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安溪寺庙供奉神衹选介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安溪寺庙供奉神衹选介

  一、佛教

  释迦牟尼取 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释迦牟尼意则“释迦族的圣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其生卒年代,北传佛教推断为公元前565年-前486年。相传他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世说教,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经过6年的苦行,悟到苦行不能达到解脱,弃而至菩提伽耶,在菩提树下静思“成道”,得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开始传教,为阿若憍陈如等5人说苦、集、灭、道“四谛”以及“八正道”等,佛经称为“初转法轮”。其后一直在印度北部和中部游行教化,信众许多,尊之为佛陀。80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入灭。弟子将他一生所说的教法记录整理,通过几次结集,成为经、律、论“三藏”。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佛教逐渐形成为世界性的宗教。释迦牟尼在佛教场所和典籍中又有“佛陀”(觉者)、世尊(于世独尊)、如来(如实道来)等尊称。

  文 殊 文殊师利的略称,亦称妙吉祥、妙德等。佛教大乘菩萨。专司“智慧”,常与普贤并称,为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塑像多骑狮子。相传山西五台山是文殊显灵说法的道场。

  普 贤 佛教大乘菩萨。与文殊并称,为释迦牟尼的右胁侍,专司“理”德。塑像多骑白象。中国佛教尊为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四川峨眉山是普贤显灵说法的道场。

  阿弥陀佛 也称弥陀,从梵文音译而来,意译为“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大乘佛教佛名,佛经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寺院佛殿中常与释迦、药师并列在一起供奉,称“三尊”。

  观音菩萨  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本从梵文译作观世音,因唐人讳李世民的“世”字,故简称“观音”,佛教大乘菩萨。佛经称他为广化众生,能示各种形象。佛教说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中国寺院中一般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通常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同右胁侍大势至合称“西方三圣”。相传浙江普陀山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

  大势至 佛教大乘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右胁侍,与阿弥陀佛及左胁侍观音合称“西方三圣”。佛经说他能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使众生得力脱苦,故名。

  善财龙女 观音菩萨的左右站的童男童女,为观音菩萨的左右胁侍。善财,亦称善财童子,佛教菩萨。据佛经说,福成长者有500个儿子,善财是其中的一个小儿子。出生时,各种财宝忽然从地下涌出,故起名叫善财。但他却看破红尘,天生不爱财,视金钱如粪土,认定万物皆空,发誓修行成佛。受文殊指点,南行参访53位“善知识”(名师)而成菩萨。因曾从观音受教,故善财童子的造像常被塑立在禅宗寺院中的观音造像左侧。龙女,佛经上说她是二十诸天之一婆竭罗龙的女儿,聪明伶俐,8岁时偶听文殊在龙宫说法,幡然觉悟,遂去灵鹫山礼拜佛祖,以龙身成佛。龙女的造像常被塑立在观音造像的右侧。

  药师佛 从梵文音译而来,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太医光佛,大乘佛教的佛名。为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经》说他曾发十二大愿,帮助众生医治病苦,消灾延寿,满足众生一切愿望。

  地 藏 佛教大乘菩萨。佛经说他曾受释嗹之嘱,于佛灭至弥勒出现之前,现身六道,救度天上以至地狱一切众生。认为他像天地一样,含藏着无量善根种子,故名。中国佛教尊为四大菩萨之一。安徽九华山 是地 藏 显灵说法的道场。

  达 摩 菩提达摩,亦称达摩(?-528年),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相传为南印度人。南朝宋末航海到广州,又往北魏洛阳传布禅学,后住嵩山少林寺。传说其曾以一苇而渡江,并面壁十年达悟而名扬于世。

  金 刚 梵文原意是指古印度一种最坚硬的兵器金刚杵。后又引指手执金刚杵的警卫佛的夜叉神,称执金刚。不少寺院的山门内塑有金刚。

  四天王 古印度神话称须弥山腹有四天王天(为欲界六天之第一天),佛教也采用其说,称四天王各护一天下: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主乐神;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执宝剑,能令他人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执绢索,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执宝幢,有大德,护持人民财富。因称“护世四天王”,俗称“四大金刚”。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汉族地区寺庙的大雄宝殿两边一般供有十八罗汉像。十八罗汉是由十六尊者再加上其他两尊罗汉组成的。在庆友(即难提蜜多罗,斯里兰卡人)所著《法住记》中记述有十六位尊者,也称十六罗汉,又称为住世十六尊者,都是释嗹牟尼的弟子。以后,在十六尊 者之外加上嘎沙鸦巴(降龙)尊者和纳达密答喇(伏虎)尊者,组成十八罗汉。其名称为:1. 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2.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3. 喜庆罗汉(迦诺迦伐蹉尊者);4. 看门罗汉(注荼半托迦尊者);5. 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6. 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7. 挖耳罗汉(那伽犀那尊者);8. 骑象罗汉(迦哩迦尊者);9.坐鹿罗汉(宾度罗跋啰惰阇尊者);10. 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11.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12. 托塔罗汉(苏频陀尊者);13. 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14.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15.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16.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17. 笑狮罗汉(伐阇罗弗多罗尊者);18. 沉思罗汉(啰睺罗尊者)。

