成普陀、清凉、峨眉、九华、各志之修辑,及函复弟子学人问法。今四山志,已早出版流通,函答诸文,亦已有文钞续编印行,多为师至苏以后之所赐者,可谓恒顺众生,无有疲厌者矣。逮二十六年(七十七岁)冬,为时局所迫,苏垣势不可住,不得已,顺妙真等请,移锡灵岩。安居满三载,孰料智积菩萨显圣之刹,竟为我师示寂归真之地耶。

  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二十九年春,复章缘净居士书,有云: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又云: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至二十八日午后一时,即命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至关房会谈。告众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命妙真任之。众表赞同。乃詹十一月初九日为升座之期,师云:太迟。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后择初一,即点首曰:可矣。旋对众开示本寺沿革,达两小时余。后虽精神渐弱,仍与真达等,时商各事,恬适如常,无诸病态,初三晚,仍进稀粥碗许。食毕,语真达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此后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初四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起立云: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三时许妙真至,承嘱咐云:汝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后不复语,只唇动念佛。延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按数日之间,一切安排,如急促妙真实任住持等,虽不明言所以,确是预知时至之作略。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观师之一生自行化他,及临终瑞相,往生莲品,当然不在中下。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寂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时。世寿八十,僧腊六十。灵岩赖师以中兴,而得师示现生西模范,时节因缘,有不可得而思议者矣。兹谨卜明年辛巳二月十五佛涅槃日、适师西逝百日之期举火荼毗,奉灵骨塔于本山石鼓之东南。

  师之叶落归根,悟证如何,吾人博地凡夫,皆无他心道眼,不敢妄评。唯读师迭次出版之文钞,与本年新印之续编,及凡经手流通各书。其提倡念佛,发挥道妙,自行化他,笃切修持之实行,有功净土,足征为乘愿再来之人无疑也。凡信愿念佛、洞明净宗确旨之士、当不致有何拟议。达等随侍最久、知之颇详、爰将师之一生行业、略述梗概、而为之记。

  僧广缘

  广缘,号渐悟子,西安府咸宁人,幼出家拜终南山红土寺定慧法师为徒,参大乘要义,复辞本师位锡五郎厅①鹿子坪复兴寺。寺为唐时古刹也,六祖神秀微时②,尝居此,故又曰六祖坪③。道光《宁陕厅志》称为六祖寺。广缘因寺代久年深,未加修葺,佛像尘积烟熏,庙貌颓败残缺,因有守庙之责,不能坐视,乃欲为重修之举,于是叩请新旧首人,檀越居士,广为募化,历时二年,重修廊房,改换金身,上下殿宇尽行粉白,焕然一新。复传授禅法,皈依者无远弗届,寺由是得以振兴。

  注释:

  ①五郎厅:宁陕旧称。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尝于柴家关设五郎坝巡检司。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北拨长安县山境500里;东南拨镇安县山境110里;西南拨洋县山境40里;西北拨周至县山境25里;南拨石泉山境50里,设五郎厅。嘉庆五年(1800年)改宁陕厅。

  ②神秀微时:神秀,唐僧人,禅宗北宗创始人。微时,微不足道,这里指没有显达之时。

  ③六祖坪:禅宗北宗,认为神秀是弘忍之后六祖。坪在今宁陕县皇冠乡鹿子坪。

  德明和尚

  德明和尚,讳续阳,号德明。乾隆戊子年(1768年)六月初五日生,湖北襄阳古城县金洞人氏。自幼性直,好善居心,十二岁辞俗为僧,至平利西寺削发修行,来观音堂①事佛五十于春,洁斋一世,不染红尘,道光丁未年(1847年)圆寂,在世79春。讲经传戒,称盛一时,徒子徒孙,济济一堂,善男信女,奉若神明。

  注释:

  ①观音堂:在平利县西南柳林。

  僧本正

  僧本正,姓杨氏,湖北直隶鹤峰州人。乾隆乙未年(1775年)生。幼习诗书,及长拜坛门,号鼎宗道人,敬行道教数十春。乾隆末,年遭荒歉,产业废坠,无依独立,削发为僧,至平利观音堂礼德明和尚为师,赐名本正。精研佛理,探究禅觉,与师互相发明,颇有所得。道光丁酉年(1837年)自捐资财与师和己修塔刻铭,丁未年同圆寂。

