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西方寺佛七开示——修行道上的难与易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09日
来源:不详   作者:宽运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西方寺佛七开示——修行道上的难与易
这两天我们讲了希运禅师出家三十年后却不认自己母亲的故事。我每读到此公案都感动得流泪;出家而能断绝俗情,这才是真修行;若俗情不断,是无法了脱生死的。你们来西方寺念佛的在家人,有家庭、有亲眷;我们并非鼓励你们抛夫弃子,放弃家庭来此念佛,因为每个人对家庭都有承担的责任;作为一个真正的在家佛弟子,就是要在二者间取得平衡。学佛以后,既然知道念佛的好处,即使不能到寺院修行,平时在家洗碗、做家务,甚至坐车时一样可以念佛。以前祖师们为了生死、出轮回,放下万缘,一心一意去求道;有了祖师的明鉴在前,相信在座各位对念佛法门都能深信不疑,因此,不要辜负难得的人身,每人都应做好自己的本份。

 我知道大家喜欢听公案、听故事,所以,每次佛七,我都会选一些公案跟大家分享,以鼓励大家,并希望藉此增加大家学佛的兴趣。不过,作为一个认真的修行人,除了对佛教生起清净的正信以外,同时也应对经教有所认识与了解;所谓「深入经藏」之后,才能「智慧如海」。所以,今天想借佛七的机会,跟大家讲讲「易行道」与「难行道」;我们都知道,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娑论》,将佛教一切法门,分为「易行道」与「难行道」;凡依经典,依教奉行,积功累德,一步步地老实修行的,就是所谓「难行道」。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于彼国中,仗佛愿力,终成正觉的,就是「易行道」。如此看来,于各宗门中,除净土门外,其他各宗,都是难行门。后来昙鸾大师,依此论,复判释迦如来一代教法为难、易二道;谓于五浊恶世,于无佛时,求不退,为难行道;譬如陆路,步行则苦。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为易行道,譬如水路乘船则乐。一般而言,净土法门被称为易行道,乃依于前说。

  大乘佛教里有一部《菩萨璎珞本业经》,内容叙述菩萨阶位及三聚净戒等之因行;其中讲到菩萨修行要经历五十一阶位才能成佛──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无垢地、妙觉。从初地菩萨,到妙觉菩萨、补位菩萨,通常要经三大阿僧祗劫才能证果;因此必须具大慧根、大善根及种种因缘,才能成就。这是「难行道」的典型。净土法门则不一样,是通过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而此三者,又以持名念佛为最易,古德都说是「万修万成」的),清净自己的身、口、意;坚定自己的信、愿、行;及至临命终时,得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国土;此一法门之修持,实包含了自力与他力的结合。在此,我想让大家透过对大乘佛教的各大宗派的轮廓式认识,更深一层的指出「易行道」与「难行道」的区别。

 中国大乘佛教有八宗,华严、三论、唯识、天台、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每一宗派都有其严密的义理架构。以我个人的分析并综合前人的研究,佛教义理可分为「空」、「有」两大系统;禅宗、三论、天台属「空」宗系统。唯识、华严、律宗则属「有」宗系统。「空」宗根据龙树菩萨《中论》之「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为理据;展示缘生性空的至理。「有」宗系统是用种子说,解释宇宙人生的生成法则。种子之说,原为一种譬喻,最早见于《杂阿含经》。经部派佛教之演化,后于《瑜伽师地论》中,立阿赖耶识为「种子识」,并谓此识能生色、心、善、恶等一切诸法,而藏有一切种子。「种子」一词,其后成为唯识学重要术语之一。据《成唯识论》卷二之说,于阿赖耶识中,能同时生起七转诸法现行之果,又具有令自类种子前后相续不断之功能;如同植物的种子,具有产生一切现象的可能性。种子藏于阿赖耶识中,前者为因、作用,后者为果、本体。推而言之,唯识之宗义,乃谓无论依报、正报等一切万法皆由种子所变现。而种子有二类:1.本有种子,即自无始以来,先天存在于阿赖耶识的种子,又称本性住种。2.新熏种子,即由后天现行诸法所熏习成之种子,又称习所成种。若就种子与现行之关系而论;有由「三法」所构成之「二重」因果说。所谓三法,即指「能生之种子」、「所生之现行」、「所熏之新种」;所谓二重因果,即指「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此三法同时辗转互成二重之果,即一种子既为同一剎那间之「现行之因」,亦为后一剎那之「种子之果」,故又可称为「种子生种子」。就八识而言,八识所持之种子为因,生起眼等之七转识;同一剎那,七转识之现行亦为因,而生起第八识之种子,故有所谓「七转、八识,互为因果」之说。