  韦 驮  梵语的译音,亦称韦天将军。佛教护法天神。传说为四天王中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其造像一般穿古武将服,执金刚杵,立于天王殿弥勒像之后,面对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

  关圣大帝 关帝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一员大将,名羽,字云长,山西解州人,战死于荆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明初成书后,关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明代关帝崇拜迅速发展,封号在明末上升到“伏魔大帝”,清朝又封其为“宣德关圣大帝”。在百姓眼里他是和文圣人孔子并列的“武圣人”。明、清朝廷对关帝的重视,更推动了各地对关帝的崇拜。

  伽蓝大王 又称伽蓝神,佛教寺院中守护神的通称。佛寺以美音、梵音等18神为守护神。后世又以隋智顗建玉泉寺见到关羽像的传说,将民间信奉的关羽列在伽蓝神之内。

  清水祖师 释普足,宋代名僧。俗姓陈,称清水祖师。宋景祐四年(1037年) 正月初六日出生于永春县小岵乡。幼年出家,后参拜大靖山明禅师为师,深有领悟。辞归后移居麻章庵,修造桥梁数十处,还广施医药,设坛祈雨,恳诚感人,众口争传其效应,由是名声大著。宋元丰六年(1083年),应邀到清溪(今安溪)祈雨,果沛甘霖,得众挽留,驻锡张岩山(今称蓬莱山)。见是处石泉清洌,因改名为清水岩。自此,为民祈雨,修桥造路,施医济药,甚著效验。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日,普足在清水岩坐化。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至嘉定三年(1210年)40多年间,曾4次获得封号,每次敕赐2字,计得8字,即“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并加“大师”二字称号。900多年来,清水祖师成为闽台民众信奉的主神。详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水岩》一文的介绍。

  显应祖师 俗姓黄名惠胜,永春桃源人 ,宋宣和六年(1124年),自永春到安溪感化里(今湖头镇)西南隅的小尖山的峰顶筑居修行。他精通禅理,博学多才,好义乐施,所到之处广行善事。曾不惜曝身求雨,为民排忧解难,深受众生欢迎。后移居大尖山(又名翠屏山)继续修行。宋绍兴四年(1134年),显应在大尖山坐化,百姓为旌表他的功德,依山建寺,奉称显应祖师。详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泰山岩》一文的介绍。

  惠应祖师 俗姓张名道源,宋绍定年中(约1230年),在德化的九窦溪背负一神人渡溪,被传授心法道术,自此灵验非常。后在今长坑乡田中村境内的山上修筑泰湖岩。 百姓奉称惠应祖师。详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泰湖岩》一文的介绍。

  三代祖师 民间又称三代浮佛。据《德化龙湖寺谱》记载:三代祖师俗姓林名珌,法号自超,宋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初四辰时出生于德化县上涌莹格墩,相传为“毗舍浮佛转世现身”,12岁在南京少平寺为僧,15岁时遵师嘱远游四方。他遍历名山大川,当云游到德化太湖山时(后称龙湖山,又名金碧峰),见四山环抱,一水迂回,宛然为小天竺胜景,在乡人盛情挽留下,便择址创建龙湖寺。自此,通晓法术和天文地理的自超热心为众善信择福、选吉日,治病驱邪,造福四方,由是声名大振。宋嘉泰二年(1203年)十二月初四,自超坐化于龙湖寺,“紫云结顶,神光贯天,跏趺不倚,颜若生时”,时年仅39岁。众人称奇,谓为再生佛也,遂塑像奉祀,尊崇为“临济正宗,龙湖法派,万代碧天——卓锡开基碧水三代祖师”。详见金谷镇《定明院》一文的介绍。安溪供奉三代祖师的寺庙共有40多座。

  大德禅师  俗姓杨名延德,北宋名将。麟州(治今陕西神木北)人,北宋名将杨业的第五子,相传武功在七兄弟之上,却不喜欢战争,天生慈悲心肠,一心向佛。后在五台山出家。

  二、道教

  盘 古 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三国时徐整所著的《三五历记》载,传说盘古生于天地混沌中,后天地开辟,天日高一丈,地日长一丈,他日长一丈,如此18000岁,天就极高,地就极低。南朝梁任昉所著的《述异记》亦称,所有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金石,都是他死后,由身体各部变成。

