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菜根谭》的思想意趣与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府建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菜根谭》的思想意趣与现实意义

  府建明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出现了一本“奇书”,就是《菜根谭》。此书在本土长时期湮灭不闻,而在东土日本却影响至深至广。有学者统计,从明治四十年(1907)到大正四年(1916)的9年间,此书就出版了25次之多。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更是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菜根谭》热。日本工商界人士普遍认为, 《菜根谭》一书所阐述的思想意趣,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企业管理、用人制度、业务营销、市场开拓及企业员工的自身修养等等,皆能起到警策的作用。这股热潮随之反及中国,也引起了中国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出版了多少种《菜根谭》已难以统计。而借《菜根谭》之名新编新撰的《佛家菜根谭》、 《道家菜根谭》、 《儒家菜根谭》等等也是层出不穷。现在,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 《菜根谭》与中国其他传世经典一起,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案头必备书。

  一

  《菜根谭》是用明代习见的格言体写成的一部清言集,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关于洪应明其人其事, 《明史》及明清各类传记资料均付诸阙如。 《遵生八笺》所收的《菜根谭》,其前刊有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题词,亦未述及其生平事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八子部 小说家存目中,收录了洪应明的另一部著作《仙佛奇踪》,但谈及作者亦只寥寥数语: “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其里贯未详。”可见洪应明其名在当时不彰于世。不过《仙佛奇踪》卷首分别冠有了凡道人袁黄的《消摇墟引》 (仙引)和真实居士冯梦祯的《寂光境引》 (佛引),两人在文中虽未述及洪氏行状,但对其人其书褒奖有加,说明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于孔兼、袁了凡、冯梦祯在其时皆有文名,其中于孔兼《明史》有传,系江苏金坛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及第,授九江推官,因王家屏、赵南星事数度触怒神宗,贬官后归里居家二十年,闭门读书。袁了凡《明史》无传,然《明史 艺文志》著录其著作多种,系浙江嘉善人,早年人仕,后逃儒归释,有《了凡四训》享誉于世,在明代佛教史上也有着一笔。冯梦祯祖籍高邮,明初移居浙江秀水,万历五年(1577)会元,历任翰林院庶士、同修、南京国子监司业,后以祭酒致仕,归隐后筑庐于故里秀水,栖心禅寂。从于、袁、冯三人皆耽心禅悦的情况看,洪应明极可能是一位隐逸之士,其名之不彰,或是官名和文名不显达,或是立志不求闻达,否则,按古人作序题词的习惯,必会多少提及其生平行状的。

  关于《菜根谭》的版本情况。据现有资料来看,现存《菜根谭》的版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日本内阁文库昌平坂学问所的藏本,据传最初收录在明代高濂编辑的《雅尚斋遵生八笺》中,书作前后两集,不分卷,共360条,标“洪自诚著”,前有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题词”。此本在我国已佚失,后由人于1915年携回国内,刊行流传。另一个是在国内流传的版本,有常州天宁寺刻本和《还初道人著书二种》本等,标“洪应明著”,分前后两卷。此本与前一个版本最大的区别是内容作了分类,即分为“修省”、

  “应酬”、 “评议”、 “闲适”、 “概论”等5类;此外条目数也相差甚远,上卷182条,下卷201条,共计383条,且有近半数的条目与前一系统不同。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来判断这两个本子孰优孰劣。但日本传人本因有与作者同时期的于孔兼的“题词”,一般认为它是更接近于原著的版本。以下所引《菜根谭》原文均据此本。

  关于《菜根谭》一名的由来,历来有多种说法。有以为典出“性定菜根香”,所谓“夫菜根,弃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能知。 (三山通理达天语);有以为得自宋代儒者汪信民言: “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日人福田雅太朗语);于孔兼在《题词》中则称: “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阴可想矣。”凡此种种,可谓各有其理,而考诸是书内容,又似皆不违作者本意。如书中云: “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常。” (前集第7则)表达的就是“性定菜根香。般的平和心态。再如: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前集第11则)其意与汪信民语大致不二,皆谓识得日常素朴生活,便可悟得人生真趣。又如: “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 (前集127则)则与于氏之说如出一辙。如此说来,作者冠名的真意虽不可闻,但大意如此。

  二

  《菜根谭》一书篇幅虽小,但内容极为丰富, “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 (重刊《菜根谭》序),盖凡涉及人生根本问题和日常之道者,如生死观、灵肉关系、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居官持家、向学之道、晶调揽胜等等,无不论及。而从思想意趣上分析,则贯彻始终的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并以阳明心学相统摄。

  中国传统思潮发展的脉络,在先秦时期有所谓“百家”之说,司马谈择其要者定为“六家”,而影响最大且成为其后中国文化主干的是儒、道二家。佛教本是一种域外的宗教文化,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国,在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撞融会中,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历史过程,多经迭变和演化,非一言能蔽之,但就其理论品格而言,或如牟宗三先生言: “开辟道德之源、挺立道德之体,莫过于儒”; “察事变莫过于道”; “察业识莫过于佛” (见《中国哲学十九讲》之第三讲)。具体地说,儒家重“仁义”,强调的是对个人道德的修养,且以“中庸守则”、“内圣外王”为旨归:道家强调的是“察古今之变”,以“自然无为”、 “致虚守静”为旨归;佛家强调的是“观三世业报”,以“劝恶从善”、 “修道成佛”为旨归。克实而言,从终极目标、人生态度以及行为准则诸方面看,儒、释、道三家原有本质的区别,且在三家之内也是异见迭出,甚至互为颉颃,但经过千佘年的纷争交融,至末明之际蔚然而成“三教合流”之势,合流的基础则是对道德主体性的重视。 《菜根谭》正是糅合三家思想的典型,全书不仅随处可见独立阐发三家思想之佳句,而且有大量巧妙糅合三家思想于一体之妙语。如前集第109则谓: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这显然是佛家的“因果报应”和道家的“物极必反”之思想的结合。再如前集第173则谓: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谓土木形骸而已。”这又是佛家的“慈悲众生”和儒家的“侧隐之心”之思想的融合。

