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大师的论破方法
吉藏大师的论破方法
慧光法师
内容提要: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吉藏大师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破邪即是显正”的论破精神,对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所展开的佛教思想几乎都加于论破取舍,积极贯彻三论宗义“以破为立[1]”的论破特色。他不仅对外道学说进行彻底的批判,对佛教内部的各学派主张也给予严厉的论破。本论试对散在他著作中有关论破问题加以整理、分类,作一考察。
关键词:吉藏 论破
大乘佛教开创者龙树根据《大般若经》的空思想建立了中观学说的理论体系。中观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唯破不立,只遮非表”,即从各个方面指摘敌论中所包含的矛盾性,使其立论不能成立,从而就达到自己所要证明一切事物无有自性,其本质是空的目的,而不另外立论。换句话说,否定一切定说,破除所有形而上学之论是龙树中观学说的目的所在,而不是要提出自己独特的主张。他的《中论》就是通过对小乘佛教及其他学派进行破斥来显示自宗的观点。其弟子提婆的《百论》除了第一品[舍罪福品]外,其它各品都是以“破”当头,也充分发挥了这一特点。作为在中国以继承正统的龙树中观思想自居的三论宗,当然,对这一特点的贯彻不遗余力。尤其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吉藏大师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破邪即是显正”的论破精神,对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所展开的佛教思想几乎都加于论破取舍,积极贯彻三论宗义“以破为立[2]”的论破特色。他不仅对外道学说进行彻底的批判,对佛教内部的各学派主张也给予严厉的论破。本论试对散在他著作中有关论破问题加以整理、分类,作一考察。
一 论 破 的 对 象
通过对世间一切学说的论破来显示一切法皆空是中观思想的宗旨,所以,它所论破的对象是一切学说,但不是不分主次地乱破一通,这既不可能做到也没效果。对此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中结合中国的情况简洁地把它归纳为四种类型:
三论所斥略辨四宗:一摧外道,二折毗昙,三排成实,四呵大宗[3]。
吉藏大师认为龙树提婆的论著所破不出此四类,此四类被破了就等于破除了所有的学说。因此,他在《三论玄义》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破。首先,摧外道他指出:“外道多端略陈其二:一天竺异执;二震旦众师”[4]。所谓天竺异执即是印度九十六种外道,其中主要是“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四宗较为兴盛,故以其为代表进行批判;而震旦众师是指中国固有的传统学说老庄周易的三玄,对此他以六义来说明与佛教的不同,指出佛优彼劣。第二,折毗昙是指专研并弘传有部诸论的毗昙学派,其主要理论主张是“三世实有”说,对此学说吉藏大师以十门加以论难。第三,排成实是指以研究《成实论》为主的成实学派,由于成实学派所谈的空与三论所说的空极为相似,如《成实论》云:“以空见五阴空,更以一空能空此空,是名空空”[5],主张对空也不许执著,所以容易被混淆而误认为是大乘。对此吉藏大师以十义来断定成实宗只不过与大乘教理似是而非而已,其本质属于小乘,并指出大乘的空与小乘的空有四种不同[6]。第四,呵大宗就是大乘中空得不彻底的有所得诸学说,这里特别指慧观的二教五时判教和成实宗智藏的真俗一体说以及僧绰、法云的异体说。吉藏大师把这些看成是约理的二谛而加以批判[7]。
