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道是无情却有情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园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道是无情却有情

  

  李园澍

  

  当我们的旅游车将要离开五台山台怀镇的时候,路边有一位老尼和一位年轻女子向我们招手。出于对佛教的敬仰,司机把车停了下来。原来那个年轻女子是老尼的女儿,特地从遥远的南方来看望出家的母亲。老尼领着女儿参观了几处寺庙,今天要送女儿回家,想让女儿搭乘我们的车出山。当我们答应她的要求时,老尼向我们合十表示感谢。车开动后,我们看见那个女子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望着母亲,而老尼却若无其事地扭转身子头也不回地向尼姑庵走出。这时,坐在我身边的一位朋友轻声地问我:“出了家的人是不是都这么寡情?”我知道他还另有所指,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弘一大师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后,他的妻子领着儿子来看他,他让人传话说他已经病逝了。对佛教徒这种“不近人情”的现象我没有细作解释,只是幽默地念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朋友听了点点头,好像也从中悟出了些什么。

  无论从哲学还是从科学的角度看,佛教都是纯理性的。缘起性空的佛理容不得掺杂任何感情的东西。因为世法中的感情一般地说都是自私的、我执的。试看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样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以我为中心的?常说“喜不过予,怒不过夺”。恨的根源是自私,爱的实质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贪色,追逐异性都是为了占为己有。望子成龙也是为了栽树乘凉,光宗耀祖。有个老太太,当她能做饭、洗衣、看孩子的时候,子女们都争着和老太太生活在一起;当她丧失劳动力的时候,子女们都嫌弃她,远远离开她。可见,有些子女对父母的所谓孝顺,不但是自私的,也是虚伪的。至于酒肉朋友,米面夫妻,在五浊世界更是屡见不鲜。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不能在感情上控制自己,经常为一些私欲患得患失,牵肠挂肚,那么念佛也好,打坐也好,都是很难明心见性的。所以在佛法修持中感情与理智是对立的、相互消长的。感情过重是注定出不了三界的,甚至还会因感情用事而退失道心,起惑造业。《楞严经》把感情与理智(想)作为众生升降六道的一个重要标志:纯想则升,纯情则堕。因此,一个有正确知见的佛教徒是应当扬弃感情的。

  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佛教徒都是寡情寡义与人无缘的。如果那样认识便又是一种边见。因为佛法在世间,而世间是充满悲欢离合和爱憎恩怨的,即所谓的“情世间”。佛教徒离开这个情世间,就不能修持,更难证果。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以一种怎样的理念去对待人的感情。佛教认为,三界有情众生无始以来因贪嗔痴而迷失本性,因迷失本性而造作恶业,因造作恶业而受诸苦恼。如此因因相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众生在这个轮回中辗转相遇,或报恩,或仇杀,或嗔恨,或苦恋,这就形成了恩恩怨怨,光怪陆离的情世间。所谓人间情缘不过是痛苦的、瞬息即逝的幻相而已。释迦牟尼佛的最大功德就是为我们揭示了人生、宇宙的这个秘密。他把这个秘密看破了,放下了,他也就因此而成了觉者,成了佛。而我们就是被六尘蒙蔽了自己本具的佛性,执迷不悟成为众生。释迦牟尼佛识破了人生、宇宙的这个秘密之后,并没有独善其身,独得其乐,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苦口婆心、诲人不倦地说法四十九年,想使一切众生都能鉴因知果,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终都能成佛。释迦牟尼佛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利乐有情的大愿,无论世出世间都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伟大感情。我们从经书上知道,阿弥陀佛发下誓愿接引有缘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地藏菩萨为度尽众生先入地狱,大慈大悲,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更是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诸佛菩萨悲悯众生的那份感情是何等深厚!

  有道是“莫嫌佛门茶水淡,僧情不比俗情浓。”其实,僧人也是很富感情的。我们不难想象,五台山那位老尼在送走女儿时,她内心也是充满惜别之情的。只不过她没有表露罢了。弘一大师假托病逝把妻子拒之门外时,他的心情也一定是很激动的。但他们既然把这个情世间看破了,放下了,也就能在境上作得了主,保持一种定力,不为世俗的感情所惑、所障。但这并不是什么“铁石心肠”,相反,正是一个佛教徒的大乘菩萨道心走向成熟的表现。我们从中也可以窥见,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他的个人感情在佛法的熏陶下,随着我、法二执的破除,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有情走向无情,从有缘走向无缘。这是一种净化了的感情。惟有这种空明无我的感情才能了生脱死,脱离六道;也才能以更大的功德回向给往劫众多的亲情,“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大德高僧们这种只有法缘,没有情缘的殊胜情愫、绝不是世人的七情六欲所能理解的。这大概就是净宗讲的觉与迷、正与邪、净与染的重要分界吧!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