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凄绝南朝第一僧——孤山苏曼殊墓塔追记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凄绝南朝第一僧——孤山苏曼殊墓塔追记

  西泠桥在西湖的北岸,古时桥未建时,称西泠唤渡处,“桥畔堆叠,粉销玉碎,香冷红残,片片似对离人泣别”。西泠桥演绎着数不尽的风流。

  沿西泠桥南堍东岸走约百米,临湖处原来有一些建筑,后辟公园一并拆去,如今这里是一块平整的草地,在一丛苍绿蓊郁的乔木躯干之间,稍微留神的话就能看见一柄高约2米许的六角形石幢,上面镌刻着“苏曼殊墓旧址”的铭文。

  苏曼殊,清光绪十年(1884)出生于日本横滨,生母为苏家日本家仆,苏曼殊出生未满三月,母遭父遗弃而离去,后由父侍妾河合氏抚养。13岁一场重病,几个婶婶断定他活不成了,把他单独撂在一间房里等死,幸亏他的大嫂调理照顾,才捡回一条性命。童年的生活不但在他的心灵留下创痛,同时也形成了他对痛苦羞辱的病态敏感和封闭心理。

  青年时期的苏曼殊才气横溢,发表了大量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柳亚子曾辑成《苏曼殊书信集》,《苏曼殊诗文集》,《曼殊遗集》行世),他精通英、日、法诸国文字,翻译过拜伦等名家诗人的诗篇,是中外文学关系史上较早把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来的作家之一。苏曼殊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多样文艺才能的画家和诗人,作品有《吴门闻笛图》《登鸡鸣寺观台城后湖图》《华罗胜景图》《松下听琴图》《女子发髻百图》等。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苏曼殊在惠州长寿寺削发为僧,法号“曼殊”,这以后他时僧时俗,不僧不俗,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放浪不羁。民国七年(1918),苏曼殊贫病交加,以35岁年华告别人生。曼殊死后,遗物中仅有两张未赎取的当票,枕边发现一粒纸球,写着“僧衣葬我”四字。

  苏曼殊生前“素慕圣湖之美”,西湖使他“盈眸寂乐,迥绝尘寰”(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十章),在他短暂一生中,九次到达杭州,寄居南屏山麓白云庵和凤林寺旁的陶社,西湖巧合了他遨游冥想之性,兴之所至,便信笔涂雅,画了不少湖畔小品。笔者有幸目睹苏曼殊的数幅真品,他的画落墨不多,人物一二,大多景象寥阔,从恬淡的画境中感受到萧瑟冷逸的意味。作为诗僧,吟过西湖景色,他的咏景小诗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与感叹,诗风幽怨凄恻,“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感怆融会之中,却又浑化无迹。苏曼殊一生衣袂飘然,却“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曼殊《忆西湖》),难以剪断对杭州风物的眷恋,苏曼殊生前对西湖情有独种,他向同仁好友表达过心迹:终隐浮屠,夙恋此湖,藏骨于此,可无渐于林逋。

  苏曼殊归葬西湖,是死后多年的事。六年后的民国十三年(1924年),生前好友陈去病写了六首绝句寄结广东革命政府孙中山,建议为曼殊营葬。其中一首:“奚啻从亡似介推,晋文应得有余哀。愿将骏骨千金意,换取绵山寸土来。”孙中山与苏曼殊在日本时曾有交往,又有同乡之谊,见诗后非常感动,决定由革命政府出面安葬曼殊。这年南社同人将寄存在广肇山庄的苏曼殊灵柩扶运回杭,落葬在孤山北麓临湖处。

  墓由柳亚子牵头集资修建,墓区轴线依次有墓丘,纪念塔,供桌等,纪念塔石质四方形柱式,自下而上为塔基,须弥座,覆莲托,塔身,仰莲和葫芦顶,通高约2.5米.塔身正面镌刻楷书“曼殊大师之塔”六字,诸贞壮书塔铭,塔身侧面是陈巢南《为曼殊建塔院疏》:

  西湖之阳,孤山之阴,林和靖假梅鹤以为栖迟,白石翁籍歌词以发清响者,固吾师当日所尝低回凝想,心摹口写而去者也。既葬遗蜕,同社诸子游杭,必吊其墓而香花供奉也。

  墓塔间植有花木。与苏曼殊相距不远的是六朝名妓苏小小墓,情僧名妓,隔桥结伴长眠,诗人刘大白凭吊孤魂,触景生情感慨道:“残阳影里吊诗魂,塔表摩挲有阙文,谁遣名僧伴名妓,西泠桥畔两苏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苏曼殊墓塔与其它坟墓被清除,以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苏曼殊其人其塔失载于各种导游册子上。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才在孤山一处树荫下竖起了碑石供人追思凭吊,对照民国十八年(1929)印制的《西湖博览会会场全图》,发现所指旧址位置与原位置明显偏离,塔原在临水处。

  苏曼殊墓塔遗影版本不多,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年版《西湖旧景》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再版的《西湖旧踪》收录的是同一构图的远景,另外还有塔墓坍废的旧影流传。这些珍贵的老照片留住了记忆。

  苏曼殊的纪念塔被矮化了,但依然不胜欢喜,毕竟它还原了真实:孤山曾经有幸邂逅过一位“鬓发禅塌寻常死,凄绝南朝第一僧”(柳亚子先生《哭曼殊》)的文化名人。对于苏曼殊塔的重建,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渠道呼吁过,但似乎声音不大,最后渺无结果。笔者认为:修墓不必,塔应该还其旧观。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