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赵州古佛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秦孟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赵州古佛

  ◎秦孟潇

  赵州古佛

  不少人都知道有位“赵州古佛”,他就是从稔禅师。因为他曾在河北赵州的观音院做了多年的方丈,于是在习惯上称他为赵州。从小出家,后来到安徽池州拜南泉为师。

  当他初见南泉禅师时,南泉正仰卧在床上休息,看到这个远道而来的小伙子,便问:“你从哪里来?”

  赵州回答:“我从瑞相院来。”

  南泉禅师又问:“你可曾看到瑞相么?”

  赵州回答:“我没有看到任何瑞相,祇看到躺着的如来。”

  南泉听了这话,大为惊奇,便坐起来问:“你是否有师傅教导呢?”赵州回答说有。

  南泉好奇地问:“是谁?”

  赵州不答,祇是向南泉行礼说:“深冬,天气寒冷,望师傅保重法体。”

  这就是说赵州已选了南泉为师,当然南泉也很高兴的意外收了这位不凡的弟子,南泉对他非常推许,并立刻带他到禅堂内室。

  当赵州问南泉“甚么是道”时,南泉却回答:“平常心是道!”

  赵州再问:“有任何方法可以达到它吗?”

  南泉便说:“当你一有﹃要达到﹄这个念头,便有所偏差了。”

  赵州又问:“如果封闭一切意念的话,我们又如何能见道呢?”这是未入禅门的人,或者未能真正懂得“禅”的人,都会提出同一疑问,是相当普遍的观念。

  道行高深的南泉禅师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说:“这个﹃道’是不在于﹃知﹄和﹃不知’的;知是妄觉,不知是麻木。如果你真能毫无疑惑的证得大道,就同太空那样的虚豁开阔,毫无间隔,又岂可受外在的是非观念约束呢?”

  所谓“知”,它是有限的。今天的知,可能被明天的知所否定,它不是彻底的,所以说它是“妄觉”。在禅师们常用的一句口头禅:“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起心动念,要打掉念头,统统灭除,因为这些“念头”皆属妄念,妄念有分别性,一有分别,犹如大海波浪起伏,忽高忽低,刹那生,刹那灭,了无尽期——烦恼根源。参禅的人,首先要制伏“妄念”,祇有妄念消除,海水平静,无风无浪,显现“真如”(佛性)到达这一阶段,“许汝法身活”!大彻大悟,犹如进入太空那样的虚豁开阔,毫无间隔,这一境界,岂是意念上的“知”所能达到?脱离知的妄觉,即可实证如来境界——成佛。

  赵州体会这层道理,瞬即大悟,于是正式受戒为和尚了。

  禅师斩猫

  和尚亲自拿刀斩猫,似乎破了根本大戒!但出于禅师的作法,却有另一番意义,岂不怪哉?

  这段“公案”起因是由于禅堂几个和尚在争夺一只猫。

  南泉禅师抓起了这只猫,对众僧人说道:“你们说对了,这只猫就得救,否则,我就斩掉它!”

  众僧人默默无语,于是南泉便把那只猫斩成两截。这时赵州刚由外面回来,南泉把前面的话对赵州再说一遍。赵州并不回答,祇是把鞋子脱下放在头上,走了出去。

  南泉便说:“假如当时你在场的话,便会救了猫儿的命。”

  为甚么南泉对这只猫如此残酷无情?他用刀把猫斩成两截究竟有何作用?而赵州把鞋放在头上走出去是甚么意思?为甚么南泉能解救猫儿的命?

  一般人难于理解此事。“禅”,超乎意识观念,不是语言所能解释的。但禅虽然超乎意识,却也超乎无意识,若从这两位禅师行为中,仍然可以看出其心理及精神动机的。假如南泉的作法是令人震惊的——那就是要震断和尚们对于那只猫的执着,一个真正的和尚必须一刀斩断尘世界。至于赵州把鞋放在头上走出去,别人不知用意;它却提醒那些和尚们,尘世的一切是非价值等,都必须颠倒过来:这就是禅的世界。

  古潭寒泉

  前面我们曾提到“赵州古佛”一语,这句话是南方最著名的雪峰禅师所说的。

  据说,有一次某僧人来拜访赵州,提出雪峰和弟子的一段对话。

  弟子问:“如何是古潭寒泉?”

  雪峰答:“即使你瞪目而视,也看不到底。”

  弟子再问:“饮水的人怎么办呢?”

  雪峰答:“他不用嘴饮!”

