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义宝藏论广讲:金刚处第八 如何修习之次第
详说清净智慧之修法,分为三个部分:(一)何人为修行之行者,其行人之次第;(二)成熟灌顶次第;(三)令其完全解脱之教诫次第。
(一)修行者次第
修行者次第有四:指导者上师之白性、学人弟子之自性、确定共同相依之法、分说各别根器。
(1)上师自性中又分取舍两种。令依止清净上师教诫之一,应先确认其德相。总的来说,上师应精通诸乘之窍要,具大慈大悲之心;善巧密咒,已得圆满灌顶;信守誓句,严持戒律,修近修四支已获得证验;特别是,对本性大圆满之密义已经掌握,并护持他人亦得自在,且获得证悟,精于见地,得法性现前之暖相,善巧修习,修行中恒常不违越于法性,于无二之行也很精炼,对于所取境和能取心以及分别心等已渐趋薄弱,不生取舍;于谙究竟果位,具有三解脱随一之准量已全无顾虑,勤行之念已经消失,因此心胸广阔,心意安闲也。
《声应成续》云:
“性相圆具之上师,成为一切功德源,
掌握圆满菩提根。”
《觉性自起续》云:
“具金刚义之上师,性情善良善修习,
获得灌顶通密义,了知内外一切事。
常不舍离于本尊,专心修定无散乱,
通达大圆窍诀义,善巧密咒秘密续,
能作内外一切事,从不违越见地义,
舍弃内外密诸事,诚为功德之大宝,
受用无尽大宝藏。”
《金刚萨缍心镜续》云:
“善巧广大续部通诸宗,品质优良见地极高深,密咒之王金刚阿理迦。”
若分之有如《觉性白起续》云:
“导师亦分四种义:共同和导引上师,
授灌和传窍诀师。”
虽说为四种上师,但在此归摄为两种。
《声应成续》云:
“根本枝分二上师。”
(甲)灌顶、讲经、传授窍诀者称为“根本上师”,具备其中一至二个者即称为“枝分上师”。上师虽然有两种,若现在对其一切秘诀能自行修习成为极其尊严者,亦可称为“根本”。
(乙)应舍弃之上师即是不具备上述功德,失坏律仪誓戒,无知而且傲慢,只重今生世务来缠绕自己,关闭弟子的慧眼,破坏解脱之道。
此如《觉性自起续》云:
“无知傲慢且愚昧,只是随文而解义,
不思密咒至深理,口出狂言伤人情,
堕入歪门和邪道,未曾亲见灌顶坛,
违背誓言破戒规,不能解答弟子问,
孤闻寡陋大骄慢,故不观师弟子魔,
岂是授密之阁黎,大圆阿底不能讲,
不应与彼相伴行。”
《金刚萨缍心镜续》云:
“师不合格如猴戏,堕入邪道乱密乘,
乃此邪导应抛弃。”
(2)弟子之性相。
(甲)共同根器又分取舍两种根器,可传授灌顶和教诫之共同理趣者为善器。
(子)共同根器。
《觉性自起续》云:
“具足信力极勤奋,智慧广大无执著,
极为诚敬修密行,无有妄念不散乱,
坚守誓言勤修法,热情洋溢具爱心,
清清醒醒作观修,凡有所作依师教,
行为规范守誓言,举止能随合他人,
恭敬谦虚感动人,仅说一句则记持,
自身之事照此行,秘密嘱咐能坚持,
从不违背金刚义,亲近广闻博学者,
从不违越守本分,讲话温和无傲慢,
对方心意能融洽,不论师或如来佛,
一视同仁无分别,这是弟子之性相,
此即说为大圆器。”
《声应成续》云:
“具足信心具智慧,具足诚信无错误,
所说内容无错乱,以清明根依上师。”
《金刚萨缍心镜续》云:
“不骄不躁自然性从容,牢记恩惠配合密咒义,
定具信念慷慨圆满施,说此具足金刚义密器。”
(丑)应该舍弃之弟子。
如《觉性自起续》云:
“不恭不敬乱密咒,既无种姓又无恒,
智慧低下忘恩情,炫耀家世喜豪华,
既无意义又无聊,不察弟子为师敌,
对此不重实修人,不为讲说大圆义。”
《金刚萨缍心镜续》云:
“愚痴无知狂妄而虚伪,骄傲自大胡言轻他人,
无羞无耻行为无节制,绝非密乘根器应抛弃。”
(3)确定共同依止法分甲、乙、丙三项:(甲)所守之因为同一,故师徒彼此慈爱; (乙)审察根器后始传授密意;(丙)依止上师法之功德。
(甲)所守之因为同一,师徒彼此慈爱为二。所谓所守同一者。修密时师徒同样要遵守誓言,故彼此之间,不应无礼和诤吵等,因为传授誓言者,即是上师,接受誓言者之根器,即是弟子。
《觉性自起续》云:
“所谓上师及弟子,普遍称为所护因,
所护之因为上师,能守护者为弟子,
一切行为要随师。”
因此,师徒彼此相互之间应当产生慈爱。
《觉性自起续》又云:
“悲心关系不间断,慈爱相继不间断,
能为师徒互联系。”
上师以慈悲抚育和弟子多加爱戴紧密联系,故应如是。
(乙)观察密乘根器。
《觉性自起续》云:
“窍诀大圆满之义,不应斟入恶器中,
诸凡有信之精华,一旦斟入恶器中,
失去精华双方毁,故对下根应秘密。”
(丙)依止上师方法及其功德有二:依止方法、依止功德。
(子)依止方法。
如《声应成续》云:
“根本枝分二上师,各自性相应具备,
应以国政自己身,眷属受用作依止,
用身语行令欢喜,上师与佛同等依。”
《觉性白起续》云:
“对于具足窍诀师,要以自身和珍宝,
极稀罕物作依止。”
《金刚萨捶心镜续》云:
“密咒之王金刚阿理迦,献呈身供极力当依止。”
(丑)又依止上师之功德。
《声应成续》云:
“衡量依止之功德,可获如同如意树,
如意宝与如意牛,同等功德不可量,
以心缘想依上师,能败轮回诸敌阵。”
(4)分说各别根器有甲、乙、丙三项:(甲)总说讲授大圆满根器; (乙)分说何者能摄授之根器;(丙)赞颂无上持教根器。
(甲)总说讲授大圆满之根器。
如《珍宝镶嵌续》云:
“即此密咒大坛城,不可普遍作显示,
一类能守密者传;密咒秘密之上士,
可传密义应如是,胜任秘密之嘱托,
刻苦勤修密咒义,具有智慧大机智,
而且守盟又守戒。”
(乙)分说何者能摄授的根器。
《声应成续》云:
“任持见地修行者,自始至终能精进,
慷慨施舍敬上师,严守禁行讳恶行,
意志不变极坚定,或者性情温而和,
品质憨厚又从容,本性悠闲妄念少,
离去身语所作事,此则具智可摄授。”
(丙)赞颂无上持教之根器。
《珍宝镶嵌续》云:
“刹帝利和婆罗门,如是吠舍等望族,
对于名门胜德人,说可传以密了义。
或观肤色不分类,不论男性和女性,
凡是具备肤色者,说是大圆满根器。
肢体粗壮肤色黑,牙齿又白又齐整,
眼脉略似红丹色,发之性相大殊胜,
向右盘旋黑孜孜,很少乔装不打扮,
外表仿佛平凡人,说话言词有分量,
又其语言之风格,犹如一人所说般,
彼等丈夫亦如是,言说可授大圆教。
倘若具备其中一,不论屠夫或妓女,
或是乞丐等贱种,贱种不管谁与谁,
皆可传此窍诀精。假若贫穷无资具,
师可拿出自资具,不留有余全布施,
秘密精华三窍诀,观察种姓和肤色,
待我般入涅槃后,此等秘密窍诀精,
一切传此决定王。凡是具备此等者,
上说教授皆应传。”
(二)灌顶次第
详说成熟灌顶次第有四: (1)灌顶功德;(2)不灌顶之罪过;(3)如何授灌顶;(4)其助伴三昧耶戒之次第。
(1)灌顶功德。
《觉性白起续》云:
“功德差别即如是,对于智慧大显现,
毫无障碍而变化,若依自现依为伴,
则一切事皆成办。”
《金刚萨缍心境续》云:
“灌顶圆满三身自元咸。”
又云:
“得妙灌顶密咒不修则自成。”
(2)不受灌顶之罪过。
如《觉性自起续》云:
“未得灌顶之过即是如此,于中阴界产生惊惶、恐怖、阻塞、障碍和丧失正念。乃至未脱离习气之躯体前,不被众生视为是可恭敬者,福薄、命短、生活资具匮乏,逢凶遇险、危难《艮多,凡事不成。这就说在修密以前未得灌顶之罪过。”
《金刚萨捶心境续》云:
“未得妙灌之瑜伽,犹如船夫无桨橹,
岂能渡河到彼岸。”
(3)所授灌顶有四种。
如《声应成续》云:
“现说灌顶之仪轨,内外密和最极密,
全部总合有四相。众生身语意心四,
灌顶皆以四种相,为使成为清净故,
故用四种灌顶法,使有缘者能成熟。
有戏无戏极无戏,最极无戏分四类,
能熟信者自相续。”
(甲)首先,有戏论灌顶,是依止彩土坛场而进行灌顶之次第。
如《声应成续》云:
“为有戏论者而灌,修习承侍及近侍,
皆由具相上师作。此外地基之仪轨,
预备画线涂彩粉,如曼荼罗练相续。
尔后灌顶之次第,先从声闻来开始,
完成八种次第后,再授大圆觉用灌。
诸灌皆各有要求,入坛功效再分说。”
(乙)尔后,依止曼茶罗和宝瓶进行无戏论秘密灌顶。
《声应成续》云:
“无戏论者入熟故,灌以无戏胜灌顶,
依曼茶罗和宝瓶,念诵颂词授灌顶。”
(丙)其次,极无戏论灌顶依止表示和象征缘起而进行之。
《声应成续》云:
“对于极无戏论者,首先应如前所说。
分辨轮涅之界线,尔时则以虚空相,
观察身语意所障,彼之性相亦如空。
倘若行为不清净,随顺自善来净治,
依止表示之灌顶,直指自觉光明面,
善巧配合表示诀。”
(丁)最后,最极无戏论灌顶,即是依止看法和视法,进行觉性现量灌顶。
《声应成续》云:
“最极无戏论灌顶,开启心中坛场门,
身体坐式要熟练,并且结合其看法,
觉性现量即教示。”
如上说灌顶最好隔年进行,但隔月隔日进行亦无妨碍,因为是初门之故。对确实有缘者来说,一日或四日间授予全部灌顶亦无妨碍。对于一般人而言,要隔月灌顶,因是大圆满法门称为“窍诀分段教法”。故要分别根器、暖量和征相等之情况,并按照次第传授灌顶,讲解窍诀,务必达到目的,护教护法亦极为严厉,没有差别则易受到罪谴。
接受灌顶后,要设宴供养,献供酬谢上师和瑜伽师,以求其满意。
《珍宝镶嵌续·注疏》云:
“不设宴会事不成,依止大宴来供奉,
使师及其随从乐。同样金刚之弟兄,
一个二个或三个,抑或百千无数者,
谁能设宴献供品,能使瑜伽师欢喜,
一切善功皆自成,一切恶行能解脱。”
(4)详说助伴三昧耶戒之次第分为六项:誓言白体、释词、功德、罪过、差别和守法。
(甲)誓言自体。谓灌顶所出现之暂时有取舍的现象,这是由于所缘决定,因此应断时则断,应舍时即舍,皆以律仪来作防护,防护相续心之故律。《狮子妙力圆满续》云:“体即是能作防护。”
(乙)释词。“誓者”由誓言对治可以约束自心相续,“言者”由彼戒律能焚烧堕罪。
《殊胜誓言续》云:
“誓者已经成束缚,言者焚毁烦恼故。”
(丙)善于守誓言之功德者。严守誓言,不论是暂时的还是究竟的一切事皆能成办。
《觉性自起续》云:
“谁能信守所发誓,一切愿望能实现。”
(丁)违犯誓戒之罪过者。此则有无量罪过,现暂且归为二类。
(子)其中总括共同罪果。
如《觉性自起续》云:
“毁誓一定入地狱。”
又云:
“誓言败坏之前兆,产生种种不安乐,
瘟疫流行病漫延,妖魔鬼怪邪导等。
杀害有情坠地狱,眼睛瞎了不见色,
耳朵聋了事不成,麻风脓疖病流行,
盗匪横行政严酷,发生从无之瘟疫,
儿女妻子即先亡,一切地方皆成仇,
所作均成极无义。”
(丑)特为分说不共过失有三:诽谤上师、诽谤同道金刚兄弟姐妹、失坏密门。
I.诽谤上师。对于上师犯三昧耶戒者罪过无量。
《狮子妙力圆满续》云:
“诽谤所依诸导师,犹如暗窟中灭灯,
没有视见之机缘,无间地狱极无尽,
长时处于悲惨境,经无量劫受大苦。”
又以彼胜境是最亲近故,故根本不犯誓戒,因为一犯誓戒,尽管作忏悔,也只能使罪障减薄,而无法恢复三昧耶戒,枉费辛劳,终须得人·一次地狱。
《金刚萨埵心境续》云:
“坏誓如火烧毁一切物,对于传授密义金刚师,
献上同等身量之黄金,坏誓无法补偿而被焚。”
Ⅱ.诽谤同道。所谓同道弟子有四:共同参人道门所有众生;亲近弟子为人密乘者或其中同一传承者;间杂弟子为同师弟子;极杂弟子为同一坛场,或同观一灯光,或同一宝瓶,或同一席位而领受灌顶和教授之人。
《觉性自起续》云:
“金刚弟子分四种,一般个别和间杂,
坛场宝瓶相间杂。”
对于如是之同师弟子违犯誓戒,其罪孽深重,不可估量。
《狮子妙力圆满续》云:
“金刚兄弟和姐妹,无上菩提伴弟兄,
依仗法性菩提愿,金刚誓言相联系,
永久与彼不相离。若违于此引仇恨,
犹如持刀杀自己,自断五百世代生。
现世种种不安乐,虽然不愿而要来。
即使到了他世界,堕三恶趣无暇苦,
相续心中要饱尝,永不解脱受大苦。”
Ⅲ.又错乱密门之罪过者。
《狮子妙力圆满续》云:
“大圆阿底之极密,若向劣根者宣说,
恰似钻木欲取火,钻中引火烧自己,
其他有相亦被烧。密咒了义如同火,
对于福小而智低,愚昧惑于因果者,
一旦诽谤大圆义,将来抛入三恶趣,
不悟了义受苦难。对于散布秘密者,
将舌当作田地犁,受尽大苦和大难,
是故了义要秘密,虽对风向亦不说,
否则永久不解脱,尝受大苦极悲惨。”
(戊)差别者。虽有不可计量之差别,但在此略分为三类,即根本、支分和密王誓言。
(子)首先说根本誓言。
如《声应成续》云:
“受灌顶者之誓言,其异虽然无法言,
归为身语意三密,结合行者身语意。”
身之誓言,即是身严防诸恶而行众善,将身观想为本尊,特别是从三看法中毫不动摇。
语之誓言,即是言语防止诸恶而行众善,诵持咒语,特别是严禁说话。
意之誓言,即是以意防止诸恶而行众善,修持生圆二次第三摩地义时,尤其要做到对任何事皆不起分别之心。
(丑)其次,支分誓言虽有许多类别,在此略说八种:即对于三宝,常常恭敬承待,永不懈怠;不诽谤金刚上师;不恨金刚弟子;不害众生;慈悲为怀;断弃十恶;行十善法;孝敬父母。未经开许,不宣说密义,要极力保守秘密。
《狮子妙力圆满续》云:
“三宝不应被舍弃,行善不可行恶法,
金刚上师不可诽。”
《声应成续》云:
“所缘上师金刚友,防护对象应分别。”
《狮子妙力圆满续》云:
“启发自觉之上师,要以至要来供奉,
养育身心之父母,常敬侍奉不可断。
金刚兄弟和姐妹,无上菩提之助伴。”
又云:
“对于三界六道众,不可断灭慈悲源。”
《声应成续》云:
“此外还说誓言戒,上师与佛及佛塔,
佛法僧侣本尊神,金刚空行母等等,
常施会供不可断。若见具足德相师,
全力赞颂和供奉。不诽妇女亦不怒,
不诽身蕴依本尊。所依坛场咒本尊,
以及手印皆真实,信者二资不可减,
具备善心不搅乱,具戒坚守密誓言。”