  按:据塔铭,僧本正,原为鼎宗道人。“敬行道教数十春”,只因晚年“年遭荒歉,产业废倾”,方“削发山门”为正,赐名本正。鼎宗弃道从释,皈依佛门,主要是生计无着,说明清代道教衰落,佛教兴盛,这对于研究安康清代民间宗教情况,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故录之存据。

  广才和尚

  广才和尚,俗姓刘氏,原籍江南安庆府六安州人也,生于乾隆乙亥夏四月廿三日寅时,十一岁拜醴泉寺老和尚心明之长徒源照学法,赐讳广才和尚,交拜两河娘娘关车长老,讳心正,为义徒。举住石泉云门寺,始修正殿,接修两廊。盖云门寺乃前朝古刹,乾隆初尚属荆棘,自此庙遂重新。和尚为人忠直,深通经典,幼习儒业,桃李遍栽,袭师职掌理各地庵观,威可畏,仪可像,诸僧无不听命而钦仰焉,遂为石泉僧会司。殁于咸丰己未春二月初四日子时圆寂。迁葬寺右,坐辰向戌,以为佳城。

  释静斋

  和尚静斋,上达下寿,楚北人。光绪末住锡安康天圣寺①,精研佛理,传戒授徒,锐意图治,振兴宗风,沉寂百年之寺,自此始露一线曙光。于是起颓兴废,皈依者众,尤以座下弟子古成、古宝、古莲、古训、古鼎、古原、古金、古醒为最著,亲遣四出求戒。修葺山门,重理上殿,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惜僧腊②不永,后乏继者,致山门寂寞,日渐颓废。

  附:《重续兴安府志》

  “天圣寺亦以无英才大德卓锡,仅能维持现状,所以无大发展。晚年有寺僧静斋,上达下寿者,锐意图治,振兴宗风,始遣其徒四出求戒,自此方有一线曙光。”

  注释:

  ①天圣寺:在安康城西关厢,府县志均谓创于宋。明中叶极盛一时,清代因无高僧大德卓锡,遂致山门寂寞,宗风废坠。光绪间重修。

  ②僧腊:亦称“腊夏”。和尚受戒后的年岁。

  僧心兴

  僧心兴,俗名牛儿,姓张氏,邑西梅子铺人。幼年出家汉邑(阴)云门寺,拜长老理明为师,剃度后,遍谒兴郡诸尊宿,迭承训诲,深沾佛益,诣长枪铺广济寺主持僧通显受戒圆具。荐为天柱山住家和尚。山庙貌广大,而资费孔多,尝叹薪木之艰与养膳之难,乃于乾隆甲辰(1784年),恭谒四维山主,山主感其诚,各欢施舍祖置柴山,供庙宇之资用。迨其后,神灵昭应,民情殷殷,于乙巳之春(1785年)开演佛法,圣会弥盛,遂成定规。乾隆乙卯(1795年),师集众付寺务,命弟子敬远领众主持,趺坐圆寂。

  僧体清

  僧体清,姓李氏,讳鉴。嘉庆三年(1798年)九月廿一日生,汉中府洋县人。幼出家,礼大觉寺清明和尚为师,道光五年(1825年)投天柱山为理事,协主持隆兴寺,修理殿宇卷棚,庙貌一新,香火得以永兴。七年为监院,十二年公举住持。清静戒律,培植古寺,诚有功于天柱山。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廿六日圆寂,塔于寺右。

  僧永慈

  僧永慈,姓左氏,西乡人。幼出家,拜汉中五峰寺悟空禅师学法,谨遵三皈五戒,忏除七恶八邪。同治初,携父变卖田产钱至汉阴南山筏子沟,创建佛堂,曰离尘寺。虔诚向道,不问世荣,同治九年汉阴抚民分府通判吴钦曾,喜其诚朴,宽免寺中差税,永慈感载,诵经礼忏,与人福慧消灾,辄有应验。引领后学,指引先天大道,勤谨四十余年,耄耋将至,传佛尘,产业于徒,旋即圆寂。

