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北朝洞窟的形制
龙门石窟北朝洞窟的形制
曹社松
(龙门石窟研究所)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13公里的伊水两岸。它同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我国古代佛教三大艺术宝库。现存大小洞窟2345个、佛教造像10万余尊、石刻佛塔约50多座、造像题记2700多块。窟龛主要分布在伊河两岸的峭壁上。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各代。其中北朝洞窟占整个窟龛的1/3。由于龙门石窟的开创年代正值魏孝文帝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之际,北魏王朝定都洛阳后,洛阳遂成为当时北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当时的北魏统治者笃信佛教,龙门石窟的开凿受到北魏王朝和最高统治集团的参与和支持,这时开窟造像风气极盛,掀起了龙门石窟的第一次造像高潮。著名的古阳洞、宾阳洞等一大批洞窟就开凿于这一时期。
龙门石窟从有纪年题记看,北朝洞窟开凿时间主要从太和十七年至北周大象二年的87年间(493年~580年)。其中从孝文帝迁洛到孝明帝时期的30多年,是龙门石窟开窟造像的最盛期。著名的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火烧洞、魏字洞及皇甫公洞等大、中型窟都为这一时期开凿。除此之外,龙门石窟开凿的北朝主要洞窟还有宾阳北洞、宾阳南洞(窟形是北朝)汴州洞、慈香洞、弥勒洞、普泰洞.、赵客师洞、露天交脚弥勒像龛、唐字洞(北朝窟形)、药方洞、天统洞、地花洞、六狮洞、来思九洞、駹骧将军洞、路洞等20余洞。宿白先生曾谈到“龙门北朝洞窟情况复杂,它不足以表明当时洛阳的佛教盛况,却出现了所谓的‘龙门样式’”(参见宿白先生《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本文将围绕作者多年来为配合中日合作出版《中国石窟?龙门卷》所测图纸以及对附近几处石窟的参观考察谈几点认识。
北魏末年,由于战事频繁,造像活动已呈现衰落趋势。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以后,北魏政权分裂为东魏、西魏两个政权,他们都先后占据过洛阳,且都有小规模的造像活动,北齐取代东魏以后,也有少量造像活动。这一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战事不息,所以开窟造像不多,都是在前代洞窟基础上加刻一些小龛,基本没有形成规模。
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之后,在中原地区开凿的又一重要石窟。特别是前期洞窟基本是皇家参与开凿,所以不论是洞窟的形制和造像风格,无不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龙门样式”,并与中原文化相结合逐步形成中原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首先表现在造像风格上,对洞窟形制,特别是北朝洞窟影响颇深。著名的河北响堂山北齐造像就是受此影响而建成的。
中国石窟的构造按类型分为礼拜窟、禅窟和瘗窟三种。礼拜窟是僧民礼拜集会,说戒受忏的场所。禅窟是僧尼的住处,即僧房,为僧尼持戒、禅慧、安心坐禅修道的场所。这种窟内一般没有造像和装饰,仅有石榻和禅坐,可容一人躺卧或坐禅。瘗窟是放置僧尼骨灰或随葬器物的洞窟。
龙门北朝洞窟属礼拜窟的有四种。
1.窟平面呈“U”型,正壁造大像一铺,椭圆型,穹窿顶,有或无藻井装饰。洞内左右壁有计划的凿出二至三层龛。窟楣雕火焰尖拱形。门外有的刻二力士。如古阳洞、莲花洞。
2,窟平面为马蹄形(或椭圆形),正壁造大像一铺,或三壁各造大像一铺,穹窿形顶,上刻莲花、飞天。窟楣作火焰尖拱形、拱下刻龙,呈圆拱状。窟门内外刻天王、力士或只刻力士。如宾阳中洞、火烧洞、宾阳南、北洞就属于这种类型。
3.窟平面中部、前部为方形,后部设坛,其上造像一铺。洞内左右壁各凿一大龛,或有计划的刻出两层龛,龛内造像一铺。洞顶略平,雕莲花和伎乐、或穹窿形顶,刻莲花和罗汉头像。窟楣作火焰尖拱形,门旁造力士。如魏字洞、普泰洞、药方洞和路洞。
4,门外为仿木屋形建筑,有屋脊,两端为鸱尾,中间雕一迦陵频伽鸟,檐下凿成椽子状。如皇甫公窟、唐字洞等。
龙门石窟北朝洞窟较大的有24个,从调查情况看,平面多为马蹄形或方形(有的前部为方形后部为椭圆形,有整个平面为方形),顶部有穹窿顶和平顶。这种情况一般是利用原来溶洞稍加修饰而形成,但主要还是受云冈石窟影响。
从以上我们分析了龙门北朝洞窟存在的几种形制,大体上主要还是继承了云冈三壁三龛窟和仿木屋形窟、龛,并与中原文化融汇所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学术界称为“龙门期”。这种风格对龙门北朝以后的洞窟以及中原地区的巩县石窟、水泉石窟及周边小型石窟影响颇深。位于河北省南北响堂山石窟几乎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的继续和发展。
按照学术界对禅窟和瘗窟所下的定义,本文暂不涉及。只对龙门石窟的礼拜窟的形制及来龙去脉简单加以介绍。三壁三龛窟起始于云冈石窟,这种窟的原始形式顶呈覆钵状,窟平面作马蹄形,正壁大像占窟内的主要位置,两壁耳龛及其造像居次要地位。如云冈的十六、十七、十八、十九窟(即著名的昙曜五窟的四窟),到了龙门石窟三壁三龛就逐渐增多,云冈石窟那种圆形圆顶窟逐渐减少,而产生了“龙门期”的方形平顶窟,这种窟平面略呈方形,面积较云冈石窟扩大了,窟顶饰以莲花、飞天,正壁为一大坛基,上面造像一铺,其躯体大小介于云冈石窟和响堂山石窟正壁像大小之间,较两壁耳龛像大。如龙门石窟的皇甫公洞、魏字洞、普泰洞、药方洞等。而龙门宾阳中洞是上承云冈圆形圆顶三壁三龛窟下开龙门方形方顶三壁三龛窟的过渡形式。到了北齐的响堂山石窟,三壁三龛窟这种形式急剧增多,由北魏后期产生的龙门三壁三龛窟的普遍盛行,成为响堂山石窟的主要洞窟形制。平面呈方形,窟顶同龙门三壁三龛窟一样,饰以莲花飞天、三壁作坛基,其上俱造像一铺,正壁龛像不突出,三壁三龛造像形体大小基本一样。
仿木屋形窟、龛形制也起始于云冈石窟。但云冈石窟窟檐作仿木屋形建筑形制的没有,而在许多窟内的大龛却作成仿木屋形状。龙门石窟的皇甫公洞、唐字洞、万佛洞南有一北朝小洞,慈香洞南一小洞等,则由云冈石窟窟内的仿木屋形龛发展到窟外一座仿木屋形窟檐。响堂山石窟的窟檐又由龙门窟外一座不分间的窟发展为窟外三间式的窟檐。龙门石窟的窟檐无柱子,而响堂山石窟的窟檐有四根八角莲柱。窟檐分三间,有束腰八角莲柱。
通过以上对龙门石窟北朝洞窟存在几种形制的分析,不难看出,龙门北朝洞窟在形制上虽然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但没有停留在此基础上,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龙门样式”。在此基础上,这种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相融汇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原风格,这种风格对当时整个中原地区影响颇深。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