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盛传的年代 南北鼎立的南北朝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盛传的年代 南北鼎立的南北朝

  公元四世纪,当日尔曼在欧洲开始大迁移时,在中国北方的草原上,发生一场规模远远超出以上的民族大迁徒,涉及人口多达一千万人,这就是被称为"五胡"的五个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为寻求富饶的土地而南下华北的民族大迁徒。

  这一时期中国辽阔的地域被分为两个部分:北方是以洲牧民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南方则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政权。

  在南北鼎立的南北朝朝代,由鲜卑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治华北达一个世纪之久。这一时期,在游牧民族中,有一门新兴的宗教,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这就是从汉代时就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鲜卑族举国上下都信奉佛教,在中华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佛教,正是在北魏前后奠定了基础。

  公元四世纪,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日益消退,西域的僧人们,渐渐将眼光投向新天地:中国。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经传和佛像。

  佛教作为一种在战乱中诞生发展的宗教,首先在各游牧民族首领中传播开来,在这当中最重视佛教的是北魏的道武帝拓跋?。道武帝从那些被自己攻占的地区内挑选出众多官员,让他们移居北魏都城,并建造起宏大的佛教寺庙。

  道武帝在致图澄的弟子在信函中这样写到:“愿助威谋,克宁茺服”。意思是请让我借助佛教的力量降服其他的民族。皇帝对佛教寄于的无限希望由此可见。在马上开疆辟土的道武帝,企图借助佛教之力称霸中原。

  山西省的大同城。公元398年,北魏的开国之君道武帝拓拔迁都至此。在大同存留有的北魏的遗迹最著名的就是开凿干伊水沿岸长达一千米的“云岗石窟”。它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也是借助北魏政权力量开凿的大石窟。

  云岗石窟中最引人瞩目莫过于五尊并立的大佛像。这些佛像都具有性格鲜明的面部表情,也是云岗石窟中开凿的最早的石窟佛像。因为它们是西域僧侣昙曜受北魏文成帝而建造的,又称昙曜五佛。据说昙曜花了约五年的时间主持雕刻成了这五尊佛像。

  北魏文成帝命今开凿云岗石窟时曾提到了一个唯一的要求,那就是要将开国以来的皇帝刻入佛教遗像之中。据称这尊大佛就是北魏太祖道武帝,在记载了北魏历史潮流的魏书中,可以看到:“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的表述。由此可见,北魏统治者企图通过将佛祖与皇帝融为一体来掌握绝对的统治权。

  将佛教作为国教对其加以鼓励和保护的目的,根本上讲就是要维护“君临天下”的权威。通过佛教这一媒介,由皇帝如来实现对不同民族的统治。这就是北魏的佛教政策。这尊大佛就是北魏佛教政策的有力象征。

  北魏在治理国家时利用了许多汉族出身的幕僚。过去一直过着游牧狩猎生活的鲜卑族为了能够控制住华北的局面,不得不借助这些汉族幕僚的才智和智慧。但是,一些一直就重视儒教和道教的汉族士大夫对北魏奉行的佛教政策有很大的不满情绪。

  据《魏书》记载,当时共建有31座寺庙,其中之一就是今日的大显通寺。大显通寺是统辖众多僧人的武台山的总管辖处。中国佛教的基础奠定于北魏时期,此后佛教中又加入了密宗、禅宗等新的教派。直至今日与道教、儒教一样,佛教在中国已扎入了深深的根基。

  路途遥遥的佛教之旅,在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种期盼民族大融合的祈祷。给中国历史吹入融合新风的鲜卑族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连鲜卑族姓氐也烟消云散。但企盼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愿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镌刻出不可磨灭的丰碑,昭示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性进程。(来源:千秋史话)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