  空宗则不正面回答三世轮回的因果问题;例如禅宗喜讲一超直入,顿悟成佛;证得自性──真如本体之时,即废言诠;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宗所强调的是「心心相印」、「唯证乃知」;有宗如唯识宗对三世因果则讲得非常详尽;但由于种子与七转、八识是一「互熏」的关系,因此成佛问题并没有必然的保证。

  由此可见,综合而言,各种不同宗派均引入并融合不同的经典教义,以解释自宗之道理。实可谓自护其教,自圆其说。故无论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去看,佛法至理皆是圆融无碍而又博大精深的,非具大慧根、大智慧实难以洞然;有些人穷一生精力研究佛法仍未能登堂入奥;得以「悟、入佛之知见」(《法华经》)。所以,站在佛法传播与弘扬的立场而言,现今佛教最需要的是通才──通识人才,对各宗各派有充分的理解与掌握,如此才能大(乘)、小(乘)兼备,空、有并容,并将佛法贯彻于自他两利的关系中。如此,佛法才能薪火相传,日新又新,不致在古典的文字与概念中被隐没。

  以下我想就空、有二宗重要教派,作一简略的介绍与说明。

净土宗: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之宗派。「净土」乃指清净国土、庄严剎土,即清净功德所庄严之处所。又称莲宗,盖东晋慧远法师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本宗特别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法,藉弥陀本愿之他力,祈获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故又称念佛宗。其根本经典有所谓「三经一论」,后来发展为「五经一论」:《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华经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而净土宗之「持名念佛」一法,之所以广被推崇的经典依据,乃在于:《观经》所言「下品下生,临终十念,即得往生」;《无量寿经》中,弥陀第十八愿:十方众生,十念称名,即得往生;《阿弥陀经》中,执持名号,七日亦得往生。然古今净业行人,对于持名之修法,确乎是难中有易,易中有难的;因为上述经文所指的念佛,是以「至心信乐」、「一心不乱」为根本标准的;可是念时要怎样才算是「至心信乐」?那是很难断定的。又所谓「一心不乱」,其不乱之时间要维持多久?经中说是七日,但这不过是一基本的要求;能一心不乱者,当然临终会感得佛来迎接;倘若虽念七日,而未能一心不乱者,那就有问题了;因此,严格地说,念佛往生是亦难亦易的。

  华严宗:依《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旨。以唐代杜顺禅师(公元五五七~六四零)为初祖。后为贤首国师发扬。由于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华严经》乃如来成道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说的自内证法门──三世诸佛所证之境界,揭示十方众生应修之法,被称为经中之王(与《妙法莲华经》齐名),故古德有「不读《华严》不知佛法富贵」之说。我国于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四一八年),由佛陀跋陀罗译出本经六十卷,即所谓旧《华严经》。唐代圣历二年(六九九),实叉难陀再译本经为八十卷,此即新《华严经》;贞元年间,般若三藏译出《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世称四十华严。华严宗以五教十宗判释如来一代教法,甚深玄妙;其骨干不出法界缘起。法界缘起者,宇宙万象相即相入;此一物为他万物缘,他万物为此一物缘,自他相待相资,圆融无碍。此事事无础法界,又称「无尽缘起」。另外,本宗更立有四法界、十玄门、六相圆融等法门;义理结构甚为严密。可见要全部了解《华严经》的内容绝不容易。

  禅宗:又称佛心宗、达磨宗、无门宗。指以菩提达磨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盖「禅」起源于印度,其原意即指静坐敛心、正思审虑,以达定、慧均等之状态。于释尊之前,印度即有以生天为坐禅目的之思想;至释尊时,始展开远离苦乐两边,以达中道涅盘为目的之禅。印度佛教的禅观思想乃渐次发达,并产生无数的禅经。而随着佛典之传译,自汉末,禅法已传入中国,但最初都是小乘佛法的禅观思想。自东晋鸠摩罗什以后,各种禅法均被介绍;至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出《楞伽经》四卷,乃激发当时讲究禅法者另辟新途,如后世所说之五类禅,即是依于《楞伽经》四种禅之说而来;及至肇启中国禅宗之菩提达磨,其所传之如来自性清净禅,亦是基于《楞伽经》所说。此外,慧可、僧璨均被称为楞伽师;道信、弘忍更受《大乘起信论》影响,提倡一行三昧之说,至六祖慧能方以《金刚经》为正宗;此一传统,一直流行至今。

  以其教义之要而言之,禅宗与其他诸宗之相异处,在于不立正依之经典,即使引用经典,亦为设教上的方便;其教理最主要者,莫过于依佛心为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过,古来尊宿亦多遗有语录,成为后世禅徒习禅悟道之重要资料。本质上说,禅宗讲求见性、讲求开悟;可是见性开悟其实是一种禅定功夫;要功夫稳定纯熟,始能破末后牢关,了生脱死才有把握;普通行人未必能够轻易做到。