  元始天尊 又称玉清元始天尊。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中的第一位神。元始天尊在道经中的出现比太上老君迟,但地位最高。《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三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据道经描述,天尊禀自然之气,在宇宙万物产生以前就已存在。其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沦坏,也丝毫不受影响。每当新的天地形成,天尊就下降人间,向世人传授奥秘之道,称为“开劫度人”。元始天尊住在三十六天的最上一重天“大罗天”中,其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盘古是元始天尊的前身。作为天界最高神的元始天尊,实际是道教最高信仰“道”的神格化。元始天尊一般供奉在道教三清殿的中央,头罩圆光,手执丹丸,或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

  灵宝天尊 又称太上道君、上清灵宝天尊。道教最高神“三清”的第二位神。道经《云笈七签》有“三元”的说法,认为大道“生乎妙一,分为三元”。其中第二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住在上清境,称禹余天。后来道教宫观供奉的三清神像,一般称作“灵宝天尊”。在道教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供奉在元始天尊的左边,手持太极图(或手执如意)。

  道德天尊 又称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的第三位神。道德天尊的神形实际是根据先秦时代老子的形象演变而成的。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曾担任周王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的馆长),后来见周朝衰微,便辞职西去,不知所终。著有道、德上下篇五千余言,留传于世,称为《老子》。相传为张陵所作的《老子想尔注》有“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的说法。从此,老子神化为道教教祖,长期受到教徒的尊奉。《抱朴子》对老君的形象是这样描述的:老君身长九尺,黄皮肤,高鼻梁,尖长如鸟嘴,眉长五寸,耳垂齐肩,额有三纹,足有八卦,穿的五色云衣,住的金楼玉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随从四周,出行时以神兽为先导,头上雷声隆隆,电光闪闪,俨然是最高神的形象。老君在民间信仰中不及玉皇大帝尊崇有权势,但在道教中却具有相当特殊的地位。从古至今,很多道教信徒都相信太上老君是“无上大道”的化身,是永世常存、常分身救世的至尊天神。

  玉皇大帝 全称为昊天金阙至尊至皇大帝,是道教尊神中的主神。隋唐时代,“玉皇”信仰已经普遍流行。约在唐宋之时成书的重要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详述了玉帝的出身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年老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与王后,梦醒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王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玉皇大帝虽然在道教神系中地位不及“三清”尊神,但在民众宗教信仰中作为最高神崇拜。玉帝统辖天神、地祇、人鬼,实际就是天上的皇帝。

  王母娘娘 又称西王母、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是道教女仙中的最高尊神。葛洪《枕中书》称她为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之女,号“太真西王母”。以后,道经又宣称她是“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为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对,“共理二气,调成天地,陶钧万品”。凡登仙得道之女仙,皆隶属于她。明清之时,玉皇大帝成为天界最高尊神,西王母又成为玉帝之王后,经常赐福赐寿给人间的善男信女。

  张天师 又称为高明大帝、祖天师、玄坛天君,即道教的创立者张陵。道教尊称为张道陵。相传是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相传他擅长用符水为民治病,功绩渐著。后自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历代皆受朝廷封号:唐天宝六年(746年)敕赠天师为“太师”;唐僖宗敕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敕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洪武元年(1386年)改封天师为真人。张陵是道教的创始人,又是相传为道然高妙、降魔伏妖、神通广大、白日升天的仙人,在道教中地位本极崇高,加之历代神话故事的渲染,在民间影响亦著,其奉祀至今仍有影响。

  至圣先师 又称孔夫子、孔子,儒家的宗师,也被道教尊为神明。孔子讳丘,字仲尼。春秋时代的鲁国人。周灵王一年(前551年)八月二十七日生,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逝世,享年73岁。生有圣德,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习琴于师襄;不耻下问,以为“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所以孔子学问甚为广博。他初为鲁国司空,周敬王二十年(前500年)任大司寇执行相国的事务,诛杀乱政的少正卯后,鲁国大治。其后周游列国13年,终以各国君主远贤人亲小人,不见入用,时年已68岁;遂无意仕途而从事学术工作。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并从事教学工作,以诗书礼乐为内容,授徒3000多人,身通六艺的有72人。孔子的学说,经过后世儒者的加工改造,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正统和规范,对后世影响巨大。历代帝王对孔子加封“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等各种谥号,并尊其为圣人。孔子在专庙奉祀,始于春秋之时。经过历代的发展,各州县皆建孔子庙。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以后称“文庙”、“孔庙”。