又确定所要守护的支分为大者八种,小者十五种,以及二十三种。十五细分摄人八大分中,故仅为八种本性。又佛法僧三宝、上师、同道弟兄皆显示为本性,本尊、坛场、身蕴、空行母皆摄人三宝,妇女摄人空行母,手印亦摄人彼中,不坏资粮摄人十善法,善心不搅乱者摄人断弃十不善法。
(寅)最后密王誓言。了悟迷相皆如梦幻一般,情器二世间内外诸法皆是不超乎如此,皆是无有根底;眼、耳、鼻、舌、身、意六聚识之境,色、声、音、味、触、法与诸根所摄,皆是要无取无舍、无耽无著,要远离法性,不超乎平等,平等置之;自然智慧连同所现光明境界,不超乎本自元成;所有一切诸法之根本唯一是从觉性智慧状态中产生,从觉智状态中显现,从觉智状态中解脱,此外别无其他。对于此等肯定是誓言的四大总纲,乃是大圆满特殊之法门也。
《珍宝聚积续》云:
“讲说自性支分中,两种誓言应守护。
彼等皆应先前作,才入妙乘宝王中。”
彻却之誓言为无有与平等,妥噶之誓言为元成与唯一,其各各之差别者如《珍宝聚积续》所云:
“彼时超越守护界,无有唯一和平等,
悉皆成为其助伴。”
《狮子妙力圆满续》云:
“广大智慧所行处,于无有处行无有,
于唯一中咸唯一,于平等中行平等,
于元成中行元成。所谓誓言和誓言,
并非存在另一旁,若能了知自现义,
则可称为誓言王。”
(己)守护方法有二:即守护誓言,永不败坏者,为金刚王守法;一旦毁坏,以悔改还净来作守护者,为如意宝瓶之守法。
(子)金刚王守法,即是诸上士之传规,既见功德又见罪过,知耻知羞,忆念正知清净,取舍不超乎定界而坚决防护。
《觉性自起续》云:
“若说如何守誓言,纵至劫坏而不失,
才是誓言之守法。”
(丑)如意宝瓶之守法,即是部分中士之传规,由坏誓而生恐惧,以喜悦功德状中悔改还净使之恢复。声闻之戒犹如碎罐不可复原,菩萨之戒犹如破裂的陶器,仅可黏合,而密乘之戒犹如凹陷的金属宝瓶可以复原一般,以酬谢本尊忏罪补过的仪轨使其恢复,此为最妙之法。
若指一个戒统而言,以后受戒,则称为“未恢复者”,因是从根本上需要再受戒故。密咒仅为补足而非从根本上改作还净,是故若能勤修者,一生便能解脱,其关键即在于此,因为除此而外,坏誓之罪障则不得解脱也。
净治之法如《觉性自起续》云:
“倘若犯师三昧戒,广行会供曼荼罗,
金刚弟子亦如是。”
又云:
“彼之净法即如下,举行百灯之仪轨,
讽诵百遍忏悔经,作各种法来忏悔。”
又云:
“喜爱之物供上师,所有资财供圣贤。”
以上是根据弟子方面而言者。倘若上师坏誓则无法悔改,因为忏悔之所依败坏,故对师徒双方均是有害无益。若是弟子坏誓,则有法悔改还净,因为可依师来作忏悔,对于上师则无有损,师徒上下所依之体是各别故。
《觉性白起续》云:
“上师坏誓无法净,二者皆堕大叫狱。
弟子坏誓有法净,广诵佛说之经教,
大设会供曼茶罗,净治身语意三轮。”
又以忏悔而求净治者,如此续所云:
“若能如是来忏悔,心中所想皆如愿,
一切期望会满足,一切事业圆满成。”
又云:
“产生如是之前兆,进行上述之忏悔,
若作则解得悉地。”
此亦就共同而言者,弟子毁誓而背叛上师,据说作了忏悔也只能使罪障减薄,但必定要领受影像性之果报。
《殊胜秘密誓言续》云:
“诽谤金刚上师者,虽悔却由业残余,
仍受三恶趣熬煎,故应发奋守誓言。”
总之,戒律说为一切功德之基础,故应不坏清净守护。
《劝戒亲友书》云:
“戒如动不动大地,佛说成为功德本。”
尤其是密乘之根本唯独是纯净的誓言,故清净守护誓言非常重要。
《金刚萨缍心镜续》云:
“金刚密乘之誓言,比譬犹如大地基,
能生一切大基础。”
如是等灌顶和誓言的理论之讲述,系出自何种密续?据云:《自然圆满续》、《金刚萨缍心镜续》、《狮子妙力圆满续》、《觉性自起续》等均说有“重受”和“守护”;《珍宝镶嵌续》说“有”“无”各半;《声应成续》、《珍珠宝鬘续》、《珍宝聚积续》均说为无;《声应成续》中说均为四种清净。然这些说法主要在表明最极无戏论之义。
(三)详说能彻底解脱的教授之次第
详说能彻底解脱的教授之次第有三,即建立理事联系、确定修法、抉择实际教授。
(1)建立理事之联系。
《觉性白解续》云:
“灌顶坛场圆满后,则应详说实际教。”
《金刚萨缍心镜续》云:
“如是灌顶圆满后,则应传授上述教。”
诸凡未得灌顶之前,不可传授密咒教授,因为对根器尚未成熟者传授密教,定生罪过。解脱之前,必须使其成熟,因为根器未成熟不可解脱,犹如未成熟之果实,尽管形体形成,但吃了它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总而言之,修持何种密咒必先得到灌顶加持,尤其是对大圆满法规来讲,灌顶必不可少,灌顶圆满至关重要。未灌顶前授予大圆满教授,则因失坏密门而受惩罚的历史很多,故后世之人应以此为戒,当重视先行灌顶。
(2)确定修法有甲、乙两种: (甲)像乞丐一样修行;(乙)像野兽一样修行。
(甲)像乞丐一样修行。即先于偏僻生疏地方,装扮成贫贱者,依靠乞讨维持衣食,使人无所感知而修行。彼时,不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功德,此为无所贪求之相;对他人之法、上师、神通等不闻不问,即使亲眼所见,亦不羡慕。此为坚信自己窍诀之相。
(乙)像野兽一样修行。到冢间、山间、空谷中去,放弃身语意三事而修行。身事即是放弃世间各种繁忙要事,从容安居,使诸脉稳定;脉稳定则气息与心自然稳定,因而妄念心亦自然遮灭;语事,即是口中禁语,不言不语,默默而往,故心中自然生起不可言说之义;意事,即是种种妄念心起后,心不随转,收心则自然处于无妄念之中。
如《声应成续》云:
“信士远离世俗心,供奉上师广施舍,
世间之事皆抛弃,无伴独自来修持。”
(3)抉择实际教授有甲、乙二分: (甲)以所缘境有心之修习; (乙)以觉性自现有心之修习。
(甲)以所缘境有心之修习分为子、丑两项:总说类别决定义、分说差别决定义。
如《珍宝聚积续》所云:
“由彼二种心次第,修习事义之自性,
和对所缘有境心,指示修与所修法。
已得觉性自现者,则示总见而为一。”
(子)总说类别决定义。
如《珍宝聚积续》所云:
“彼之次第如是别,有条不紊而修习,
以四主宰之理者,取理事法四体性。
由彼四种了境智,可断如是现生流。
住法即有四窍诀,令觉入于无依处。
彼义即有四密意,判断世间万有法。
时期即为四种人,对于诸法能自主。
净规解脱四关要,于诸烦恼获自在。
以此定为自身量,四喻可信示本面,
谁于彼等能串习,把握智慧法根底,
则获大密大手印。”
以上经文中引出二十种类别,并加以说明。
(丑)分说行为差别决定之义。即是将彼等本身归纳成为见、修、行、果四种修行。
《珍宝镶嵌续》云:
“行为相续之瑜伽,修习相续之瑜伽,
见地相续之瑜伽,果位相续之瑜伽。”
经中所说行为相续之瑜伽,修习相续之瑜伽,见地相续之瑜伽,果位相续之瑜伽等四种瑜伽。其中行为相续之瑜伽又分成为两个方面来作讲说,即总括行为本身和确定其内容。
工.总括行为之本身。
如《日月合璧续》所云:
“何人修习瑜伽义,应将行为作串习,
要以蜜蜂般行为,广泛品尝诸法味;
要以野兽般行为,远离乱缘之诸境;
要以哑者般行为,错乱之语全抛弃;
要以鸠鸟般行为,断除密咒之疑惑;
要以疯子般行为,放弃久居一处地;
要以狮子般行为,毫无畏惧入冢间;
要以猪狗般行为,断除净秽之意识;
要以乞讨般行为,念想一触即立断;
要以幼儿般行为,远弃贪耽之欲望;
要以骆驼般行为,随顺世俗之言行;
要以大象般行为,彻底击败轮回敌;
要以野兽般行为,放弃敌友之意识;
要以汉妇般行为,寡欲知足定时间;
要以母骡般行为,放弃撒播轮回种;
要以婆罗门行为,戒去受用他人物;
要以勇士般行为,分清轮回涅槃别;
要以泉水般行为,意志所依住原处;
要如空中舞矛行,于诸物质无滞阻;
要以半空风行为,无有受者和作者;
要以大鹏般行为,威力渡过险要关;
要以大山般行为,自净其顶不动摇;
要以霹雳般行为,要保显现不遮止。”
n.确定其内容,如上所述二十二种行为中,在此可以修学七种。针对所说门径,采用蜜蜂寻窝一般的行为,由闻能分辨是法与非法,由思能压烦恼上升,由修能根除对境。
《日月合璧续》云:
“智慧有三,即闻智能断外境之惑,思智能断内心之惑,修智能断秘密之惑。”
其助伴之行便是无疑无惑,恰似鸠鸟人窝前,断除对人的顾虑,而后无所顾忌地进人巢穴一般,谓先以闻慧断除疑惑,尔后自己生起坚信,则可无所疑虑而进入修习。又彼助伴则非一般所行之境,如野兽之行为,受伤的野兽带着受伤的懊悔而躲避人们,故无论如何都要行走于深谷或山顶,瑜伽师亦如是带着舍弃世俗的知过之心,惧怕见人而出入于冢间。又彼之助伴为如哑人般的行为,严禁说话,不跟任何人交谈。如是行已,念心僵直,犹如疯子之行为。彼时自然流露出毫无关系的话,类似疯子一般,即就在此时又产生如猪狗一般不分净秽之行为,食物不分优劣好坏,一概含糊而食。如上说具备六种行为以后,又生出谁也制伏不了如狮子般之行为,狮子是谁也不怕,无所畏惧,瑜伽师亦远离外境之妨碍,产生能自在于外境之行为。若对彼等行为,则可安名称为“于现境自在之行为”,能改变他人的信念,不信者能使相信,能使杀死者又能复活,成就神通,使意念变现为法性,能主宰地、水、火、风等四大及其他任何物质。这是窍诀中所说的“凝视放下”之方便,即修学部分有法,而能使全部影像清净,这是因为对于所现任何境相上已能完全放下,只要凝视解脱完全生起。这种则称为密意“立万有根”,虽不修学生死轮回诸法,却在心中则能集中而现起。如是这种行为产生时,烦恼则可向智慧转变,意识现为烦恼和意识现为智慧没有差异,同一智慧中解脱,故不被烦恼侵扰,犹如氆氇被颜色所染一般。
《珍珠宝鬉续》云:
“诸凡蕴界和处入,各部部主中解脱。”
但这也非是依止行为不作修习,只是说明它在解脱时,表明作为一个补特伽罗的道位准量没有错乱的原因。
闭关静修的瑜伽亦分五类:昼夜合修。其窍诀为“大海全放法”;彼时,其要点为“立万有根”之密意;其结果则为印定烦恼;其时即是住于法之时也。
上述五类闭关静修瑜伽中,又分为四种静修:第一菩萨定、第二甚深密咒之修法、第三天人之持心法、第四如来密意等。
第一类静修法,菩萨定。
如《声应成续》所云:
“本性自然所流出,则说为诸种静虑。
脉道气息和明点,身要、眼睛和空寂,
总许此即名为修,文字光明和颜色,
变化之相作放收,此即称为三摩地,
无作自放之实相,无论如何无变异,
即是诸佛之密意。”
《日月合壁续》云:
“修法有三,即是天等心之修法,大乘之静虑,三世诸佛之密意。”
《觉性自起续》云:
“天神与人之持心,菩提萨埵之静虑,
如来密意共为三。”
彼等以每三个总义来修习。
《声应成续》云:
“或说修法之主干,以心之教作配合,
其他修持诸法要,分为加行和正行,
以及结行三步骤。净治身体调和心,
语事圆满又完备,心思纳入道位中,
依止气息身心离,可断三界逃避处,
身语之贪连根除,为平六道众生险,
扼着身语意要害。为使心性融合法,
导引风心而向上,为使迷乱穷尽故,
则应恒串修风息。”
详说菩萨静虑有二:总说白体、详说类别。
总说白体。
如《螺文续》云:
“菩提萨埵之静虑,即是遮灭耽著心,
身之窍诀跏趺坐,脊椎始终要伸直,
双手要结平等印,颈部略微向下俯,
眼帘下垂视鼻尖,约一箭远觉性要。
一切皆不用目视,向内吸气外长呼,
仅用意识如是住。”
《觉性自起续》云:
“菩提萨缍之静虑,不是修习要持心,
全凭自然而然生。经过串习成自在,
放弃饮食之想念。皆依登地菩萨修,
自然消除诸妄想。”
详说类别有三:一类即自性状态之禅定,仅是在心识悠闲宽绰之时才有,如箭杆之眼,兔子之眼,鹞子卧巢之眼,心识在眼上才起散动;一类是登地菩萨之禅定,即是菩萨十地禅定;一类是心依所缘之禅定,即是修造之禅定,如修学禅定四座之次第。
彼等如《日月合璧续》所云:
“大乘禅定即如是:本性自然之禅定,
不治身语自然放;常依所缘之禅定,
能制突发诸烦恼;登地菩萨之禅定,
能养自己相续心。”
若说常依所缘之禅定,对瑜伽师有两种损害,现前损害衣食,最后损害梦境和习气,此等是积累三界轮回之业。为对治其碍,要修习禅定四座:修学断食欲禅定之坐法、断衣欲禅定之坐法、断梦欲禅定之坐法、断禅修之习气禅定之坐法。
第一种坐法是断食欲之禅定。即是要采取各种精英之术,以风为食和甘露大便之配制品。
《声应成续》云:
“如此神奇采精英,其他续中未曾说。
部主菩萨听我言,依止各种宝贝力,
寿命可与日月等。凭借各种药石术,
刀枪不入身坚硬。凭借植物采精术,
头发不白无皱纹。依止花草炼丹术,
容光焕发驻童颜。凭借体精肉之术,
元气旺盛体力增。尚有依气来修炼,
最极稀有炼丹术,所谓能断大种流,
上下之风便能知。智者将风藏秘处,
抑或由于风药力,成为药食之瑜伽,
此等即依诸大种,进行如是采英术。”
又云:
“能断身中四大者,说为神奇采英术。
回转大便常循环,则凡庸身诸漏尽。
或者花草之精酥,按照限量来依止,
则能断除大种续。身中四大断续故,
体内诸虫则不住。大便小便等皆无,
内外之风亦不存。”
第二种坐法是断衣欲之禅定。亦有依风与甚深二种缘起而修,“缘起中有肉之加行、草加行、精英加行等。风者谓身体端坐,引风人内,胀满腹腔,尔后缓缓放出,紧密结合火大之所缘,则身上产生暖热,不需衣物御寒。内心产生热量,故妄心渐次消失,并使禅定处于五分别心之状态中。”
《声应成续》云:
“衣物瑜伽即如是,运用风与深缘起。
由风引发收摄中,拘留出入之要点,
各自所缘之大种,随瑜伽身而有别。
由于因缘加行故,对于二六七三种,
善巧配制成丸散,最后涂抹于腹部。”
在此期间,将采集四大种之精英结合为一,如配制珍贵金属药物水银及依止四大种之风和所缘而成就衣食等的功德。
《声应成续》云:
“假若对于四大种,保持平衡之瑜伽,
针对地水火风要,与身融合由风燃,
依止身中各大种,转变调治运用时,
修习集要曼荼罗。将彼串修达量故,
四大功能皆平等,享受安乐且无畏,
此亦成办衣食二,寿命受用双圆满。”
