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清肩担尽如来家业 冷语劈开佛子尘心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7日
来源:不详   作者:翟雪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清肩担尽如来家业 冷语劈开佛子尘心

  ——与妙峰山德云寺主持释印严法师交流有感

  翟雪村

  中国佛教是在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相互交融、渗透,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但进入21世纪中国佛教无论从教内还是教外两方面而言都面临着重大的问题和挑战。对于教内而言,“佛门轻律,戒条难守”由来已久,所谓“法久弊深”,表现在僧团内部则是道场庞杂,严重缺乏僧才。因而建立清净、合和的现代佛教道场,大力培养僧才,已成为今日佛教僧团内部发展的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对于当今社会,人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而人类的信仰,诸种宗教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试图从中寻求解决方案和精神的慰籍。人类作为一种时空的存有,其存在的有限性是通过死亡而彰显的。这种客观世界的变动性与主观欲求的永恒性之间的矛盾无法消解。诚如佛教所言“无常是苦,苦既非我”无常是迁灭、流转,没有自性,没有独立的存在,并且由无常引致对人存有论上本体意义的消解,人存在的支点已失落。这种惶恐始终伴随着人类前进的步伐,尤其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佛教从创建初到传入我国至今已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亿万人的精神信仰家园,在人类社会精神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表明了其自身的活力与永恒的价值。但是佛教面临现代社会的诸多挑战,有鉴于此中国佛教僧团内部应如何调整自身作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能够延续清净的法脉,使正法久住。以期发挥更大的社会功用,实有必要关注和研究。

  本文以印严法师的教、启方式为例,对现代佛教道场的建立和僧才培育作一探讨。

  一、“德云示现”重新定位德云古寺,再现祖师遗韵。

  释印严,法号源静,俗名钟义波。当代青年画家。1970年,生于云南省大姚县,72年举家迁至广东。早年师从居派著名花鸟画家张剑萍先生学习国画,19岁始有画名,曾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七次。亦觉与佛门有素缘,并屡现瑞相。遂于1997年于湖北新洲报恩寺出家为僧,礼当代佛门领袖上本下焕老和尚为师。次年于深圳宏法寺受具足戒,并侍师参学于西安卧龙寺、鸡足山放光寺等佛教胜地。曾用行脚的方式体验自己心智对我执的分别。途至“滇中古刹”德云寺时、法师深感于寺庙衰颓、僧团芜杂,满眼触目惊心,遂发心住持、肃整。到2000年前后法师又分别于报恩寺、鸡足山闭观、安居。直至04年法师方应云南省大姚县人民政府礼请为妙峰山德云寺主持。

  寺院在保留古迹和原格局不变的情况下,目前还在修建中。其间还成立了大雄诗书画院。数年来法师致力于德云寺和合僧团的组织和清净道场的建立,从内外两方面为僧团提供了宝贵的实修、安身之所,企图能够再现原始佛教的部分精神。使内部的僧团能够安身、学佛、净心、入道。并以此为纽带使外部大众能对佛、法、僧生起信心和恭敬,起到精神的依靠和引导作用。

  印严法师充分挖掘了德云寺的历史遗迹,结合自身佛学的亲证以及学术上的文史资料。在2005年首次对妙峰山德云寺作出了三个重要的历史定位。首先他确立了其作为继鸡足山之后的——滇西第二座佛教圣地的地位。此定位又被专家评定并撰写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上。法师在与黄夏年教授的讨论中提出了“华严首参”这一学术及历史定位。取意的因由是《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中的首参为德云比丘。彻庸祖师作为德云比丘示化身来创建德云寺。德云寺作为善才童子的首参,在华严文化中有着中心的地位。于在此之前德云寺的赞誉“华严领袖”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法师还确立了祖师彻庸禅师在云南的禅宗泰斗地位,此定位由原云南省文物处处长,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邱宣充专门撰文论证彻庸禅师为云南禅宗第五代泰斗领袖人物。法师还重新提出了德云寺为德云比丘应迹圣地这一说法。使妙峰山在国内学术界及佛教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今天的妙峰圣地作为一所历史上的禅宗祖庭,经过重新的历史定位,以其悠久的历史、严谨的宗风,和合的僧团正逐步被四众所发现和认可,并为妙峰山在将来走入国内佛教名山作了前提。