  古 训 大 和 尚

  和尚乃陕西安康汉滨邓氏之子,生于民国癸丑(1913年)六月十七日,六岁出家,礼天圣寺达寿老和尚为师。薙染后,遣赴西安卧龙寺受戒,深入佛海,修四谛六度,云游三藏祖师宝刹成道。业毕归山,重修戒律,与慈云、力空、觉性、心通等进行寺院改革,诵经传戒,修性悟道。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与澄修法师倡议重修双溪禅林,复经郡中绅士张紫樵、聂允文等大力支持,旧貌恢复,焕然一新。抗日战争期间,邀集诸山法侣,举办“护国息灾”法会,设坛超度抗日阵亡将士和死难同胞,被推选为维那监院。不久,达寿老和尚圆寂,遗嘱古训大和尚管理寺务。解放后,遵循党的宗教政策,信仰自由,坚持苦修,号召僧众参加生产劳动,自食其力。1955年安康县佛教协会成立,选为理事会委员,住持天柱山白云寺,维修古刹,广植林木。1981年,复住郡东金堂寺,负责接受寺务,期间成立佛教管理委员会,由古训、观慧负责,成为安康县境内佛教活动中心,1982年陕西省佛教协会成立,古训和尚被选为副会长、省文史馆馆员、安康县政协委员、县人大常务委员。1988年10月17日寅时,大和尚圆寂,享年七十有五,僧腊六十有九,戒腊五十五年。

  附:圆寂恩师上古下训大和尚觉灵塔碑

  师生于1913年6月17日,系安康县人,邓氏子,荣光75大寿,殁于1988年10月17日寅时坐脱。师6岁出家入佛门丛林,修四谛六度,云游三藏祖师宝刹成道,圣地苦行,曾任维那监院、主持。在党的领导下,曾任陕西省佛协副会长;陕西省文史馆馆员;安康县政协委员;人大常委。戒腊五十五。

  圆寂恩师上古下训大和尚觉灵塔龛

  徒观怀、尚、去、闻、性、续、杰、愿

  徒孙今进、灵、兴、普、觉、祥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1年8月13日立石

  古鼎大师

  大师俗家姓氏居里失载,并生卒年月亦无考。清末民国初,礼天圣寺达寿和尚剃度,遣赴西安卧龙寺受戒。归山住持双溪寺。1953年安康县成立佛教协会,出任佛协会长,选送中国佛学院学习。深入佛诲,探迹禅观,学业精进。业毕住锡西安草堂寺。后回锡天圣寺,重修戒律,再修法堂,慈云更荫,慧日重明。大师精通三藏妙义,讲经说法,广度众生,功德圆满,临终安祥往生佛国净土。

  附:圆寂恩师上古下鼎大和尚觉灵塔碑

  大师从幼出家,精通三藏,讲经说法,广度众生,功德圆满,预期临终,安祥生佛国土。曾任双溪寺住持。53年,佛协成立任会长。

  圆寂恩师上古下鼎大和尚觉灵塔龛

  安康佛协四众弟子徒观慈观慧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1年8月13日立石

  力空法师

  力空(1897—1972)俗名任重远,别号念死,山西赵城县人。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思想趋向进步,辛亥革命时曾奔波于太汾道上。民国初年先后毕业于霍郡中等学堂和省立师范讲习科。民国七年28岁时毕业于山西省行政研究区长班,即开始从政。先后任安泽县区长,隰县、曲沃、灵石等县县佐(县政府派出机关代表县长办事),河北省阳泉县、灵寿县,山西省定襄县县长。他在从政期间,耳闻目睹官场的腐败,深感宦途不可久恋,遂于定襄任中违章辞职。

