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雄浑高古的邹城北朝摩崖刻经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3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便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成为我国儒、释、道三教之一。东汉末期出现了摩崖造像,到了北朝末期的北齐时代,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开始出现了摩崖刻经。即把佛教信奉的某部经典全部或部分章节,刻于摩崖石壁、山岭巨石或碑石之上,这一形式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余年,不仅丰富了佛教文化的内涵,成为当今重要的佛教遗迹,而且也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摩崖刻经,顾名思义是把经文刻在摩崖之上,大自然为摩崖刻经提供了天然的物质载体和特大地展示空间。把佛经刻于摩崖,从文化地理环境上看,集中出现于鲁南一带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一带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作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区,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邹城北朝摩崖刻经

  山东地区的北朝摩崖刻经,主要分布在泰山山脉及其周围地区。主要有泰山经石峪、徂徕山映佛岩、东平洪顶山、汶上水牛山和邹城铁山、岗山、尖山、葛山、峄山刻经,其中以邹城诸山刻经数量多、保存较完整、时代延续较长。近年来,引起国内外佛教界、书法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研究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宝库,而倍受关注。

  ⊙铁山摩崖刻经

  铁山位于邹城市市区北部铁山公园内,是一座东西走向的花岗岩小山,海拔146米,铁山之名缘于道家铁拐李。传说当年铁拐李曾在此传道,因佛道之争,在铁山半腰经文上蹴就一个大脚窝,至今清晰可见,铁山由此得名。

  铁山刻经是一整块花岗岩石坪,南向,石面倾斜约45度,刻面平整,上部较陡峭。刻经石面南北总长66.1米,南北宽16.4米,总面积1085平方米。刻石正上方刻有“石图”即《石颂》记述的“六龙上绕、口莹五彩之云,双龟下蟠、甲负三阶之路”,整个铁山刻经为“龟趺螭首”的巨幅石碑,碑额为六龙缠绕,云雾翻腾,中间为巨字“大集经”题刻,刻经下部为阴刻的双龟图案,具有龟趺的象征。铁山刻经远望是一座山,近看是一座巨碑,近年被学术界赞誉为中国最大的刻经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邹城北朝摩崖刻经

  铁山刻经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佛经部分,其内容为《大集经·海慧穿菩提品》,经文17行,每行最多61字,最少6字,全部刻经946字。由于风化剥蚀,现保存795字。二是《石颂》,位于经文左侧,因颂文有经主匡吉吉题名,一些史书又称《匡吉吉刻经颂》。颂史上部刻有“石颂”两篆书大字,下为12行颂文,原有614字,现存437字。三是题名部分,位于经文正下方,原有10行文字,1960年被开采掉4行。所幸保留“东岭僧安道壹署经”,为研究僧安道壹的珍贵资料。

  ⊙岗山摩崖刻经

  岗山与铁山一涧之隔,山阳有明代晚期创建的玉皇庙等道观建筑。刻经位于岗山山阴兰花谷内,这里山势嶙峋,巨石相叠,松槐掩映,景色幽深。刻经沿山谷两侧,分散的刻在摩崖石壁和巨型岩石之上。经多次调查考察得知,岗山刻经内容共有四种:一是《年号、佛名及题记》,二是《佛说观无量寿经》,三是《入楞伽经·请佛品》,四是散刻《入楞伽经·请佛品》。由于山谷里山水冲蚀和地震活动,使一些刻石倒匍在群石之间,难以查找。现可确认的刻石有32石,38处刻面。岗山刻经中《年号、佛名及题记》一石刻有小石佛像,下部刻有“释迦文佛”、“弥勒尊佛”、“阿弥陀佛”三佛名,中部刻“大象二年(580年)七月三日”,另有比丘尼僧人、经主的名字,对研究岗山刻经的年代及刻经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邹城北朝摩崖刻经

