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小僧人:穿着袈裟去上学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伍晓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小僧人:穿着袈裟去上学

  文:伍晓阳 来源:新华网

  天刚蒙蒙亮,云南西双版纳曼春满佛寺的小僧人岩光罕诵完了一个小时佛经,背上书包和同伴一起走向村里的学校。法师站在寺院门口,注视着穿着黄色袈裟的小小身影在缭绕晨雾中渐行渐远。

  这里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园,一个保留着原生态傣家风情的旅游景区。今年10岁的岩光罕出生在傣族园的曼春满寨,按照傣家传统,他在去年自愿到寨子里的寺院出家做了小僧人。

  “他自己愿意去,我们就送他去了。”岩光罕的母亲咪么欢对记者说,在傣家人的传统里,男孩长大到10岁左右应该去寺院里出家,学习傣文和佛教经典,接受傣族传统文化和佛教教规教义的教育。

  “傣族文化记录在贝叶经上,而贝叶经主要保存在寺庙中。”曼春满佛寺的法师都温叫告诉记者,贝叶经不仅记载着佛教经文,还包含傣族社会历史、天文历法、傣医傣药和文学艺术等诸多内容,被人们称为“傣族的百科全书”。

  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傣族信仰南传佛教,在傣族居住地区,基本村村寨寨都有佛寺和佛塔,佛教已经融入了傣族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温叫说:“要想了解我们傣族的传统文化,要到寺庙学习。”

  岩光罕出家以后,离开了父母身边,进入寺院学习和生活。从周一到周五,他每天5时半就起床,诵读一个小时佛经后,去学校上学;放学回到寺院,晚饭以后也要诵读一个小时佛经。周末也在寺院里学习傣文和佛经。

  “佛寺离家很近,每周可以回一两次家,但是晚上不能在家里住。”岩光罕说,僧人尚必须住在寺院里,除了饮食由寺院请人来做,其他生活起居都要自己照料,包括洗衣服和打扫卫生等。

  在傣族园曼春满佛寺,与岩光罕年龄相仿的小僧人有10多名,都是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小学毕业以后,这些小僧人将转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的勐泐大佛寺,接受初中阶段教育,同时继续学习傣文和佛经。

  “与其他同龄人相比,和尚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西双版纳州民宗局副局长岩勐告诉记者,西双版纳有僧人中小学生4000多名,他们要同时接受民族传统教育和现代国民教育,学习任务差不多是其他学生的两倍。

  “如果不接受现代国民教育,我们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将来就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不保持民族传统教育,本民族的文化就难以传承下去。”岩勐对记者说,让孩子们同时接受两种教育,是一种比较妥当的折中办法,但是孩子们也因此承受了很多的学习压力。

  与大人们的担忧相反,岩光罕并不觉得自己压力很重。他说:“在寺庙和学校,我们养成了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按照寺院的规定,入寺学习修行4年以后可以还俗,但他想在寺院学习修行的时间更长一些。

  “傣家人重视保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傣族园民族事务部的岩香介绍说,傣族园虽然开发成了景区,但佛寺和民居等仍然尽可能地保持傣族风情原貌,民族歌舞表演和天天泼水节等活动向游客展示了傣家文化,此外还开辟了傣族风味美食体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实现了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

  都温叫乐观地对记者说:“愿意来寺庙学习修行的小孩每年都有。有人来学,我们的民族文化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