  玄天上帝 又称玄武、真武大帝、 玄武大帝、真武帝君、荡魔天尊,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指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后为道教所信奉,与青龙、白虎、朱雀(即朱鸟)合称四方四神。在民间有很大影响。《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宣称,玄天上帝原来是净乐国太子,长而勇猛,誓愿除尽天下妖魔,不统王位。后得真人传授无极上道,入太和山修道,功成德满,玉帝敕镇北方,统摄真武之位,并将太和山改名为武当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由于帝王的提倡,玄武神信仰在明朝达到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普遍建立玄武庙。现在庙中供奉的玄武神像,其像披发,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

  黄 帝 原为历史传说人物,后被道教尊奉为神。相传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最杰出的中华民族古代领袖。他曾联合炎帝打败了九黎族。其后黄帝与炎帝发生冲突,黄帝战胜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故黄帝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伏 羲 又称伏戏、庖牺、包牺、宓羲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神之一。伏羲教民织网捕鱼,以供民食;教民饲养六畜,以充疱厨,以为牺牲,奉祀神明;规定男婚女嫁之制;见神龟而画八卦;疗民疾,救民于病患之中;功成作乐,斯桐为琴,绳丝为弦,桑为瑟。众多的发明创造,使伏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因帮助百姓治疗疾病,后来人们就将其奉为“医王”。

  神农大帝 称开天炎帝、药王大帝,是中华民族始祖神之一。炎帝神农氏,是上古帝王。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神农出生后,三日即能言,五月即爬行,七月长齿,三岁便知农业之事。他始制禾耕,教民务农,故号“神农氏”。以火德王,又称炎帝。在位时,尝百草以疗疾病。传说中的神农,身长八尺七寸,牛首人身,长相十分怪异。农民、粮食商、药商祭祀他为掌管五谷丰穰及药草之神,都奉他为守护神或祖师爷。现在各庙宇所祀神农大帝的神像,头角峥嵘,袒胸露臂,腰围树叶,赤手跣足,手上还拿着串串金黄色的成熟稻穗。

  慈航真人 慈航真人即佛教中所供奉的观音,道、佛二教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据《历代神仙通鉴》卷记载: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普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为“慈航大士”。由于她能够应时现身,救苦救难,普渡慈航,所以道教将其称为“慈航真人”,又因为她善于救助妇女儿童,助人孕产,所以道教还将其奉为送子娘娘。

  九天玄女 亦作玄女、元女、九天女,又称九天娘娘,原是中国古神话中的女神,后为道教所信奉,成为道教神系中地位仅次于西王母的女神,在民间亦有深厚的影响。民间传说,九天玄女常以救助危难、谙熟兵法、替天行道之女仙形象出现。在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就有授宋江以天书,并助其破阵的描写。

  三官大帝 简称“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源于原始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东汉中后期张陵在蜀中创立的五斗米道吸收传统的民间信仰,尊奉天、地、水三官为主宰人间祸事的大神。一说为金、木、水三官,具体化为守卫天门的唐、葛、周三将军。也有说三官指尧、舜、禹三帝,为元始天尊吐气化成。《重增搜神记》的说法比较普遍,称三官是陈子祷与龙王三女所生三子,皆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故元始天尊封长男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宫紫微大帝,住玄都元阳七宝紫微上宫,总主天帝神王、上圣高真、三罗万象星君;次男为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住无极世界洞空清虚之宫,总主五岳帝君与二十四治山川、九地上皇、四维八极神君;三男为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住金灵长乐宫,总主九江水帝、四读神君与三河四海之神。此说将三官与“三元日”相联系,称天官诞生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地官生日为七月十五,水官生日为十月十五。每逢三元节,信仰者皆至庙宇忏悔罪过,祈福免灾,故又称三官为“三元大帝”。三官中以天官信仰最为普遍,民间视为“福神”。

  文昌帝君 相传为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该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甚高。追溯本源,文昌帝君应是“文昌星神”与四川地方“梓潼神”相结合产生的。经书《孝经授神契》说: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辅佛并居以成天象。故曰“文昌宫”。道教吸收此种信仰后,称为“帝君司命之神”,分为左、右。左司命称韩元信,右司命称张子良,显而易见是汉高祖功臣的神格化。梓潼神原是四川地方的守护神,名张亚子。传说他因报母仇,迁至梓潼,曾仕晋为将,临阵战亡,蜀人为之立祠祭祀。唐朝时屡次显灵,唐玄宗封为“左丞相”,唐僖宗封为“济顺王”。相传玉皇大帝命他掌文昌星神之府并主人间禄籍。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自此,文昌星神遂与梓潼神合二为一。明代时“天下学宫皆立文昌祠”。清代每至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都要由朝廷派官员前往祭祀。旧时全国各地建有大量的文昌庙,奉祀文昌帝君。其神像大多为雍容慧颜,坐下驾白驴,有天龙、地哑二位神童陪侍。今四川省梓潼县七曲山有古文昌宫一座,殿堂相连,结构宏伟,是文昌帝君的发祥之地。

