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隆兴寺与封建皇室资料汇编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8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秀婷 杜 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关键词】正定;隆兴寺;封建皇室;敕修;敕建

  【摘要】正定隆兴寺始建于隋代,自肇建以来直至清朝末叶,其修建、扩建及隆盛一直与封建皇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作者综合史籍及碑刻中的资料,对有关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并对原有资料中的误漏之处做了补充和匡正。

  位于正定城内的隆兴寺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于寺内修铸千手千眼观音铜像,盖大悲宝阁,并以此为主体大兴扩建,形成了一个南北纵深、规模宏大的宋代建筑群(图一),并由此声名远播,倍受历代皇室的重视。可以说,隆兴寺自肇建始至清朝末叶,一直与封建皇室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此,《正定县志》、《隆兴寺志》、《中国古代建筑——正定隆兴寺》等书籍虽均有记述,但大都不够完善,至今尚无一个这方面的完整资料。近日笔者经多方查阅史志、碑文,将有关方面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并对原有资料中的误漏之处作了补充和匡正。现将其公之于下,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隋

  开皇六年(586年)

  太师、上柱国、大威公(王杰)之嫡长子,使持节、左武卫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恒州诸军事、恒州刺史、鄂国公、金城王孝仙奉敕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等建造龙藏寺。开皇六年竣工,同年十二月五日立《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

  仁寿二年(602年)

  隋文帝为精心供养于北周龙潜时期得到的印度僧人进献的佛舍利,曾三次颁诏,在全国建舍利塔110多座。继仁寿元年之后,仁寿二年正月,文帝第二次下诏,分送舍利往全国50个州建塔安奉,统一于四月八日同时下石函。真定籍高僧灵达奉旨于恒州龙藏寺建塔安奉舍利。

  唐

  景龙元年(707年)

  中宗复位,诏令天下各州立道观、佛寺各一所,均以“中兴” 为额,同年改称“龙兴”。恒州龙藏寺改额龙兴寺。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开元二十六年,诏令天下各州郡立龙兴、开元二寺。翌年,令天下僧尼遇国祭日在龙兴寺行道散斋。今正定广惠寺华塔三层塔心室内东侧的白石佛像即为恒州龙兴寺上座僧金藏为此而敬造供养。

  宋

  开宝二年(969年)

  闰五月,太祖赵匡胤驻跸镇州(今正定),到城西大悲寺礼佛时,得知寺内原供四丈九尺的铜佛像被毁,并听信寺僧可俦欲将复兴之谶言,遂敕令于城内龙兴寺重铸大悲菩萨金身,盖大悲宝阁。

  开宝四年(971年)

  七月二十日,三千兵役聚于龙兴寺,开始修铸大悲菩萨铜像。宋太祖亲派军器库使刘审琼、卫州刺史兵马钤辖慕荣得业监修菩萨,通判军府事范德明监修阁像,宣铸钱监内差李延福、王延光修铸大悲菩萨;差八作司十将徐谦盖大悲阁,差当府教练使郭延福、雄胜指挥员寮王大将南能曹司郑、天场烧琉璃瓦匠人郑延勋等监修铸盖阁。

  开宝八年(975年)

  十一月,奉敕修铸的龙兴寺大悲菩萨像及大悲阁落成。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

  八月,琼法和尚奉旨来龙兴寺,专主佛阁,焚修勤恪,住持教化。经过7年苦心筹划,又将大悲阁“周之以廊宇,严之以闳”。

  端拱二年(989年)

  太宗恩准镇阳(今正定)地方官欲将龙兴寺铸大悲菩萨铜像及盖大悲宝阁事宜铭镂立石的奏请,命朝奉郎、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柱国田锡撰文,翰林待诏、将士郎、试少府监、主簿、御正院侯吴郢书丹并篆额。《重修铸镇州龙兴寺大悲像并阁碑铭并序碑》是皇家最早树碑记载铸造大悲铜像的碑刻。

  天圣九年(1031年)

  仁宗下诏,令天下各地于长宁节各藏太宗御书于寺观。真定龙兴寺大悲阁东配殿因藏太宗御书,故称御书楼。

  元祐八年(1093年)

  宣仁圣烈太皇太后崩,朝贵僧司举真定龙兴寺守千大师入内追荐。因赐紫衣,赐号通照大师。

  崇宁二年(1103年)

  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真定府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兼知成德军府事吕嘉问奏请御赐真定龙兴寺大悲阁为天宁观音阁得准,由尚书省下牒颁额。

  元

  蒙古宪宗四年(1254年)