作为批判的对象,吉藏大师举出以上四种学说加以论破,换句话说,吉藏大师以此四种为内外一切学说的代表,因为这四种已经包括了所有的偏见邪说,通过对此四种的批判,就能取得“内外并收,空有俱摄,大小兼罗”[8]的效果,因此,“略洗四迷,则纷累都尽耳[9]”。不过,除以上所列举的四种外,他在《中观论疏》《大乘玄论》中对地论·摄论二学派以及其它的诸学说也进行了详细的论破。总之,他以中观无所得的立场,彻底贯彻了空思想的批判精神,故他所要批判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外道、小乘,就是有所得的大乘也成为他的批判对象而加以破斥。
二 论 破 的 方 法
前面已经说过龙树的中观学说是“以破显宗”,所以论破的方法正确与否就直接关系到对空思想的理解问题。印度中期中观学派就是由于对空的认识不同,导致所使用的论破方法相异,而分裂为归谬论证派(又称应成派)和自立论证派(又称自续派)两派。前者主张应该用归谬论证法来论证空思想,即把对方的立论加以论破,使其不能成立就可以,而不提出自己的主张,此派以佛护、月称、寂天为代表。对此,后者则持反对意见,主张用自立论证法来积极地表述空思想,即强调用完整无缺的因明推论式对空思想加以论证,这样令人信服,才比较妥当,此派以清辨、观誓、寂护为代表。吉藏大师虽然不象印度的中观学者那样以因明学为背景来确立一个有思想体系的方***,但他在《百论疏》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论破方法。
“若论始末有二破:一就缘破,如就执有,求有无从;二对缘破,但对缘破有二:一借有破无,借邪破邪;二申正破邪,即今此文是也。以外道不出因中有无,有即是常,无即是断。今对有无断常明非有非无不断不常故”。[10]
这里明确显示他的论破有两种方法:一是就缘破,二是对缘破。首先,“就缘破”就是先顺从对方的主张,然后指出其主张中存在的破绽,从而把他的主张引向错误的结论,使其不能成立。比如,对方主张“有”,就按“有”进行推论、演绎出其中的错误,从而证明对方的主张是错误的,故不能成立,这就是“就缘破”。其实,这种论破方法与上面所说的佛护、月称论师极力推崇强调的“归谬论证法”极为相似,特别在论破精神上,只强调破对方的主张而不自己立论是完全一致的。其次,所谓“对缘破”就是从正面来论破的方法。这有两种类型:一是借用某种学说来论破另一种主张。例如,为了论破“有”而借用“无”,为了否定“无”而利用“有”即“借邪破邪”这样一种方法。另一种就是先陈述自己的正理,然后对他人的邪见进行论破。例如,通过解说一切诸法是无自性空、非有非无、不常不断这样一个道理,就能论破认为一切诸法是有无断常的邪执。吉藏大师认为以上这就缘破和对缘破两种破法其实是龙树提婆经常使用的方法。例如:
“菩萨助申教旨,唯有两假。所谓就缘、对缘。菩萨虽具二假,而用复有强弱。百论则就缘为弱,对缘是强;中论对缘为弱,就缘义强。何故尔?中论初云:诸论师种种说生相就其责觅生相不得故言不生,种种说灭相责觅灭者不得故言不灭,即是就缘假义。百论借一对破异等,即是对缘假义也[11]”。
这里把“就缘破”作“就缘假”,把“对缘破”作“对缘假”,但意思上是完全相同的。有时又用“就缘假破,对缘假破”来表现,如“问:用何破,破有无耶?答:有二种,一借有破无,借无破有,谓对缘假破;二就有求有无踪,名就缘假破[12]”。吉藏大师这里明确指出龙树的《中论》多用就缘破,而提婆的《百论》主要是用对缘破来进行论破的。关于这点,他在其他著作中也多次提及,例如:
“三对假缘者,如对治常说于无常对治无常是故说常。四就缘假者,外人执有诸法诸佛菩萨就彼推求检竟不得,明就缘假。……中论十二门论多用就缘假;百论多用对缘假[13]”
“又初门申正破邪,谓对缘假。后就邪,即就缘假。又初门中,假正破邪名为对缘。后门借邪破邪亦是对缘。故百论多用对缘,中论多用就缘也[14]”
可知吉藏大师反复强调《中论》和《百论》分别使用了就缘破和对缘破,说明自己所使用的两种论破方法在《中论》和《百论》中已经存在,也就是说自己的方***是继承龙树和提婆的破法,并非凭空杜撰,所以具有权威性。不过,吉藏大师在《中观论疏》中又列出如下三种方法:
“一约就缘假破,二对缘假破,三并决破。就缘假破者,就众缘内检无有自(性),如五阴内无人,四微内无柱,尚无有自性,云何言从自性生耶?二对缘假者,借于缘自互两斥之。若有自性则不假缘,若必假缘则无自性。三并决破者,既本有自体,不假缘有,亦应自体本生,不假缘生也[15]”。
