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始成鹿野苑”——佛祖故乡行
泰国僧侣在鹿野苑佛祖传法遗址前修建的泰式小庙
“佛教始成鹿野苑”——佛祖故乡行
位于印度北方邦宗教名城瓦腊纳西以北10公里处的鹿野苑,由于当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在此第一次说法收徙的地方,史称“初转法轮”,因此一直以来,鹿野苑在佛教历史上占据着特殊而重要地位。
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西行200公里,来到鹿野苑,随后就在这里对父亲净饭王派来照顾他的5个随从讲解佛法,向他们阐述人生轮回、苦海无边、善恶因果、修行超脱之道。5人顿悟后,立即披上了袈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侣。至此,佛教最终具备了佛、法、僧三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并开始在印度兴起最终成为这个宗教王国中的一派。释迦牟尼从此开始,住世说法四十五年,讲经三百余会,化度弟子数千人,至今两千多年来,他所倡导的佛教教义已经传遍全球,全世界佛教徒已超过5亿人。
鹿野苑的得名还有一个典故。据传,这里曾经是一片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林中有鹿群出没。当地国王经常来此猎鹿,鹿王于心不忍,与国王达成协议,每日向国王献上一鹿,以免群鹿遭殃。一天,轮到一只有孕母鹿进献国王,鹿王不忍,代母鹿去王宫。国王大为感动,从此不再猎鹿,并将此地辟为鹿苑。
佛祖初转法轮之后,鹿野苑便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来过此地参拜,这在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记载。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曾以“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描述鹿野苑的胜景。此后,由于历代的战乱,佛教在印度逐渐衰微,古代的庙宇大多被毁或荒芜,鹿野苑终至湮没沉埋。直到近代,一些印度和西方的考古学家们利用玄奘《大唐西域记》里的准确记载,才找到了遗址,并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才让这个沉埋几百年的佛教古迹重放光彩。
目前,慕尔甘陀哈库提寺(Mulgandha Kuti)位于鹿野苑正门,是座菩提伽耶式的现代建筑,四周配以花圃草地树林和鹿园。据传最早的寺院修建于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笈多王朝时重修,莫卧尔时期阿克巴大帝曾于再修。而现在的寺庙则建于1931年,样式模仿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里面供奉着佛祖的金色佛像。寺內墙壁上,有描述佛祖生平故事的彩色绘画,出自日本画家野生司香雪之手。
寺庙东北面有一棵硕大的菩提树,树高数丈,青葱而浓密,是从菩提伽耶的那棵大菩提树上折枝移植而成的。当年,释迦牟尼就是在这棵树下第一次向5位弟子讲经的。如今树下有佛祖向5弟子讲经的群雕,周围挂满了信徒们送来的花环、流苏。而主寺西南有一座大圆桶似的高大建筑,这也是仅有的露出地面的古迹----达曼克塔。塔高33米,下层石筑,上层为较凸的圆锥形,砖砌而成,内为实心,显得古朴而自然。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写此塔时曾写道:“精舍(即寺院)西南有石翠堵坡(即达曼克塔),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即阿育王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
在考古学家看来,鹿野苑最有价值的考古发现除整体经堂遗址外,就是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阿育王石柱。这是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为纪念佛祖初转法轮而修建的。石柱四面都刻飾有獅子雕像,上有禁止毁僧内容的婆罗密体铭文。在附近的野苑博物馆中,阿育王石柱目前已被完整保存下来。整个柱高约两米,上面是四头雄姿勃发的狮子,分向东南西北;中间部分是圆形底盘,四面刻象、马、牛、狮,中间还有24根辐条的法轮,最下方是莲花。石柱由灰色大理石雕成,光滑鉴人,造型逼真。它不仅已成为鹿野苑馆藏珍品,而且已作为当今印度国徽的图案。
中华佛寺是鹿野苑唯一一处中国寺庙
玄奘当年所感叹的鹿野苑,已成为永久的古迹
鹿野苑内保存的阿育王石柱的一部分
中华佛寺内正堂神龛一角
从鹿野苑内整体经堂的遗址,仍能依稀感受当年佛教的宏大气派
正是这些鹿群的存在,才让鹿野苑显得名副其实
古朴而自然的达曼克塔,是鹿野苑仅有的宏伟建筑
硕大的菩提树下,现代群雕重现当年佛祖释迦牟尼首次向5位弟子讲经的场景
位于鹿野苑正门的慕尔甘陀哈库提寺,里面供奉着佛祖的金色佛像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