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瑞岩寺
沧桑瑞岩寺
原载《宁波晚报》副刊/作者:郑孟杰
在北仑尤其是北仑东部柴桥一带人们的心目中,瑞岩寺不仅仅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区,那巉岩激泉、苍松茂竹的秀美景色,承载着鼎盛与衰落、倾圮与重建的历史,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经历了千年沧桑的瑞岩寺,已成为北仑的一个文化符号。
柴桥往西去紫石,经河头,过林下,沿着潺潺溪流畔鹅卵石砌成的古香道缓缓上坡,就能看到掩映在青藤古树中的山门。瑞岩寺创建于唐代会昌年间,距今已有1100多年,在鼎盛时期,曾与天童寺、阿育王寺一起被誉为浙东三大古刹。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御书“施慈北济”匾额一方,瑞岩寺更是名声大震。瑞岩寺以风景秀美取胜,曾有十二峰、灵芝山、石柱潭、滴水岩、绿筠屏、飞石坑、芝水桥、石菌阁、聚石堂、剪月亭等“瑞岩十景”。
翻阅北仑历代诗词,以瑞岩寺为题材的酬和吟咏之作有很多。明代泰邱乡(今霞浦一带)人徐石蒲“涧曲泉流暗,峰低日下迟”,清代孙焕赠瑞岩寺高僧净月诗“瑞岩奇峰一十二,灵芝簇簇光斑斓”,清代王世宇“矗峰环翠异,曲径得幽余”,清代陈元杏“行到林深流水尽,嵯峨古寺隔人间”,清代昆亭人刘慈孚的《瑞岩寺晚归》“夹溪深树乱啼鸦,到处园林长桔芽”等诗句,均状尽瑞岩寺美景。清代朱沧鳌的十首五言律诗《瑞岩十景》,更详写各个景点风貌,成为瑞岩胜景大全录。
历史进入近代,烽火连天,瑞岩古刹因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而成为庇佑众生的一方净土。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入侵镇海,百姓四处逃难,动荡不安,海晏乡(今柴桥)人王在田颠沛流离之余到瑞岩寺游览,写下“浑忘尘世事,赢得此身闲”的诗句,瑞岩寺给了他动乱中的片刻抚慰。抗日战争时期,鄞、镇、定相继沦陷,镇海中学两度迁入瑞岩寺。白天,梵音与书声相和,香火共炊烟交织;夜晚,睡在柴间、阁楼的地板上,忍受着老鼠、跳蚤、蟑螂的啮咬,艰苦岁月更激励莘莘学子发奋攻读。日后,瑞岩寺学子大都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他们中有中科院院士、微电子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旅美著名作家於梨华等。
上世纪50年代,瑞岩寺下方山坳筑起水库,从此漫漫古香道永久沉落寂静水底,瑞岩寺的香火逐渐湮灭。国营瑞岩寺林场建立,藏经楼成了办公室。“文革”浩劫期间,除了藏经楼幸免于难,其余古建筑被彻底摧毁。
但瑞岩寺并未衰落,每一届柴桥中学学生都要到学校建在林区的农场劳动,他们挑着铺盖口粮,浩浩荡荡,穿过整个柴桥镇,来到林区。白天开垦种地,晚上在汽灯下自习,林区呈现从未有过的兴旺。此时的“瑞岩寺”一词,已经约定俗成泛指整个林区。瑞岩寺美景吸引着远近人们,无论春夏秋冬,都会有人在林区流连忘返。恋爱中的男女选择瑞岩寺作为谈情说爱的好去处,每当周日,男的骑自行车,女的坐在后面车架上,悠悠荡荡往西行去,路人一看便知道,他们是去瑞岩寺谈恋爱的。现在柴桥的大半成年人,都有版本不同但大致雷同的“瑞岩寺记忆”。
去年春天,新瑞岩寺在古刹旧址附近建成,重建的格局与旧制完全一致。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朝山进香之余,会在密林深处小憩,抚今追昔,久久沉默不语。更多的年轻人登上瑞岩寺山顶,极目远眺,看视野远方的海面,远洋轮从北仑港出发,驶向浩瀚的太平洋。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