  关圣帝君 简称关帝,又称荡魔真君、伏魔大帝等。道教护法天神之一,与华光大帝、赵公元帅、温琼元帅并称“护法四元帅”。据《三国志》记载,关羽字云长,武艺超群。东汉末年,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被封前将军,死后追谥“壮缪侯”。古代的关云长是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典型代表,自宋代起即受帝王青睐,多次受朝廷的封号。明朝初年,与岳飞同祀于武庙。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从此,“关圣帝”的信仰就在社会上普及开来。清朝时期,关羽奉祀列为国家祭祀的要典。康熙五年(1666年)敕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通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关圣大帝”,勒石立碑于洛阳关林,得武帝尊号,与孔子并列。关羽俨然成为人神之首,遂与文圣孔子齐肩而成为武圣。

  马元帅 亦称华光大帝、灵官马元帅、华光天王、马天君,是道教护法天神之一,与赵公元帅、关圣帝君、温琼元帅并称“护法四元帅”。相传姓马,名灵耀,因生有三只眼,故民间又俗称“马王爷三只眼”。相传玉皇大帝看他是位将才,封他为真武大帝部将,护法天界,称为“华光天王”。《三宝太监西洋记》中描绘马元帅的形象是肤,白如雪;一称元帅二华光,眉生三眼照天堂;头戴父义攒顶帽,五金砖在神儿藏。

  玄坛赵元帅 亦称赵玄坛、黑虎玄坛、赵公元帅等。道教护法天神之一,与华光大帝、关圣帝君、温琼元帅并称为“护法四元帅”。《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赵公明原为终南山人,秦时避乱山中,修道功成,玉帝降旨召为灵霄副元帅。他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祛疟,治病禳灾,讼冤伸抑,买卖和合,可谓神通广大。旧时民间多奉作财神或门神,信奉者甚众。

  温元帅 道教护法天神之一,与华光大帝、赵公元帅、关圣帝君并称为道教“护法四元帅”。相传为浙东温州人,姓温名琼,字子玉,一说字永清。14岁即通晓儒、释、道及百家之言。26岁举进士不第,遂抚儿叹曰:“吾生不能致君泽民,死当为泰山神,以除天下恶厉耳”。无意间抬头,看见一条苍龙口吐宝珠,拾起来吞下以后,忽然变得青面赤发,手握法器。于是,驱妖除魔,无往不利。东岳大帝听说他很勇猛,召为佑岳神将。不久,玉皇大帝敕封他为“亢金大神”,赐“无拘霄汉”金牌一面,御敕随时出入天庭,并赐玉环一只,琼花一朵,奉旨巡察五岳名山,慈惠民物,驱邪伐妖,“东嘉之民敬而辅之”。祭祀温琼元帅的庙宇,有的叫温将军庙,有的叫广灵庙,其中最有名的是温州忠靖王庙。

  中坛元帅 姓李名哪咤,或称哪咤太子、大罗仙等。道教以他为护法神将,凡瘟疫或驱邪消灾,都祭拜太子爷以化难解厄。据说哪咤是殷纣王时代李靖将军的儿子,长大后,曾拜太乙真人为师,法力高强,勇武绝伦。哪咤生性顽皮,大闹东海打死了东海的敖丙太子。为了不累及父母,哪咤割肉还母、刻骨还父,以报答父母大恩。哪咤死后,其师太乙真人收其魂魄,用莲花化身,并赐给他风火飞轮、长矛以下山辅助武王伐纣,降妖除魔,极尽少年才俊。玉帝封他为三十六天将第一总领使,永镇天门。道教奉他为五营神兵神将的统率之一(中营中坛元帅)。凡道士施法时必恭请哪咤相助,驱邪押煞。

  武穆岳王 岳王讳飞,字鹏举,宋汤阴人。宣和中以敢战应募,隶于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军。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旗以赐之。复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又授少保,为河南北路招讨使。未几,复大破金兵于朱仙镇,正欲指日渡河,真捣黄龙。时秦桧为相,力主和议,欲尽弃淮北之地以媚金。一日降十二金牌召飞返,并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他,被捕下狱死,时年39岁。道经中列岳飞为护法元帅之一。旧时道士设坛驱妖降魔时,总要召请各路有法力的神明,而在所请的诸神中,最常见的神明就是岳元帅。民间将岳飞与关帝合祀武庙,为道教所奉武财神之一。

