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觉:菩提树
菩提树
叶公觉
八十年代初,我曾访问上海玉佛寺方丈。他温文儒雅,据说是大学毕业生。我问他:“出家好吗?”他连声说:“在家好,在家好!”
玉佛寺有一门匾曰:“菩提道场。”我问方丈:“菩提何意?”他笑答:“觉悟。”我由此而知道菩提的真意,是“觉”、“智”、“道”等,佛都用以指豁然开悟、如入睡醒、如日开朗的彻悟境界。
传说禅宗五祖的首座弟子神秀有一道偈诗:“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按佛家修道证功的理论,这首偈诗是上乘的。可是,厨下的一位舂米僧慧能却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诗更显超脱高妙,胜过神秀一筹。于是,五祖传宗给慧能,是为六祖。
两位圣僧对菩提树有不同的看法,其实,神秀是形象的理解,慧能是观念的理解。
菩提树原名叫荜钵罗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在佛教产生以前,是默默无闻的。只是因为释迦牟尼在荜钵罗树下证得菩提,才被称为菩提树,成为佛教的四大圣树之一。据说,悉达多太子出家后,潜心修了六年苦行,变得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但仍未得道。他放弃了苦行,决意用明智的方法寻求真理。于是,他取食了村姑善生奉献的乳糜,跳进了清澈的尼连禅河中沐浴了疲惫的肢体。上岸后,身心清爽。他的五个弟子见他放弃苦行,都弃之而去。他便独自到一棵菩提树下打坐。暮色降临了,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万籁无声,悉达多太子端坐不动,凝神静思。就在这个五月的月圆之夜,他在菩提树下豁然开悟,证得昨菩提果而成佛。
菩提难。
古来多少高僧,为求得菩提,晨钟暮鼓,清灯黄卷,以至从化涅槃。然而,他们真的菩提了吗?
我虽未云游四海,倒喜博览群书,从那字里行间看到了今日芸芸众生的“菩提之举”
某地四姐妹,都已出嫁。但是,她们的丈夫不是赌博,就是酗酒,不是外遇,就是打骂,四姐妹都与丈夫闹翻,避难回娘家。姐妹相聚,都哭诉自己碰上了灾星。于是相约,找一个清清白白之处,一块去死。她们想到了传说中的菩提树。对,到菩提树下去死!可是,菩提树在哪里呢?她们从未见过,也遍寻无着。她们愈加失望,于是,找到一个古寺石洞,吞服安眠药,正想封死洞口,被人发现,抢救过来,她们终于没有“菩提”。
一个姑娘,高中毕业,未取大学,又没工作,再加失恋,就要出家,寺庙不收,她即当众喝下敌敌畏,刚抢救过来,她又开始绝食……
在某处的寺庙的深山,留下了不少无名尸骨:有的情侣双双,紧紧拥抱,纵身跳崖;有的悄悄上吊于密林之中,待等发现,脑袋已烂成骷髅;有的自尽的女尸,在古井修缮时方被发现……
有一位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员干部,一九五七年反右时,年轻气盛,评议时政,被撤职降薪,下放劳动。一九七九年右派改正时,才知他不是正式右派!在二十多年的精神磨难之后,忽然得到这一结论,他顿生看空尘世之念,要去过那檀香袅袅、木鱼笃笃的生涯……
寻死,不是菩提。
逃避,也不是菩提。
寺庙里清静吗?
自从十八和尚保唐王,唐僧西天取经以来,和尚们何尝清静过?和尚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忠贞节义。抗美援朝时期,有一位法号时波的老和尚曾用绒绳紧紧缠住手指,然后浇油引燃,骨节烧断,而面无惧色,表示了保家卫国的决心。全国僧众曾捐献“佛教号”飞机。“文革”期间,多少和尚被逼着吃肉食荤,娶妻生子,也有的被打成反革命!“文革”后,有的和尚为争夺主持而明争暗斗,有的僧群为争夺庙产而公开打闹,有的大和尚欺压小和尚,有的寺庙已向保险公司投保,有的和尚也当经理经商,有的小尼姑爱穿高跟鞋、牛仔裤,有的小和尚喜着大皮帽、洋西装。和尚也不必穿芒鞋到处云游,脚踏自行车已现代化,更有摩托车、小轿车……这等事不知是否会惊了佛祖?
自然,也有苦行僧和“静中见佛”的小尼姑。请看某庵作息时间表,记下了小尼姑的功课:早4点半开静,5点半下二遍板上殿,6点半用早斋,7点看门票,午11点半念供:下午4点查款,五点用斋,后上晚殿,7点半学习到8点,一小时自习干零活,9点熄灯止息。此寺八个师傅,只一个有每月35元生活费,余皆靠门票、种植维持,老师更无不过问。
看来,想逃入寺庙去求得菩提,难也!
或许,真正的菩提是达不到的吧?那佛教理想的最高果位“无上正等下觉”的菩提心,凡人何敢企及!
只有菩萨们才是获得菩提心的典范吧?
菩萨就是“菩提萨 ”的略称,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也有译为“大士”(即发大心的人)。我只知观音大士,也称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还有“佛”,也即“觉者”之意,佛教徒以“佛”尊称其教主释迦牟尼。然而佛教教义,佛不是造物主,他虽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却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四大皆空”。四大,指的是地、水、风、火。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四大和合所组成。如人体,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精血口沫属于水大,体温暖之属于火大,呼吸运动属于风大。四大只是暂时的聚合,并不是真实不变的实体。四大皆空,旨在“无我”,恐怕这“无我”二字,才正是菩提心呢?
其实,世界上的一切“智者”、“觉者”都有他们的菩提心。
三千多年前的希腊人阿基米德,有一条定律:“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对于那些正在求得菩提的人们来说,这或许并不单是一条物理学原理?谚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不也在寻求一种向上的“浮力”么?
欧洲的一位大学者则说:“一个人,要想平安地到达生活的彼岸,这也许是可能的,只要他想平庸地度过此生。如果他没有这平庸的念头,那么,他将要走向人生中最曲折的道路上来。因为在生活的海洋里,海是不会平静的。”他似乎在供那些寻求菩提的人作出选择?
中国当代一位并不著名的作家则说:“迷津是迷津生发的诱惑,偶像是偶像杜撰的崇拜!惟有不死的,是矛盾的长河,是绝对浑浊而相对清明的星群!”这或许给寻求菩提的人们又一种中国式的智慧的解答?
而费尔巴哈的话似乎使人有些丧气:“信仰自由乃是一种极为次要而无内容的自由,因为这个自由不是别的,正是各人都可自愿地做个呆子的自由……”
耶稣则说:“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全世界而失去了他的灵魂,这对他又有什么好处呢?”
菩提难。
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更难。
也许,各人自有各人的菩提心吧?人的惟一的神正是自己,因为,人总是由自己去选择自己的信仰,人总是由自己去确定菩提的内容,各人自有各人的菩提之路。何必相强,佛奈人何?人各有理,其奈人何?故曰:各人自有各人的菩提心!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