  赵州听了这段话后,便故意幽默的说:“既然他不用嘴饮,也许用鼻饮吧?”

  那位来访的僧人又问:“那么,你说如何是古潭寒泉呢?”

  赵州回答:“味道很苦。”

  那位僧人再问:“那么,饮的人怎 么办呢?”赵州回答说:“去死!”

  后来雪峰听到这段对话,大为赞美说:“真是古佛!”所谓“赵州古佛”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这里所指的“古潭寒泉”,其实就是“道”。“味道很苦”的意思,是说你要求道,便必须经过严格的自律,达到忘物忘己的地步。唯有吃得苦中苦,才能做得人上人。

  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赵州的乐观和活力,智慧不凡。

  画饼充饥

  香严禅师是高僧百丈门下的弟子,那时他虽然才气焕发,思辩敏捷,博通经典,但始终未悟禅道。百丈死后,他便追随百丈的大弟子沩山。

  沩山对他说:“你在先师百丈处,听说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因为你聪明伶俐,智解便捷。但生死事大,请你告诉我在父母未生前,你是怎样的?”

  这话问得香严茫然不知所对。回到了房内,便把平时所看过的书翻出来,要寻一句来对答,但总是找不到一句适切的话。因而感慨地说:“昼饼究竟不能充饥啊!”

  此后,他曾屡次要求沩山替他说破这个秘密,可是每次沩山都说:“如果我现在替你解说,将来你一定会骂我。不论如何,我所说的祇是我的,跟你又有甚么关系呢?”

  香严非常失望,便把所有的书都烧了说:“这一辈子我不再学佛法了,还不如做一个到处去化缘乞食的和尚罢!”

  有一天,他偶然的抛一块瓦砾,击中了竹子,发出清脆的一声,这一声突然把他带入了悟境。他由衷地从内心发出声来,说:“师傅啊,如果当时你为我说破了这个秘密,哪有今天的顿悟呢?”

  世间上不知有多少可造的天才被埋没了,就是由于老师解说得太多。

  “悟境”必须来于自己的经验。

  五个阶段

  在习禅方面,要注重方法。洞山禅师曾提出五个阶段,叫做:向、奉、功、共功、功功。显然这是指导习禅弟子精神修练的一个方位蓝图。

  向:禅师必须非常仁慈,他的行为和智慧才能受弟子的爱戴,也才能实现他的理想。

  洞山曾作偈说:

  圣主由来法帝尧,

  却人以礼曲龙腰。

  有时闹市头边过,

  到处文明贺圣朝。

  在政治上,可谓最高的成就了。但在精神的层次上,这还祇是一个开始。

  奉:习禅的人,必须全心全意的集中于禅思,并接受严厉的训练。以前的热情祇是浮光掠影,现在却炬火内燃,渐达炉火纯青之境。

  洞山曾作偈说:

  洗净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

  这首偈子需要略为注解。在第一句中,可以看出这位弟子已开始毕生的探索,洗尽粉饰,究竟为了谁呢?在第二句中,说明不是禅师逼他这样做,而是一种奇妙的声音催他回去。但和尚是出家人,杜鹃的啼声,不是要他返回俗家,究竟往哪里去?是要他回内心的家。

  最后两句是说,经验丰富的老师将会告诉弟子们,在回家的途中,不是孤独的一人,而是有很多志同道合的行伴哩。功:这一阶段是宁静的、快乐的。宁静是由自己努力得来的,而快乐却是意外的收获。

  洞山禅师曾有偈说:

  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磷。

  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这风景是多么美丽,多么安静啊!以上第二句所谓“玉象”,是象征“道”。现在,求道的人已进入了完全被动的途径,任“道”带着他去。所谓“倒骑”是说像赤子般真诚的信托母亲,这完全是一种被动的精神,这样才是“无为而不为”。

  共功:前面的阶段是枯木开花,是高隐千峰外,而这一阶段却是清泉流满了三界。

  正如洞山的偈子:

  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清。

  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

  在这首偈子中,显示出“佛”和“众生”没有甚么大差别;甚么“山高水深”,亦毋须过问它们的存在,由于你已泯灭了分别意识,你便会像鹧鸪一样“啼处百花新。”

  功功:在第三个阶段中,你是单独的“功”;在第四个阶段中-,你是与万物“共功”。

  在这里,可以看出洞山是怎样一位敏捷、老练的导师了!他反覆强调精神生活的五个阶段,是一种方便说法。■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