  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看,宋明理学是“三教合流”的代表,而王阳明“心学”更可作为其标帜。 “心学”在形式上虽以儒学为宗,但揉合了释道之学,特别是禅宗的“心性”之论,倡导“心即理”、 “心外无物”的思想,并据以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学说和“知行合一”的生活实践论。这些思想既有形而上的趣向,也有实践理性的意义。自明以降,士大夫鲜有不受“心学”影响的,洪应明身处明代中叶,自然也难免其俗。所以反映在《菜根谭》中,虽然三家之言并存,但终以“心学”相统摄。综观全书,其充斥心学之语处不一而足,如前集第97则: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又如前集第17l则: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再如后集第66则: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水;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有些则更似“心学”的直接翻版,如前集第l74则: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处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这些是《菜根谭》一书的基本意趣。

  明代中后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及衰的时期,自正德经由嘉靖而至万历,由于“天子失德,朝纲废弛”,整个社会陷人全面的堕落和腐败,这一点从当时一些文学作品中便可略窥一斑。所以到了万历年间,一些清醒的政治家在张居正的主持下,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力图在吏治、军事、赋役诸方面革除弊端,以振朝纲。但自张居正死后,改革派即遭贬斥。其后,东林党人蓄势再兴,藉神宗废长立庶事,大胆抨击时政。但因宦官当政,天子失威,旋即惨遭镇压。相当多的士大夫自此走上了隐逸之路,而表现隐者情怀的作品也随之大量问世。这些作品大都表现这样的情绪:一是感时局之悲凉而生隐逸之思,一是畏世途之险侧,而求全身之法,一是怀高远之抱负而自警自策。而表现在文字上,便时而沉郁,时而激奋,时而悲叹,时而超然。 《菜根谭》作为其时此类作品中的一部,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些痕迹。故书中既有“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这类自警之言,又有“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着手时先图放手,终脱骑虎之危”这类消极之语;既有“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这类慷慨之叹,又有“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会尽人情,随教呼牛唤马,只是点头”这类极端圆滑的处世之论。

  不过《菜根谭》一书的主要基调是积极的,它以佛家的“世出世间”,融通儒家的

  “经世致用”和道家的“趋利避害”,表现出一种圆融的人生态度。在立身处世方面,它又以劝善去恶为务,力主自培德业,表现出一种健康的道德意识。而在生活实践上,强调中庸适度和进退有方,又表现出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

  明代成化(1465—1487)以后, “山人”成为一个独立的士大夫群体,而小品成为山人创作的主体,包括笔记、随笔、清言等等,其中清言由于融合骈文与散文、雅言与俗语,且具有诗化的特点,故逐渐流行,尤为晚明一大文学景观。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张岱的《幽梦影》等,就是此类清言小品的代表之作。

  不过,尽管《菜根谭》受到了当今各界人士的喜爱,并被某些人视为包含人生全部哲理的箴言录,但笔者认为,现代人阅读此书,应着重关注其中包含的三方面意义:

  (1)重视道义,加强修养。有学者在分析东西方哲学特质时认为,古希腊哲学家是“望天者”,注重的是探索自然的奥秘,因此自然科学特别发达;而中国古代思想家是“平视者。或“内视者”,关心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和生命的意义,因此伦理学特别发达。这种比较是否过于简单,姑且不论,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义和个人修养的倾向却是明显的。 《菜根谭》巧妙地集三家之言,把“道德”作为一个人立身的根本,是值得重视的,也永远具有普世的价值。纵观当今世象百态,岂非即如该书所言: “富贵名誉,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待矣。” (前集第59则)

  (2)节制物欲,安顿身心。人之为人,有动物性的一面,便会有种种欲望,故圣人孔子,亦承认“食色性也”。但欲望既生,就会有种种烦恼,而不加克制,更会贻害无穷。故儒、释、道三家思想家都有力唱节欲甚或灭欲的主张。 《菜根谭》在这方面做了精巧的融汇,既强调节欲,也反对灭欲,如谓: “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五分便无悔。” (前集第104则)克实而言,人类如无欲望,便不会有进步,但进步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事,更是精神文明的事。只有身心得以安顿,幸福才是真实而长久的。

  (3)进退有致,和谐适度。从一般的观点讲,儒家重人世,道家重出世,佛家重来世。但随着三家思想的不断融合,这三种倾向常常同时表现在一个中国人身上,故西方有个谚语,说中国人是“头戴儒冠,身着道袍,脚穿芒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也反映了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 《菜根谭》采集三家思想精髓,辅之以个人感悟,突出强调在为人处世、修身持家等方面,皆因做到进退有致、和谐适度。这方面的妙语在书中不一而足,兹举几例,如: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是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前集第17则) “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前集第113则)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李,要使人难见,以杜幸进;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前集第213则)

  总之,阅读和品味《菜根谭》,首先要抓住主旨,其次要客观分析,这样才不致无端拔高,或故意贬损。我们对待中国古代其他的经典,也应抱如此态度。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