  二、注重实修,力避禅门空疏之流弊。

  通常人们在言及印严法师时常尊其为“画僧”,当然法师以著名画家的身份出家确为惊世之举,之后又以艺宏法、因画渡众,所以“画僧”之名便不胫而走。事实上法师自出家以来已很少动笔,即便有所书画亦多为结缘、宏法而作。笔者以为或者称其为“禅僧”、“苦行僧”、“僧人教育家”更为确切。法师闭过关,行过脚,住过茅棚,修过苦行。其日常自律精严,注重实修,以自身的言教,着力回避了禅门空疏浮夸、重解轻行流弊。

  法师出家于禅宗道场,今所担当的亦为临济与曹洞宗并重的道场,多年来对禅修有一定的探悟和体怔。我国禅宗自达摩以来经六祖慧能大盛,成为最具中国特色,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宗派。在不断的传承过程中它以印心、传心为旨,讲求内省自照、明本心性。摒斥语言文字,认为凡言已有滞碍,一落文字便是机括。禅宗认为,一心举万法,自心即是佛。这个实相——佛,就在自己心中,不需外求。当然世俗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说禅宗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自主、独立的人格和人生境界。但是这种修学方法和发脉传承方式也明显的导致了后期禅门流弊。袁中郎在习禅十年后曾对自己作过思想上的清算,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禅学思潮的深刻反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五叶以来,单传斯盛;迨于今日,狂滥遂极。谬引惟心,同无为之外道;执言皆是,趋五欲之魔城。不思阿难未得尽通,头陀摒斥;达摩微牵结使,尊者呵讥。禅翼薄习,宾所斯遥;丘山丛垢,净乐何丛。若至《楞伽》传自达摩,悟修并重;清规创自百丈,乘戒兼行。未闻一乘纲宗,呵斥净戒;五灯嫡子,贪恋世缘……今之学者,贪嗔邪见,炙燃如火,而欲为人解缚,何其惑也。余十年学道坠此狂病。”

  印严法师在参照我国佛教禅宗现状的基础上,在德云寺为渴求真正修行的僧人提供了一个清净的用功的场所。在学修方式主张以在以戒律摄受身体的同时,以念佛摄心,最终以禅见道。这种外摄内护的修行道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悟废修而落入狂禅或狂慧的危险。法师的这种理论最早可追溯宗密的“禅教一致”思想,并承续了延寿的禅净融合论。而这种理论的根由则是心与净土不一不二,也就是传统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思想。其实持名念佛与悟修参禅始终都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藕益在论述禅净关系时有言:“无禅之净土,非真净土;无净土之禅,非真禅。然净土之禅,本不需参究,但一心不乱即静,名号历然即虑。若夫禅之净土,必须证极心,非可以以理夺事。从上诸祖,凡情已尽,圣情未忘,不妨随机扫执。后世学人,虽有干慧,染习未枯;自非发愿往生,依旧随业轮转。”这也指出了念佛、参禅二者不一不二,和亦禅亦净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禅宗依靠自力解脱的艰巨性。并加之外在戒律的摄护,实为修学者提供了一套平易、质朴、可行的学修方式。

  三、严慈相济,格守宗风。

  印严法师对弟子的教育方式很特别。一定程度上秉承了临济宗的棒喝风格。笔者曾经历和见识过一些法师引导弟子的棒喝场面,但据印严法师讲:“此之或是习性的自然运用罢了。”不过我以为其“严”不是刚强之严,在这种严教中你能够体会一种慈悲的彰显;这种“慈”是对人类生命存在的无奈处境与永恒的困局洞彻,是对有情众生苦难的无限悲悯。法师的弟子形形色色,其中以年轻人和知识分子颇多。所以法师施教时很注重弟子的根基而因材施教,对机说法以达到循石造型的目的。

