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慈悲心的培养
浅述慈悲心的培养
◎克观
甚么是慈悲心?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慈是众善的根本;悲是感众生之苦而怜悯、拔除,是以众生苦为自己苦的同体大悲,广大无尽的无盖大悲。二者合称即是慈悲,依此而发的心,就是慈悲心。
佛教创立于两千多年前,佛陀在降生之初就发起“三界皆苦,吾当安之”的大悲之愿,并于得道后实践著「此生利益一切人天”的初衷。佛陀的这一誓愿,正是说明了他体察世间疾苦而关怀众生、利乐有情的大慈大悲精神。
大乘佛教认为人人佛性本具,那么更是人人自有慈悲心,真正体解大道的人谁不想生起慈悲心而救度众生?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这个慈悲心是难以生起的。慈悲心不得起,即使勤奋苦修也仅是自了而成声闻,或破自惑而为缘觉,不能证得寂静涅槃。《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所以修菩萨行,发菩提心的大乘学人,应该以生起慈悲心为第一要务。欧阳竟无在《支那内学院院训释》.〈释悲〉中告诉学人用十种方法生起慈悲心:“(1)多闻,(2)清净,(3)不离众生,(4)发愿布种,(5)修慈滋润,(6)多作功德,(7)观众生苦,(8)观众生倒惑,(9)取相作观,(10)习以成性。”并言:“茍能如是十种方便殷重不已,悲念不生,如来世尊则为妄语。”借鉴大德的开示,结合现实社会,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慈悲心: 一、识苦。从慈悲的名相解释上已经可以看到,要生起慈悲心就应该体悟到自身以及众生的苦。不能认识到苦,就无法因苦而悲,不知道众生的苦,就不懂得给予慈。娑婆世界苦难甚剧,种种疾苦不可盛举。而有情众生无明所缚,见一切法为有,执一切事物为我。迷惑于我、法二执之中,颠倒真实,不能明了。众生沉迷于此苦海中,修行人应该洞察此等众苦而脱离之。
体察到了世间的苦难,才有离苦的心。在大乘佛教讲,仅仅自己离苦是不够的,这样的人也不能生起慈悲心。《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印顺法师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中告诉人们,应该发扬菩萨的精神,既要自我离苦,还要发广大心度众生。同时他提出了“无我”与“慈”的相互结合,并强调了两者要平等、相应,这也是佛教慈悲之“大”的精神体现。
二、慈悲由智慧而生,智慧因慈悲而起,慈悲和智慧是相应平等的。通过多闻广修的次第行持,方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苦,自己识苦进而识众生疾苦。因为有苦而不愿再受此苦,也不愿意众生受苦,慈悲心由此而生。佛教强调“多闻广修”,多闻是为了得到佛法的智慧,没有智慧不知道苦是甚么,怎能生起慈悲,更谈不上救度众生了。况且,不修佛法的人,他们所谓的悲心,不过是为世俗的附庸,不过是个人妄念情识的判断,以前总说“妇人之仁”,不是歧视女性,而是一种方便的比喻,为的是说那种不获多闻,没有智慧的盲目“慈悲”,所以有“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的俗语,这不是佛法里真正的慈悲心。大家常说悲智等运,既要有慈悲心,又要具有佛法的智慧。
三、慈悲心缘众生而生起。悲是能缘,众生苦惑是所缘。观苦为众生之苦,观情识为众生之情。《大庄严论》云‥“菩萨大悲,略以十种众生而为境界”。《菩萨藏经》说‥“菩萨大悲,略以十六众生而为所缘。”菩萨所悲闵者为我等众生,所以说慈悲心所生起必然依于众生。
如果不知道有众生,则慈悲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生起来的。当我们能够见到见众生的苦痛时,这个时候便发起了慈悲心,因为你尚且能够知道苦,所以就具有此慈悲的心。那些不能闻众生苦的人,又如四大王众天或三十三天中的天人,难感苦受,沉迷游戏之乐,而失正念,福报受尽难免自天界堕落。佛告诉我们这类人是不能究竟解脱的。
四、慈悲心依清净而生。众人在这个杂染的娑婆世间中,受无始以来的染污习气熏习,如久在尘境,常见黑暗。如此的环境下人们而难以有一个清净的心,也就不能生起慈悲心。《大智度论》卷七十三列举三种清净:(1)心清净,修学般若不起染心、嗔心等。(2)身清净,心既清净常得化生,故身清净。(3)相清净,得具足相好庄严身。修学人以此清净身心方能生起慈悲心。
五、以愿行而起慈悲心。既入佛门,应发广大之愿,行菩萨之行。以广大之心,愿众生一同离苦得乐,依此愿而行,即生慈悲心。《华严经》〈净行品〉说‥“百四十一,当愿众生,愿在发心前”。发愿之后还必当实践,佛教的最终体证都落在实践上。《璎珞本业》‥“有二十四,当愿众生,愿在发心后。佛前佛后皆普贤行,而皆行愿,愿此众生,愿此众生大悲无已,尽未来际”。愿行具足,自能生慈悲心。
以上五点大概?述了培养慈悲心的方法。慈悲心是大乘学人修行的基础,我们都知道发菩提心是行菩萨道乃至成佛的基础,而慈悲心又是菩提心的基础。《华严经》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足见慈悲心的重要作用。无论我们放生、布施、持戒等等,都应该建立在慈悲心的基础上,否则难以获得真实的佛法。
《涅槃经》云“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慈悲道场忏法》中说“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兄弟,同归道场,为真知识,慈悲之亲,重于血肉,世世相随,虽死不离。”慈悲心是我们的根本心,慈悲法是我们的度己救世的方法。当知,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不单是对人类社会,更广义的遍及于一切有情生命,乃至山川草木。如果这个世界人人都能够以慈悲心行于实践中,那么人类之间的杀戮、纷争必将消逝。人类所处的世界、生存的环境必将美好,因此,愿我们都能够从慈悲心的培养开始,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净土世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