集要曼茶罗,即是先采用地大之精华佛手参(白芨)、水大之精华水银、火大之精华天冬、风大之精华沉香等四种药物配制的豆粒大的药丸,每天黎明前服一粒,运气人静,则从脐间三角火轮,心间球形水轮,喉间四方地轮,头顶间弓形风轮等穴位中,显现倒“杭”字,由此降下菩提心精液而遍及喉间、心间和脐间,由是产生热量,然后降下安乐,以燃滴之乐热持此心,则得衣食二者殊胜之成就。此为金刚希日僧哈大论师所说,修中经验亦已完全证实。
第三种坐法是断贪着梦境之禅定。有观察和修习二种窍诀。
《声应成续》云:
“梦要转为道用者,先前作与达关要。
先前净治身语意,依止谙习所得征,
观察威慑和习气,三者应该要识别。
尔后达到关要时,净治、转变和决断,
搅拌、控制、切要害,并作集遮等业要,
业之梦境到尽头,习气迷乱连根拔;
彼时依止自精进,上者断而中者知,
下者一定要转变,彼时梦境开始多,
最后不明尔后变,用此诸法达修量。”
修习彼等意义之决定要点为加行和正行,其中加行即是观察。彼有观察、制伏、识别习气三要。观察之要点即是放慢几天,要涂抹推拿,晚上右身侧卧,观察梦境。若彼从瞬息间不可辨认,那么就要制伏,即将心收摄于喉间红色阿字,心不散乱而睡,便可清晰而又易于识别。
识别习气,即是假若所梦多半为先前耽著之境等,是因为先前耽著之习气浓厚所致,改变梦境有难、易、中之别。若所梦多半为现在耽著之境,就很容易改变,修习三四天方可熟练。若所梦为先前从未到达之地、素不相识之人等三者混杂不清者,称为“三合习气”,彼则很难断除。
其次正行在修习中有净治梦境、转变、断除、搅和、控制、切中要害、凝定、遮止等八事。
净治:白天对梦中欲想之事心专一想之而不散乱,随所现一切皆作为梦境而净治之。则能在梦境中认识梦境,并将一切皆作梦境而净治之。
转变:白天将镜中所现不同影像逐一转变后,又将一切现境转变为本尊身等,此时梦境中亦可从彼等现境中将马转变为象,甚至可以转变为佛土与本尊身等。
断除:即是断除执著实有,白天之境亦仅如梦中之境,不要执以为实,梦中认识梦境,并能净治转变,但亦不要起欢喜之念,而要认识一切皆是无实,不可信赖,要把执著一切之心立刻能够断了。
搅和:即是练习功力,将一刹那东方所现之境转变成为西方所现,并且将西方显现境转而为东方所现;喜者变为不喜者;五分别者,变为有分别者;分别者,变为无分别,如此互相搅和而修等等。
控制:即是促使坚固稳定,注视当时之修相,不让其走失,内心认持而修习之。
切中要害:即是与所悟之义要相融合,使显现与解脱成为毫无区别,不偏不倚,畅通无阻,梦境与白昼间一切皆要无散而修。
凝定:即是自然修习,净治梦境为无实性,起而即灭,即此状中长久一心凝定而修习之。
遮止:即是肯定为法性,将白日所现境、梦境、观修等一切全部放下,心无所想,于空而本净的广阔虚空之中,使自然明净归人法性而消释之。如是作已,上等精进者失念,中等精进者清醒,下等精进者有喜乐感。从此最终梦境断流,即梦境在光明中解脱,昼夜交替出现法性三摩地。彼时,身无阴影,能自眼见零碎微尘,如影子之相,虽现而非实有,并且中阴自断。
《声应成续》云:
“于梦境中净幻身,通达彼者之身体,
亦咸影子之行相,尔后中阴时之身,
则能全部自掌握。”
彼时依止睡眠之光明而修炼,亦如此续所云:
“若修睡眠之禅定,不分昼夜能串习,
外界境相成明亮,由此则能成大明。”
因有此说,故将其修法分为两步,即首先修习所有光明时,白天结合身体要点和气息要点,使觉知分明中增长清晰而修,夜间以狮子卧入睡时,认识五分别心之光明,即此状态中而入睡,则可处于无任何梦境状态之中,近边之境界亦能见到,但不起任何观察寻伺而住。若使人眠,各种境界肯定能明明了了。若不入眠,则会产生昏睡。正当此时,亦能清晰见到五色光、明点、毫光以及灯光之境界,此则名为“境界光明”。觉知清明者指“空之光明”,即安住于乐、明、无念三相之中。
光明结合要点而分别修法有四,即傍晚将根收摄于处,半夜将所知人于宝瓶,黎明时使智慧明悉,白天则印证所见境相。
言傍晚将根收摄于处,谓一心专注颅腔中明点空光而修习。言半夜将所知人于宝瓶,谓一心观想心间白色“阿”字。言黎明时使智慧明亮,渭以狮子看法,一心观想射出心间阿字,引向一弓之高的空中,作飘浮状而持心。言白天印证所见境相,谓身之要点,连同心识如前结合,尔后观照觉知清明,最后则能知幻身即是梦境。
彼等如《六界会广续》所云:
“白昼印证所见境,夜间于己禅房中,
为持四时平等量,诸根之门自收摄,
对于明点空之光,瑜伽行者专心入,
一旦明点增长时,观想智慧亦增长。
如是明点变小时,明点愈来愈变小,
观想智慧亦变小。凭借睡眠梦境要,
昔耽习气连根拔。”
第四种坐法是断离耽著习气之禅定。即是有者不专门强断,无者不专门修习;对有者不过分耽著,无者心中不想念;既不追忆过去,又不迎接未来,认知对现在之觉知,不套以对治之衣,各自赤裸裸解脱于自地,即境界于显现上即解脱,如鸟为鹰捉;流动于流动上解脱,如空中风消失;境觉无二解脱,如盐溶人于水。
《第六界续》云:
“若何士夫不追忆过去,不迎候未来,保持心识现状,则一切觉知无先无后融为一体,即所谓‘体性合一’亦名为了知三时平等性觉性之瑜伽师。用忆念自尽之方便,使生死涅槃无二相合,过去之念已经中断,未来之念亦已下压,现在之念令归自境,此即称为通达三时平等觉性瑜伽师。不企望过去之心,不违抗未来之心,不信任现在之心者,即是通达三时平等之瑜伽师。若不称颂过去之无明,不驰心于未来之无明,不爱惜现在之无明者,即是通达三时平等之瑜伽师。不耽著过去之嗔怒,不钩引于未来之嗔怒,不激励现在之嗔怒者,即是通达三时平等之瑜伽师。不聚过去愚痴之云,不划未来愚痴之地,不降现在愚痴之雨者,称为通达三时平等之瑜伽师。未回答过去佛,不喊叫未来佛,不系心于现在佛者,此则称为通达三时平等性之瑜伽师。断灭过去之贪,伤感于未来之贪,破除现在之贪者,称为通达三时平等性之瑜伽师。不执持过去之妒,不摄心于未来之妒,不入心于现在之妒者,称为通达三时平等之瑜伽师,即所谓通达生死涅槃无二之大瑜伽师。言佛者,即是将所修证之三摩地显现为功德者也。”
第二类静修法,修习甚深密咒修法有脉、气、明点三瑜伽。
《声应成续》云:
“脉之要道有二百,对彼一定摄其要,
百十五条作遍行,极其变化为脉要。
六十八条配法性,殊胜大乐四条脉,
观待众生之境界。分为根住和行道,
成熟门与分别业,时间以及所现量。
它的住处之窍诀,安住、迁移与行道,
成熟地与明点合,若是谁能如是作,
则能灭妄生智慧。”
又云:
“气息之义有二种,增长世间身发育,
出世之身与智慧,明点三者来谙习,
空与明即遍及身。断灭心中之妄想,
心无妄念生智慧,外界之境全穷尽,
风心二者合为一,因此由风作诸业。”
又云:
“暂依世俗之明点,渴望证得圆觉故,
招引具相明妃合,明妃身之诸脉道,
心所缘想妃身足,才用世俗之明点,
下降执持又回遮,降于脉而合于风,
修习空性心灭迹,身心二者相转换。”
上说修法,暂时要经当面教授,方可了知。
第三类静修法,天人之持心法。分为两项,即总说与详说。
总说。
如《炬光能明续》云:
“运用天人持心法,须取各种性相者,
身之要点跏跌坐,气息要点向内吸,
觉性要点在鼻尖。”
《觉性自起续》云:
“天与人之持心法,守护口与鼻中气,
无有分别意动向,觉知专一为体性,
谓可现前妄念灭。”
详说天人之持心法又有二,即修学粗分境和细分境。
修学粗分所缘境,即是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境持心,使色声香味触法显现分别心。凡所起现,让其起现,只于彼情景中不散乱妄动,凝眸注视本面,认知先后中之分别忆念而为修习,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境上皆能凝视持心。
如《声应成续》云:
“修习要点即如是,所缘之境与心处。
所缘境声香味触,五妙欲处来净治;
色谓颜色和诸形,工巧技艺等差别,
还有各种幻变术;声谓琵琶蜂鸣声,
琴弦腰鼓和笛子,小钹哈罗拉等音;
香谓各种和合香,合意甚深缘起作;
味谓六种甘蔗糖,各种葡萄酒和合,
缘起支分要聚合;触谓智者座加行,
达到中箭之加行,以及若干树之叶,
仅触之即对法性,不可分离而住心;
心谓所取和安住,断除根本寻实有,
于心境间而寻觅,即是所谓散乱心。”
修学于细分所缘境,即是修学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境之分,心所缘诸法,其分为总说类别和认知各分位之自体二方面来详述。
总说类别。
《日月合璧续》云:
“专心观想阿字故,实有之执退原处,
一心观想生起尊,因而身垢全清净。
依止语之金刚歌,能够满足彼之心。
一心观想畔字故,能够清净其语垢。
有谁能观想让字,谁能净化一切物。
若谁安住于哈字,能使愚痴全消尽。
有谁安心于呸字,彼能断灭身语害。
谁修眉间之明点,彼则能熟于气息。
若心能持短杖因,彼能闭塞诸根门。
谁于鼻尖修嚷字,无量大种归自地。
谁能修习身中光,光能串习中有位。
谁能引心于空间,光能串习自性空。
谁能专心于耳根,它能任意受用声。
谁能专注于心间,意乐则能自地净。
谁能安住于空性,则能断灭实有执。
谁能修习顿空性,则能顿空一切念。
谁能修无分别心,则能遮止轮回执。
若系心于五大种,则能生起身之心。
谁能修无分别智,则能断除取相心。
谁能修持双运乐,则将妙欲转道用。
谁将虚空作修道,则能获得心自在。”
以上所依止处和修法要点,如《声应成续》所云:
“持心修次二十一,第一入住于当处,
第二身与心分离,第三能见诸法性。
彼时身语意三要,具瑜伽故求还原。
此时能动气之马,即能引发又能摄。
若能善巧依诸要,心中妄想自然除。”
其次,说认知分位之白体。从上述修法中,此处只修学七种。有信者先使上师喜悦,后于寂静处,人坐于舒适的垫子上,结跏趺坐,心专注于性相白色“阿”字,即观想自己鼻尖上有一白色“阿”字,当气出时此“阿”字亦去得很远,气人于内时此“阿”字又白晃晃回到鼻尖。对此要一心专注,延长时间观修。若身体有所过热,则应观想“阿”字为寒冷的感觉;若寒冷过分,则可观想“阿”为热的感觉。如是作已,则可生远离心境无生之觉受。
若不信乐于彼,则一心观想能除障碍之猛厉“呸”字持心,身仪如前,让心闲散片刻,接着念诵一次猛厉“呸”字,因而生起一种清醒而无分别之心,应认知此是智慧,昼夜勤修,则生起自性清净之觉受。
若不信乐于彼,则可一心观想忿怒明王笑声,身体仍然如上放松,短促有力地呼一声“哈”字,则能生起清晰明了而无分别之智慧。此法门能断灭由烦恼所生之心念的错乱,使身心出现不安等的障碍。但彼时又能产生法性不可思议之觉受。
若此亦不信乐,则可一心观想阿修罗之争斗持心,即在山顶,或岩顶,或在房顶蹲坐。开始时头缓缓摆动,尔后尽可能用身体来摇动,整个身体亦起活动。修习三四天,则于一时所有外境开始变成红彤彤,尔后变成黄灿灿,尔后变成绿油油,尔后变成灰蒙蒙,尔后变成白晃晃,尔后外境完全断灭,成为没有任何白性的空无之状态。其后真空不生而生所见境相皆成自然解脱之觉受。彼时就要依止有益于炼气之食物,并且心要专注于脐间的“让”字。
若此亦不信乐,则可想“畔”字驱逐分别心,以此持心,将长音“畔”字与气相合,间或亦修短音者,因而产生心无所思之三摩地,即生分别心显现为法性之觉受。
若此亦不信乐,则可一心专注于渐悟空性之法,把般若智慧之自身分析成为若干名义等,使其分解而观察之,如同把单独一身根分析为皮、发、肉、耳、鼻、舌等。又将这些分析成为微尘而去观察时,则所谓的本根就不存在一般,则一切将坏灭,成为无任何可得,此时即可产生五分别智之觉受,即在其中而作修习(此为渐悟之法)。
彼亦不信乐,则一心专注于顿悟法空性,凡眼前所现皆成为空荡荡一片,心专注于彼而串习时,首先为现,其次为空,最后心自然安住于皆五分别之法性。如上所说,是依止身静虑时以不坏身之活动者为要点,依语禅定时心人住于耳,以不坏语言者为至关重要。修静虑时心不散乱,于所缘境,要保持气之缓慢为要点。同时又应知道这些都是能突生觉受之甚深关要。
第四类静修法,详说如来密意。有两项,即白体、差别。
自体:超过每一座界限而修者,即如虚空一般。
《觉性自起续》云:
“如来甚深之密意,应于空界求了知。”
差别:谓不加改造而放,任运自然,故无须对治,起念即灭,不需修习,则可获得本性之自然三摩地。
《日月合壁续》云:
“如来密意分二种,放任自流心念灭,
不修则见获暖量。”
对此等修法安立名言,便可称为“昼夜和合之修法”,昼谓为涅槃分,夜晚谓轮回分。彼时修习之觉受中,当是昼无所明、夜无所不明成为一致的了。其修法窍诀为“大海全放法”,即双目不闭不动,凝眸观修。彼眼为水之性,犹如大海澄清而住,故名为“全放”。不管修习什么法,亦应使眼睛保持自然,不修则已,一旦观修,就应双眼不闭而观,此为其要点。譬如夜晚大海中显现月亮和星星等影子,海水却无所沾染,故虽现境界皆无所取,彼等外境虽现于眼前,觉知却不随境而转,境亦不碍觉知,此即当下明而五分别,心要不散、不动、毫无功用而住者,此则名为“现空如空之观修”。
《秘密无字续》云:
“本无造作自然而全放,由境未变心亦未去造,若住本明方指为密意,法身智慧之心全放弃,若无驰逐便是修习意。若不执持则是所缘境,犹如海中映现星和月,无取无现而亦未有灭,所谓密意之理则如是。”
《狮子妙力圆满续》云:
“无分别之法身非实有,无为自明自身禅定明,
无取无别之中已全收。”
应断之歧途。
《声应成续》云:
“无障安住之静修,诸根之门皆清醒,
意之分别不浮动,觉知性中所行意,
无有外向散失性,非是分明有类别,
亦非遮余而成空,安乐非是成断流,
非住呆板平等舍,念智清醒而安息。
净分不可成邪分,取分向内而安然,
执分行相极明显,颜色字母能变等,