  魁 星 又称奎星,是道教与民间所崇奉的主掌文人命运之神。在科举考试中,文人考取“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之第一名称作“经魁”,又称“五经魁”。因“魁”与“奎”同音,又有“首”之义,于是后人即将主掌文运之奎星改为“魁星”信仰,予以神格化。魁星的典型形象为一赤发青面撩牙之鬼,立于鰲头之上,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一手执笔,相传其用笔点中者就会文运、官运一起来,所以在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均十分崇拜魁星。

  雷公电母 雷公是司雷之神,属阳,故称公,又称雷师、雷神。电母是司掌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又称金光圣母、闪电娘娘。雷公电母原来是管理雷电的神明,但自先秦两汉起,民众就赋予雷电以惩恶扬善的意义,有代天行道、惩罚阴过、震死暴雷的意思。道教继承中国古代对雷公电母的信仰。雷公神像作力士状,裸胸袒腹,背插双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巴长而锐,足如鹰爪。左手执锲,右手执锤,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世称“雷公江天君”。电母之像则容如女,貌端雅,两手执镜,号称“电母秀天君”。

  四海龙王 传说中司兴云降雨之神。“龙”起源于古代氏族崇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有九似;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龙被想象成为一身具备各种动物之所长,成了一种神异之物。龙王是水族的总管。古人认为;东南西北四海都有龙王管轄,叫“四海龙王”。四海龙王,即东海敖广、南海敖钦、北海敖顺、西海敖闰。道教认为;江河湖海,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存在。龙能生风雨、兴雷电,人们祭祀龙王,多把它作为兴云播雨之神。

  吕洞宾  道教八仙之一。相传为唐代人,姓吕,名岩,字洞宾。道教和民间为他编织了很多仙话,以“剑仙”、“酒仙”、“诗仙”闻名于世。相传他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风尘,在长安酒肆中遇汉钟离,“黄粱一梦”,遂感悟求其超度。经过生死财色十试,心无所动,乃得受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后又遇火龙真君,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又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自称“一断贪慎,二断爱欲,三断烦恼”,并发誓尽度天下众生,方愿上升仙去。宋代封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为“吕祖”。

  田都元帅 雷海青,唐代著名的宫廷乐师,笙箫鼓笛,一应乐器,样样皆通,尤精于琵琶,因而深得唐明皇的赏识。因不事伪朝而被安禄山肢解示众。其忠义事迹流传出去,唐玄宗听到后,十分感动,封其为“天下梨园都总管”。雷海青死后,忠魂不泯,玉帝嘉其忠勇义烈,招其至灵霄宝殿,御封为“九天纠察使提点昭烈侯”,掌管玉府风火院。唐玄宗在避难四川途中,曾三次被叛军追及,即将遇难之时,雷海青都在天空出现,率领天兵神将前来救驾。因为旗帜上的“雷”字被云雾遮掉上半部,只显出下边的“田”字,所以被人称为“田都元帅”。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是闽台两地民众普遍信奉的一位医神。祭祀他的庙宇遍布海峡两岸。俗姓吴名夲(音滔),字华基,号云冲,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出生于安溪石门。他天资聪颖,长大成人后博览群书,曾拜名师,精于医道,经常替人解救危急,不取分文,远近称颂。传说他17岁时西王母传给他降妖伏魔之术与济世良方,于是他精通黄帝医术,在治病之时,还著作医书。后来考中科举,官至御史。传说仁宗皇帝的母亲曾患乳疾,经多方医治无效,后请来吴夲,药到病除,完全治好了太后的病。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吴夲择地显化漳州白礁,乘鹤升天,其后神异,不可枚举。自宋迄明,敕封十五次,为“无极保生大帝”。今奉祀保生大帝吴夲的庙宇仅在台湾就有数百座。

  城隍神 简称城隍。原为民间信仰之地方守护神,后为道教所信奉。开始在吴越地区流行,南北朝时正式称为城隍神。唐朝时封爵,五代时加封为王。宋代列入国家祀典,府、州、县皆立庙奉祀。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大行封赏城隍神,京都地区封有六王,府、州、县城隍相应封为公、侯、伯,城隍神庙,遍布全国。以后整顿祀典,取消神爵,下令各地城隍按行政机构名称称呼,城隍庙之规模也模仿各级衙门建造,俨然形成一套完整的阴间王朝官吏系统。城隍神的职掌,原来主要为守御城池,保障治安。道教吸收其信仰后,扩大为护国安邦,祛恶除凶,调和风雨,管领死人亡魂等事。甚至各级官员赴任,皆要按例至城隍庙宣誓就职,以取得其保佑。明清以后,各地城隍庙除在城隍旁边塑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外,还塑有十殿阎王像。