  力空早年曾接触过几位方外大德,瞻阅几本教典,因未能深入研究,终是朦胧不解。民国十六年,一次因闻石膏山兴唐寺有传戒之举,他出于好奇,也是因缘会遇,至期前往参观,一见大众上殿,过堂,严肃气象,从未见闻,顿生敬仰,即求住持妙舫和尚为说皈依,出尘之因自此始。迨至民国二十一年已42岁时,交卸县长任后归里,决志入山隐居,即先往任城南双塔寺,七月间该寺开期传戒,遂即落发受具,法名昌意,号力空。从此走上求佛求法,下化众生之菩提大道。他在40年的佛教生涯中,曾任过太原千寿寺僧学院教务主任;《山西佛教杂志》总编辑;陕西兴善寺巴利三藏学院教授。任过太原崇善寺住持兼山西省佛教会秘书,石膏山兴唐寺、赵城广胜寺、陕西户县草堂寺住持,并在各处寺院法会中讲过《金刚经》《楞严经》《地藏经》《法华经》《心经》《四分律》等,为弘法利生事业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沦陷后,他仍在广胜寺继续弘法,曾经开期传戒,多次讲律演教。广胜寺原藏有金代刻印的《大藏经》一部5000多卷,堪称无价之宝。民国三十一年春,日军欲抢走广胜寺的《金藏》,力空悉此后,立即找到抗日根据地赵城县长杨泽生共谋设法转移以防不测,经转报太岳军区司令陈赓及政委薄一波,派遣战士将这部《金藏》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解放后才将此国宝运至北京图书馆入藏。民国三十五年,法师与北京慈云、武汉心道、西安觉性来安康双溪寺讲经传戒,后与古训大和尚等进行寺院改革,变子孙寺为十方寺。

  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派飞机接毛主席到重庆共商国事,力空曾向蒋介石去一代电,请他退让贤能,赵城县长杨泽生曾将此电稿寄呈延安。由此,充分表现出一位爱国爱教高僧的精神。

  力空于民国三十五年春往终南山悟真寺(蓝田)家庙礼祖后抵西安,被大兴善寺定悟法师留任巴利三藏学院教授。民国三十六年应户县佛教会之请,前往圭峰寺主持和平息灾法会,并讲《心经》一周,又应安康双溪寺之请前往讲经弘法。

  建国后,力空认真学习和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团结广大佛教徒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维护寺庙,研究教义,发展与海外联谊,特别是与日本佛教交往中起了积极的作用。1954年,充任安康天柱山白云寺住持方丈,闻者向慕,善信登山礼拜者无虚日。1955年,安康县佛教协会成立,选为理事会常务理事。

  1956年8月,应陕西省委统战部之请,力空由安康来户县草堂寺,当时寺内有僧众十余人,实行农禅生活。在此期间,力空曾往北京出席中国佛教代表会议,被选为理事。担任过户县人代会代表和户县政协委员。1959年返回太原任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及山西省政协委员等职。

  力空一生对文学、史学颇有根底,擅长诗词、散文,有《念死文汇》行世,即《劝修净土诗》、《离垢随笔》、《随净土法的扼要》、《我的往生高贤录》、《菩萨学行初步集要》、《心经讲义集要》、《广胜志》、《口业一、二集》、《一西室草稿》、《实行毗尼文疏》、《吟尘集》、《疯癫大师传》、《石膏山志》、《霍山志》、《憨室心声集》、《憨室笔记》、《我之随笔》等。

  力空为人正派,严于律己,如他在《年谱》总结中所说:“此生涉世数十年,无甚优长能力,凡事务求实在,于欲望,能知足;于事理,能守拙;于经教,好学问;于地位,奈卑陋。以故在俗时,从政十余年,上级历年在考核中,总不外乎持身勤慎,办事认真等评语。出家后,更进一步知前之非,处处留意,免踏覆辙。防邪见之续发,忏积习之犹在。”复次,他对出家后之行脚,划作为四个阶段:①借弘法以学教。②学戒修禅。③戒定兼重。④归纳净土。最后将修禅、学戒、弘法、明教之业务,所有功德,悉皆回向于净土法门,犹如百川之归大海,诸凡善业,有归处焉。