所谓三种论破方法就是在就缘破和对缘破上,再加一个“并决破”。这“并决破”是针对主张诸法有自体论者进行论破,意思是说,既然自己已经有自体的话,那么即使不依赖缘也能由自体而存在、从自体而生起。如豆的自体已经有的话,那么不需水、温度、阳光、土壤等缘也应该能从自体生起。然而,事实上不可能生起,所以证明诸法无自体。不过,这种“并决破”的方法在他的其他著作中没有见到。象这样的三种论破方法,据笔者所查,仅此一处而已。一般来说,吉藏大师所常用的就是就缘破和对缘破两种论法。这“就缘破”和“对缘破”两种破法的不同点就是,前者只停留在指摘对论者主张中所含有内在的矛盾和误谬,完全没有自己的任何主张;而后者则利用某种主张,如“无”或“正理”这样的主张,然后进行论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使用了某种主张,但是这主张也仅仅是方便而已,并不是为了确立自己这种主张而提出的。对于这点,吉藏大师为了不引起人们的误解而作了如下说明:
“今舍常入断,有所得心必依倚故也。内曰:续故不断,坏故不常。续故不断破其断见;坏故不常破其常见。以其前执于断故前破断,除断恐还入常故次破常。问:旧亦云,实灭不常,假续不断。与今何异?答:彼义实灭不常犹是断义,续故不断犹是常义。故乃执常为不断,执断为不常。此乃断常互存,犹是断常义耳。今明盖是两弹非双取也。言其非常者,明其非是常,非谓是非常。不断亦尔”[16]。
对于心有所得的人来说,如果常被否定了,他就执断;如果断被否定了,他就执常。所以,吉藏大师强调虽然使用了“常”的主张,但那也只是为了否定“断”的邪见而已,并非是为了确立“常”的主张。这是对断常两方面加于否定的“两断”,并不是执著于断常的“双取”。因此,他提醒人们注意“言其非常者,明其非是常,非谓是非常。”换句话说,对缘破中所提出的主张是手段,并非目的,所以不应执著,就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涅槃的主张也是方便手段。
今申正涅槃亦是破邪涅槃。所以然者?正涅槃既成,邪涅槃即破。如诸方等经直明因缘无所得义而有所得即破。又上是就缘假破,就其觅有无涅槃皆不成。今是对缘假破,申正涅槃对破邪说,在邪既去正亦不留也[17]”。
这里指出《中论》从非有非无立场阐明中观思想的正涅槃观点是为了让人们放弃对邪涅槃的执著。而所谓的正涅槃也只不过是为修正邪涅槃而使用的方便手段而已,并不是真正有一个正涅槃的实体存在。所以强调说“在邪既去正亦不留也”来唤起人们的注意。由此可知,吉藏大师虽然使用就缘破和对缘破两种论破方法对所有学说进行批判论破,但是在这两种论破方法中,他更加重视就缘破。在吉藏大师看来,对缘破只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方便手段而已,作为空思想的彻底论破方法应该没有一丝自己的主张,就连自己所依用的立场都要舍去,因此,就缘破才是最符合中观思想的宗旨。
三 论 破 的 原 则
否定一切,批判所有的学说是中观思想的宗旨,吉藏大师一方面继承了这一宗旨,另一方面在论破过程中,他认为不能胡乱地一味否定,一律摈弃,应该顺循递进、由浅入深的阶段性引导。他在《三论玄义》里提出:“总谈破显,凡有四门:一破不收、二收不破、三亦破亦收、四不破不收[18]”四种原则。接着具体说明运用此原则的基准:“言不会道,破而不收。说必契理,收而不破。学教起迷,亦破亦收,破其能迷之情,收其所惑之教。诸法实相言忘虑绝,实无可破亦无可收,泯上三门归乎一相,照斯四句破立皎然”。即,与佛教完全乖离的邪说,没有可取之处,就要全面否定,就是破而不收;所说的道理与佛理相应、符合佛说就必须采纳利用不应否定,就是收而不破;由于不能正确理解甚深佛理而产生曲解就要破其能执之心,留取所惑之教理,就是亦破亦收。如果从一切皆空、无有自性的立场来看,那么,没有什么可破也没有什么可收,就是不破不收。前三个只是方便,第四的不破不收才是目的,所以说“泯上三门归乎一相”是破立目的的所在。在《三论玄义》中,关于这四种原则还有以下更详细的说明:
“凡有四句:一破而不取:若是诸部所说乖大小乘经自立义者,则破而不取。故智度论呵迦旃延弟子云:三藏无此说,摩诃衍中亦无此说。盖是诸论义师自作是说,即是其事。二取而不破:如文殊问经云: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三亦破亦取:破诸部能迷执情,收取诸部所迷之教。四不破不取:就正道门,未曾有破,亦无所取也[19]。”
“亦有四句:一者破而不取:即是外道邪言,障中迷观,于缘无益有损。二者取而不破:外道偷窃如来遗余善法,今并收之,如贼盗牛,即其证也。又外道各邪心推尽,冥智与内同,如虫食木偶得成字,亦取而不破。三者亦破亦取:外道偷窃佛教不识旨归,今破其迷教之情,收取所迷之教。四者不破不取:即显道门未曾内外也[20]”
这里把“收”换成“取”,意义上完全一样,内容也大致相同,只是稍微更具体一些。此外,在《中论疏》中也提到这四种原则的基准,意思基本上与《三论玄义》所说相同:
“一者若三藏所无,众师横造,则弃而不取。二若视经圣口,得适化之言,取而不破。三学教起迷,得言失意,则破其能迷之情,收其所惑之教。四若望道门,无所破取[21]。”
总之,吉藏大师提出四种原则,并规定了破取的基准,但最终都要归结于第四种的“不破不取”,表明了三论宗义的无所得立场,强调了空思想无所立的根本精神。所以《大乘玄论》说:“三论破即不破而破,释论收即是不收而收。不破而破,破无所捨。不收而收,收无所取,乃显不破不收无舍无取,故能善息诸见也”[22]。 由此可知“破”只是针对邪说邪见而采取的手段,因为诸法实相无依无得,所以破无所破,只为息灭诸见而已。他在《法华游义》中,对当时解释《法华经》旨意的十三家评论说“今总观经论,宜开四句不同:一破而不取、二取而不破、三亦取亦破、四不取不破”[23],接着强调说“斯之四句盖经论之大宗,开道斥病之妙术也。必须采之以贯通众义”,认为这四句原则是对待一切经论的基本态度,也是论破的妙术。吉藏大师就是运用这种妙术对《百论》十品中九品都用“破”,唯有第一品称“捨”的问题作了这样说明: “罪福报应理不可差故,不得言破,但起恶报感三途,著福不免生死,以明其过是故称捨。外道横计常遍之神一异等法二谛不摄,但无而谓有,宜须洗之,故后章名破[24]”,指出《百论》之所以用“捨”是为了告诉人们行恶造罪是轮回三途之因,即使著福行善也不能免于生死之流,阐明了现实人生因果报应的道理,所以不应破,只能言捨。而外道虚妄分别的神我、一异等法在佛教的二谛中不被承认,所以要加以彻底的论破涤荡。因此,四句原则并不在形式而是在于诸法实相的当处,遇缘不同而有所破和收。
四 结 语
如上所述可知吉藏大师的论破方法是基于中观学说“唯破不立”的立场而展开的。换言之,他彻底贯彻了龙树提婆中观思想以破显宗的精神。在吉藏大师看来,中观思想的根本精神只是一味论破对论者的固有定说,而不是为了树立自己的主张。他在《大乘玄论》中说:“今(中)论不尔,唯破不立。所以然者,论主出世,唯破颠倒断常,更无所立”[25]。指出《中论》的目的只是论破“颠倒断常”的邪见,而不是要建立什么主张,表明了《中论》的立场就是“唯破不立”。而且,吉藏大师不仅认为龙树的学说如此,佛陀的所有教理教义都是这样:“就说教中凡有二意:一者破邪,二者显正。佛欲断如此等诸邪见,即破邪也;今知佛法,故谓显正也。此是对邪所以说正,在邪即去,正亦不留[26]”。佛陀为了破除众生的无明邪见之病而使用了教说之药,故不能把佛陀的教说当作固定不变的“正理”,那只不过是破除邪见的方便而已,如果放弃了邪见,所谓的“正理”也不复存在。 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的开头也开宗明义地阐明了这种观点:“考圣心以息患为主,统教意以通理为宗。……论虽有三,义唯二辙:一曰显正,二曰破邪。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则上弘大法。故振领提纲,理唯斯二也[27]”。认为世尊的教说、论师的论书这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针对众生疾病的处方,而不是为了建立什么特别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故所有经论总括起来说就是“破邪与显正”。