  土 地 又称福德正神,或者土地爷,有些地方的土地庙中还配祀有土地奶奶。他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但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现象存在。土地神的形象大都衣着朴实,平易近人,慈祥可亲,多为须发皆白的老人。很多地方将土地公视为财神,成为香火最盛的神仙之一,也印证了“有土斯有财”的社会心理。土地神在城镇称为“福德正神”,在乡村称为“土地公”。

  黑白无常 “无常”是城隍庙不可缺少的要角。凡是城隍出巡赛会,必在行列的最前端。“无常”又称七爷、八爷,又叫长爷、短爷(高爷、矮爷),或称黑白无常鬼,习惯上又称为谢、范二将军,从祀在城隍庙,专押解人犯去神祇前审判。相传七爷姓谢,名必安,因为他身高脸白,所以有长爷及白无常的称呼。八爷姓范,名无救,因为他身矮脸黑,所以又称为短爷及黑无常。据说,他们都是福建闽县人,自幼结义,情同手足。有一天,相偕走至南台桥下,天将下雨,七爷要八爷稍待,回家拿伞。岂料七爷走后,雷雨倾盆,河水暴涨,八爷不愿失约,竟因身材矮小,被水淹死。不久,七爷取伞赶来,见八爷已失踪,痛不欲生,遂吊死在桥柱上。阎王爷嘉勋其信义深重,命他们在城隍爷前捉拿不法之徒。又有说,谢必安,就是酬谢神明则必安;范无救,就是犯法的人无救。

  灶 君 灶君,又称灶神、灶王、灶王爷、东厨司命等。《周礼》载:“颛项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火神也。祀以为灶神。”《淮南子·时则训》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灶神之职先是主管一家的伙食,以后变为操掌一家祸福的保护神。道教后来吸收了这一信仰,将其视为玉皇大帝的使者,令其常住人家,监察善恶,录人功过,定期上报。原上报时间不定,宋代以后,大都认为是腊月二十三日,人们为防他胡奏遭殃,故每到祭灶之日,就祀以芽糖,意用粘糖糊封他的嘴,形成中国特色的祭灶风俗。

  正顺尊王 世人尊称为境主公。俗姓谢名枋得,南宋爱国志士、诗人。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详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山庙》一文的介绍。

  惠泽尊王 俗姓叶讳森,是南安凌云叶氏肇基祖叶三翁的第十一世孙。自幼聪颖,少豪杰,心诚而喜静,不茹荤,不受室,以慈善称誉邻里。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年仅20岁的叶森端坐而化。乡人为纪念他,立庙奉祀。后屡著灵应,有德于民,有功于朝。传说曾五次得到朝廷的封号。详见参内乡《点金堂》一文的介绍。

  里主尊王 民间俗称“尪公”,龙门镇溪内灵护庙 所奉的主神,参内乡参山村教海宫称为“武安尊王”。俗姓张名纯,隋末唐初间任县官之职,为官廉政爱民。因中原大乱,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张纯以押迁官的身份,带领一批民众,远涉千山万水,移民至安溪县依仁里(今安溪县龙门、官桥一带)定居,开荒造田,安家落户。张纯逝世后,百姓为报其恩,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在溪内建灵护庙,并塑神像供奉。 详见龙门镇《灵护庙》一文的介绍。

  杨府真人 俗姓杨名筠,字叔茂。自幼好学,熟习易学,精通地理、天文及阴阳。他施医济药,惠及黎民,深得百姓爱戴,后羽化为神。传说他显灵,三天内治愈唐太宗李世民的母后的重病,得唐太宗敕“杨救贫”封号。民间有诸多传说。详见城厢镇《进法殿》一文的介绍。

  张府大人 俗姓张名慈观,亦写自观,字克勤,又名祥,亦称沙,信众又称张府公、张府圣君、张公法主。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七月二十三日出生于永福县二十九都(今永泰县嵩口镇)和平乡感衣里月洲村。相传10岁时在高盖山上巧遇仙人,得赐仙桃,自此苦学武艺。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栖身白云寺(即白云堂,位于今永泰县赤锡乡东坑村东南),拜龚龙树法师为师,学经典,练法术,脱俗入道。18岁时,得师传五雷天心法及七星剑一把,又与仙游萧明、闽清章敏一同上江西闾山问道,拜周佐道长为师,精研武艺和道家经典、草药医方等。功成后携师授风火轮功夫,云游闽地解疾苦,手提宝剑斩邪魔。宋淳熙十年(1183年)三月初八,45岁的张慈观在德化县石牛山麓的九龙潭羽化。人们塑其神像,建石壶殿奉祀。参内乡祜水村《瑶山馆》一文亦作介绍。