  古 原 大 和 尚

  师乃名家之子,幼习儒术,因慕佛家禅悦,遂弃儒业,皈依佛门,拜天圣寺达寿老和尚为师,薙染后,与古宝同赴南京宝华山受具足戒。云游三藏圣地,梵业精进,经史淹通,归锡后住天圣寺继修梵业。1955年安康县佛教协会成立,选为秘书长。开始撰写《安康佛教简史》,1962年脱稿。不久,充双溪寺住持方丈,“文化大革命”中上天柱山白云寺苦修,未几圆寂。

  附:圆寂恩师上古下原大和尚觉灵塔龛

  大师从幼出家,云游三藏圣地,精进修行佛智,十方度生,功圆果满,往生安养,55年佛协成立,担任秘书长。

  安康县佛协四众弟子仝立

  1991年8月13日

  觉 性 大 和 尚

  和尚乃西安卧龙寺高僧,佛学湛深,抗日战争期间,应安康佛协会之邀,与北京慈云、武汉心道、山西力空来安康双溪寺讲经传戒,民国三十四年与古训大和尚等人整饬寺院,重申戒律,改革子孙寺为十方寺,遂住持天圣,弘法讲经,皈依者众。1943年,响应省佛协会号召,举办“护国息灾”法会,师为僧众讲《金刚经》,超度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1945年复归双溪寺,讲经传戒,感化观慧,皈依座下,早晚习诵《金刚经》。

  净天法师

  1925年1月生于陕西安康市吉河乡

  1937年出家

  1942年受戒

  1943年——1946年学唯识教

  1946年——1956年春住终南山修行

  1956年——1958年住山西五台山学戒

  1959年——1962年住陕西华县宁山寺务农,任知客、监院等职务

  1962年——1972年下放农村劳动

  1972年——1982年住终南山观音寺务农,1980年当选为长安滦镇乡人民代表,任终南山观音寺主持、中国佛协理事、陕西省佛协常务理事、陕西省佛协副会长。

  1983年——1989年任新都宝光寺讲师

  1989年——2003年在广元创建和恢复大小七个寺院。前后继任安康市佛协会长,广元市佛协会长,广元市政协常委,四川省佛协名誉副会长,江油市佛协名誉会长。

  在陕西省、四川省总任十余个大小寺院主持,各省名刹任首座,前后出国朝礼过印度、泰国、缅甸、香港、澳门、珠海等地方。

  附:净天法师《百日宣佛发起因缘序》

  我是陕西安康人,俗名胡永忠,生于一九二五年正月。六岁开始放牛割草,随父务农。十一岁上学。十二岁冬因病,母送出家。法号净天。十四岁,父亲去世,弟亦出家,法名观西。十八岁于西安兴善寺受戒。次年,母和妹同时出家,母号辉成;妹名净明。我十八岁住长安兴教寺依妙阔法师学唯识教。二十一至三十一岁住终南山苦行,修行。三十一岁上山西五台山从能海上师学戒学密。三十五岁住陕西华县宁山寺务农。三十七岁,母亲去世。次年,弟亦去世。三十八岁到四十八岁下放扶风农村劳动十年。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回到终南山观音寺务农自养。妹亦去世。五十八岁朝礼东南十余省经过百余名山大寺院。五十九岁住四川新都宝光寺任讲师。一九八九年二月初应广元政府邀请来天台山,同时开放佛光寺,梵天寺,西禅寺。八六年创建陕西大明寺,为报父恩,开办大僧道场,回向累世父亲超生佛界;九零年创建佛光寺,为报母恩,开办尼众道场,回向累世母亲超生佛界。大明寺今年第六次结夏安居了,佛光寺今年第五次结夏安居了。在这末法时期总算是正规的道场了。我自十九岁以来发菩提心,学菩萨道。所创的寺院名大明者,是佛法身名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光明遍照,亦名大日如来。法身佛国,名常寂光,亦名密严世界。此表般若父德,能转无明痴父为般若德。故名大明寺也;所创的尼寺名佛光寺。亦是报身佛名。因号法藏比丘,果称无量光佛。所居国土,名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一生成佛,如是恩德,极表大悲慈母,能生法身慧命,能转贪爱悭母成大慈德。今闭百日关者,一则忏悔罪业;二则求佛加被,使我百日宣佛功德顺利圆满。自佛已还西天,东土历代祖师高僧大德语录注疏,并及高学居士所出书籍遍地皆是,何用净天锦上添花呢,只缘诸佛最初发心,所愿不同,一佛普度众生数以万计;今更赞佛百日以结佛缘。在这百日宣佛会中,一要录像,二要笔记,修整成册,以结万世佛缘。如有一人听我赞佛功德,发菩提心,至成佛时,普度无量众生,已满我愿。何况现在未来有无量僧俗佛子,见我百日赞佛的录像,阅我赞佛的书册,同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同见弥陀佛,同闻妙法音,同证无生忍。同化诸众生,同满普贤愿,同达寂光地。我常劝人学佛菩萨,学祖师,学善知识,亦向我学,略举如下:

  (一)我十四岁,父亲去世,虽未孝养其身,而六十年来,不忘为父亲回向;我自十八岁开始奉母,至三十七岁送母往生,至今,不忘为母回向。

  (二)我自十二岁出家,至今七十四岁,未破大戒。我自十九岁,将此身心奉献十方三宝,普施众生无有自私之心。

  (三)自母出家时,将所有家业,舍奉双溪寺。我在终南二十里高山,夏天背粮一日一次,每次多者一百三十斤,少者一百一十斤。冬天满地冰雪,无人做饭,我来做饭,单不倒单。

  (四)二十余年念满了一百万遍大悲神咒;一体投地拜满了一百万拜佛。

  (五)头顶,两臂及心胸间共燃了三十五个灯,背上燃了个多宝佛塔,一共一百零八支香疤。

  (六)七四年,七五年在安康放生共计百万余。

  (七)巡礼印度,泰国,缅甸。香港并在缅甸请回大小玉佛共三百余尊。

  (八)曾在终南山前后共住二十年。行过两次般舟三昧;第一次五十八天,他缘破坏;第二次三十天,西安解放,般舟停止。

  (九)日中一食,夜不倒单,经六七年,次因大病,虽食两餐,仍然不吃夜饭。

  (十)文革时在农村劳动十年,未废修福修慧,乃至监狱担粪是修福,念咒是修慧。我在终南山冬天喂鸟;我在宝光寺夏天喂蚂蚁。诸位能学我否?

  我们学圣贤多不可举,且指三人以代之。唐代马祖道一祖师,他一生创建四十八个大丛林。百丈怀海大师,他八十多岁天天要劳动,他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还有鉴真大师,赴日弘法五次失败,第六次才到达日本。这足够我们向他们学习了,他们就是佛菩萨,他们就是善知识,马祖道一能创建四十八个大丛林,阿弥陀佛能创建极乐世界,毗卢佛能创建华藏世界,彼是丈夫我亦而,先发大愿,现在办不到,将来一定能办到。

  我今赞佛百日,是令大家慕果修因。诸佛都是凡人修成地,他们能修成,我们也能修成。是时维:一九九八年正月初四日于佛光丈室

  净天自序

  观 慈 大 和 尚

  和尚乃陕西安康县中渡台胡氏之子,生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戊辰五月十四日丑时。1953年出家,礼天圣寺古鼎大师剃度。1957年于长安兴教寺受比丘三堂具足戒。归山住双溪寺修行净业。1980年主持天柱山白云寺,委唐凤琴居士操办修缮寺宇,重塑金身,佛门一新,不久,被选为安康县佛教协会副会长。和尚一生,梵行高洁,潜心苦修,终成大道。1999年9月初5日酉时告终,世寿七十有一,僧腊四十有六,戒腊四十二年。

  附:圆寂恩师上观下慈大和尚觉灵塔龛

  师生于公元1928年九月十四日丑时,系安康县中渡台胡姓氏。殁于1999年9月初五酉师坐脱。寿荣光71岁。师53年在天圣寺出家,至57年到长安兴教寺受比丘三堂具足大戒。戒后住双溪寺,至80年上白云寺任主持,师入佛门丛林,修四谛六度,灵游三藏祖师宝刹,成道修行,曾任安康县佛协副会长,戒腊42。