若是此等不偏向,即是不滞安住修。”
此谓心知之上虽现境但未沾染于境,心知而又未断于境,而是明显而又远离戏论。
《声应成续》云:
“性相空明而觉了,本性不与任何合,
所取能取之边尽,法性本然即清净。”
如是修习方可进入止观双运,根本和后得合二为一,此是产生“立万有根之密意”。以此作为基础,则能对世间万物和轮回涅槃诸法断除伺察之戏论,于是所有、所现之一切法则可任运安住于法性之中也。
《第六界续》云:
“远离掉举心而言,是舍大平等修习,
称为六识松弛修,是我普贤所宣说。
对于无畏心而言,没有挂虑之境界。
名本住胜算密意,是我普贤所宣说。”
这时,诸烦恼由心印印定故,则烦恼自净分现为智慧,凡假名为“有”,诸法则可起现为法身之游戏。
《第六界续》云:
“想蕴所现之心性,烦恼法数自清净。”
此时若对士夫安立名言,则可称为“安住于法之时”。轮回涅槃诸法不待修学,全在于心,将其不作分别、或未分别,均让其安住于自地者,此则称为“修”也。
详说常行见地之瑜仂n有五:见解为“城邑断相续”、窍诀为“大山全放”、密意为“三界尽解”、烦恼为“本位自净”、行者为“舍法之时”也。
关于见解,可分总见和自见二种。总见即是执持分别计度心。
《声应成续》云:
“认为八种次第见,许为皆计度分别。”
本性大圆满无修的隆钦之见,即是观察总法,凡有所显现,皆在法性之游戏中解脱,为现空离边之法性之自现也。
《觉性自起续》云:
“对于有法现为相,眼根未曾有灭故,
乃是自心之妙见。自心觉性之游戏,
显现成为外界相,对于无念明分体,
若认识为大本然,便是见到有法见。”
内观法性,便能远离无二之边,即见自心之大无生性,亦如此续所云:
“觉性法性无有生,妄想著相自然无。
觉性不破又不立,怎么会有耽著行,
若有通达诸法性,无为状中求理解。”
观修到秘密觉性,则能见到本净,离边无垢,状如虚空。此续又云:
“远离能所之觉性,若能不偏又不倚,
此即称为大修行,其能悟法即如是,
以一想蕴之智慧,能使内心深处信。
若悟法性无生时,即可产生大智慧。”
观见到如是妙见之本体时,就远离分别计度之名言,而证悟自然智慧不转变之义。
如《声应成续》云:
“对于见到自体性,则不起计度名言。”
若为彼等安名,便可称为“断城邑相续之见”,即在胎胞之城邑中断其相续,而不退转于三界之见地,上根者今生成佛,中根者于中阴成佛,下根者自性变现化身而成佛也。
《日月合璧续》云:
“上根不需再来世,中根即在二生间,
诸下根者得安息,自心变化中解脱。”
彼之窍诀为“大山全放”,仿佛站在中轴须弥山顶上,同时则见到四大洲一般,以大圆满之见观修,则能将九次第乘全部密义同时一眼望尽,但在别乘则不可能见到如大圆满密意。从不变迁之角度则称为“大山全放”,即凡有所现无作无造,全部放下,则能完全具备诸乘之密意。
《第六界续》云:
“对于有数心性中,自现诸乘分别故,
开非随意而分别,精髓具于密中密。”
复次,密意现为“三界尽解”,若从悟大圆满密意之瑜伽师观之,世间万有、轮回涅槃等诸法无不解脱,故称“六道众生白地解脱”。
《第六界续》云:
“无取无舍之心性,无有方分自解相,
称为大周遍密意,是我普贤所宣说。”
彼时,诸烦恼于本处清净,犹如空中云朵消失之状,或如浊水自清一般,这是由于开始就未有迷乱之故,现在不存在迷乱,将来不可能迷乱,都是由于要点之所产生也。
《第六界续》云:
“显现无漏之心性,迷缘之垢自地净。”
彼时,将行者或瑜伽师安名为“舍法者”,是因为他们自己皆无意思维之法故也。
详说果德恒常相续之瑜伽有五:果德、方便、密意、净法和行者。
果德:谓不退转为因,如宣木瓜之果实。此又如昔时国王登位后则不变更,说如刹帝利王族,由受灌顶而掌握国政后则不能变一般,觉性亦如是白住于原地。又如王征服民众,平民因败而王政不变者,犹如国王发兵打败平民后不变一般,即显现眼、耳、鼻、舌、身五门识之根已空,故亦无生死轮回之名。又如大臣被囚而不变者,犹如国王之宠臣(指妄用)一旦被囚,国王也要听从他的话(指智用),心识停止驰逐觉性获得自在。由上面诸喻而说明觉性始终不变。若对此果安名,可称为“自性清净果”,因为非是造作或努力而成,而是现证本来清净之义,仅假名为“果”。彼之窍诀即是“觉性全放之法”,即觉性放于所现境上,于是取境之执著自地解脱。觉性专注于所现之境,故能执之心自地解脱,此则谓之“境心自解离边之实相”。
《第六界续》!云:
“对于无分别心性,远离缘境之显现,
此称大自净实相,是我普贤所宣说。
对于无分别心性,不执无灭自现故,
认识本有之明境,是我普贤所宣说。”
彼时,于三门上所作之业,即烦恼与其现行之垢不再现起,故称“三界本净之密意”。
《第六界续》云:
“对于无疼痛之心,离分别我之现分,
称为大自放密意,是我普贤所宣说。”
彼时,烦恼如水波纹,或如蛇结,自消自解,现起与解脱无有前后,故现为法性白净之实相。
《第六界续》云:
“显现六识心性上,分别心聚皆清净。
显现字词之心性,词与名称皆清净。
显现自地之心性,四大诸缘自地净。
显现能所之心性,所缚我执极清净。”
彼时之行者称为“超越者”,即远离轮涅得失之一切耽著心。宣说这些都是有所缘而带修行之次第,是为追求乐于意义之戏论者宣说之。
(乙)现在讲说觉性白现带有心者修习之次第,分为二个方面来说,即彼修习次第如何超胜于共同修习、明示教授。
(子)首先讲以七要义超胜于共同修习次第:一要即觉性以凝视而悟、无利根钝根之分。二要用根能见法性,故无大智小智之分。三要由悟实相本面故不见词句(文字)法性。四要无取舍努力,故年龄不分老少之分。五要自觉无垢,故业无优劣之分。六要法性超出言思,故不观待见、修、根、道四者。七要果位本来清净,故三身在道之境中显现而不退转于三界。以此七要超胜于共同修法者如《声应成续》所云:
“法性现前之关要,能悟诸业无好恶。
摄取精义要旨故,诸根无有利与钝。
分别计度言思尽,非是根得见智慧。
文字不见法性故,依共同乘事不成。
三身道境中现故,见彼不退于三界。
诸法平等一味故,故非观待根道果。”
(丑)明示教授有二,即安立窍诀之关系和叙述有关系之窍诀。
工.安立窍诀之关系,即是彻却和妥噶二法要。
《直指续》云:
“不劳自解之准量,应观彻却妥噶界。”
《自然圆满续》云:
“彻却妥噶自然放。”
又渭彻却者即不费辛劳,自然解脱,不观待境界而修觉性赤露,懒惰者不修行而能成佛,是利根者之法要。妥噶者则是有劳而解脱,观待境界,勤奋者即于今生可解脱质碍之身,证得光明之身而成佛,皆是法要。
《珍珠宝鬘续》云:
“按照士夫心差别,如其次第来讲说,
无劳无作而自解,勤勉精进来修习。
诸无劳者得自净。”
Ⅱ.叙述有关系之窍诀。彻却之讲法虽然很多,这里却随顺印度希日僧哈大师之说,将以三义详说之:肯定法尽大本净、总结无修通彻赤露之关要、摄纳为纲即遍解大平等。
肯定法尽大本净:万有轮涅所摄一切诸法,于等空大圆满界中,本来就已现证圆觉成佛,故肯定不作任何勤劳功用。如是外现各种器世,内现各种有情,虽现而无实,因为本来就已解脱为如幻八瑜,其示现为如幻离边,是无根之境,从不曾有、不曾无、不曾真、不曾假、无根无垢、本来清净而存在,故无有取舍所缘之法。内现为自心之法,亦非有生、灭、安住之境,其体性离去认识之边,对于此心皆无尘许可修之法,因而不缘想有所行、所得之法,如同虚空自然之觉性,不需要用取舍对治之筐子来笼缚。现前白清、自净平等、自流、无有间断、本来觉醒、无主观臆造之垢污,而现证菩提,轮回涅槃决定其为“无名”,由于三界尽解之密意中,本来成佛,故在明空宽广之义中则未动摇,而假名安立为有者,不管如何显现,皆不动觉性,如四大种之变化不能动摇虚空,应理解此为本来空明二决断之义。
《第六界续》云:
“空寂无有境戏论,已离有无明分边。
离去言诠各戏论,非是咒生本圆满。
全无所有因和缘,没有观修之诸垢。
无边亦不缘中心,即无行相又无境,
无神亦无神之咒,无法亦无诸假名,
无敌而友亦非有,无身亦无根上现。
亦无此法而可想,无执亦无可执处,
无我亦无我眷属,无界亦无觉性身,
无善亦无恶异熟,无命亦无可断心。
无资亦无积资境,无佛亦无有众生,
无处亦无有性空,无安排亦无听众,
无境亦无三时分,三时聚合亦非有,
是故没有任何者,诸法无分亦不别。”
《狮子妙力圆满续》云:
“密意自然之智慧,悟与未悟均离边,
放弃是非之心念,即现不现诸法性,
亦离能所堕边法,故从空寂智慧中,
超出空与不空边,假有二现之诸法,
皆由普贤狮所生。”
《普贤心镜续》云:
“没有有情则无佛之名,没有能取则无有情境,
没有分别则无无明迷,没有耽著妄念境亦无,
没有贪欲则无习气心,没有过去则无未来名,
没有现在则无烦恼名,没有胜义则无世俗名,
没有明觉则无无明名,没有佛则没有有情名,
没有导师则无能导名。”
如是境与心唯是法性境中之所显现而并无他法,所以对境对心则不需取舍修造。
《秘密无字续》云:
“一切所生迷现为我心,一切住相迷现为我意,
一切现象迷现为我身,一切断灭迷现为我语,
所见不灭如同我之色,所闻不灭如同我之声,
能嗅不灭如同我之香,尝受不灭如同我之味,
触觉不灭其速似我意,秘密烦恼即是我神变,
佛与有情皆为我之墓,然普作我显现大自明。”. 《普贤心镜续》云:
“万有不造法身境,智慧不造游戏意,
大种不造报身境,颜色不造游戏界,
有情不造化身境,悲心不造无灭界,
藏识不造大乐境,觉性不造虚空界,
智慧不造极净相,无二不造空性境,
自然不造觉性界,心性不造觉性境,
诸意不造智慧光,风息不造本性光,
有情不造即真佛,无明不造真觉明,
五毒不造即五智。”
又此世俗万有诸法无而明现,除了唯于觉性中显现,别无他处,此亦系本来不有之义,故尔唯是本净、本解、本到之游戏而已。
《珍珠宝鬘续》云:
“轮回之性分界断,观察不分于境无,
五根本与智慧身,能思本净自觉性,
普遍道中为遍照,藏识之身大圆镜,
光明觉空现容颜,他生迷乱归根本。
五蕴本身无因故,迷乱之身昔成佛。
五种大种本清澄,光明境中而解脱。
五根自然全放下,五尘解脱于自地。
五烦恼者即自体,三界本身归本根。
无明本身自生故,迷乱之因本来净。
藏识自现为法身,连根斩断世代生。
如意心中本住故,能动诸气保原状。
呼吸之气本断故,生死元始并非有。
欲尘本来圆满故,欲边皆成法性界。
肢体未动本到故,众生之道本运行。
要说之话未言故,本来则离言思境。
心之聚散本空故,本来则住大静虑。
所作往事从无故,元始本初无能所。
本根并无他法生,本初唯有是自然。
一二之数穷尽故,明点远离于友伴。
黑暗本来清净故,觉性从本即光明。
轮回法性已灭故,本来元成自然佛。
有相之物皆空寂,我执之心本来尽。”
所现之境本来清净而成法身之本性。
《觉性自起续》云:
“实际无生本明性,不需参考其对治,
此无方分诸区别,无有我及我所执,
无有善恶分别心,超越是与非之边。
已离念和非念法,远离常边和断边。
超乎歧途障碍法,悟与不悟无分别。
净与不净无边际,超出心与意和法。
知与不知无分别,超乎无明迷乱心。
远离文名句三者,无有二取心之垢。
清除分别道之垢,则可远离执实法。
没有净治地与道,不需供奉诸神道。
十善法规不需护,既然罪恶无沾染。
轮回恶趣岂能有,涅槃寂灭法亦无。
则无所谓自他名,邪与未邪岂能有。
超乎有与无之边,既无颜色又无形,
无喻无表无可示,所取能取法皆无,
故是无佛无众生。”
《大鹏翔空续》云:
“远离因缘自现无覆障,全无功用何人皆未作,
本圆精华游戏元成境,幻变之水由于形色生,
精英百现意尽无常断,离障全放即是无杂染。
无见亦无相等真智慧,迷乱之境远离所取依。”
由此观之,一切心境可以断定为影像之游戏,是本空而无根本,本来任运元成之法身中已经成佛,故自起为自现智慧之体性,从此亦可断定诸佛刹土和大光明境界皆是圣王普贤之游戏。
《声应成续》云:
“境界迷乱之本性,是智而昔未曾见。
有念迷乱无根底,悟藏识为大法身,
迷乱妄念已断流,如是无乱之显现,
本自解脱要中显。有情蕴身即佛身,
本来如是谁未明,五蕴即是佛部主,
脉道文字中产生。即在水泡眼珠中,
智慧自现谁未见!”
又肯定诸法本来已净,正等觉佛本来已成,生死本来已自解脱,涅槃已归本初。
《珍宝聚积续》云:
“本性大圆满法要,悉皆纳入内心中,
不现无境纵分别,亦不需断归自地。
未曾迷乱我无明,不用观察本来断,
以上所说谁不知。即使粗分之大种,
从本初时自清澄,无有去处而自去,
自身本来无有者,无有先后此中知。
彼等无时再聚合,一二六等三者中,
无现而现又半现,所作不现自声中,
犹如大山立地面,本来即住谁不知!
本来无可行之道,从本以来近在身,
此道本来即自具,先前未见自觉差。
意想无住禅定时,无修本来就存在,
彼亦先前未觉知。我与能执耽著境,
本初以来为法性,彼等自己来自现,
本来显现昔未知。束缚我想五烦恼,
本来觉性自显现,共同居住不相识。
地水火风四大种,本来就是自境界,
未曾见者眼多瞎!汇集秘密窍诀精,
从不间断自念诵,谁人未曾听得见,
难道没有耳之根?自处界与觉性味,
从未分离本自绕,未曾觉者鼻堵塞!
三种窍诀合为一,本来就是身心精,
未曾尝者舌断乎?境相自净色庄严,
与己之身不相离,犹如身影而相随,
不分昼夜皆存在,谁未曾触身僵乎?
碎断苦恼安乐法,不可言说皆自住,
不曾知者多愚钝。轮回习气又积累,
从本即住法身中,未曾见者真可怜!
. 诸根自察境显现,各种心思驰逐等,
本来自现为报身,不忆彼者多失念!
动作行为和努力,聚众哗噪之声音,
皆为本来所化身,未曾知者根太钝!
心思尽管向外动,犹如流水不间断,
经常自己意分散,要无功用自然修,
未体会者心多乱。情器有闻之现象,
观察方知无自性。此乃城邑断续见,
本来具有却不见,是否诸根已阻塞?”
又云:
“无根无底之法性,不求自在真稀奇!
对于往来之觉性,不可相遇真稀奇!
对于本有大智慧,没有对治真稀奇!”