  印度高僧、蒙古国师南无大士奉诏南下,亲临真定龙兴寺敬礼大悲菩萨圣像,寺僧请为本寺住持。南无大士出囊金全饰大悲菩萨像,修补经藏,并召集法会。

  蒙古宪宗五年(1255年)

  三月八日,宪宗之弟阿里不哥大王命使扎古见歹八赤海赍持令旨,悉除寺门贡赋,并赐白金,大作佛事三昼夜。

  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

  秋,阿里不哥大王复命赐白金重修观音大殿,金饰大悲菩萨像。

  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

  正月初一,蒙古国师、南无大士复至真定龙兴寺,阿里不哥大王令旨赐白金、敕印藏经。

  六月二十日,阿里不哥大王命使秃思吉歹,令丞相阔阔歹赐白金看转大藏经一会。

  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

  二月十三日,阿里不哥大王命塔合住赐白金,用庆新经,广集僧众,并作药师大道场三昼夜。

  蒙古至元元年(1264年)

  奉敕重修御书楼。

  大德九年(1305年)

  兴圣皇太后宏吉剌氏及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因中宫秉政,出居怀州,途中来真定礼龙兴寺,登大悲阁。

  至大元年(1308年)

  东宫既建,兴圣皇太后及太子以旧丘田50顷赐于龙兴寺为常住业。

  延三年(1316年)

  仁宗应龙兴寺僧八次乞请,敕令集贤学士、资德大夫赵孟撰文并书《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藏族高僧、金刚上师胆巴曾受真定龙兴寺僧人坚请住持本寺,并舍白金千两重修大觉六师殿。寂后,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于皇庆元年(1312年)诏谥金刚上师胆巴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弘教大师崇琛奉玺书住持龙兴寺。仁宗赐黄金250两,9700钞币,诏殊祥院使阿剌卜花、律师崇琛募工修治,谕燕南道肃政廉访司率总管府官属视役。

  延四年(1317年)

  使臣阿剌卜花奉旨赐龙兴寺100锭中统钞为长生钱,存本用息,以供长明灯油资。

  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执礼和台印造《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50部、《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50卷施于龙兴寺,为祝愿皇帝长生而看转诵读。

  至元元年(1335年)

  十二月,《皇元真定府龙兴寺重修大悲阁碑》立石。光禄大夫、大司徒、寿安大昭孝弘圣寺住持、释源宗主法洪奉敕撰,正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新国维奉敕书,荣禄大夫、大司徒、住持大承天护圣寺、广慧妙辩树宗弘教大师宝峰慧

  印奉敕篆额。

  明

  天顺元年(1457年)

  九月十二日,英宗皇帝下诏《敕真定府龙兴寺住持僧》:“朕闻龙兴寺有天宁阁观音大像,为诸刹之冠,自古高僧多集于此,朕甚慕之。今命太监怀忠赍银六百两送至寺中,尔住持众僧依命收领,为诸佛供养之助,尚祈保佑皇图,福庇苍生,不许因他事轻易费用尔。其礼,朕至怀故敕。”

  天顺七年(1463年)

  四月二十一日,英宗赐银200两以资助佛事,并祈求保佑。

  天顺八年(1464年)

  六月十二日,英宗赐银100两。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增置明英宗三次赐金碑楼一座。

  万历四年(1576年)

  二月初二,神宗皇帝与慈圣皇太后施银,遣官修补大悲阁。

  清

  康熙四年(1665年)

  敕赐沉香木雕数珠一挂于佛香阁铜铸大悲菩萨。

  康熙七年(1668年)

  十月十七日,康熙西巡过真定,驾幸龙兴寺,赐银百两。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康熙驾幸五台,二月十七日回銮瞻礼真定大悲菩萨,并应众僧之请,令对龙兴寺全部重修。四月,命和硕裕亲王看工估料,需金数万,悉出内帑。

  裕亲王福全奉命估料龙兴寺工程,赏银50两。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夏,奉敕重修龙兴寺工程始。康熙亲派河南道御史纳黑、刑部郎中温察、户部员外法而萨、户部主事萨哈齐、刑部笔帖式唐、工科笔帖式温图布六人董领其事,直隶巡抚赵宏燮总理,真定府知府张联登监修,真定县知县王玑承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于龙兴寺西侧增建行宫。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五月,恒亲王允祺奉命查验重修龙兴寺工程,赏银20两。

