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我执”灭“三毒”
破“我执”灭“三毒”
◎周博汶
学佛修行就是以佛陀教诲作为培养个人处世态度、思想取向和价值观的根本。修行的方向是以“戒定慧”去灭由我执而起的“贪瞋痴”。最终就是使众生不再沉溺六道轮回的痴欲颠倒世界里。透过戒律,修行者能在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活动中时刻意识到断除烦恼的目标。当贡高我慢、狂妄任性的情绪被受控制时,思维就不会受欢喜悲伤操纵。有了清晰思维便能知道因果关系。明白因缘和合心理,就能消除由我执而起的烦恼。因此,“定”就犹如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有了智慧,尘世的枷锁便有开解的机会。这么,达彼岸之日虽不中,亦不远矣!简略而言,修行就是以“戒定慧”金三角去破“贪瞋痴”铁三角。
那么,烦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从佛学角度,烦恼是由贪欲、怨恨和痴迷而生。这些顽固能量都是由施动者——“我”释放的。向“我”的构成,是有赖观感领域所接收的剌激和投射的形象而描绘出来的。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肤所感和识所意的讯息会直接反映感觉官能的现实状况。鉴于我们身处的空间是由万千不同的“我”错综复杂互相接触碰撞而成的画面。即使处于同一环境,难免有各执不同观点见解的现象。
可是,所谓对现实的观点祇是我们以感觉官能有限度地揣测现实之结论。感觉是对外来境象的直接反应。这单纯的力量反弹缺乏承认维系事物背后的连锁关系网。因为共生而存的关系,事物组合与组合之间都是直接或间接相连一起。亦因因缘聚合而成实况,事物都是没有单独个别成立之条件。而官感演绎祇是缘生拼图空间里共生结构的一环。我们的官感身躯也是由千丝万缕的因缘及五蕴和合而生的变化体。尽管我们熟悉的自己看似十分真实,但它又何尝不是一个应环境因素变异而产生改变的因缘合成体——既无常,亦无实相。
因此,当“我”透过官感感应外来事物就犹如两杯白开水混成一起。是分不开哪些分子是来自杯甲的水;哪些微粒是属于杯乙的水。剩下的是一个混合状态。两者都是缘生,所以无自性。没有自性,亦即没有永恒不变的定律。不能抵御改变,亦即无常。如是无常,世间事物就不能以“我观”为对立实在中心去批判现实的究竟。
放开我观就能把由“我”和“非我”显生的相对二端分解。分解我执等同熄灭由喜恶、错对、是非,好坏等二边执着而涌现的贪欲,愤怨和痴迷。要不然,牢牢的停留在我执层面犹如“盲人摸象”——祇会放大手执的一角,而抹杀了隐藏的承托环境。
那么,既然一切是缘生,一切也是无自性,亦即性空也。为何还要依从戒律伦理这些实在文字演绎去传达现实之意?在龙树菩萨所撰写的《中论》指出性空者是事物条件均依靠其它条件而成就的。由此引伸出条件是互动,故无单一存在性。此即称为“空”,而非无也(参考中论十三品句三)。
把性空扩张至戒律伦理范围,亦能说明了法律也是以互生背景而成立个中义意。假若没有歪念劣根性,就没有法理的正念观。因此可见,法本身也是没有自性。而法的性空正好与佛陀教导的因果无常义理相呼应。
学佛修行是以佛理看破世间表面意思。以玄妙的佛法、圆汇贯通的佛理去理解戒定慧和缘起性空义,灭除我执之道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