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破邪”与“显正”虽然有两个意思, 其实“有邪故有正,邪去正不留[28]”,邪被破了的这个状态就是显正,并不是破了邪之后有一个正存在,所以破邪就是显正,是一个意思。因此,他强调“凡有所说,皆为息病,病息则语尽,如雹摧草,草死而雹消。不得复守言作解,守言作解,还复成病,无得解脱[29]”。吉藏大师认为世间一切学说无论多精彩,也只不过是一种戏论而已。因为至道是言忘虑绝,不可以言表,世间学说不仅不能表达至道,反而成为彰显至道的障碍,故要加以破除。如他说:“论主究其原,尽其理也。一源不究,则戏论不灭。毫理不尽,则至道不彰。以无源不究,群异乃息,无理不尽,玄道始通”[30],所以他论破的目的就是为了“灭戏论”。龙树《中论》劈头的“八不偈”也指出善灭诸戏论才是所有学说中第一。当然,中观思想所主张的一切理论也无非是戏论,但由于中观思想最终的归趣是无所立,即使有所主张那也是为了破除别人的主张而设立的方便。作为中观论者绝对不能有自己主张,假如自己立有什么主张的话,不仅有悖于诸法皆空的的中观立场,而且从这种主张中肯定也能指出其中的过失而授人以柄。如《迴诤论》云:“若我宗有者,我则是有过,我宗无物故,如是不得过。若我取转回,则须用现等,取转回有过,不尔云何过[31]”。又提婆的《广百论本》亦云:“有非有俱非,诸宗皆寂灭,于中欲兴难,毕竟不能申[32]”。 因此,只要使对论者的主张不能成立作为自己的论破目的才是作为一个中观论者的应有姿态,这也是龙树提婆的一贯立场。吉藏大师的论破方法始终把这种立场贯穿其中,虽设定了就缘破和对缘破的两种论破方法,而以没有自己主张的就缘破为论破的旨归,虽提出论破的四种原则,而以第四“不破不收”为最终的归结,充分地体现出中观学说无所立、无所得的根本立场。因此,吉藏大师的论破精神可以说完全符合中观正见,深得龙树提婆教学旨意。
[1] 大正藏42卷 P200上
[2] 大正藏42卷 P200上
[3] 大正藏45卷 P1上
[4] 同上
[5] 大正藏32卷P335下
[6] 一者小乘拆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空义即短;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空义即长。三者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故涅槃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见空及以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四者小乘名为但空,谓但住于空;菩萨名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大正藏45卷P4上)
[7] 泰本融 《空思想与论理学》P452
[8] 大正藏45卷 P1上
[9] 大正藏45卷 P1上
[10] 大正藏42卷 P290中
[11] 《大乘玄论》卷五(大正藏45卷 P72上)
[12]《十二门论疏》卷下(大正藏42卷 P201中)
[13]《三论玄义》(大正藏45卷 P13上)
[14] 《百论疏》卷上(大正藏42卷 P240中)
[15] 《中观论疏》卷第三(大正藏42卷 P43中)
[16] 同上
[17] 《中观论疏》(大正藏42卷 P155下)
[18] 大正藏45卷 P1中
[19] 《三论玄义》(大正藏45卷 P10上~中)
[20] 《三论玄义》(大正藏45卷 P12中~下)
[21] 《中论疏》(大正藏42卷 P161下)
[22] 大正藏45卷P70下~71上
[23] 大正藏34卷 P637上
[24] 《百论疏》(大正藏42卷P240中)
[25] 大正藏45卷 P69下
[26] 《中观论疏》卷一(大正藏42卷 P16上)
[27] 大正藏45卷 P1上
[28] 《百论疏》卷上(大正藏42卷 P234上)
[29] 《中观论疏》卷二(大正藏42卷 P27中)
[30] 大正藏45卷 P1上
[31] 大正藏32卷P14上~下
[32] 大正藏30卷P186下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