如上亦可以金刚十二笑声和七种稀有密语来肯定其为“法尽大本净也”。
《珍宝聚积续》云: ‘
“喏,诸佛语之金刚藏,请看自然智!超出善恶见修者,真稀奇!哈哈!本根未动,而身语随作何事,皆无损益。
喏,语金刚,请看事物之本质实相!彼等现象羽毛未脱,形色未变者,真稀奇!哈哈!虽怎样思虑苦乐,但其本质不变。
喏,语金刚,请看大空普生智!尽管以念思之种种行为如何而作,而却显现为游戏者,真稀奇!哈哈!不论怎样做,却于无生界中无灭而解脱。
喏,语金刚,请看法性空寂周遍之智!无生与本来俱生者,真稀奇!哈哈!比如有人手操利刃将众生同时杀光,但对此人相续心上,并无任何损益。
喏,语金刚,请看自己空寂之知而又能生普现之智!无论如何一切现象均显现为自方助伴者,真稀奇!哈哈!尽管怎样显现,自身本根却不动摇。
喏,语金刚,请看觉空遍解之相! 自身成为自己的对治法者,真稀奇!哈哈!一切烦恼自己解脱自己。
喏,语金刚,请看觉空遍净之自性!无有辛劳而自获其果者,真稀奇!哈哈!只要执受其一面,则一切生死涅槃,皆在无二无别中成为清净。
喏,语金刚,请看三身大空遍住之智!六道众生现为三身者,真稀奇!哈哈!众生不经丝毫修行而能同时成佛。
喏,语金刚,请看三身大空本圆之果!三时无合无离者,真稀奇!哈哈!不行六度而其一切资粮同时圆满。
喏,语金刚,请看觉性凝视大空普遍平等!一切造作均现为庄严者,真稀奇!哈哈!一切取舍皆依见地而解脱。
喏,语金刚,请看空之空大本空!安住于诸佛密意之中者,真稀奇!哈哈!修习造作反成堕落。
喏,语金刚,请看不空之真实空!将‘无’而执以为‘我’之乘门者,真稀奇!哈哈!由其生获得无生。”
此等是指配合本性之自相、本面赤露、悟境自在之瑜伽师而言。
此七种稀奇秘密语言,亦如该续所云:
“盛哉!语金刚藏请听我说! 自己本性由于离去生死之要,故比如杀死成千上万个生灵者与常行十善者毫无差别。此乃是我普贤之所宣说也。 ,
喏,诸佛语之金刚藏,由于法性无戏论之关要,故使常修熟练于空性者,与仅刹那间也不思空性者,二者在咸佛方面并无毫厘之差别。此乃是我普贤之所宣说也。
喏,语金刚,由于觉性无为之关要,故使广行有为善之信徒与常行杀生命者,在资粮圆满之门方面毫无差别。此乃是我普贤之所宣说也。
喏,语金刚,由于觉性智慧无有来去之关要,故使身语意上生出种种法性之征相者,与仅仅刹那间也不习闻思者二人,然对见有法方面毫无差别。此乃是我普贤之所宣说也。
喏,语金刚,对于法性由于无生无灭之关要,故使饱尝热狱和冷狱之苦者与饱尝佛之种种安乐二者,在获取证悟门道方面毫无差别。此乃是我普贤之所宣说也。
喏,语金刚,由于觉性无变之关要,故使已断分别计度戏论者,与执‘我’为常者,二人毫无差别。此乃是我普贤之所宣说也。
喏,语金刚,由于法身本身具有之关要,故使对外作种种供奉、赞颂和祈祷者,此与不积任何法事者,然在得果方面毫无差别。此乃是我普贤之所宣说也。
语金刚,如是之故,行持此等大自然语者,不待勤劳而获修习之信念,故能在光明与三身无二无别之中而得成佛。这些是指结合已见大圆满觉性现前赤露之门作为修习就其体性而说者,重在肯定此为无比殊胜之关要也。”
总结关键为无修通彻赤露有二:认知法身和即于其境总结关键。
初,认知法身。对于眼、耳、鼻、舌、身、法六境界显现,或于心识中自住,不管怎么样,作为觉性部分,所有之自身自明赤露,明明白白,了了然然,虽现为恶念分别,亦自明赤露,现为善分别,亦边际解脱清醒,安住白地,于无间空隙亦未被境所改变,未被能取心污染,不起对治,为显了明了之觉分等,则当认识此乃通彻赤露之法身。若非是觉知,可置不论,若是觉知,彼体性则不可能不是法身,故应求知。
《大鹏翔空续》云:
“不修放下此性即自觉,远离声心即是到彼岸,
有所缘境原放何须改,故住不动即是原处净,
见无不断亦无可觉醒,无地此性又住于何境,
即入无有趋向之彼岸,难观本性有无心可触,
未思无有迷乱妙智慧,执持无作痴力心安乐,
众生何以倾心离戏空。”
此自体本来清醒明显而称为“自然智慧”。作为本然之法身,于原处认识其本来面目,故虽然说“界觉母子相合”,实质上应当认识到原处即是法尽之密意。说“轮回觉醒为法身”意即在其体性上,应当消除增损之垢污。
此如《珍珠宝鬘续》云:
“本性清净之诸法,巨细污垢皆退回,
无境心故迷乱退,无运行故业风退,
无隔通彻实物退,自解脱故现境退,
是明亮故空分退,本圆满故生次退,
无功用故行为退,不求本在修习退,
现前明故见解退,无文句故名言退,
不曾有故耽著退,不曾无故待他退,
不可取故心识退,唯一之故数边退。
周遍一切他生灭,自身现故黑暗除,
是精华故遍法身,清楚现故报身增,
母子合故化生身,可证悟故方便生,
超脱思故念心醒,无常无断宗轮圆。
集精华故觉性明,自解脱故为全放。
此性颠倒之觉性,自身生起故谓解,
即是安住故谓遍,不持有相故谓空,
没有沉没故谓现,没有质碍故名彻,
解脱而住故谓退,现种种故谓妙色,
无分无别谓唯一,能生一切谓为根,
无余圆满谓为果,所缘境净谓为道,
迷乱已尽谓为教,自身有故谓相续,
有所表故谓窍诀,远离数量谓为数。
有如是等之心性,如同满愿如意宝,
具足所需如宝库,有示即显如明镜,
无垢明净如晶体,显现种种如锦帐,
无放无收如大鹏,见力圆满如雄狮,
渊深圆遍如大海,内生解脱如虚空。”
其次,总结关键:即此赤露之觉性,不论它或现或住,皆须完全放下,不改不治,自然松弛,安住于原位之上,如此则能达到清澄明显而有力量。当认识到每一个赤裸清醒者时,此觉性赤露即击中在断离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之连续之上,此则名为人于“法身本位,住于原处,自性不断之三摩地”。
《大鹏翔空续》云:
“无所显现离空之智慧,不执不放不染放原状,
谁以一而击中三者,性非真非假朗然住方便。”
彼时,虽然显现为分别心,但自己本面却已赤裸裸地显露出来了,成为无有分别之智。由于离去所取境,能取心与三时断续,觉性在其本位上已明白显现出来了。
《狮子妙力圆满续》云:
“智慧自现之自体,即是无有意妄念,
过去境与未来境,以及现分皆直断。”
觉知是由强力之缘所引发,彼此配合五毒而生,对直起时,则没有不涉及觉性的,若能认知,则智慧特别明朗,且在觉知上,不论显现乐、不乐、非乐、非不乐、善分别、恶分别等,除觉性外其他皆不能现起,只可显现赤裸裸之法身。
《珍宝聚积续》云:
“色身现为对境时,即是我身之游戏,
对彼无惧又无畏,此即接触到我身。
耽著贪嗔痴三毒,强烈欲望随时生,
皆与我觉无分别。由彼自身解自身,
我之眼上见彼性。心中意念外现时,
我之障蔽自净故,若不追寻彼后断,
我之声音彼听闻。心中思虑会合时,
我之禅定无念善,;若无耽著彼之心,
我之诸香彼能受。心入粗分色之时,
由我觉受显现故,此中一和二皆尽,
我之诸味彼尝受。如是所现所闻等,
说皆普贤我游戏,能现游戏未灭故,
故生我之诸功德,仅此能现之功德,
就是无穷亦无尽,这是三身法印定。”
即此白体修持时,此觉性境界便是“法身大自放之密意”。
《第六界续》云:
“对于无感受心性,不思胜观之境界,
名‘穷尽往来密意’,是我普贤所宣说。
对于无所取心性,不灭清静之境界,
名为‘大游戏禅定’,是我普贤所宣说。
对于无能取心性,大自起现之境界,
名为不灭无念虑,是我普贤所宣说。
对于无有疼痛心,离去我想之境界,
所谓大自放密意,是我普贤所宣说。
对于无常断心性,无善无恶之境界,
名为‘无违顺密意’,是我普贤所宣说。
对于无取舍心性,无偏自解之境界,
名为‘大周遍密意’,是我普贤所宣说。”
此中所谓觉性无离无合而安住之时,不是许修彼住分五分别之心,而是要保住此时之清醒、明亮、赤裸裸之觉性,要使它毫不散动,平等而住。又觉性在境上起时,凡有所现,不是要以此见,作为观修,而是要保住彼时觉性明明显显,赤赤裸裸之现分上毫不散动。若不明白这些要点,就会想此“住分和现分之见,作为观修之体性”,从而产生错误。唯心安住,就等同于禅定之本尊,唯心显现,仅等同于平凡之分别心,故虽修之,很难成佛。此中,不论何时其觉性要明明显显,赤赤裸裸如同晶球。在未获得自在之时,要恒常保住,熟练掌握后,就此状态中要不分不离而住,彻却之意义,就是说要揭露觉性赤裸,保住其明明显显、清清楚楚,应知仅此要点是至关重要。
《秘密无字续》云:
“若无持心之见修,法身则成为实有,
若修见之三种力,现境成为法身界,
若是能所作不散,法性住于安乐地,
若是幽闲独一闲,三力则能自然生,
若知当下之伴侣,则住唯一全放中,
若与彼能常相处,那么对彼还何作,
清净安住一切大境界,彼性即是秘密咒之事。”
摄纳为纲:遍解大平等性有二,即总说遍解实相、分说其类别。
总说遍解实相有二,即自体和差别。
自体:谓认识此觉性赤露之义,住时则住于周遍平等,起现时则于所现之上分开其清澄而住,其余即自行消失无踪而成为通彻。
《声应成续》云:
“于一密意不动摇,现境即于现上明。
犹如容颜和明镜,此解脱性即彼解。
觉知动摇成空散,而所谓见非异觉,
故彼自身上解脱。一通便能百通故,
二与三之数边尽,分别执取境无有。
驰逐能取本来空,空之密意本圆明,
故离多寡数量边。”
《大鹏翔空续》云:
“诸法远离戏论无浊故,无为自解之要最重要,
因灭缘散果尽之要点,不依任何独一解脱界,
行离修净不可见之义,不治境界自放则解脱。”
境界即除了当现之时外,不需变迁,仅只不治放下,便自然归于解脱,此乃把见修送到尽头之密意。
《声应成续》云:
“对于不净之迷乱,但诸根门不改治,
完全放下是关要,从此转变是窍诀。
对于无所取境中,即现无有能取心,
不经观察而眼见。无法性之道中引,
不需见修送到根,无为无劳果成熟,
此名不住显现边。”
此谓即现之时放下即能转变,此是关键,颇为紧要。色境之上起现明了之知时,或专注于彼,或者坚持寂止,或者让分别心驰逐散乱,总不超过此中任何一种。即在此时认知觉性赤裸,便在此状态中则能改变。
遍解之差别:有四种解脱法及其四种要点。
如《声应成续》所云:
“自觉远离诸分别,故有四种解脱法。
把握解脱之四要,生死涅槃之分界,
不生亦未曾造作,因其无本又无根。”
兹详说其义,《声应成续》云:
“所谓自心解脱者,非是从一又到一,
无缚无解之自心,本来圆满无来去,
观而无获无缘由,无有根底住空明。
自明而处之心者,依要而解无差别,
因时而解无观待,无劳而解无精进,
依信而解无用功,此则名为依信解,
本来解脱再无根,自行解脱无对治,
凝视解脱见处消,全面解脱无勤劳。”
又依止见到觉性赤露之关要而得解脱;无先无后,同时而得解脱;自放无功用而得解脱。此三者,均有究竟解脱之意义。再加四种依止信念而得解脱,则总共为五种解脱法。皆是就觉性赤裸裸明现,本来无缚之本性上安立的假名为解脱,其实质上非是由缠缚而解脱,亦非是有性相解脱。
《大鹏翔空续》云:
“自现之义何处皆明显,无变无浊以及谁未夺,
真实智慧并无一异别,根无道尽果亦未曾有,
见闻知解由一解脱彼,不求不得一切皆在心,
因本来有超脱于观见,即彼本身未造元始状。
因空缘离自体是无为,超出行仪亦无执持边,
依智而生各自所改变,彼之住法何需来造作。
无劳不需寻求万有源,远离修造自净垢污法,
不需努力功用我明见,难道还有胜解和未解?
何处所有皆是智慧遍。”
又诸凡夫被境与心之绳索束缚,瑜伽师将觉知放任自然而得解脱,故彼之法要,是胜过其余·诸乘关要。
《大鹏翔空续》又云:
“任何无染自觉解脱要,身心烦恼以及自身法,
尽管无知凡庸现为因,无住无造瑜伽自觉了,
本来自解未经何人解,不造保持原状何须劳。”
分说类别有三:总说自体、详说本性和比喻决定以收其义。
总说自体:谓觉性通彻赤裸之法身,观待五类所遮而说名为“圆解五纲”。
《珍珠宝鬘续》云:
“不可断灭之觉性,无迷错因无对立。
本来解脱永殊胜,自己解脱无境缘,
凝视解脱境界净,边际解脱四边灭,
单一解脱多皆空。”
详说本性有五,即详说本来解脱、自行解脱、凝视解脱、边际解脱和单一解脱。
初,本来解脱之本性:即指示依止本来解脱,无有另外之根,由此要点故不依止于见修功力。言“本来”者,谓作为能总遍一切而无造作之义,即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皆是无有所住之义。“解脱”并非如同一般解开,故不需见修之功用。所谓“解脱”,则是安住于本分,无有造作修改之义。因此,随身语意之本分放松,心还其本源故称为“解脱”。它又是永恒如此本然而住,故超胜于一切共乘。因此,解脱之比喻犹如藏文阿哩迦哩字母,本来成熟形成,不需再熟,又或如金本黄色,不需重新黄也。
详说本来解脱有三,即本来解脱之含义、安立依据、解脱方法。
本来解脱之含义,谓非突发,而是从最初起就已解脱,现在不可重新又再解脱,其要点系由未曾迷乱之觉性中而来。
安立为本来解脱之依据有三,即道理依据、经教依据、逻辑依据。
道理依据。谓觉性从本来就已解脱之要点,因为觉性无本根,故无有退还之处;觉性无根本,故无有生处,觉性无性相,故不能以名言之共相来作抉择;无生则无解脱。作为本来解脱之征相,不论现在虽如何观修,皆无法见到它的性相。此亦符合因果无迹之理,觉性无因,故亦无果,则不可能有业与异熟。
经教依据。
如《精进有意义续》云:
“本来解脱之心性,外解之缘岂能有。”
逻辑依据。谓可以由于承认许可因可以证成,认可缘处本来解脱,故解脱则归于自地,它是本来就已解脱。因为心无生处、无住处、无去处之关要,所以知道它是本来就已解脱。
解脱方法。谓心为空故,即仅名言亦不可安立为“解脱”或“未解脱”,因为本来已经解脱之相,尔后不需重复解脱者,是由于心性本来成佛,就已知道本来解脱,则无有任何需要再作解脱的。
其次,自行解脱:指示自己解脱之关要,是依止无对治的关系,故不需依赖上师之教诫,因为如是所见所闻之诸法,皆是生是自生,解亦白解。譬如天空与云、或如大海与浪潮。由如是等原因,皆不是依止别境和有过失之修习而成的见、行,故名为“实义解脱”,这指的是法性穷尽而言也。
详说自行解脱有三,即自己解脱之含义、自己解脱之依据、自己解脱法。
含义。无对治之义,即显现分由显现而得自解,故除显现外,再无其他法性,如同空性等除了由其本身解脱外,别无其他。譬如以酒治酒病,以毒攻毒,以铁削铁一般,故烦恼亦由其本身解脱,而名为“自行解脱”。
安立为自行解脱之依据有三,即道理依据、经教依据、逻辑依据。
道理依据,即符合法性之理,一切解脱法皆由自行解脱,并非他人为之解开,这是合理的。假如依他人而解,如一事物,有不同异色,不合情理。因彼心性与其他解法物相违故。如抉择第一性相,故白行解脱方为应理也。
经教依据,即符合经教。
如《心部》云:
“自然解脱非由他。”
逻辑依据,即逻辑承许之理。大白解脱中无有所诤之事。其因成立,且合情理。如是显者,即是自行解脱,不依赖于其他对治之法故。
自行解脱法。除了自行解脱之自行而外,则并非由他力。在其他经论中亦说贪欲者,以贪欲为道而得解脱;显现于显现中自行解脱,别无其他解脱之因或解脱之缘。真性亦于真性中解脱,而无有安住之所依,因无有根本之故。无根本之心性,除了自性之外,无有退还之处,无解脱之处,故不曾有生也。其本身之法外别无其他,故是无处可生。此则名为“自行解脱”,譬如蛇结,未经何人解开,而是自解自结。
再次,凝视解脱:指示要依赖于所见消灭之要点,而不依赖续部教言,仅仅凝视,就要在其本身中而成解脱,名为“母子相会解脱”。此显现未经心识改变,虽有所而现不作观察自然放下,故成为“自净解脱”。
详说凝视解脱有四,即凝视解脱之含义、安立为凝视解脱之依据、解脱方法、比喻。
含义,谓仅仅凝视而看,即看彼性而成解脱。当第一刹那间,或见或闻,仅依觉知便得解脱,其中也包括法性现前之力用。
安立凝视解脱之依据有三,即道理、经教和逻辑之依据。
道理依据,意无所向而归消失,皆无所得,这是合乎道理的。显现在显现上仅略显之时,即得解脱,觉知活动在觉知略动之时即便解脱,空性由其本身之关要,当凝视色相时,心中略想这就是色,便可由本性(缘起性空)而得解脱。如是声等均可以此类推。何以知其为解脱?谓由已见为色,则远离非色之戏论。于彼由凝视而放下,立即解脱,而不生缘其他之心也。
经教依据。
《金藏续》云:
“以大凝视之看法,使佛有情双解脱。”
逻辑依据,谓符合离方自净所立之因,即如是而现者,便是凝视解脱。将彼放下,故于放下之处则成解脱,就因解脱之处即已散失之故。
解脱之法与比喻,谓修学分段有法,于分段处便得解脱,以皆无所去处,无所从来,无所往处,只有随处安住而外无有变动。修学总有法,使一切显现皆成为凝视解脱,譬如以公正之慧者进入神殿一般,谓所见无所偏向。
又次,边际解脱:依止无所观待之要点,对任何处皆不可安立观待,又由此要点,则可从一种边际而解脱,而不住于二边也。同样,解脱二种边际,则一边也不执住。如是遮其二俱,二俱即双非之四边,故则名为“解脱”。
详说远离观待之边际解脱有三,即边际解脱之含义、安立边际解脱之依据、边际解脱法。
含义,谓不依赖有、无、现、空等任何一边,超出意义之上“此方是彼非”之选择和衡量。
安立为边际解脱之依据有三,即道理依据、经教依据、逻辑依据。
道理依据,符合无观待自性之理,不观待即不依赖任何的一面,而是远离边际,所以是不存在任何之一边。此则名为离边缘之中见。
经教依据。
《大力功德圆满教言》云:
“因离边故则名为解脱。”
逻辑依据,符合一解遍解之因,即知离一切边,不观待任何可观待可依赖之处,如是则能从一切实有、假有之中得到解脱。
解脱法,不住有边,故解脱于无边,不住无边,故解脱于有边,不住有无二者俱故,即解脱于二者,二者俱非,故解脱于二者俱非也。
最后,单一解脱:谓依于无偶之要点(绝对性),不依赖于方便与智慧。此“一”就是大圆满唯一之明点,它是远离戏论之性,则由彼状态之中而成解脱,其他无量无数之边皆成为一切皆空了。
详说单一解脱无偶之要有四,即单一解脱之含义、安立单一解脱之依据、单一解脱法和比喻。
含义,谓彼解脱亦是应理,因为一切解脱非是各别不同,而是一解脱外则无其他,这是为什么,就是觉性呀!此觉性就是自己的自觉白证之智,非另有其他之法。
安立单一解脱之依据有三,即道理、经教、逻辑之依据。
道理依据,一切解脱除独一而外并非各异,故无有其他,谓“解脱”,单一者即是觉性。除此单一自觉之法外,则别无其他。
经教依据。
如《金藏续》云:
“独一解脱之心性,即是众多为一味。”
逻辑依据。符合一知遍解之因,由知此独一觉性,则能普遍解脱一切轮回涅槃之故。
解脱方法。由于认知了法性,则一切心境皆得解脱。譬如认知一粒食盐之味,则已抉择一切食盐之味而成为一味也。
如上所述,五种解脱并非针对一种人而言,是按照根器之差异和各自所信受之法,即随其所应之法来求解脱。
以喻和义决定而归结其义有三,即无观待处、确切比喻、表明全部意义。
五种解脱法悉皆远离观待之处:其中自己解脱即是诸缘由缘而得自己解脱,故远离有所得之见、修、行三法之观待;本来解脱即是由境解脱诸境,故远离境心双运之观待;凝视解脱即是由因解脱因本身,故不观待轮回涅槃;边际解脱即是由法解脱诸法,故不观待名言;单一解脱即是由心解脱心性,故不观待能表之心。
《珍珠宝鬘续》云:
“由缘解脱诸缘故,我不观待所缘法,
由境解脱诸对境,我不观待境和心,
由因解脱因本身,我不观待于轮涅;
由法解脱诸法故,我不观待名言句,
由心解脱心本身,我不观待能表心。”
确切比喻:自我解脱即是觉性本净解脱本净,譬如以垢洗垢。本来解脱,如以毒攻毒。凝视解脱,如以铁削铁。独一解脱,如以石击石。边际解脱,如以燃木之火烧木。
《珍珠宝鬉续》云:
“犹如以垢洗污垢,如是由净解脱净。
以毒攻克各种毒,以铁断削种种铁,
以石击破诸石头,以木烧毁诸木材,
自己之敌自充当,不同类者不能解。”
表明全部意义,意义圆满之理:谓本来解脱即显现、本根、对境等皆本来圆满;自己解脱,即迷乱根、道和所知自地圆满;单一解脱即果、因缘、法性等皆自地圆满;边际解脱,即生死涅槃、密续与教言,同时离边圆满;凝视解脱即是教授、禅定、果和法界皆自境圆满。
《珍珠宝鬘续》云:
“是故本住之觉性,由自起故现分圆,
是自然故根性圆,自现之故境亦圆,
自解之故迷因圆,自净之故诸道圆,
自觉之故所知圆,自遍之故果德圆,
自地之故因缘圆,自证之故法性圆,
自回之故轮涅圆,自具之故续教圆,
自圆之故同时圆,自知之故教授圆,
自入之故静虑圆,自作之故界圆满。”
如上所说,肯定要义、总结要点、摄纳为纲等三者,是大圆满中彻却极为深奥之关要,所以大导师为后世而作宣说。
肯定要义。
如《大鹏翔空续》所云:
“才艮位无欲而在于此心,异熟习气无根谁所依,
如空中花无处无生依,身非心依习气不可依,
若作心伴侣无有损益。犹如物体不能依附空,
本无广狭方所之心者,轮回恶趣对谁现为有,
不实犹如梦幺?寻香城,妄现决定无有真实果。
无身无智谁能有烦恼。”
以上作为肯定之要义。
总结要点。
如《大鹏翔空续》云:
“求乐之心断除有害法,放下无依没有轮涅事,
虽然自是他非识幻变,消除见动执持它障碍,
全放遮止乐于言说边,心与意之神变随现灭,
防护离法意与造作间。”
摄纳为纲。
如《大鹏翔空续》云:
“若是不治何时离轮涅,若治除大圆外还有何?