  ⊙葛山摩崖刻经

  葛山位于邹城城区东北15公里处,又名葛炉山,因传说葛洪在此炼丹而得名。刻经在山西侧平缓花岗岩石坪上,座东面西,刻面总面积223平方米。刻经内容为《维摩诘所说经·阿佛品第十二》,经文10行,共419字,今存292字,已风化残毁约三分之一。经文末行题刻“大象两年”(580年)年号,说明葛山刻经是邹城最晚的作品。

  ⊙尖山摩崖刻经

  尖山,又称朱山,位于邹城城区东6公里处,刻经在尖山正东1公里的花岗岩石坪之上,因山上刻有“大空王佛”四巨字,俗称“大佛岭”。遗憾的是1960年春当地村民开山采石,全部刻经遭到破坏。据《邹县志稿》等志书记载与山东幸存尖山拓片对照,尖山刻经大致有9种内容:经文两种《文殊般若经》、《思益梵天所问经》,佛名一种《大空王佛》,经主韦子深及僧安道壹等题记六种。题记记述了尖山的经主是“(西)汉大丞相京兆韦贤十九世孙……(韦)兴祖,弟(韦)子深,于大齐武平六年(575年)同刊佛经于昌邑之西,峄岭尖山里”。尖山刻经最有特色的当属“大空王佛”四巨字,纵长约六米,隶楷相间,笔锋藏露结合,其字体气势磅礴、雄伟、浑厚、高古,实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峄山摩崖刻经

  峄山北朝摩崖刻经有两处,一在山阳“乌龙石”上,因其北侧有天然洞穴“妖精洞”故又称“妖精洞刻经”。刻经位于洞西侧立面石壁,高3.8米,内容是《文殊般若经》,首行题记有“斛律太保家客邑主董珍前后”。另一处在山顶五华峰,经文刻在“光风霁月”石上,刻面向南,经文内容亦为《文殊般若经》,刻面高2.13米,横3.65米。首行题刻“文殊般若”四字,字体为隶楷相间,风化较重。近年在刻经东部新发现题记和年号题刻,得知该刻经为河清三年(564年)所刻,是邹城北朝摩崖刻经中年代最早的作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像这样雄浑的摩崖刻经石,在邹城有很多

  ⊙邹城北朝摩崖刻经的书法艺术

  邹城北朝摩崖刻经与泰山经石峪、东平洪顶山等刻经书法艺术面貌都非常接近,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然而它所表现的艺术格调,蕴含的艺术特质,却给书史留下光辉的一页。摩崖刻经之所以不同于书法艺术的其它形式,在于它是“自然的书法”。它以天地为背景,借山峦为材料,展现于大自然的空间,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他的创作过程是书法艺术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过程,二者的结合就是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德侯教授,与中国学者在邹城铁山摩崖刻经进行学术交流(吕卫锋 摄影)

  邹城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书家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杨守敬说:“擘窠大字此为极则”。康有为说:“(邹县)四山摩崖,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以邹城刻经为代表的隶楷刻经书法艺术,在我国书法美学史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审美内容,显现出魏晋以来佛家简约玄淡、超然绝俗的风骨。书丹者在奇峻活泼的真书时代里,融入隶书审美价值的更新与升华,既保留了隶书开张洞达的气势,又合理地吸收真书的峻厚,收到安详、简约、含蓄、静穆的效果。每处刻经作品“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康有为语——编者注)。远望若高原走马,空阔从容;近观似尊尊佛像,静穆端庄。再衬以山林峭壁,与佛教义理融为一体,其场面博大,气势恢宏,为我国书史一大奇观。僧安道壹被誉为魏晋时北方的“书圣”,他与南方的“书圣”王羲之同为双子星座,无怪乎铁山《石颂》中有“精跨羲(王羲之)诞(韦诞),妙越英(张伯英)繇(钟繇),如龙蟠雾,似凤腾霄”的赞语,不为过誉!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