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浙江古塔掠影(一)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浙江古塔掠影(一)

  顶尖才子絮语:该旧作应浙江画报社之约而写,署名发表在《浙江画报》2000年第1、2期(总178、179期)。承蒙博友关注,陆续推出浙江北部古塔实例百篇后,今对浙江古塔作简要概说,为兼顾博文形式,故分段连载并调整了配图,以增加观赏性,兹说明。

  【引言】

  塔是舶来品,原型是古印度的窣堵坡(Stoup)。

  窣堵坡形象是一个巨大的覆钵形土墩,下部为高高的台基,顶部为方形的平台,在上是一根竿上连接的“伞”,并以石栏围护。释迦牟尼涅磐后,他的遗骨分藏于八座窣堵坡中,到了阿育王时代,佛教徒又在释迦牟尼重要行经处造窣堵坡,于是窣堵坡不仅是单纯的坟墓含义,而且成了佛教的纪念性建筑。

  东汉佛教“白马驮经”进入中国后,受到中国上流社会的热捧和尊崇,此时中国的木结构高台楼阁已经繁荣,如秦二世所建的云阁,就有“其高欲与南山齐”的比喻,西汉时期的“井干楼”用大木累积而成,高达“五十丈”,同时封建帝王权贵热衷求仙望气、承露接引,楼阁越建越高,故而当时高阁建筑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窣堵坡收藏佛祖舍利,需以显赫的建筑来供奉,于是高层重楼建筑样式被采用。在不断被扬弃、同化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塔最终超越了印度窣堵坡朴拙的外形,形成符合民族审美和传统观念、体现中国文化特征和气派的“下为重楼阁道,上垂铜盘九重”(《三国志·刘鳐传》中语)的楼阁式塔。

  千百年来经过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能工巧匠们的精心创造,中国塔的形式百花齐放,艺术造型各具魅力,遂成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建筑类型。

  浙江古塔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在民族风格之下,既表现源远流长的佛教史实,又反映现实社会的文化和信仰需求,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景观中十分精彩的篇章。

  浙江古塔的起源可以上朔到东汉。

  东汉末年,僧人安世高等人将佛教由中原传入浙江,三国孙吴僧人康僧会在海盐建金粟寺,两晋南北朝时,浙江广大地区已经伽蓝遍布,梵音不绝,至少有200余所寺庙分布于全省各地。根据记载,著名的佛寺有德清咸和年间(238—251年)的半月庵、金华东晋义熙八年(412年)的法幢寺、新昌东晋太康十年(289年)的新建寺、鄞县西晋永康元年(300年)的天童寺、杭州东晋咸和元年(326年)的灵隐寺、湖州南朝天监年间(502—519年)的铁佛寺等。

  敬佛造塔,佛教规律。初期的寺院,又称塔院,平面布局仿造印度伽蓝样式,塔位居佛寺中心,成为寺的主体建筑,其余辅助建筑环绕塔而建,可惜最初的塔院已无实例可寻。

  永嘉《罗浮塔碑》载:“罗浮山,西晋乙卯年(295年)曾立浮图,至大宋元丰甲子,得七百九十载……”可知初建之罗浮塔,距今近1700年。如果碑文记载可靠,这大概是浙江第一塔,建塔历史如此久远,全国只有少数地区可以与此媲美。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公元前一世纪桑奇大塔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红釉三层陶楼(前206-220年),桐柏县出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绿釉三层陶楼院(东汉25-220年,灵宝三大动力厂出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杭州灵隐寺释迦牟尼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宁波天童寺七佛塔(摄于1998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金华法隆寺遗址经幢(摄于2003年)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