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现观总义》讲记 第一课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01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现观总义》讲记 第一课

  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上师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课

  今天开始讲华智仁波切造的《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这部《总义》是《现观庄严论》的大框架,是理论与窍诀相结合的总纲要;而对修行人,它同时阐述了修行此论的次第。

  其实显密一切佛法是要修持的。先从理论上了解,再到实际生活中运用,一定要这样串习。如果光从理论上了解而不修持,就不叫佛法了。就像现在的世间知识——历史、天文、地理,还有佛教中的个别学问,只要了解就可以了。但作为佛教徒,最关键的是改变相续、获得解脱,这就需要实修。所以,华智仁波切等前译宁玛派的高僧大德讲《入行论》、《中观》等任何法要时,都有修法次第的引导。而这次我们学《总义》,大家不但会明白《现观庄严论》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会知道,补特伽罗从凡夫到佛地依何发心来修持般若。当然你可以在各大讲义中寻找喜爱的词句,日日夜夜将精力投注在上面,但到头来,对自己相续如何改变、如何修持所学之法义,可能还是云里雾里、不知方向。

  前面在《略义》中讲了八事、七十义,让我们了知了《现观庄严论》总的品数和所诠。现在我们学《总义》,又可以了知修行现观的发心与次第。为什么要学《现观庄严论》?学的目的和用途是什么?修学时如何发心……不明确这些,即使学习多年,即使理论上精通印藏论师的说法、藏地各教派的抉择,但在实际修持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按前译传承上师的窍诀,我们学习《现观庄严论》先要了解如何发心与修持。

  这部《修行次第》的文字不多,以前上师如意宝也传讲过,而且再三宣说了听受和修持的功德。因此,大家应以欢喜心和恭敬心谛听!

  顶礼佛陀!

  通达所知三智之真如,

  修学所修四加行之道,

  获取所得法身之果位,

  印藏诸位贤哲前顶礼!

  华智仁波切首先顶礼佛陀,之后以一颂对《现观庄严论》的全部内容作了概括。

  在见解上,印藏高僧大德们已精通所知三智——遍智、道智与基智之真如;在道位上,已圆满修学了所修四加行——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和刹那加行;而最终获取了具如海功德之法身果位。学修并通达现观的大德很多,像印度著名的圣解脱部、狮子贤等论师,以及藏地前译派和新派的诸位大德,作者在他们面前恭敬顶礼。

  三智是目标,四加行是趋入目标之道,法身是果。所以,这一颂已宣说了《现观庄严论》见修行果的一切法要:三智是见,四加行是修行和行为,法身是果位。

  各位有缘之补特伽罗现证究竟法身之果的无谬修持方法可分为二:

  任何一个有缘修行人在现证法身果位的过程中,都需要无任何错谬的修行方法,这可归纳为两点:发心和加行。

  全论分二:一、发心;二、加行。

  甲一、发心:

  首先,如果能够了知某法,则可令菩提心在相续中如理生起的抉择所知之法可分为三:

  菩提心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修学过程中,如果了知某法就可令菩提心在自相续中如理生起,那这样的所知法是什么?就是三智。

  世间的学问很多,所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但这些知识只能解决暂时人生中的个别问题。而菩提心却能让人完全改变,原来的具缚凡夫,依菩提心的点金剂可将有漏之身变成相好灿然的佛身。所以,此处抉择的所知与世间知识有很大差别。尽管世间高等学府林立,可是哪里有让我们生生世世从轮回大海中解脱之方法?世人传讲世间法,传讲者自己已被世间的美酒陶醉,迷迷糊糊;而所传的知识也是凡夫分别心的臆造,所以,这些知识没有意义。

  能让菩提心在自相续中生起的所知之法,就是《现观庄严论》的所诠。依靠《现观庄严论》,真正能令菩提心获得稳固且不断增长。下面分三个方面阐述。

  (一)需要了解究竟所得之果[遍智],如果不能通晓这一点,则不能了知愿菩提心之所缘;