  法相宗: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的宗派,今多以之为唯识宗的代称。唐代玄奘法师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本宗以「六经十一论」为依据;六经是:《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毘达磨经》、《入楞伽经》、《厚严经》。十一论是:《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办中边论》、《大乘阿毘达磨集杂论》。而其中特以《解深密经》、《成唯识论》为凭据,以成一宗之旨。主张一切诸法体性都是唯识变现,系究明万法性相之宗,其教说体系严密,对三世轮回、宇宙人生之生成法则皆分析得十分微细而澈底。修唯识宗的终极目标是转迷为悟,转识成智;因此,除却对上述《六经十一论》,要有缜密的研究、深切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五重唯识观」的最后一着,「遣相证性」,做得圆满无缺,才能算是成功。究竟这遣「依他性」证「圆成实性」是如何入手的呢?又转识成智,亦是相宗最重要的一关;阿赖耶识的识是生死的根本,不转之就不能成佛;可是所谓「五、八果上圆」,这是等觉位满,出金刚定的境界,暂且不论;即就「六、七因中转」来说,若要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成平等性智,又应该如何进行呢?普通人穷其一生的精力,有没有把握转得成功呢?如果无百份之百成功的把握,又要怎样才能脱轮回、了生死呢?可见此宗之门,实是难修之法。

  天台宗:我们师父永惺上人是天台宗的传人,而西方寺就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道场。天台宗是隋朝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国清寺所创立的宗派,以《妙法莲华经》判摄一代时教,且最专此经,是故又称「法华宗」。本宗教义可略分为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一心三观、六即等。而以前三者为核心。1.三谛圆融,本宗教义以诸法实相论为中心,诸法实相即《法华经》所谓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诸法实相,即十如是等。三谛者,空谛、假谛、中谛,或称真谛、俗谛、中谛,一法上之德用差别即是三谛,三谛一一皆圆融相即,是为三谛圆融,亦即空不离假、中;假不缺空、中;中亦然。2.一念三千,即一念心具三千诸法。不论三性漏、无漏,介尔有心,其心即具足三千迷悟诸法。三千者,总摄宇宙一切之名,同时表诸法之融摄。3.一心三观,即于一己之心识上,观念修习三千三谛之妙理。法界森罗诸法,皆三千三谛,三千三谛皆性具,故色、心因果,总皆是一种三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同具三千诸法;然以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对初心行者实难教化,故若欲应用此三千三谛之教理于实际,与其远择高广之境界,不如近观己心。所谓观己心者,即观介尔阴妄的一念,而日常之妄心即第六识之一念。观此现前阴妄一剎那心,即日夜起灭之一念心具三千诸法,即空即假即中,是为一心三观。

  另外本宗更以「五时八教」判释佛陀一代圣教。五时者,将佛陀入世五十年间,应众生之根机,应病与药所说之教法,分为华严时、廘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八教者,分为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化仪,乃佛教化众生所用的方法;有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化法,乃佛教化众生的教法内容;有藏、通、别、圆等四种。以上所述,为天台宗的根本教义;由此可见其纵横交错,层层互摄,精深圆妙的完整体系;修三观、破三惑、出无明,绝非文字理境,而是实践的工夫,决非慧浅智薄者所能证。

  以上各宗,依教依理依行,均属难行门之列;如此看来,若欲遁平实道,了生脱死,趣涅盘城,何不舍难就易,转向易行门下工夫?

  前文已略述,净土宗念佛法门,之所以被推为易行门的原因及经论依据。而此一法门,叙述得最完备的,莫过于《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愿,即是十项愿行),对于易行道的念佛,叙述得最为完备。念佛,是系念于佛的法身、功德、相好、名号而摄心不乱。念佛,不但只是口头称念,而且包含了:一、礼拜佛;二、赞叹佛的一切功德(德依名而立,所以口称阿弥陀佛,即等于赞叹一切佛的功德);三、于佛前广修供养;四、于佛前真诚的忏悔;五、对于佛(因中菩萨等)的功德,生随喜心;六、请佛转法轮;七、请佛久住世间,济度众生;八、随佛修学;九、学佛那样的随顺众生;十、一切功德,与一切众生共同回向佛道。这一切,都是念佛,都是内心的观想(胜解),不待外缘,所以最为易行。因此,在观想于一切佛(即无量佛)前,作如是行愿,即是常念、遍念无量诸佛。以十方无量佛(即西方无量佛)为系念境,所以能修行成就,普入法界,生极乐国。

  可见念佛是易行道中之易行法,为菩萨道中贯彻始终的法门;在圆修圆证的菩提道中,《普贤菩萨行愿品》念佛一法的深广意义,无疑是现代念佛人之宝鉴;《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愿与诸同修共勉之。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