心不可见其因谁未见,是故弃恶从善有何用?
自宗起源配合本初性,放弃巧帐不能出三界,
不改愚相为谁而放松,此即不住轮回和涅槃。”
从以上所述中,已经明示了为使懒惰者,在本根上得到解脱之彻却所有窍诀。
其次详说精进者于道位上解脱妥噶之教授有二:即说明此法门如何殊胜于彻却修法;详说殊胜法门妥噶。
说妥噶修法殊胜,以七种特别之处而优胜于彻却。即修行联系实践之特点;身要脉之特点;能现门之特点;所见根之特点;自要现量之特点;显现光明之特点;验相增长之特点等。
初修行者联系实践之特点:谓不断在实践者当面指点其注视外界虚空空分,内界觉性连环链明分,这是不依赖于意识推度之智慧。其教授之体性中亦没有掺假、臆造、制作,不分甚深不甚深,故是特别之殊胜之法门。·
《秘密无字续》云:
“觉性本性虽遍及一切,但是法身取决于教授。”
身要脉之特点:对于彻却修法来说,觉性安住于身,但无要点,而妥噶修法有殊胜要点。
《声应成续》云:
“境要为根根要心,心要为眼眼要脉,
因而身之坐式中,可断习气身联系,
能圆诸佛之密意。”
能现门之特点:因为觉性是五分别而住,对彻却法要来说,还要从心门有分别之妙色中寻求智慧。妥噶法要却认识觉性是无分别,要从光明之妙色眼睛中寻求显现,故较彻却尤为殊胜。
《声应成续》云:
“智慧之要眼中生,由依看法内心知,
共同受用法之界。”
所见根之特点:彻却法要中境相六识之显现,为能取根所见,所以显现各种妄念不断。而妥噶法却要以光脉清澄之根,顿然见到连环之身,同时遮灭妄念而现出无量无数之智慧境界。
《声应成续》云:
“凝视而见连环故,妄念弛散之想灭。
犹如鸟道行于空,除了法界无处行。
无别觉性相净故,迷乱显现因缘尽。”
自要现量之特点:彻却修法中不可亲眼观见智慧,而妥噶修法中可亲眼观见,故断除后有胎藏城邑之相续,这点是特别殊胜。
《声应成续》云:
“法性现见之特点,则使诸根无利钝,
有情除了成佛外,别无他处可安住。”
又云:
“证得现量有缘者,无有三界轮回名,
是故三界已断尽。”
所现光明之特点:彻却修法中除了迷相不现其他,执取迷相之心则成为乱心,所以实际上是不超脱所取境和能取心。
《声应成续》云:
“如是现分功用中,显现所取和能取,
所取境与能取心,境心相合生三毒。”
妥噶修法中对觉性智慧来说,大利:清净,故不显现迷相而现本光,因而特别殊胜也。
《声应成续》云:
“大种清净之分中,无业可造名言尽,
犹如太阳中光明,自身没有本具障。”
由于本根觉性有其本光,故自显现为道光,则以彼为道,故能于果位报身中成本净法身而获解脱,不再退转也。
《声应成续》云:
“彼亦本根圆满要,本性不治而现前。
道由炬光束连接,现量境中而显现。
果位无处可回返,超越欲望思虑境,
自现本来已清净,执取分别皆遍尽。”
验相增长之特点:彻却修法中仅能心力坚固外,则没有内心识之验相,或若干三摩地,乃至大眼与神通和外现之验相如光与身等等。而妥噶修法之殊胜就是在能使验相不断增长也。
<<声应成续》云:
“觉知验相尽境界,如同上弦月一般,
一分现象一分衰。从暖量和证相起,
二谛双运念边尽。”
对此光明所现验相,个别无福分者说“此光明验相如神殿的图画一样”,而起邪执著。实则抛弃正法,罪孽深重,当堕无间地狱,永无出期。说诸佛身与智慧之境界为迷乱相,将自己的恶心与迷相随便说成为光明之境界,这实在太过分了,是恶魔之秘语,亦成为人修此法门者所应呵责之处。妥噶法为清净智慧之境界,仅仅略见,亦能断灭六道恶趣之门。修行时可断灭五根之迷相,受用于五根转变殊胜之相,即共大乘经论《经庄严论》亦云:
“心意、能取妄分别,变故成为无分别,
刹土、智慧中清净,自在四相而存在。”
此法要不仅与显乘经论相吻合,并且还是殊胜智慧之增长相。
《声应成续》云:
“现相并非是迷乱,是因缘净之本性,
实与无实自清净,五识耽著境清净,
大种粗分归清净,显现智净增长相,
此即法性穷尽地。”
复次,谓以不观待意识推度之词句和智慧,由根现见,根无利钝,业无善恶,显现三身为道相等,有此特点,故超胜于其他法要。
《声应成续》云:
“实义法性现量境,而非由于智和慧,
观为诸根所行处,不以文句来抉择,
凡见三要本面目,三句则成要点故,
诸根不分利钝别,所见法性清净故,
诸业不分善和恶,法性空性无私故,
善恶二者全遣除,由于未见觉现量,
九乘所许非解脱,法性穷尽才究竟,
三身只是道境界。”
又次,详说殊胜法门妥噶修法有三,即教授总建立、加行和教授正行之要点。
教授总建立:大圆满法之教授,可分为三种传授法,即引导方式传授;以直指方式传授;如商人上山倾销商品办法之传授。
引导传授:三种加行中随修一个前行,作已则直指正行,其后则以辅助法而令其生信。此又分广行之士,乐于共同暖量征相,则以三身引导,先练习四大种声义,然后直指正行。精进之士乐于禁行,则以觉性引导,先练习分辨生死涅槃界限之行,然后直指正行。懒惰者乐于分别寻思,故则以心引导,先练习身、语、意三之加行,然后直指正行。
直指方式传授:对部分宿缘觉醒者来说,犹如执持穗茎漂动,要在灌顶之后再作直指,然后修习。
商品倾销之法:谓对于部分有福有缘者来说,在临命终时,依本光炬光出现前直指,即传授法性中阴之教授。故有说“为何把此比作商人上路,这是因为有些人不见教授正面,尚不解其要义之故。”
其次前行者,此时以引导之方法是完具一切,但为了首先重视前行,故在此说安立前行相关和正式前行。
安立前行相关,譬如趋行恐怖之路时,先探察恐怖之秘密,然后使行旅安全而前进,故先前行,抉择身语意三门,然后正行便无诸障碍,无有中断而得究竟。又如有危险之岗楼,先行加固,故正行如楼中之人可以平安居住。以前行断除一切或行或止、挂虑恐怖之根。则正行时可以安住于无劳无企望之中,如农耕时先准备好一切工具,正行则如从播种到秋收产出一般出现。故前行先肯定本根为大元成,在正行时出现四种境界,以及修持达量等,则能获得法性普贤本有之果,故有如是等等之要义。
正式前行有三,即有引三身而学四大种声义、为引觉性而学习分清生死涅槃界限之行、为引白心而学习身语意前行。
初说引三身而修学四大种声义又分为二,即总说和详说。
总说。
如《声应成续》所云:
“修学三身之次第,大种妙欲为主要,
地水风火四大声,最妙修声定能成。
水大之声为排泄,能听空行母之音,
倘若经常串习彼,定能成就变化身。
地大之声凉而沉,具有大梵天之声,
倘若经常串习彼,定能成就变化身。
亦能成就受用身。火大之声能长学,
显示遍入天之音,谁人能听彼之音,
定能获得法身德。风大之声凉而猛,
金翅大王加行语,若能长期来念诵,
这是三身共教导。”
其次,详说。
女口《炬光能明续》云:
“抑或于居寂静处,用柴火等作燃烧,
在其二弓之远处,安置舒适坐垫上,
身之要点如牲畜,觉性引发火中央,
观看犹如狮子状,又从火大出声音,
修学大贪粪便等,嘈杂爆裂劈开声,
结合自己知觉心,有缘之士半月中,
修学成就定无疑,成为神通瑜伽师。
配合水声瑜伽师,行持上述之前行,
秋季五谷丰登时,无人空谷水流急,
浪花翻滚水之处,身扼要点作蹲坐,
心之要点水中央,以大象眼观河心。
界之第一未咸时,无声则以头触地,
一次一次细听闻,偌若修习三个月,
于自觉性获坚信。若把意识专注耳,
经常可闻四大声,决定获无生妙定,
成为知晓各瑜伽,这是断昏之仪轨。
若欲认识风大声,故应修习上前行,
三岔谷口或山顶,建造有窗之静室,
耳识专注辨风向,经常如是来修习,
有缘之士一月中,修习成就定无疑,
获得瑜伽妙觉受,地下之声重量等,
门即依次有多种,常时修现手动作,
修六月已于四大,定获自在决定果。
空大之声于山顶,有缘瑜伽亲登临,
身之要点为仰卧,把觉知心引于空,
气息连连向外呼,心常专注于虚空,
三年如鸟能行空。坚持不懈修此法,
不但有益于世间,且获殊胜大手印。”
《密行种子续》云:
“奇哉!若人欲获随欲有,方便支分有如是,
对于种种形相法,则应如是来先修,
无论修何心次第,则应配合无念心。
如是修声瑜伽师,地水火风四大种,
由各自声常习故,则对六道各自声,
声之神通定成就。昼夜六时常修习,
彼之诸声按时知。谁若知此不勤修,
即对过未现三世,心起何念定知晓,
专做利他之化身,如果不先修习彼,
撒插变化之种子,此种功能不可得,
是故应学大种声。”
其次引导觉性而修学辨别生死涅槃界限之行者有三:即先分辨身之界限,于夜间而令心人静;随后分辨语之界限而人静;最后分辨心之界限而人静。此等要义又各有二个,此在下面就要述及。
《宣说自然续》云:
“如是对于大密义,有缘上根欲想修,
先将身语意三门,遮止所贪所恋事,
故应先从前行起。身体跑步和睡卧,
站起身来动肢体,巡礼朝圣勤磕头,
转动肢体摇动头,凡心想之诸事业,
跳舞以及结手印,一切所想皆可作。
如是能够做到者,身之执著自断灭,
全身界限已判别,诸行彼咸变化身。
此下语行来开始,密咒经忏等法音,
不论有无显现语,皆由意度词讲说。
各种动物呜叫声,声有各种各样音,
如是谁能修习者,其语执著自然灭。
轮涅界限判然分。此后要修心行动,
喜与怒和苦与乐,常与无常诸种法,
见修心三之思想,是法以及非法等,
贪嗔痴等三种毒,善与不善等等业,
进行各种观察法。如是能够做到者,
心之执著自然灭,生死涅槃已判明。”
《声应成续》云:
“盛哉!甚奇稀有者,生死涅槃未分辨,
三界身语意三门,相互联系不能断,
故说生死涅槃别。身有三种行走住,
扭转以及诸幻轮,肢体伸展与收缩,
以及能所动作相,要以念心先观想,
六趣身之诸行为,由心仿效而身作,
谁若如是能行动,凡所起处断后续。
彼之要义有两种,即是共胜二差别。
如是达到征相量,则作瑜伽净语行。
言由分别心性起,各种各样之声音,
言出无法返回故,天龙夜叉乾达婆,
瓶腹鬼和遍入天,言无善恶随意发。
总有六趣之语言,随心忆念由口说。
彼之意义亦有二,殊胜为共别无边。
如是既已达准量,行者即应修心行,
过去未来和现在,念心放收性表明。
乐忧善恶皆是心,以及有无各种等,
外面观察内心想,由此思维之忆念,
必定断决后相续,此等意义上已明。
如是行为已圆满,现前要点也常辨。
此圆则不入三界,故应极秘来修习。”
详说为引导自心而学身语意三门前行有二,即前行和使心安静。
初,前行。
《声应成续》云:
“由于身体之前行,断灭各自能作因,
故结金刚跏跌坐,练身对心有利益。
语为畔字安住处,印合一体和炼力,
调柔以及入道行,如是净语利于心。
心者最初来何处,中间安住最后去,
要从三业来观察,心净则知心实相。”
次,令心人静者。
如此续所云:
“具瑜伽者应静心。”
彼等前行之意义:其共同意义,即能消除身语意三门之障碍和罪障,而殊胜意义,即可在佛身和三密界中而成解脱。关于此等意义又分为二种:即辨明共同和殊胜之差别。
三种使心安静之意义:谓身安静,则能使蕴界和菩提心得到增长;语安静,则安住于不可言说之义,且使走词语思辨之路穷尽;心安静,则使心从所耽著之境中而解脱,具有如是等重要之意义。以上将前行已讲毕。
其次正行指示此无漏智在瑜伽者之心中是怎样的?即要点之传授,有四大类:如何扼着身语意三门之要;依止三要则自身现证法性;修习过程中如何显现四种境界;什么是彼等所依助伴或辅助之法,指示窍诀作为后依。
先说身语意三要。
《宣说自然续》云:
“如是已作前行后,为了观见真实义,
调整身语意三业,身如狮仙和大象,
专注于彼不动摇,与三千佛同缘分;
言语如同似哑子,不与任何人说话;
如是谁能修此义,心之散聚自然断。
如是身语谁调整,即把法界之显现,
观看能够成串习。”
《声应成续》云:
“现前之要身语意,决定配合各要点。
身谓应住三身中,恒常不令其违越;
语谓修学和安住,并定宗旨使坚固;
意注虚空便成就。”
身要,即是不动摇于三种坐式。语要,即是不动摇于不无言说义。心要,即是看外界虚空中心而不散乱,且于无分别心之状态中不动摇。如是等三要,作为殊胜而为修学。
依止三要法性在自身现前有三,即以三要降于自身、以现前直指本面、以修习切中要害。以三要降于自身者如《如来一子续》所云:
“如是身等三门要,由于准确扼着故,
觉性本分及现量,依师教导而得知。”
《声应成续》云:
“三要诀窍不应离,即是配合门和境,
以及气息觉性要。门即以眼观三身,
境谓远离诸障碍,气觉放松成智慧。”
因此,门要、境要、风觉要等三要中,门要即不动摇于三种观法。
《声应成续》云:
“远索不动为要点,彼时结合三看法。”
《珍珠宝鬘续》云:
“门者即是彼不动,两只眼睛不动摇。”
又两只眼睛不动,因而光脉不动,则此能令分别心断其相续。
境要为眼睛专注于眉间虚空,内心不散乱而观看,称彼为“界智看法”。又虚空者为法界清净炬光显现之处,故观彼者称为“法界看法”。心识为觉性之妙用,彼若不散乱,方能显现其妙色的连环链之境界,故谓“觉性之观看法。”彼时专注于外界天空,故内界炬光安住。由彼住故,使觉性本体之连环链亦相续安住;连环链安住,则由彼所现各境界皆能安住也。这些亦如《秘行种子续》所云:
“界和觉性之看法,观看离障之虚空。”
《声应成续》云:
“界即分为外与内,外界认为无云空,
内界便是诸炬光。”
《珍珠宝鬘续》云:
“境之要点亦为三,清净之界为安住,
如是觉性亦安住,一切境界皆安住。”
风觉之要,如《声应成续》云:
“风觉缓慢成就智。”
因此对于风息无论如何要求缓缓进行,它的要点是向外远射。气是心之马,向外部射出时,马则断于彼,人则断于此,而居中的妙色也就隐没于心脏之间,故觉性自然回住于本净的本面之上,达到明而五分别的法身密意之要点。
《珍珠宝鬘续》云:
“气息无论要缓行,由彼放射到远处,
身与心之联系断,则不退转于三界。”
觉性之要是由眼不动、心不乱而现连环链时,则保持连环链住于界围之中而不动摇。
《如来一子续》云:
“界内之中连环链,应当安住而不离。”
《声应成续》云:
“本面觉性连环链,无去无来住空中。”
其次,以当下显现作为直指之本面:谓依于要点所见自现金刚连环链者即是本初之普贤第一圣佛,此本具有之本色今日得见,这就是与本初普贤佛享受同等之缘分,自己见到自己本面,故应生大欢喜!自己的觉性金刚连环链本来就具有之境界,然而今日才得见到呀!
