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何建明教授:以后应该增加一点女众法师的比例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记者:您觉得此次活动与往届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方面?

何建明教授:今年的活动从形式上和去年差别不太大。我私下里跟杨曾文老师、赖永海老师、龚隽教授交流了一下,我们希望评分的标准能够更加具体一些。先从知解上理解,最后你才能够达到你的体证,但是在知解的分辨过程中,其实也能够体现你修证的成果,如果纯粹是单刀直入,直下修证,好象人人都已经成佛了,这样辩起来,就有点近似于儿戏了。

记者:跟往届相比,您觉得这次的辩手水平如何?

何建明教授:我觉得整体上水平还是不错。这次有一位女众法师,她的表现不错,但很遗憾没有进入复赛。我希望以后活动能增加一点女众法师的比例,我们国内的女众法师数量还是不少,整体素质也不亚于男众,应该在这方面加强。

记者:这次活动的评判标准包括论点明晰,论据充足,引证恰当,分析透彻;迅速抓住对方观点及失误,驳论精到,切中要害;反映敏捷,应对能力强;表达清晰,层次清楚,逻辑严密,您认为这几项能不能评判出他们修证到底怎么样?

何建明教授:应该可以看出来的,在辩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只停留在知解的阶段,那么他所说的话带不出机锋来,或者比较罗嗦,或者流于游戏禅,当他进入到佛法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有点避开主题。在修证上的程度在辩禅中多多少少都能体现出来,越是单刀直入,语言简练,越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在修证和知解上的统一性。当然,语言少并不意味着你的修证就越高;而很罗嗦也不能说明知解得很好,更不能说明修证得好,这些大家都是可以看出来的。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几位评委为了活动的公正性私底下虽然都没有交流,但大家都是心有灵犀,这个结果其实完全符合我们的料想。

记者:辩禅毕竟不同于社会上的辩论赛,有些法师有实证真修但口才不好,会不会影响他的得分?

何建明教授:不一定,要看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理解,因为你的理解和回答本身既体现出你知解的水平,也体现出你的修证水平,如果他过于流于知解的话,就会很罗嗦,如果他仅仅只有实证的话,可能就是单刀直入。从我们的角度,这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记者:这个活动将来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何建明教授:我的一个遗憾就是来的人还是少了一点,应该再多做一些动员和宣传工作,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用现在的形式把传统的禅法、禅学传承下来,表达出来,传给公众,因为禅通常认为是个人自修的问题,而通过这种形式可能会让修禅的人得到法益,没有修禅的人也可以得到法益,信佛教的人得到法益,不信佛教的人在参加过程中也能得到法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意识。

记者:如何用禅来启发人们的智慧,促进内心的和谐?

何建明教授:禅对人有安心的作用,现在的人普遍比较浮躁、担忧、恐惧,禅就是让你回到生命的本源,回到现实生活的当下——那种最真实的状态,烦燥其实都是庸人自扰,只要你当下决断了,就可以回到安心的状态。每个人在做工作的时候都不能有太多的烦恼,应该关注于当下,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这就是禅。台湾中台禅寺就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为什么很多商界、政界、学界的人士都到那里参禅呢,他们不是打着别的目的,而是希望能够获得真正的安心。

记者:参公案、参话头对一般大众来并不容易,那么怎么向大众普及呢

何建明教授:一般引导大众进行禅修有两种形式,一个是带领他们到禅堂打坐,也可以通过一些交流引导大家怎么来安心,还可以请请法师或学者作讲座。早期的禅是以公案为主,后期的禅其实就是话头了,因为公案最后流于儿戏了。参话头大家就比较容易安定了,其实跟念佛一样的,其实就是安心的一个过程,并不复杂。

记者:我了解到,禅修在欧美等一些以基督教、天主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里也很盛行,甚至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也会进行禅修,那么禅可不可以淡化一些宗教色彩从而更广泛地传播呢?

何建明教授:佛法跟其他宗教的教义有很大的差别,佛法是指当下的真理,在佛之前就已经有佛法了,并不是因为有佛才有佛法。所以它追求的其实是一种真理,这种真理就是人们最本质、最真实的状态,一种最好、最适合人的生存的状态。在这种状况下,每个人都是可以参禅的,严格意义上,不能坐禅,坐只是一种形式,禅是要参的,怎么参?要渐修,六祖惠能在早年出家之前,看了《金刚经》以后就有所悟,然后就对佛教升起了兴趣,然后在五祖门下出家,挑柴担水,在这个过程之中悟了,其实这也是一个渐悟的过程,只不过在那一刻有了一个飞跃,顿悟了。每个人都是一个渐悟的过程,没有捷径。一坐下来就得到了禅法了,那是不可能的。

记者:今天在场的一个居士讲,他是信佛谛不信佛教,这句话您怎么看?

何建明教授:我不知道他这个佛谛跟佛教有多大区别,如果仅仅把佛教当成一个宗教来看待,这样讲没有错。因为佛教严格意义上说跟西方的宗教还是有差别的,“宗教”的概念,按照西方的理解它是对外的,依赖于一个他者,而佛教是求自心的,要到自己的内心寻找福谛。宗教本身有一个教会组织,强调教会的作用,佛法其实是可以自修的,不一定要出家,只要懂得佛教的义理,修证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得到福谛,这个跟一般的宗教是不一样的,还有佛教更强调在世间修行,所以弘一大师、太虚大师强调,以出世的精做入世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修行,什么叫出世的精神?就是在现实生活之中,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的都可以修行,不是非得穿袈裟才能修行。

这次有一个居士获得三等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他修佛的时间很短,但是实际上从他的表现可以看出来,他不仅仅停留在知解上,而是有着一定是有修证。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明禅法其实是可以向各行各业的人推广,而不局限于宗教形式,但是佛教在当下的时候,如果过多局限于宗教形式,在有些排除宗教,或者是宗教形象对于大家存在着某种不方便的情况下,不利于佛法的传播。广泛传播佛法有利于每个人的身心和谐,也有助于社会的安定,我们能够在社会上普及。

标签:佛教观点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镇馆之宝
下一篇:徽州古塔多奇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