  《现观庄严论》讲三智,第一品是遍智。

  为什么讲遍智?我们要寻找方向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先要了解所得果是佛陀的遍智。不通晓这一点,也就失去愿菩提心的所缘,因为愿菩提心是缘佛果之发心。没有所缘,发菩提心是不会成功的。比如我要出发,但不知前往何方,那就迷茫了;如果确定去拉萨,路上耽搁多长时间,终究还是会到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佛的目标就是要成佛,要获得佛陀如海般的功德与智慧,这一点要清楚!现在有些人学佛不是为了成佛,也不求智慧,只是为了治病、平安……这根本不属于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它的目标一定是求遍智,不求遍智也就没有发心。所以,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第一品中宣讲遍智,让修学者认清目标。

  (二)需要了解能获得该果的道之法相[道智],如果不能通晓这一点,则不能了知行菩提心的修法;

  第二品讲道智。

  为什么要讲道智?因为所求是遍智,而道智是途径。比如去拉萨,你坐火车、坐飞机还是走路去?这些途径一定要了解,不了解,光有想法不可能实现。同样,希求佛的遍智必须要了解道智、经由道智,否则无法实践行菩提心,无法真实行持菩萨道。因为虽然有愿,但一步也不走,一度也不行持,永远无法到达。所以,遍智之后要讲道智,讲方法。

  华智仁波切的这部《总义》的确是窍诀,让人看了之后,对《现观庄严论》的道理一目了然。

  (三)需要了解远离该道之歧途的方法[基智],如果不能通晓这一点,则既不能令胜义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也不能使空性与大悲双运。

  第三品的基智,讲远离道之歧途的方法。

  比如去拉萨,先要了解路上有无强盗等危险,如果有但不了解,那么虽然发了心,也启程了,但不可能到达最终的目标。同样,虽然发了愿心,但在实践行菩提心的过程中,没有遣除道障和歧途,修行很可能半途而废。

  有些人可能会想:基智是人无我智慧,为什么被当作歧途?原因是这样的:《现观庄严论》直接宣说的是菩萨基智,而现前此基智的障碍就是二乘的自私自利心,所以,声闻缘觉不离自利心而证悟的人无我其实是片面的空性证悟,是远离大悲心的智慧。这种远离大悲的相似空性与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相去甚远。本论间接宣说了小乘的片面智慧,但因为这一片面智慧不能使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与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的大悲双运,所以是希求佛果道路上的歧途。也正因为如此,本论才将基智中的远基智、近基智与所治基智、能治基智这两组以对比方式宣说。以对比方式宣说,我们才会知道菩萨具有何种基智,声闻缘觉又具有何种基智;也才会知道,声缘基智在大乘修道中是应该遣除的歧途,而菩萨基智不是所舍。

  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首先要有目标,其次要有途径和顺缘,最后还要避免违缘。比如经营企业,一年要赚多少钱,这是目标;有什么实力和能力,这是顺缘;还要考虑经营中可能发生的违缘。同样的道理,对于寻求佛果的修行人,本论第一品讲目标——遍智,第二品讲顺缘——道智,第三品讲违缘——基智。只要现在把三智的大框架定下来,到时候学论文,虽然内容较多,但我们还是知道它在围绕什么宣说,所以非常清晰。

  下面讲具体修法。先是发心,这个发心的修法和实修菩提心没有差别。

  因此,如果首先便能一心一意地思维:无始以来,(对我)有着养育之恩的一切老母有情都挣扎于轮回苦海的汹涌波涛之中,饱受着形形色色的苦痛,从而对他们生起大悲之心。

  我们在修持的时候,先把该做的事情处理完,之后心不散乱,以闭关或入座的方式思维:无始以来直到今日,对自己有过真实养育之恩的老母有情,仍在轮回苦海中挣扎着、痛苦着……多么可怜!缘此生起强烈悲心。具体修法可依照阿底峡尊者的教言:了知一切众生当过自己的母亲——知母;当母亲时对自己有莫大恩德——念恩;之后要报答母恩——报恩。