  圆寂恩师上观下慈大和尚觉灵塔龛

  徒今成、刚、耀、慧、德、学、华、通、梁、孙、谛、悟、印、满、柱、强、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9月11日立石

  观慧法师传略

  观慧法师,陕西安康汉滨区人,俗姓萧,名汉良。生于一九二八年正月十五日。师在少儿时即表现与众不同,聪慧善良,习武有成,精通中医。

  一九四五年,安康双溪禅师觉性法师讲《金刚经》,师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忽然有感“人生如梦,无常迅速”,遂皈依座下习诵《金刚经》,勇猛精进,颇有感应。

  一九五八年,母亲去世后,师于天圣寺依古鼎法师座下披剃。

  师文化不高,但深知一门深入定能成就,每日诵《金刚经》不辍。师常常给人开示,学佛就是自净其意,就是要明心见性,所谓心者,是我们对境生起的念头和思想;所谓性者,乃是生起心的根本,是生起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性”无形无相,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有……芸芸众生在六道内头出头没地轮回不已,究竟何由而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师不善言谈,只是实修,时时观照,绵绵保任,尤其在“文革”期间,师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师皆不改道心。

  一九八五年师于陕西西安大兴善寺法因律师座下受具足戒,更加精进。一九八八年师升座安康金堂寺,为弘扬正法,师废寝忘食,不辞辛劳,光复双溪寺,重建龙兴寺,师不遗余力,呕心泣血,师为续佛慧命,培养了一大批佛教栋梁,如谛近、今严、今空、如学、印旭等等。

  二○○二年十一月初一,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吉祥而卧,往生净域,茶毗后出现不可思议之端象:金刚台,顶骨舍利现显梵文真言,舍利子、舍利花无数。晶莹光润,形形色色。

  师世寿七十有五,僧腊四十又四,戒腊十七年。

  观慧法师(塔铭)

  释今空师金州萧氏子,名汉良,生于一九二七年正月十五日。少聪慧,身敏捷,习武有成。四五年安康双溪禅寺上觉下性法师讲《金刚经》,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感“人生草露风灯,南柯一梦”,遂皈依座下习诵《金刚经》,勇猛精进。母卒孝尽,五八年天圣寺依上古下鼎法师座下披剃。

  世事无常,风云变幻。师于劫中以沙弥身上龙山甘为佛种,苦行十几载,誓为佛法作大证盟。其间身着百衲,脚踏草芒,傲立寒山风雪之巅,铁血丹心,志气昂然;破石开路,筛土道田;重病急疾,蛇咬兽伤,九死一生,道心弥坚。二六时中,诵《金刚经》不缀,顿忘人我,入光明境,修法有得。偈曰:云飘峰不动,水过峰自流。

  乌云散尽,春风使来,八五年大兴善寺依上法下因律师座下受具足戒,八八年升座金堂:树大法幢,随机说法;四众云集,普沾法雨;为法忘躯,中兴金堂、光复双溪、重建龙兴;续佛慧命,培养栋梁。

  师行愿圆满,尘缘将尽,警策大众:苦边鄙地,播撒佛种;艰险逆境,道心坚恒;慧灯高悬,照破迷蒙;清静觉圆,惠泽众生。

  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初一,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吉祥而卧,往生净域。荼毗:舌如金刚,铿锵有声;舍利无数,晶莹光润;梵文咒语,现于顶骨。足徵大德行仰止也。师世寿七十有四,僧腊四十有四,戒腊十七年。

  道赞曰:未世之秋,甘为佛种;其骨如铁,其气如虹;为求至道,宁顾缺穷;罹难坚忍,究心悟宗;肩荷家业,力挽颓风;金刚体固,作大证盟。

  又赞:观心达本狂沙尽吹始见金

  慧炬高帜骇浪消掀才显刚

  塔名:上观下慧法师金刚舍利宝塔

  今空撰于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云门佛学院。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