  萧府大人 信众又称萧公法主、萧公圣君。俗姓萧名明(亦写信),字 重兴,出生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仙游东乡龙坡社八姓庄(今仙游县榜头岐圳村)人。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与张慈观、章敏同往闾山,拜周佐道长为师,取道名朗瑞,练就一身好武艺。乾道四年(1168年),与张慈观、章敏到德化石牛山斗鬼降妖。淳熙十五年(1188年),萧明在南平濛荡山萧公洞羽化。德化民众塑其神像与张、章同祀于石壶洞。

  章府大人 信众又称章公法主、章公圣君。俗姓章名敏,闽清县九都人,与张慈观、萧明为道友同上闾山问道,取道名朗庆。宋乾道四年(1168年),与张慈观、萧明到德化石牛山斗鬼降妖。后在石壶洞修炼,并于淳熙九年(1182年)在石壶洞羽化。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黄龟朋曾撰联“破洞伏魔开福地,传经度法保生灵”挂于洞宇中。自此,张、萧、章三府大人威灵显赫,香火传播闽中、闽南、闽北及东南亚各地。

  大使公 张巡(709-757年),唐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开元进士。安史之乱时,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禄山军。至德二年(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阻止叛军南下,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坚守数月不屈。睢阳失守后,与部将南霁云等同遭杀害。民众爱戴其忠义,尊奉为神。民间又俗称“大尪公”。

  二使公 许远(709-757年),唐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字令威。安禄山叛乱时,被唐玄宗任为睢阳太守。至德二年(757年),遭安禄山部将尹子奇围攻,与真源令张巡协力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坚持数月,阻止叛军南下,兵粮俱尽后城陷,被执送洛阳。在安庆绪兵败时被杀。民众爱戴其忠义,尊奉为神。民间又俗称“二尪公”。

  池府大人 相传俗姓池名然,字逢春,明代南京人。明万历三年(1575年)武进士,钦命授漳州道台,忠君爱民,为官清正。相传身逝后,玉皇大帝嘉其义行,特降旨敕封为王,并授代天巡狩总巡王之职。详见城厢镇《崎头馆》一文的介绍。

  杏春真仙 民间信奉的医神。相传生时行医济世,深受百姓尊敬,逝后被民众奉祀为神。城厢镇的聚善堂、良师馆、回龙社,魁斗镇的清风洞,蓬莱镇的平湖寺,均奉祀杏春真仙。有灵地理,善药签等诸多传说。

  董公真人 民间又称董公真仙。俗姓董名伯华,安徽省桐城县人,生于隋朝初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他自幼心地善良,聪明过人,后得仙人传授,满腹经纶,知天文,识地理,又精通医术。功成,他云游四方,采药炼丹,为民治 病。他在除蛇精中偶得一支宝“拂尘”,自此,驱邪镇煞,除妖灭魔,更加闻名遐迩。隋开皇十三年(593年)中甲子日,董伯华在慈化寺中化身成佛。详 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宝殿》一文的介绍。

  三宝尊王 民间流传,三宝尊王系五代开闽王王审知的化身。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末,从其兄王潮起兵,唐光启元年(885年)入据福建。王潮死后,他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尽有今福建之地,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封为闽王。在治闽的29年间,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受到百姓的敬仰、爱戴。详见参内乡《荷仁宫》一文的介绍。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大臣、文学家。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攻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他上疏请斩董宋臣,并进御敌之策,未被采纳。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退入广东,坚持抵抗。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使写信招张世杰,他坚决拒绝,书所作《过零丁洋》诗以明志。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迭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他于所遭险难及平生战友事迹,都作有诗歌,题名《指南录》,可称诗史。在大都狱中所作《正义歌》尤为世所传诵。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陆秀夫 陆秀夫(1236-1279年),字君实,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南宋大臣。宝祐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中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今浙江杭州)陷落,时任礼部侍郎,和将领苏刘义等退温州,后在福州拥赵昰为帝,继续抗元。赵昰死,他又和张世杰等立赵昺为帝,任左丞相,在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坚持抵抗。厓山被攻破时,背负赵昺投海死。有《陆忠烈集》。

  忠翊尊王 原名张世杰(?-1279年),南宋抗元将领。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少从元将张柔,后奔宋,因战功升都统制。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南下,他率部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收复浙西诸城,旋在焦山(在今江苏镇江)江中大战,失利。元军迫临安,他和文天祥主张背城决战,为丞相陈宜中所阻。次年临安失守,率军由海路至福建,与文天祥、陆秀夫等立赵昰为帝,联合陈吊眼、许夫人等少数民族部队,坚决抵抗。兵败后,仍率水军在广东沿海坚持。景炎三年(1278年)赵昰死,又立赵昺为帝,任少傅、枢密副使,奉昰居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与元将张弘范在海上决战,兵败突围,遇台风舟覆溺死。民间尊为“忠翊尊王”。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