  以前有人说过:别人的母亲可能都很好,但我的母亲很坏,我怎么也想不出母亲的恩德……也许有极个别的母子,因为前世刚刚结下仇恨,所以一转世过来彼此视如怨敌。但一般来讲,不要说富贵家,就算是乞丐,母亲也会把一天中讨到的最好食物给孩子。去看看那些乞丐,冬天最冷的时候,她们自己穿得破破烂烂,却不忍让孩子受苦。其实在我们小时候,母亲也付出了同样的爱护。所以,道友们都想一想,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付出了多少心血?尤其是以前,那种条件下要付出,真的是付出一切。

  而这种经历也不仅仅是今世之父母,其实我们所见的任何众生,无始以来都对我们有过养育的恩情。只不过被无明所缚,我们以肉眼不能见,甚至连心都无法想象。但按佛经所示,即使大地上的一小块,所有众生未在此出生的一个都没有;在这里我们反反复复死、反反复复生,而生者皆当有母。对这个道理生起信心,菩提心会生起来的。

  如果连这个基础都没打好,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境界就不谈了,因为最基本的知母念恩不具足,任何修行不会成功。所以我们首先要缘老母有情修悲心。

  (并进一步思维):我这次一定要尽心竭力、勇猛精勤,力争使这些老母有情都能从层出不穷的一切苦难中得到救护,并获得大乐果位的安抚。

  作为儿子,应当想办法让老母有情离开轮回痛苦。轮回有无边痛苦,只是让他们有吃、有穿、有一些地位,这是暂时的,解决不了大问题。世间有人经常给父母寄点钱、打个电话,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是个孝子。其实打不打电话没什么,买点吃的、买间房子、买辆轿车……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让他们获得解脱。而解脱也不是暂时的声缘果位,一定要令其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这是最关键的!

  所以我们应该发心:速将老母有情安置于佛的大乐果位。

  如果能够如以上所说一样生起大乘之法的根本——大悲心,对受苦众生产生如同失去双臂的母亲眼见儿子被急流冲走一般急切的不可堪忍之心,则表明其大乘种性已经苏醒,并堪为该甚深妙法所调之法器。

  看到可怜众生,如果生起很想救度他们的迫切心情,像断臂母亲的孩子被水冲走,她非常着急但没办法一样,说明大乘种性已经苏醒。

  道友们也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这样?光是对父母、对亲人有悲心,这不叫大悲心,叫小悲心。父母亲友生病了马上送到医院,与自己关系好的人才去帮忙,这是一般人的做法,是贪心,而不是悲心。因为你的所为源于对亲友的贪执,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你贪执他们才有爱心,而不是出于无私的悲悯,所以不是大悲心。真正的大悲心,凡有生命的,天底下任何一个众生,见其在轮回中受如是苦,你都想救护,这样的心才称为大悲心。当相续中自然而然生起此心,说明大乘种性已经苏醒。而大乘种性苏醒,看见苦难众生会不由自主生悲心,任何一个众生,即使是自己的怨敌在受苦,你也只想施以救护,这就是具有大乘善根。

  按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说法,大乘善根分广大与甚深两方面。广大方面:大悲心极其强烈,看到众生受痛苦时自然流出眼泪,唯一只想给予救护。我看有些道友确实是这样,见到烈日下的小虫正在痛苦挣扎,即使再重要的事也放下来救护它。虽是暂时的救护,但大悲心已得以体现,也说明大乘种性的成熟。甚深方面:如《入中论》所说,听到般若法门时,眼泪直流、汗毛竖立……有很多相。