  冬,龙兴寺重修工程告竣。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康熙帝巡幸五台,二月二十六日回銮瞻礼真定大悲菩萨。帝见重修后的龙兴寺层楼复阁,壮丽辉煌,古刹重新,天心嘉悦。命龙兴寺为隆兴寺,命天宁阁为佛香阁,命西耳阁舍利阁为集庆阁。并赐御书金字心经一卷,御书墨刻金刚经、药师经各一卷,御书心经宝塔一轴,赐银百两、珍果一箱。

  康熙五十年(1711年)

  皇上复命监督监造隆兴寺陈设器物,幡幢整丽,钟鼎精坚(图二)。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三月,康熙帝钦赐《御制隆兴寺碑》。御书匾额19方:敕建隆兴寺(图三)、天王殿、大觉六师之殿、慈云普荫、摩尼殿、广长妙谛、妙庄严域、通津宝筏、戒坛、慈氏阁、转轮藏、佛香阁、御书楼、集庆阁、伽蓝殿、祖师殿、弥陀殿、药师殿、静业堂。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十月,《御制隆兴寺碑》泐石告竣,拓本进呈,随命将原本装潢,就寺张挂。

  癸巳皇上六旬大庆、甲午皇上本命万寿之辰,悉就寺建醮祝禧各60昼夜。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元旦,使臣将《御制隆兴寺碑》原本捧悬御书楼上。

  雍正四年(1726年)

  怡亲王允祥奉命督修直隶水利工程,便道礼正定大佛,赏银30两。

  雍正十二年(1734年)

  春,奉敕就京都法源寺普给衣钵受具戒,同坛得戒者1809人。隆兴寺僧清淇、寂正、净琰、际成、际源5人得与盛事,随班引见,蒙恩每僧被赐高丽大布一匹、制钱一千。

  果亲王允礼奉命四川公干,便道正定隆兴寺瞻礼大佛,题《行次正定隆兴寺》诗并刻石。题“慈云广覆”匾,题“辨得宝筏慈航普渡大千世界,无有言语文字是真不二法门”对联悬佛香阁。赏墨刻信心铭一部,赏银20两。

  乾隆五年(1740年)

  四月二十五日,赐隆兴寺大藏经一部,颁赐全部藏经四柜。

  乾隆十年至十一年(1745~1746年)

  隆兴寺奉旨发帑修葺,重装大悲菩萨像,旧建行宫一并重修。

  乾隆十一年(1746年)

  皇上举行搜狩大典,奉皇太后钮祜禄氏懿旨行礼五台。十月初四回銮瞻礼大悲菩萨,并题《丙寅十月过真定隆兴寺礼大佛因题长句》。御书“古云高展龙华荫,甘雨轻霏贝叶香”诗联一对。赐御书墨刻金刚经宝塔二轴、御书金字心经宝塔一轴。赐银百两,合寺众僧普沾。

  御书行宫大门匾额“烟霞澄鲜”;《孟冬五日正定行宫晚坐旧作》诗:“别馆花宫侧,轩斋阅岁年。晚芳生意趣,古干静因缘。新月才堪对,清霄剧可怜。朦胧香阁影,空色悟出禅。”

  皇太后赐哈达10条、经袱6个、磬椎衣2个,内造红锦缎、黄倭缎、石青缎各1匹,内造黄色缎6匹,赐银百两。恭奉皇太后懿旨,正定县捕所督工敬造黄缎圆筒幡、黄倭缎方筒幡、石青缎圆筒幡、鹅黄缎圆筒幡、十色锦圆筒幡各一对,挂于佛香阁大悲菩萨前。

  同年,和亲王弘昼恭随圣驾临寺礼佛,书“香刹清华”金字匾额悬佛香阁,书“慧日普圆通下禅枝而返照,灵台凝正觉浮定水以流光”对联于佛香阁悬挂。赏“青山看影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对联。赏墨刻心经百张,赏墨刻大福字二张,色篆印“阴骘”文二张,银二锭。

  乾隆十二年(1747年)

  正月,颁赐御书匾额“圆通具足”悬六师殿,“龙象威神”悬摩尼殿。

  乾隆十三年(1748年)

  十一月,颁赐御书佛香阁内檐匾额“白毫相光”,佛香阁外檐匾额“调御大夫”,戒坛匾额“金绳觉路”,御书佛香阁对联“妙相显光明非空非色,净因传定慧不灭不生”。

  乾隆十五年(1750年)

