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花木漫谈——杨柳青青除苦痛
佛教花木漫谈——杨柳青青除苦痛
那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小雅·采薇》篇里的句子,不仅富有节奏音律之美,而且开了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根据统计,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植物,以“柳”的次数最多。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柳出现的诗篇共有23篇,仅次于松树。杨柳据说是隋炀帝游汴渠两堤时,御笔亲赐堤岸上的垂柳姓杨,之后,杨柳一词便流传下来,并非杨树和柳树的并称。古代诗歌中的杨柳、杨、柳,指的都是垂柳,多生长在河边及园林。
垂柳枝条千万条,软柔下垂,随风飞扬,婀娜多姿,为文人墨客喜爱,多见于具有雅趣意境的诗画中。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
每年春天,杨柳发新芽,二月春风似剪刀,裁出满院春色。等柳枝长出狭长的叶子,风吹柳花满园香,然后,桃李阴阴柳絮飞,白色的柳絮像雪一样漫天飞舞,落在白蘋漂浮的池塘,落在春水流淌的河流,落在离人的心头,平添离愁。
杨柳只具有离愁与怀人的意象吗?翻阅唐诗中发现,杨柳还是诗人兴发的历史哀伤,咏史吊古的诗歌中也经常出现杨柳。唐代著名诗人韦庄曾在金陵的台城凭吊:“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李商隐的《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朝代更跌,物是人非,前朝的宫殿成为一片废墟,而杨柳依旧一岁一枯荣。
如出看来,杨柳在诗人眼里,不会减轻他们的苦痛,身世之飘零,对杨柳发之,只是徒增伤悲。然而,在老百姓眼中,杨柳是妙方良药。记得小时候,母亲牙痛不止,将杨树皮捣烂敷于伤痛处,用于袪痛消热。民间有多种药方,将柳树枝芽煮熬,作镇痛剂,后来,看过一篇文章说,杨树皮中含有阿斯匹林的成分,所以能够止痛。事实上,垂柳启发人类开发出了阿司匹林(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垂杨柳中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柳酸)。杨柳不仅赋予诗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还解除人间的苦痛,安慰落寞的心灵,从物质到精神,柳树对人益处多多。
那么,柳树与佛教有什么干系呢?
少时,读《西游记》,脑海里出现观音菩萨的形象,左手托盛着甘露神水的宝瓶儿(净瓶),右手持杨柳枝,蘸着甘露,向人间挥洒,解救人世的疾苦。
为何是杨柳枝?我想,这是基于千年来民间流传的杨柳枝芽能止痛的妙方吧。
查阅史料得知,观音菩萨原是一位男性形象。唐朝,佛教几度旺盛,这与皇帝兴佛的爱好有关,也就是在唐朝,观音由男性形象转变为女性形象。大概是因为女性宁静,坚韧,忠贞的品质更贴近佛教慈悲的情怀。于是,观音菩萨成为带有母性光辉的女性,慈眉善目,端坐莲花之上,手执杨柳枝消除苦疾,观音菩萨成为女性可能更有亲和力。女观音成了佛教的代言人和形象大使,传播佛教精神。而观音手中的杨柳枝,青葱欲滴,柔顺飘逸,也符合女性特征。 民间善男信女进寺庙拜观音娘娘,乞求神赐给凡人漂亮聪明的小宝宝,成为寺庙的重要活动。
佛教是一种精神信仰,它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即使在看来也是极富人情味的,成为古代百姓精神支持和心灵安慰,而佛教的香火源远流长,一直至今。 2003年10月,我和妻子在大理旅游。那天,载满游客的游船航在苍山洱海之间,中途停靠在一处佛教胜地。下船沿着台阶向上走,忽然仰头发现高大的古樟树环绕的岛上广场中,耸立着一尊高大无比的观音菩萨塑像,导游告诉我这是国内最高的观世音,向它许愿,很灵验。妻子,听后,烧香许愿。今年7月(阴历6月6日)我喜得千金,聪明,健康又漂亮,等孩子顺利生产后,妻子告诉我去年在洱海湖中岛上许的愿实现了。我想,她们母女平安,这功劳里也有观世音的一份,也希望观世音的杨柳枝对我的女儿多一点偏心与垂青,让她在世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