  笔者于去年在某所大学的讲座上得见法师。当时是由于对于戒律和论文选题上的疑惑,通过一位导师的引介而参见了法师。通过有限的数次交往我在法师的身上之所学确使我终身受益。虽然我从接触佛教始至今已近十余年,所学专业亦颇相关,但客观上这种从知识到知识的学习更多是触摸或是构建了一个由名相组成的外围框架,很难企及它的精神内核。初次见面时,法师便极严肃和犀利的批驳了我平素所学和认知,毫不留情的指出我的不足。当时甚难接受,有压抑感。但离开后反思并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方感惊觉和汗颜。后来有所受用,从最初只求眼识的扩充到期待一种智慧的开发。得到受用,身、心状态均有所改变。

  法师对于他的剃度弟子要求更加严格,在法师的保护和带动下寺内的僧众也成了一种严肃、如法的道风。其中僧人除早晚殿外,平素打坐、诵经,耕种劳作。基本过午不食,亦有僧人行不倒单、打赤脚等。

  四、对现代佛教道场与僧才培育关系的看法。

  佛教本身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以追求生死解脱为核心,但却有着浓厚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关怀。其解脱论亦是围绕着人类的生、老、病、死等现世问题而展开的。因而佛教的实质精神还是对现世人生的关怀,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同样一个清净道场的建立,和众多僧才的培养也受着世、出世间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

  目前我国的寺院(此处也可以表达为僧团意)无论是祖师庙还是十方丛林,从其本质讲大约可以归为以下几种。一是香火道场,以广结善缘为主。多于当地旅游资源相关,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盈利因素。其次是经忏道场,表现在频繁的法事活动上。大致是应四方居士之请多为延寿、祈福消灾、超度之为。当然此类道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社会的平衡和安抚作用,但对现今僧人自身的修为和素质有一定的弊处。以上两种寺院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对于其优劣此处不作赘言。

  还有第三种:清修道场,也是真正意义上可以成作“道场”的寺庙。遗憾的是在我国这种寺院已属凤毛麟角。那么我们首先来作一个界定。什么样的寺院才能算作是清修道场呢?这里笔者粗浅的认为一个清净的道场应首先具备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一是:正确的知见和信解。也就是要有一种分析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如实的观照事物而不生偏执。有了正确的知见并辅助以“正精进”而勤修正语、正业、正命等,方能入正定。这也是佛法闻、思、修三者结合的过程。

  二是:和合的僧团(也就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僧团)。佛教讲求六合净,这也是成为僧宝的重要条件。当然一个和合僧团除了要有慈、智双运的组织者、领导者,更需要长住僧众的维护和殊圣的外围助缘。

  三是:能如法行持佛陀的戒律和善用羯磨法。戒律是佛教伦理道德最集中的体现,为小乘三学之首,大乘六度之一。现实生活中它体现为:以中道的处事观,发于善,而表现为合理、有益自他的行为。佛陀临灭度前即告诸比丘“以戒为师”所谓“一切众律中,戒经最为上;佛法三藏教,毗奈耶为首。”因而学戒、重戒、持戒、弘戒与现今佛教发展的走向息息相关,实已成为僧团内部发展的迫切需求。

  同时一个清修的道场还要如法的完成早晚功课、搭衣过堂、放蒙山、半月诵戒、结夏安居等。通过这些修行方式和仪规使僧众的心性凝入团体的和合,从而增加道场的摄受力。笔者通过在妙峰山学习、观察,我认为妙峰山德云寺具备作为一个清净道场的条件,是一个真正的清净道场。

  在僧才培养上,狭义的讲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经过严师启教、历久的学修,反复的洗涤才能够诞生出优秀、合格的僧才。我很幸运在行走的途中识到了这样的寺院和师父——妙峰山德云寺和住持印严法师。我以为在当今社会无论出家与否更能体现慈悲精神的是一种“担当”所在。从法师自身而言这种“担当”不仅表现在对佛法的担当,俗世的担当,也表现在对众生误解的担当等。印严法师正是在这种慈悲、艰辛、或是无奈与欣喜的担当中成就着众生、弟子和他自身。

  注: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也是印严法师指导佛学研究的弟子。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