  九月,乾隆帝巡幸河南,回銮驾幸隆兴寺瞻礼大佛,并题《庚午重过正定隆兴寺叠旧作韵》。

  乾隆十六年(1751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九月,颁赐大觉六师殿联“入不二门教外别传具正法眼藏,从最初地当前妙觉得无上宗乘”,“听云边夕梵晨钟扫除一切烦恼,看庭外黄花翠竹拈来无碍真言”。 颁赐摩尼殿联“幻化何因但应念而成自而无去无住,庄严有象只随心俱足可知即色即空”。 颁赐佛香阁联“具足神通三界俯归一指,得大自在四禅不隔微尘”,“宝网绚云霞现耆崛山庄严自在慈容问法相变相那是本来面目,金绳悬日月历恒河沙劫普度大千世界示真语实语共证无上菩提”。

  乾隆十七年(1752年)

  二月二十日,奉旨差养心殿白塔吏沈标赍金漆八宝供器供佛香阁莲台上。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乾隆帝礼五台山,回銮驻跸正定,幸隆兴寺瞻礼大佛,并题《辛巳暮春之初隆兴寺礼大佛再叠旧作韵》。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乾隆帝应地方大吏屡请,发帑重修隆兴寺。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原直隶总督周元理因责袒护井陉县上诉民众被夺官,令修正定隆兴寺自赎。四十五年,周元理官擢至工部尚书。

  四月,以大悲阁为主的400余间殿阁均揭瓦粘修,抽换材料,以大悲菩萨为主的千余尊佛像皆重装重塑。第二年五月告竣,并绘图呈上。皇帝御览后,认为全寺皆子午向,惟前殿则癸丁向,特令更正。即将前殿及殿前牌楼、石桥、影壁悉行挪正,天王殿(前殿)、四天王像一并重修装金,弥陀殿前建配廊14间,摩尼殿前两侧各5间为寺僧净室和歇息换衣之所。寺外两旁添建牌楼两座,耗银145100两,皇帝捐银1000两。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乾隆帝御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碑文(图四)。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三月,重修工程告竣,乾隆皇帝携章嘉国师行庆赞礼,并题诗《辛丑三月正定隆兴寺三叠旧作韵》。碑文注释中记:“……旧像凡三十六臂,以铜重,乃刻木为之,置于铜像上。……三十六臂既经年久又复欲坠,不知何时更以索悬系梁上。昔年见之,心殊不惬,徒以陈迹,亦只因循兹缘一律重修,乃命解脱所系木臂,还本相金身。”此次摘除的手臂实为铜臂。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三月,乾隆帝西巡过正定,瞻礼正定大佛,并题诗《丙午春三月正定隆兴寺礼大佛四叠旧作韵成九言长歌一首》。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四月,乾隆帝西巡过正定,驾幸隆兴寺,题诗《正定隆兴寺五叠旧作韵》。

  嘉庆十六年(1811年)

  闰三月,嘉庆帝西巡过正定,驾幸隆兴寺,并题诗《隆兴寺敬叠皇考九言诗韵》。

  咸丰八年(1858年)

  天主教北京教区划正定等32县为正定教区,派司铎董若翰主教来正定传教。董若翰看中空闲的行宫,以《天津条约》为依据向清廷申请租借,不意咸丰皇帝竟将康熙年间在隆兴寺西路建造的皇帝行宫御批赏赐于外国传教士,行宫遂被改建为天主教堂。

  光绪十三年(1887年)

  光绪帝的替僧意定由京师前来住持隆兴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十二月三十一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西逃回銮,驻跸正定隆兴寺。在得知意定和尚在义和团于隆兴寺集结形成攻打教堂之势时,既遣散了义和团,又与法军指挥官巴尧周旋,并使法军撤走、寺院安然无恙后,对意定之举深表赞赏,并颁赐“大慈大悲”匾额悬挂于大悲阁内,以旌表佛法。

  在本文整理过程中,承蒙刘友恒老师悉心指导,谨表谢意。

  摄影:樊瑞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清乾隆十三年纂《隆兴寺志》。

  2、清光绪元年版《正定县志》。

  3、张秀生、刘友恒等:《中国古代建筑——正定隆兴寺》, 文物出版社,2000年。

  4、隆兴寺内现存的相关碑文:(1)隋开皇六年《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2)宋端拱二年《重修铸镇州龙兴寺大悲像并阁碑铭并序》;(3)宋崇宁年间《敕赐阁记》;(4)元延六年《重修大龙兴寺功德记》;(5)元至元元年《真定府龙兴寺重修大悲阁序》;(6)康熙五十二年《御制隆兴寺碑》;(7)乾隆四十六年《重修隆兴寺碑记》等。

  〔责任编辑:许潞梅〕

  文物春秋 2006年第1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