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纪行之冈仁波钦——精神孤旋
阿里纪行之冈仁波钦——精神孤旋
西藏有很多神山圣湖,转神山、朝拜圣湖,是所有朝圣者毕生的追求,马年转冈仁波钦则更是朝圣者理想的夙愿。
冈仁波钦的藏语意为“雪山之王”,阿里人骄傲地称它为“雪山雄狮”。它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6638米,虽不是最高的山峰,却地位显赫,位为众山之首。其形酷似金字塔,四壁对称,由南而望,可以一睹山体上从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格的著名标志。即便是在200多公里以外,晴天依然可见冈仁波钦的雄姿,仍依稀可见山体上那象征着精神力量、昭示着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与护佑的佛教万字格。
冈仁波钦被西藏原始宗教本教、藏传佛教、那教、印度教一致认定为世界中心,是众神聚会的香巴拉。西藏的原始宗教本教认为它是“九重万字山”,山内居住着本教的360位神灵;而佛教称其为著名的须弥山。“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在冈仁波钦腹中筑有金壁辉煌的宫殿和法轮常转的经堂,据说佛祖释迦牟尼曾在此为各方燕萨讲经说法;那教把它视为最高之山“阿什塔婆达”,坚信他们的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就是在这里获得了解脱;印度教则把冈仁波钦看作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即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毁灭之神湿婆的天堂。
冈仁波钦和围绕它的那57公里转山道上,随处都有众神灵和普通朝圣者留下的圣迹以及由此在朝圣者中间流传的许多神话传说:这些传说不仅叙说了神灵的故事,也描述了历史上的真人甚至普通朝圣者的故事:传说西藏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米位日巴曾经在冈仁波钦的直热布洞内闭关修行,并在冈仁波钦山上与本教高僧那如本穷接连斗法,在决定胜负的那一天,那如本穷起早骑鼓飞往比赛终点冈仁波钦山顶,而米拉日巴却乘着太阳射出的第一道光率先到达,那如本穷一惊,坐骑滚落到山脚。冈仁波钦南面的那条冰沟就是当年那如本穷的坐骑滚落时留下的痕迹,而半山腰处的凹陷部分则是米拉日巴和那如本穷斗法所致。还传说一位背着孩子朝圣的女子路过转山道中的一池湖水时蹲在池边低头饮水,孩子不幸从后背滑落湖中,为超度孩子,也为了洗刷自己的罪孽,她围着冈仁波钦转山13圈,最后在道边歇息时化仙而去,她走后,支撑她臂膀的那块石头上留下了一道无整清晰的臂印。
除此而外,人们敬仰冈仁波钦还因为它是生命之源的发祥地。在阿里境内有四条河流,除孔雀河外,其他三条河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都源自冈底斯山,流向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最终汇入印度洋,所以信仰者们更加相信,冈仁波钦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神。
因佛祖生肖属马,据说每逢马年,十方菩萨、各路神灵都会云集于冈仁波钦,在这年,无论是本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还是那教徒,只要可能,他们都会到冈仁波钦朝圣转山。藏族民间传说,马年象征着冈仁波钦与其妻玛旁雍措圣湖融为一体,此年转山将会获得更多的好运。转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转13圈,可增加12倍的功德。
事实上,冈仁波钦的壮美只能远望不可近瞧,走近冈仁波钦,才会突然发现它并不美,每一山、每一坡、每一峡谷都很普通,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满眼见到的是没有绿色的荒漠和盖地的乱石,唯有潺潺流淌的泉水、雪水、溪水、河流水能让你感受到生命的气息。朝圣者们来这里不为赏山,只为转山,转一圈57公里,佛教徒顺时针转,本教徒逆时针转,转山的有70岁老人,也有10岁的孩童,有男人也有女人,有僧人尼姑也有在家修行者,人们彼此并不交流,只是怀揣着夙愿独自匆匆地转。
作为一个考察者,当我也像普通的转山的朝圣者一样历尽艰辛,以透支生命的代价走过海拔5300米的乱石大坂、翻过海拔5760米的卓玛拉山、转完全程57公里山路时,我才突然体悟到,对每一个转山人而言这是一次非常到位的精神孤旋,转山环境的残酷使人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自己过去的超越。可以说冈仁波钦是精神孤旋的中心,它让我萌生了一种仿佛回家的悲喜之情,对这贫瘠的荒漠产生了持续的感动。
冈仁波钦何以能够持续不断地吸引那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探险者?难道是环境的恶劣、气候的残酷、历程的艰辛在一个人身上聚合的穿透力,足以打动内心深处久睡不醒的本真?足以在迷惘中找回清醒的自己?足以从步履艰中启动再坚持一下的毅力?也足以让一个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我终于寻到了答案:冈仁波钦的魅力就在这里,假使转山可以获得功德的话,其义应在其间。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