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漫记
云冈漫记
谢庆荣 于振华
秋日晴朗的一天,我们有机会漫游了山西大同市西郊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多少年来,便以它那宏伟的规模,高超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国内外。
从山西省大同市乘郊区公共汽车,西行三十二华里,便到了武周山下的云冈古窟。石窟坐北朝南,依山开凿,从远处望去,在一片被切开石山的断壁上,密布着一个个不规则的石孔,东西绵延约二华里。十里河(武周河)从窟前蜿蜒流过。石窟背山面水,气势十分壮观。
云冈石窟修建的年限,除昙曜五窟外,产要的洞窟,大部完成于北魏南迁洛阳之前,自公元四六零年至公元四九四年,历时四十余年。据说,在开凿石窟时,工人每天要食用一万五千斗盐和五斗辣椒,又说云冈当时有千窟十万个佛像。传说虽未可全信,却由此可想见当时规模之巨。
在云冈文物管理所杨萍君引导下,我们巡游了这伟大的艺术之宫。
进云冈佛寺大门,迎面便是五、六、七窟外檐外檐四层高的木构大楼,大楼的梁均已粉刷一新,特别是那黄绿琉璃瓦的屋顶,在蓝天的映衬下,颇为壮观。走进第五窟(此窟也叫大佛洞),窟顶是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洞中间是一坐佛巨像。窟的四壁雕满佛龛和各种造像,其中以南壁天窗两侧浮雕的小佛像最为精彩。洞门左侧,雕一菩提树,树下雕有二佛对坐像,二佛似正在思索着什么,神态很逼真。从艺术上讲,第五、六两窟达到了云冈造像技艺的最高峰。
六窟处在石佛古寺的正中,窟前室正门上,有清康熙题的“庄严法相”的横匾,相传是康熙巡游内蒙路过大同时所题的。此窟近似正方形,窟中央雕一直达窟顶的两层方塔。此塔高十五米,塔方圆面积六十二平方米。方塔的二层,每面各雕一立佛,方塔四角各雕一九层出檐民族形式的塔柱,雕刻十分精巧、细腻,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的匠心。正面塔座下一个雕一立佛,另一个雕一大象,这里,显然吸收了印度佛教艺术的一些精华。在窟的东、南、西的壁上及方塔柱的各面,雕刻有释迦牟尼自诞生到成佛的故事的“连环现”,“佛的诞生”、“父子问答”、“山中求道”等二十余幅。这些故事现的雕刻,人物的神态自然,形象十分逼真。窟的四壁还雕有菩萨、化佛、飞天及殿堂楼阁等。窟的入口,有一浮雕,画面描绘出释迦牟尼出家时,和他爱马依依异别的感情,也十分生动感人。我们深深被窟中生动多彩的现面所感染。伴随着古代艺术家们的生花妙笔,我们似漫游在神话般的世界中。
在第八窟,窟门东侧雕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湿婆天像,两侧刻有五头六臂乘金翅纽天像,姿态丰满自然,充分表现了中印艺术的融合。第九窟一各释迦洞,最惹人注目睥是窟顶上成群的飞仙。飞仙那盘翔飞舞的神姿,给人一种快乐和奔放的感觉;飞仙的长裙飘逸,裙缘微起,又给人以自然、潇洒的感觉。最吸引人的是北壁拱门上的伎乐天,众仙女有吹着排萧,有的击鼓,有的弹奏着琵琶,姿态逼真,神情潇洒。在此窟中,我们对着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乐器,人们漫游其中,似处在神奇的音乐世界里,耳旁仿佛回响着优美动力人的洞箫笙歌。
还值得重一提的是二十窟,这是昙曜和尚最初开凿的五窟之一。窟中刻的释牟尼坐像,高达十三点七米,佛像唇薄鼻高,脸部丰满,两肩宽厚,看起来,十分雄伟壮丽。由于窟顶溃塌了,佛像完全处在露天,也正因如此,反而倒越发显露出他的雄姿。这便是中外游人最注意的露天大佛。露天大佛的照片曾风行于国内外各地,一般都认为他是云冈佛群的代表。
此外,如第一、二窟的塔柱,第三窟北壁的三壁佛像,第十五窟数以万计的小佛像群,其中壁的几个小佛像,高仅有二厘米,第二十一窟的千体佛等,也都独具风格,各具特点,真是不胜枚举,美不胜收!来漫游云冈的人们,不但丰富了知识和艺术的感觉,也更增加了对祖国的热爱。
为了便利游人,早在九年前,政府就开辟了通达云冈的公共汽车专用线。现在,在白天,每隔半小时,就有一辆公共汽车从大同市内开往云冈。据统计,云冈每年要接待十余万游人。游人中有工人、农民、干部、学生,还有远道来访的先进工作者和专家。另外,仅从一九五五年到现在的统计,来自五大洲四十个国家的外国客人也有一千余位。去冈,为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增进各国的友谊,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短短的十余年间,云冈变了,不但石窟本身焕发出夺目的光芒;它的周围,也变得不能相认了。在通往去冈的公路上,可以听到那雷鸣般的开山炮声;可以见到晋华宫、马良山、表磁窑、云冈等煤矿那高耸的竖井架。公路上,车水马龙,一扫过去的荒凉与静寂。路北的山梁上,新植的防护林带,已长到一米上下高了。小叶杨那青脆的嫩枝,在微风中飘摆着多彩的身姿,似向游人招手致意。
摘自: 选自《中国新闻》1961年9月15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