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临终关怀,一个你我都无法回避的温情话题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乐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何有尊严地死去”:这可是件天大的事儿现代社会不仅要让每一个人活得有尊严,更要使其从容地走向人生终点

  临终关怀,一个你我都无法回避的温情话题

  “社会呵护”是这个特殊产业成长的温床

  撰文/记者 刘乐平

  题图摄影、视频制作/记者许卓恒

  吧主有话说

  著名的精神医学与死亡学家伊莉莎白·罗斯在她的《死亡与临终》中说:“一件最后重要的事是,今天的死亡过程在许多方面都是更为可怕和令人厌恶的,就是说,更加孤独,机械化及非人化……死亡的过程变成孤立而缺乏人情味,绝症患者被迫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运出,匆匆忙忙送到医院。”

  正因为如此,应运而生的“临终关怀医院”自出现以来一直广受关注。最早是在1967年,桑德斯博士在英国创办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院。在中国,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是最早以临终关怀为内容的老年人护养机构,已经有22年的历史。

  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国内临终关怀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人甚至不知临终关怀为何物,或者“闻之色变”。虽然一部分医院以及养老院也有临终关怀服务,但由于硬件设施、具体制度等原因,以及居民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临终关怀事业正面临一道道“坎”。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临终关怀”?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怎样的呵护?本期《财经三人吧》我们邀请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骆宏博士,浙江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杭州师范大学政经学院秦均平教授和我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我愿做那坨牛粪”

  “守护天使·临终关怀”志愿者说——

  “我愿做那坨牛粪”

  在美国,有一则用来测试心理咨询师的经典题目:

  有一天,一只小鸟在树上快乐的唱着歌,突然来了一阵急风,把小鸟吹落到地上。小鸟的腿受伤了,在地上一动不能动。然而天公不作美,就在这时天上又下起了雪,小鸟又疼又冷。雪越下越大,眼看就要把小鸟埋在雪里了。

  就在小鸟绝望地等待死亡到来的时候,一头牛经过,拉了一坨牛粪在小鸟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好温暖,从未有过的温暖。不久小鸟又开始唱起歌来,狐狸听到歌声后,寻着歌声发现了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了。

  问题是这坨牛粪对于小鸟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答案有三个:A好事;B坏事;C不好不坏。不管你是不是心理咨询师,试着以一颗平常心去思考,你会选择哪个答案?“即使没有牛粪,小鸟也会死去。虽然有了牛粪小鸟也是一死,但是小鸟是快乐的唱着歌温暖的死去,而不是在寒冷中僵硬着死去。”这是“守护天使·临终关怀”志愿者的答案。

  “临终关怀其实就像这坨小鸟身上的牛粪,志愿者要陪伴临终患者温暖地离开人世。临终关怀是项伟大的工作,志愿者要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到满足和自信。” 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志愿者们这样定义所从事的工作。(据资料整理)

  观点碰碰车

  意义:“临终关怀体现对人的尊严的追求”

  吧主:每个人家里都有老弱病人,临终关怀是一件涉及甚广的事,虽然在港澳地区,已经普遍开展,但在内地,却还是一片空白。许多人对“临终关怀”这一概念相当陌生,请两位专家做个简单介绍。

  骆宏:临终关怀的对象是那些濒临死亡的人,即通常诊断生命只有6个月或不足6个月的病人,目的是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来改善个人余寿的质量。病人的尊严是一个最为关心的问题。临终关怀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病人家属也纳入关怀的范畴,强调他们情感的、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精神的需要。这里面一个最大的突破就是,医学从仅关注人的生物学指标,到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品质以及心理状况,甚至社会系统。这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另外,临终关怀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它有自己的体系,可能是最近一二十年建立的。但是“临终”关怀这个事情一直在做。

  秦均平:人临终之际,身心蒙受剧苦,最需要关怀照顾。临终关怀能做的有二件事,一是生存的关怀,让人能够体面地活下去;二是生活的关怀,能享受正常人的情感、社会关系、基本的尊严等。中国有句老话,叫“父母在不远游”,其实说的就是“临终关怀”这回事。比如佛教,其实有久远的临终关怀传统,长期以来自觉进行临终关怀工作,形成了甚为丰富的临终关怀操作体系。

  市场:“临终关怀存在着大量实际的需要”

  吧主:早在1992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就说过,卫生部准备将临终关怀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列入事业发展规划,促使其健康发展。2004年,国内有的地区医院评审标准中新增了临终关怀的内容,从政策导向上予以重视。

  骆宏:未来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会是世界第一,老年人口的比重也会是世界第一。高龄重病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更是未来养老问题中的难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在各国是相通的,不仅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同样有对临终关怀的需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大量涌现,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数据显示,99%的香港人在医院离世。这正说明临终关怀的存在价值。

  秦均平: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终关怀已逐渐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临终关怀这一服务的市场需求很大,今后这一需求还会变得更大。在美国,临终关怀包含在多数私营卫生保险计划、联邦政府的老年医疗保险计划以及多数国家贫困者卫生援助计划之中。许多临终关怀也接受慈善和志愿形式的捐助和社区支持。

  尴尬:“临终关怀是对传统养老观念的颠覆?”

  吧主:按照中国的传统,养儿就是为了防老。不少年轻人不了解这个行业,觉得把老人送进来“很别扭”,是不孝顺的体现,如何看待这种传统观念?

  骆宏:临终关怀医院出现已有十多年。在头几年,老百姓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医院。尽管存在着大量实际的需要,但家庭养老的漫长历史使中国人对家庭有着特别的渴望,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中国老人而言,进养老院、临终医院,那几乎等同于被儿女和社会抛弃。一些落后的传统观念也制约着临终关怀产业的发展。直到现在,“临终关怀”这4个字还是很遭忌讳。

  秦均平:临终关怀的缺失,另一种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死亡的避忌。而濒危病人需要多方面的服务,临终关怀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使照料工作社会化,实质上是将家庭责任转由社会来承担。这就需要社会观念上有一个转变,不要只是狭隘地认为把家庭的责任转化为社会就是子女的不孝,这不利于临终关怀服务的普及。

  发展:“谁能担得起这样的大任?”

  吧主:让更多的临终病人享受到人性化的服务,让每个人在离开这个喧嚣的世界时更加从容、无畏、有尊严,社会各界能做些什么?

  骆宏:由于护理资源不足,直接导致了临终关怀的空白。大部分情况下,病人临终前,医护人员都忙于抢救,很少能进行一对一的临终关怀。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建立一个机构,并依托在有条件的医院设立临终关怀病房或开展家庭服务。也可以效仿香港等地的做法,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障范畴,国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才能让更多的临终病人感受到人间的最后温暖。这一行业目前还缺乏整体的社会支持,游离在医学的边缘,这也不利于行业发展。另外,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提供专业的服务。

  秦均平:中国社会对社会化养老准备尚不足,这个行业有很多东西还远没有弄清楚。比如,如何照顾老人,让他们能够接受,进而享受在养老院、临终医院的日子。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资,相关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的优惠,并制定相应的规则,对其进行规范引导,扶持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这个行业才能运作得更加规范。行业自身也应该有一个规范,比如提供的临终关怀服务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收费模式是怎样的。最后,政府还应该发挥监督作用,社会公益组织也应该起作用。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