《宣说自然续》云:
“如是谁能现见者,便与本初佛普贤,
享有同等之缘分。”
《声应成续》云:
“连环链之自性者,一切分别心皆净,
不述状甲而戚佛。”
又云:
“有缘者获其现前,三界轮回之名无,
世代三有联系断。”
又所谓:“连环链者”是讲光脉之妙色本身和其支分明点及五光等,因此才有“连环链是数众多”之语,当如是显现之时,其光明境界和一切空色之现分,皆为如来藏界之本色,是智慧之所现也。比如水晶之光泽向外照射一样。若有动、摇、往、来、盈、亏等现象,能现于外境之分均是五气的外缘之作用,如阳光照射到水晶之某部分上,此又成为放射光泽的配合。当看法和观法调整以后,而能动业风则内人,此时心及心所之思虑收放,光明境界亦毫不动摇而住,此为一个要点,因为心马与显现光明境界之配合,均是由同一个风力来承担。当时风则被束缚于本达到最后穷尽地时,五风则于内界中归于清净。故由彼作为因缘而所生之一切妄相妄心及所见一切光明刹土,也都尽皆自然融人于内界本净之地,也就是元成白现之门在法界中消失了,此时仅留有元成深明之细分而住,则无有实现之有了,此则说为“法身无现而安住一味”。尔后五气之虚假销尽,由于法界永无错乱,本根本身成熟为果,故此称为“任持自地”。因此先应让妥噶境界首先出现,让它串习,后要穷尽,把觉性与风一起安住本地。风之分清净了,觉性之光就发挥出来了,后又人于内界而归隐没也。这点密意很难理解,吾亦经过长期依止恩师指点,才得到理解也。
详说以修行扼着要害有二,即总说觉性白体为连环链、连环链之修法。
首先,总说觉性自体为连环链有三,即在连环链中认识本面、说其要具有何种眼见之差别、以及应用教授观看此自现。
在连环链中认识本面,犹如镜中现出影像一般,本来清净之觉性空明,胜观之本光现为金刚连环链,即如太阳和阳光,与真实觉性同一本性,便成立由体起用之相属关系,这是将因之名安立为果名,即谓“觉性金刚连环链境界”。
《狮子妙力圆满续》云:
“自现是觉性物性,即现智慧连环相。”
《珍宝镶嵌续》云:
“彼虽连环链之身,然而现前难认取,
觉性自体即如是。”
《秘密无字续》云:
“自体如连环相现,细微敏捷又闪动。”
《觉性自起续》云:
“具有五智之光身,作为连环相极明,
亦有往来和动摇。”
又此觉性由依于风要而得解脱之相者,即是有来有去;依于明点而得解脱之相者,即是于中间弯曲分界处,有微细明点两两相结合者;依止于脉要而得解脱之相者,即是有又细又曲之连串。此三者虽未亲见觉性,但由依彼功德强制之要点而可以得到解脱。又此觉性仅以观见不行,而要串习之,其征相即是彼连环链一个连接一个而存在。
其次,分说眼见之差别有三,即认知由双眼串习之量、正说由三眼串习于自相和分说五种之类别。
认知双眼串习之量。即是白现胜观之觉性,此连环链依慧眼而见到时,于第一刹那时,分辨分别心对名句之差别;于第二刹那时,了悟连环链之性相;于第三刹那时,便可现证菩提,成等正觉。若依水泡之眼球(肉眼)而见,那么就必须对四种境界均要达到究竟。又若由水泡之眼球所见时,现为细、速、往、来、散、集之现象,则须观修日月光三者,方能得到殊胜之妙果。慧眼只有持明咒师才有,至于水泡之眼则人皆有之也。
三只佛眼唯有三种观法才有,即法身有法性之眼,应向上视;报身有本智之眼,应向旁视;化身有般若之眼,应向下视。依此次第,以法性则能亲见法性,故能确定真性。由本智自明而见,故智力增盛。般若是离声名则可得见,故不依赖闻思修之加持而生。三眼看法是由法性向上回返,故有向下消除习气之要;本智向旁平等而视,故有生死与涅槃平等和合之要;般若降低而视,故有使智慧光明境界下降之要。
分为五种类别者,如《珍宝镶嵌续》所云:若欲证得真正觉性五眼之真如性,请看觉性金刚连环链之身!又觉性之身现前而现,现前而稳住,这是因为不遮断肉眼现前能见之故,而能了悟内外诸法故,则应获得般若智眼。它是能圆满具足内外诸法,并且能现见者,故称此为“慧眼收慑一切”。由未断灭故,所以知诸法之真如性者,即是凭借全知之眼而知见一切。又彼亦不住者,除觉性之身外;,不在别处散乱,这是因为观见解脱之清净之慧眼所得故。为此,五眼之特殊性,皆取决于金刚连环链之身也。
地道界限者,凡夫仅此五眼即已达量,唯到达唯一正行之尽头。而殊胜五眼仅在佛地具有,法身安名为解脱眼,报身因见刹土相而安名为肉眼,化身为其余三眼。彼等亦如《文殊轮秘密续》所云:
“任持五眼无贪着。”
最后,教授指示观看此白现,欲想道与果之一切功德圆满,故应串习金刚连环链。
《珍宝镶嵌续》云:
“欲执无生无死之命者,则取决于金刚连环链之看法。欲证无断无灭而于自地解脱者,则取决于连环链之境界。欲想威慑有相诸法而成无缘者,请看连环链之本智!欲想观不异而成为一者,请看连环链之境界!欲想无念而观法身者,请看真实连环链!欲知内外诸法者,请看连环链息之流动!欲想观住身者,请看连环链之自现!欲想有相诸法观为自现者,请看法性连环链!欲观诸佛之意者,请看金刚连环链之身!欲悟诸佛密意者,请勿远离金刚连环链!欲知诸法之广略者,请看金刚连环链身之住相!欲通一切秘密智慧者,请看金刚连环链之毫光!欲想见、修、行三者不合不离者,请专注于金刚连环链之身不散!欲任持诸法之无量宫者,请了悟此界觉之意义!欲绍承金刚萨埵之传承者,请勿脱离觉性金刚连环链之身!欲想一切境界皆显现为光明者,请务必善巧连环链之本智!稀有!诸正等觉的一切身之本质,亦皆取决于金刚连环链。一切自然智之真如性显现归处,亦取决于金刚连环链与清净之虚空也。”
详说彼之正式修法有三,即总说界觉普遍而又难于了悟其不合不离之实修法;别说四种全放之修法;用四瑜伽决定自身之关要。
初谓“自然智慧本初佛光不变之宝塔,遍满于生死涅槃中,但未认知其本面者,则仍漂流于生死轮回。于是依各各之觉性,若认为安乐者则欲,苦难者则不欲,而耽著于受用暂时安乐境中之饮食、安住、资具等。视作应供,却不知如何供奉,故未得到成就。诸了知自体者,则通达将界炬光之女与觉性之子,为无合无离,以之修行,迨作用完成之一刹那,则可成佛。教诫现在和今后有想咸佛者,则应以此为修学。”
《吉祥端严祥空无垢续》云:
“稀有哉,昔时号称大迦叶佛者,建有百千大光之塔,重叠美观,高入三有之顶,其大遍及三千世界虚空无边之众生,其根入奈洛迦大地狱,量小仅为芝麻之百分之一,广阔之量,则遍满虚空。显明;之量如日月,脱离云障,无遮无阻,犹如风大,众生对此皆视为应供,由种种业广为供奉,但谁也未得成就,彼时有自己之女与明亮自己之子相会,仅作一种供业,即能于一刹那间而得成佛也。” .
又界之要从专注于日、月、灯三光之侧面,又引向左、右、上、下各个方位而观看,其觉性之要,则于彼中将连环链不动而置之。由串习彼,向外显现光明,故身与明点现为光时,由于内中粗细分之执著清醒,因而明现法性本净之本面也。
《珍珠宝鬘续》云:
“意者不变住自地,心者不变自清醒,
觉性不变三身明,心意缓而念续灭,
身语缓而无痛苦,觉性缓慢五身现,
觉性现而灭生缘,光明现而粗细灭,
界智现而身心灭。”
分说以四种放法而修行有二,即总说修法自体、详说本性。
总说修法自体。
《秘密无字续》云:
“善男子,务必跨出大城邑,入住密林闲寂处!离弃内外诸事,不离四大则见法道用,不离佛之真谛,则能无有中阴,刹那而可咸佛。其悲之门不灭,大化身分化现十方。彼亦应如是了悟,故尔特为详示大山全放之见,大海全放之密意,觉性全放之窍诀,境界全放之方便也。”
详说本性有四:初即“大山全放之见”是确定为界觉本性之密意不变迁,清晰明亮而完全放下。
《秘密无字续》云:
“大山全放之见为秘密,不起疑虑自然无变化。
对于虚空本性极显明,实义之体即彼觉性者,
并非有为岂能有作者,并非造作没有造作主,
并非见解远离能见法,并非观见能见眼极明,
并非能现远离所现品,并非污垢无始遍十方,
并非功用远离功用法,并非单独远离众多法。
不分内外无内无外明,并非能观超越常断边,
其中无见并无有可见,不越于义自然无有见,
彼非是有而是本然住。”
其二,大海全放法之密意。即是泪海中显现空色日月星辰之影时,没有破立贪耽执著之浪潮,而是以内心清净无收无放作为修持,名为“观见至深不可测之法性大海中永不沉沦幢顶”。
《秘密无字续》云: 、
“对于大海全放之密意。并非显现亦非作显现,
并非空性因为并无空,并非显明而是大明镜,
并非昏沉掉举自然无,不动未动亦不成为动,
未摇不摇而离诸能摇,造而未生请看大放法,
不收不放唯一全放境。并非安住亦不超越彼,
对于大海一般之密智,从来磅礴未动置界中,
深不可测之大海大洋,请看永不沉沦之幢顶!
无空之心未造大真身,无造作故胜过一切作,
从本未生未造而全放。由境未变由心未造作,
法性住于虚空显密意。法身智慧断除心和意,
若无浮动即是修之意,所缘各方若都不执持,
则如海深显现日月影,无所执著明分未灭故,
安住密意其理亦如是。”
觉性全放之窍诀。即稍许挤压眼睛,尔后从旁而看,努力掌握所现界相连环链。
《秘密无字续》云:
“觉性全放之窍诀,此乃秘密之边际,
极力挤压于眼睛,观察与彼不接离,
即从眼角出现界,其光微细而旋转,
从此自体连环链,火细又闪又放射。
眼睛观看虚空界,即现佛身之明点,
获得密意之暖量,觉性身即连环链。
连同身相皆显现。”
境界全放之法。智慧本面之妙色即是大种五光,显现如五色彩缎纹等状态中。觉性要清净分明,无昏沉掉举,心思集中专一,无所耽著,对乐明无念之觉受,不去执著,立即放下。
《秘密无字续》云:
“境界凝放觉性大方便,大光明境并非一切根,
现似五大种之如来道,五大种性明现母境界,
不散乱中大无执放下,广大秘密咒语五大智,
不被五大所动入法界!金刚萨埵明智凝放法,
则显法身所现一切相,智慧清净之相凝现故,
秘密放法大凝视状中,身之境界未弃五大种,
并非散乱要住自然义!”