  如果见到可怜众生不生悲悯,听闻甚深空性也无丝毫感觉,而一讲武打或爱情故事时眼睛大大的,那可能成熟的是坏人种性。所以,是不是大乘所化,外相上看得出来。有些人问:我有没有出家缘分?有没有学佛成就的缘分?其实不用问别人,只要扪心自问:当听闻大乘空性法门,当见到众生受痛苦,当听到佛陀因地救度众生的感人故事时,有没有感觉?如果没有一点触动,说明你连大乘种性还未成熟。不要说修学密法,连修学显宗《金刚经》的因缘都未到。所以,有无缘分要看自己大悲种性是否成熟,空性智慧种性是否成熟。

  当然一般来讲,一旦我们真的想度化众生,那时候也算是学佛有份了。不过这种度化,不是简单地拔苦。前段时间媒体上有位著名的武打明星说:“我四十岁以前只为自己,白活了;四十岁以后我要搞慈善,为他众而活。”他的想法很好,但不知是否有大悲菩提心,因为真正的大悲菩提心要缘佛果,这个条件很重要。见到可怜众生,只是“好可怜、好可怜……离开痛苦多好”,这是一般的悲心,不是大悲心。所以我们为人拔苦与乐时要想到:暂时解决众生的苦还不够,一定要让他得佛果;为让他不再受任何苦,我一定要成佛予以拔济。

  不过有些人的修行只缘佛果,“我要成佛、我要成佛”,至于成佛的目的——利益众生这点却忽略了。只想往生极乐世界,一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问他为什么要往生?“因为到那边很快乐。”就像有些学生为什么读书?“为了当干部,当干部生活很快乐。”只是为自己,这种人生目标没有味道;而我们学佛人若只为自己,那也没有大乘佛法的味道。当然缘佛果的功德,如《释尊广传》所说,的确不可思议,但不想利益众生,大乘菩提心就不圆满。

  所以,我们要以悲心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生起真正菩提心。

  于是,像这样的所调化机又会开始产生以下的心念:虽然我要成办一切众生的利益,但如今我自己仍处于轮回的痛苦之中而不得解脱,甚至连出离轮回的方法都一无所知,又怎么能成办他众的利益呢?

  有人又想:我烦恼深重、业力深厚,不说度化众生,自己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对解脱毫无把握和信心,又怎么能成办无量众生的利益呢?

  这种能无勤成办无边一切众生之利的办法究竟是什么呢?

  但我们要想:我现在的状态不行,但有没有无勤的方法呢?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凡夫人利益众生有勤作,效果也有限;能在无勤作中自然利众,效果最好。那有没有这种方法呢?

  如果真有这样的办法,我一定全力以赴地去努力。

  看见众生可怜,又无力救护,此时要寻求真实利众的方法。比如有人见到贫困众生,他想:有没有发财的办法?等我有了钱,一定把他们一个一个安置在富贵位置。有些大老板最初就是这样发心的。

  如果能够生起这样的心念,则可以对其这样说道:“嗟!善男子,这种办法是绝对存在的。首先,就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以发心等等的次第现证一切种智[佛智或者遍智],然后将自己曾经走过的途径宣示于他众,这样一来,就可无需勤作劳顿而任运自在地成办无边众生的利益了。”

  一个人真想利益众生,也在寻求方法,此时可以告诉他:无勤利益无边众生的办法绝对有,就是从《现观庄严论》第一品的发心开始,之后教授、所缘、所为等次第修行,最终现证一切种智。获得佛果以后,再将因地经历的途径——发心、听受教言等宣示给有缘众生。通过这种方式,即可任运自成、无勤作地成办无量众生之利益。

  以前我们为自己而修行,为自己的目标活在世间,但现在我们要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就要先发心,之后经五道十地一切修行,最终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以二十七种事业无勤利益无边众生。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第一课

  1.《现观庄严论总义》有何特色?

  2.学习本论的目的是什么?

  3.三智与菩提心有何关联?请详细说明。

  4.请详细阐述“愿菩提心”的修法。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