此等亦是对于界觉要不起耽著,而收于一种见地之中。
以四瑜伽在决定要点本身上而作择定有四,即见、修、行、果。其中见则作为瑜伽行,即是见连环链之显现,如见清澈的海水中所现影像一般。见虽见到,但内心觉知,则脱离怯弱,通彻赤裸而住。
《珍宝镶嵌续》云:
“见解相续之瑜伽,对彼之义不变观,
即使连环链之身,虽然现前却难取。
对彼觉性之自体,亦是不灭通彻住,
譬如清澈海水中,映现星曜之光影,
并非处于随眠时,种种通透大放住。
见解持续之瑜伽,对此实义不散乱,
并无随眠与不眠。”
修习作为瑜伽者,即是于连环链上不动摇中而修习。
《珍宝镶嵌续》云:
“自觉虽无修相续,常修瑜伽却能现,
不管是时与非时,应与连环不脱离,
则是修相续瑜伽。”
《秘密无字续》云:
“修行护送即指连环链。”
行为作为瑜伽者,即是看连环相时,应超越二现心识所耽著者而行之。
《珍宝镶嵌续》云:
“行为相续之瑜伽,若对连环之自体,
一年四季不相离,便是行续之瑜伽。”
《秘密无字续》云:
“若不脱离此等之大行,佛说三相即是它的自体。”
果位作为瑜伽者,即是观连环链时,对此无任何企望,应了悟为元成就是本具也,则是修行。
《秘密无字续》云:
“如来正果非是造作界,不超有为不能成法性。”
断除彼等歧途者:对于觉性白体,虽不存在迷失不迷失,歧途不歧途。只有修彼之时,由于认不认识之差别而产生错与未错。故当说断除歧途,此有见、修、行三者,初见中若视为什么都没有,则成为断,若什么都没有,迷迷糊糊而修,则误人五色之歧途。若执持现分光明而生欢喜,则成为常,若修明分为断种,则误人色界四禅。若对于空色,本为清净解脱之法,而执为有相,则生所取境和能取心,若修彼性,则误人欲界天之歧途。
《珍宝镶嵌续》云:
“见解相续之瑜伽,歧途之处有三种:
倘若观视空无时,误入无色处四边;
假若观为实法时,误入色界十七天,
和入冥顽之歧途;对于连环链境界,
若完全观它为常,则为大贪所束缚,
误入六趣之歧途。”
所以,对于光明境界,应一概不执边、不耽著,则歧途自然断灭。其次修行之歧途者,谓若心识停留在无分别,则有走人心一境性之寂止的歧途,故应认识觉明赤露之觉性。若别求行相显明,把一类明性划为一旁而修者,则会误人执边偏袒之歧途,故当无偏无耽著。若修断灭感受之空性,则误人空无边际之歧途,故不应断灭显现,随现何事,当下认识而不要继续,此最为重要。
《珍宝镶嵌续》又云:
“修持相续瑜伽者,歧途之处有三种:
若修平等而无我,误入顽固黑暗中;
若修等持之字母,则由贪误入轮回;
若修无分别之空,误入耽著无边道。”
对于行为来说,未做到无耽无著,本元解脱,若随现行而行,如同疯子,便有误人非天之歧途,故应境心直接解脱为要。若耽著于语句而行,则误人坏聚见之歧途,故应重视不被观修宗派所束缚。对于所现境相,要如同孺子不计名义,设一旦作为耽著之境而可行时,则会有误人无记愚痴之歧途,故应了悟心境,要当处立断,尤以认知其本面最为重要。
《珍宝镶嵌续》云:
“行为相续瑜伽者,歧途之处有三种:
如是对于一切现,如同疯子行为时,
当堕非天之歧途;若用无义僵硬语,
误入坏聚见之中;对于六识心和境,
如同幼子般行时,误入无记之歧途。”
总而言之,对下等根器者和能力衰弱者来说,则有歧途。若对连环链无顾虑之牢笼所缚,若对有保持妙果之功力相续者来说,却无歧途。
《珍宝镶嵌续》又云:
“歧途之因虽无边,但彼却无大歧途,
连环链中无歧途,道之相续现歧途,
实际无有稍歧途。虽安名为因和果,
此为断歧而开示。”
彼等要点至关重要,故应掌握。
详说依止如是修行,四种境界如何显现,此分为四,即《声应成续》云:
“由彼成为四境界:凭借法性现量境,
超越计度之文句;依止验相增长境,
能灭迷乱之现相;依止觉性达量境,
超悟三身之道相;依止法性尽地境,
即断三界轮回续。”
先说法性现量境界:“法”指本质,是胜义觉性之自体性,为无变无迁、无造无假之真实性。“现”指由根可以现见本有妙色。“量”者指由门、境、气三要向外直观。“境界”(显现)者指从界智增长至明点三连环状以内之所现。此等亦如《声应成续》所云:
“法性现量之境界,一定出自诸根门,
明现无云之晴空。”
其次,讲述验相增长相有二,即总说自体、详说本性。
总说自体。“验相”指心验相和境验相二者,其中“心验相”为内心安乐觉受,即乐、明、五分别之增减。境之究竟验相,如萤火虫,或如云、如雾、如烟、如阳焰、如星、如月光、如灯一般飘浮不定之觉受,此中说则为境验相。
《声应成续》云:
“增势如秋上弦月,每一境相为二个。”
所谓“增长”是指逐渐广大。
详说本性。
《声应成续》云:
“验相增长之相者,智慧颜色现于外,
向上直竖轮辐相,各种明点在身密,
明现粗分之境相。”
此一说谓从五智之颜色境界和界之境界二种之中,显现颜色境界者,从清净金刚部显现大圆镜智,其色为白相,此性即不动金刚之妙色(白色)而闪烁;彼之以下,从清净如来部而现法界性智,其色如蓝之相,毗卢遮那之妙色显现为深蓝色;从清净珍宝部中显现平等性智,其色如黄氆氇,现宝生如来之妙色,其色黄如金溶液一般;从清净莲花部中显现妙观察智,其色如红色氆氇,现无量光之妙色,其色红而又红,犹如珊瑚之色;从清净事业部中显现成所作智,其色如绿色氆氇,显现不空成就如来之妙色,其色为深绿,如绿宝石相一般。彼等智慧之外层由蓝色金刚墙围绕,以上所说诸部等智慧并非差异不同。由彼而现增长,是标明各自为主的颜色,显明为五色,这是由于部与部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复次,从清净智慧之风中,显现如镜向上竖立者,这种显现是依靠上述境界而成为觉性增长之境界。产生于平等性之轮辐者,为迷乱境界接近穷尽。复次,现为妙观察如方形状,即是四大种放射之力遮灭之时。成所作智显现牛毛织物状,是从智慧妙色分别显明而产生。复次,法界性智仅现为境域者,由断灭粗分分别之心而产生。即于此时,便使现行之五毒从束缚之中而得解脱,此唯随眠而外,则无其他,故超出了生死轮回之作用。此等道生起之次等,上等精进者每间隔五天,中等精进者每间隔七天,下等精进者每间隔二十一天则在上现境界断灭后,而明现下之境界。则在此颜色与形状之间稍许安住,尔后彼等泯灭,复现五智形状之境界,如镜之形,变成形同网筛。这是从善于配合颜色而产生的。于彼串习后,则显现棋盘之状,彼由前行达量而产生。尔后平等性显现丰满璎珞状,彼从净治诸气而产生。由彼显现璎珞状(网状)者,是从前行清净圆满而产生。尔后妙观察智显现花束状,是从观法不动而产生。由彼显现干办莲状者,是从前行已得精熟而产生。尔后显现如同成所作智之所表相者,是从本性不改而产生。由彼又现轮等诸形色,是法器标帜成熟之能净,亦是由前行之所产生。尔后法界智现为碉堡之状者,诠表无量宫,由觉性眼所引而产生。由彼所现五色彩缎帐幕之状者,表现光明相,由清净加行所产生。彼时已超越色等五蕴之“我”,故脱离世间我之疑虑,由于法性境界清净加持之力,表示已接近解脱五大种束缚之相。
上说这些亦是由精进之差别而定,上等精进者间隔三天,中等精进者间隔七天,下等精进者间隔十四天一生一灭。此以上为验相增长境界,这些是在作静心之前行时,就已经遮灭分别心而生起之征兆。
详说觉性达量境界有二,即总说自体、详说本性。
总说自体。所谓“觉性”泛指任持本根之觉性,安住于心间;住根位之觉性,即有体、性、悲三者;胜观之觉性,即金刚连环链;境相之觉性,即空性,无有任何方分者。以上合为四种,在此则是指的金刚连环链也。 “达”或“到达”指彼等境界都已达到各住白地圆满,如五根等五聚法能净种种所净法。“量”是指显现为佛身者,即独自菩萨、佛父母、总聚像、主从和圆满坛城。“境界者”即指毫光与身之相也。
《声应成续》云:
“觉性达量之境界,报身相好极显明,
颜色不定虹光中,明现五部佛父母。”
彼等显现,则现三身为道,超越耽著有自续果位之边。
《声应成续》又云:
“依止觉性达量境,超越悟三身道相。”
详说本性有二,即总说显现之境界、分说达量本性。
总说显现之境界:觉性自体现为本空,彼等光明现为明点,从连环链合一而生。尔后现为明点二合者,是由方便、胜慧清净之所产生。尔后显现明点五合之时,是由通达五智而生。尔后一一明点中各现一个半身相者,是由化身净治极为清净所生。尔后显现一一单独身者,是从现见化身之境界现量之所生。尔后彼等白相成为五对佛父母者,即是报身智慧已经达定量之所产生。尔后显现各个有总聚坛城,彼之周围围墙,以及各各主从等相,皆从法身净治清净达量而产生。此则为觉性达量之境界,这是在前行时由身之诸行断除联系,尔后不再复生之相。
分说达量本性有五,即总说达量本性、身达量、心达量、断联系达量、出现穷尽果位已达其本身清澄之量。
达量本性:所现境界之迷乱各自遮灭,即现为光明和觉心能人一切,使冥顽粗色转为活动,或见自身为无方分之极微,或凡有所现皆明显现为佛之刹土。
《声应成续》云:
“如是到达圆满量,当下之物皆圆满,
土石之相溶解化,自心能入于一切,
冥顽之物皆活动,掌握风息流动量,
能见身体之微尘,所现圆满为色身,
为成佛父母合和,五五父母相配合,
众皆外围作圆形,瑜伽之身光明亮,
显现往来住之相,一切皆是觉达量。”
身达量者:谓从虚空光窗中所现光明,插入自身心间阿字,并且相连。从两眉间放出一弓之长光柱,由彼向上支撑起顶髻智慧气之重叠明点身,此即为表现由梵穴光脉妙色上现出忿怒尊之坛城。手指有五光缠绕,身上每一个毛孔,每一粒微尘中皆自现无量佛土,即无量报身之精华,诸微细光明脉中所显皆见为智慧妙光。颅腔中显现忿怒坛城之妙光,使上部一切处所现皆成为忿怒明王之坛城,一切正面显现为寂静之坛城。故金刚界曼茶罗明现圆满,尔时圆满显现元成境界之相。
《声应成续》云:
“达量之身亦如是,远离各自之身尘,
虚空显现光之窗,尔后光明铁钩形,
细而旋转来持境,身之质碍自断灭,
赤裸无垢光明身,中有阿字作标记,
眉间光明一弓量,由顶之风来承载,
寂静身之各指中,皆由光明来缠绕,
无声内心之行境,头与额部无量中,
忿怒众神现前生,彼时自身亦达量,
通彻三身合为一。”
心达量者:谓偏计心、意、识等泯灭,无分别心,自觉明现,故得达到能知他人之心等之六种神通,能见盖障所碍外境等之眼和能见无量清静佛土之眼,由现分心清净和空分心清净故,便获得自在无量智慧和三摩地。
《声应成续》云:
“彼时内心明而亮,并获六种之神通,
对于遥远潜在法,刹那之间便可知,
心现无量净佛土,如是佛身亦能现,
空分心中污垢尽,本性不动获空明,
不杂等圆遍法界,现分明而离多种,
无支分故无戏论。”
又身心联系断绝之量者:身体质碍清净,因而脉风清净,脉风清净,因而临时使身心二者聚合之和合物化解,联系断绝。作为细分觉性之分,仅仅随眠之心性,犹如流星,刹那显现,即于法界之中消失。故现行之业,断其相续,在此中生起和加入轮回之身语意三者之和合体其现行倒反,则成为微细随眠之分,犹如流星一般奔放而出,这正是掌握这两种现分之时机。
《声应成续》云:
“如是显现之时间,身心二者联系断,
对于有漏尽之身,外生法相显明心,
亦以流星进放状,虚空界中清楚见。
此性最初一切时,由离风等成清净,
又由励力净风业,出现从身外出相。
则以能见三分中,身为光明所清净,
风如火星而进放,不住一处自明体,
出现二种现分相,由此断身心联系,
便不再退于三界。”
对于觉性来说,微细之风如火星进发,为彼微细分之所乘,从而作能见轮回现分不灭之所依。真实觉性有智慧妙色之分,此分为能见涅槃之见分不灭,故有能取二种现分,即与远索二取同时存在。彼从元成之门分而现也。
果位自澄之量者:有真实果与相似果,故谓“果”如秋季庄稼虽已成熟,尚未成为真实青稞,但亦作为一般青稞对待。此亦如身解脱成为光时,境界增长为刹土,故谓“见三身自相之果”。觉性为本有觉性现前而人于道,故现为身。由道接近穷尽,从而使坛城圆满。“量”者指身之坛城圆满。“达”者指不超越彼而存在。彼等犹如满月之相,向上盈增,已达尽头,而自体并无有造作者。
法性遍尽地境界,如下弦之月,身消失而接触明点,于初地等已决定显现。对此亦分为三:总说其尽地之本性、分述理由、以得相而归结。
初谓月亮亏缺,到每月最后一天时,则皆无所有,彼时月亮虽现亏缺相,但比较其本初,则实无增大或缩小的情况,如是觉性境界上增时,既无扩大,下减时又无缩小。妙色自然融人于界者,仅如镜光白敛于内之部分,即称为“无增无缺”。又如彼外现融人于界,故现分之有法,融入于法性,法性是不可言思者,不可称为“法性尽地”。观待无境界而谓为“尽”、“空”、“无”,这是超乎名言之词语。此种情况在显乘经论中亦有所论述。
如《人楞伽经》云:
“如见光明与莲花,如见图画空中虹,
彼等种种性相者,引入外道邪道门,
亦堕小乘诸声闻,以及独觉之行境,
彼等一切皆舍弃,成为无所有境界,
尔时诸佛天之手,从十方界而伸出,
抚摩彼等头顶处,此乃随行清净相。”
此中有人认为空色为迷相,有人则认为空色为胜义。此二说皆非,界为如来藏之妙色,故无迷乱。但觉性之妙色外现仅是影像,计为真实之胜义,故不应理。同时如来藏之妙色外现,而又要归于灭尽,这是要点。因为觉性要远离能动摇之风和体性要于界内严守自地,所以实际觉性应如晶球而住。开始根位觉性,如同晶体中存在妙色一般,住于元成深明之处。由风鼓动,故元成之妙色明现于外。如依太阳之助缘,而现五色光,后又复融人内界,故无阳光,而光线则如光分融人于晶体中一般。觉性远离于风,则妙色觉性复返还于界,此即是体性严守自地之时。又复开始内界最初觉性由风使其动摇而妙光出现之时,外则由彼风作为五大种显现五境之因,其白现为身与境;内则作心与心所之马,故它的显现为八识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之相,通过所取境和能取心之业作为传递;密,动摇五光智慧之妙色,作为本根显现之精华,即光明境界之助缘,故有说“风者能作诸业”。所以要由调整身语之窍要,使风于自地清净,则能遮灭外生境相的迷现之分,内生迷分别心、错乱心,则秘密光明现相得到增长。故风之所有运动清净时,光明境界亦要触及法性尽地,在体性本净之法身中而得解脱也,所谓“一切色相归涅槃”。此后诸光境界皆融人于法身界中,故谓“佛般涅槃”。轮回、涅槃泯灭于法界,故谓“善恶迷乱皆归于尽”。彼时除了将极细污垢之所知障净化外别无其他。若观待烦恼未来要生、现在已生,此时纵仅微尘之分而亦无有也。
《声应成续》云:
“由于法性尽境界,三界轮回断相续。”
又云:
“法性遍尽之境界,验相境界成空洞,
身尽诸根之境尽,念聚从错乱解脱,
远离所诠之言词。”
其次,分述理由:境界渐次收摄,归于尽后,到达本初之地,谓外器世间之形成坏灭和内有情世间之寿命增减则成为穷尽之相。彼等倘若不尽,则“我”亦不能解脱于三界。如是故外界器世间穷尽而无依、亦无返回之处,由此关系,内有情亦穷尽而断生之相续,而觉性本身亦远离死亡。因此,任何境界之自性皆不能成立,故很难说“此是而彼非”,只说“法性穷尽”为事实之果。对于果法也是“此是而彼非”很难说准。
《声应成续》云:
“因果二者之法性,断灭粗分别根源,
念心自净其相续,缘起之风亦自净,
故是由因生法性。乃从本来清净性,
一多之数皆穷尽,若达无身和无智,
达到诸法遍尽者,则可许为果法性。”
尔时,内心无有少法可缘,故谓“法尽”。其尽规有二,其“渐尽”者,则为四境界达量之时,“顿尽”者,则为从现见法性现量,且由串习之故,遂有未达到验相增长和觉性达量之境界时而尽者亦有,彼谓“聪慧顿悟者”。无论如何,当法性遍尽时,便可产生质碍之躯、烦恼、境界三者自行消失的情况,并且自然安住于法性三摩地,故名为“得智圆满之身”。
《声应成续》云:
“自地消失之法性,大种消失质碍灭,
究竟遮灭诸极微,仅仅少分亦不留。
烦恼去故迷乱去,离分别心贪着消,
因此随眠与现行,微尘之大亦不存。
尘粗细分消失已,五蕴亦可渐变细,
四大和后之身尽,成诸智慧圆满身。
无分别定自然住,一旦超出造作时,
名法一词亦不存。”
最后,得相者。如是而尽之时,生起二种得相:因得受生自在而起大往生,专事利益有情,尤其能使三千得人身之有情,皆无余得到解脱;因得进入自在则于本原清净中刹那进入法界,如同烟雾消失于虚空之中也。
起现往生身之法,谓在境界渐尽之时,觉心专注于五指伸展之光相中,因而使彼境界退转,则见六道众生之相如水中月影,如梦中幻境一般时,并见到自身亦如同水中月影,白现通明透彻之相。他人只见其此前之身,又现变化或实际身往六道众生各自之处,作利生事,且使三千同愿者无余得到解脱,后复返法性本净之地,犹如古印度大论师无垢友之事迹相同。又进入者,为彼身于彼时,设若不作广大利生之事,亦可使三千有情与己一同证得解脱,于刹那顷则回到本净之地,则以身智无合无离之事业,作诸饶益之事业。
彼等亦如《宣说自然续》云:
“到达内身尽地时,手指等等如是现,
注视大种自澄净,由于投生入差别,
对于诸法尽自地,没有任何可执取,
只是安住变化身。它是进入自在力,
谁得受生之自主,即对于彼作专注,
若能如是来作为,现相自音铿锵声,
先前颠倒现迷乱,皆由它作有情事,
觉性平等为一故,三千多名众有情,
大往生者由它成。如是顿渐成就身,
皆从身尽量解脱。皆由于果而决定,
成就胜地大坛城。”
如是四境界达量者称为“精进者,则可今世成正等觉”。
《金刚萨缍心镜续》云:
“言正等觉者即是无有余蕴而得咸佛也。”
亦有依止要点而求今生成佛者。
《声应成续》云:
“身之大种相续断,有漏身蕴则不现,
今生今世得成佛。”
《灵骨炽燃续》云:
“由彼即此境界中,大种澄清于自地,
获得果位定无疑。”
说此则为达量之时也。
后要诀窍:于四境界达量时,则有作为其助伴或所依之处者,此分为三类,有九种法门。
《声应成续》云:
“于彼结行应坚信,以三不动作基础,
风心切中要害处。三种坐法作准量,
遮回梦境身语意,则得兆量和决定。
以三得相作巩固,有漏身蕴则不现。”
彼亦首先以三不动作为基础,才能达到涅槃之根位。故先说此要点有三:身之三不动能切中要害;语之三不动能显明行道;意之三不动能使果成熟为精华。
身之三不动又有三,即周遍之坐式三不动,能灭风息往来运行;能现看法之三不动,能掌握境界之增长;能定之心三不动,则能调伏大种也。
详说周遍坐式三不动有二,即总说差别、详说异名。
总说差别。
如《珍珠宝鬘续》云:
“身体之要有三种:应知即是狮坐式、
大象式和仙人式。”
详说类别:三种坐式中法身坐式,如《声应成续》所云:
“法身坐式如狮子,远离一切迷乱惧,
以金刚眼而获见。”
此种坐式如何摆法,如同雄狮奋迅,即两脚心着地则为调匀大种和生暖之要;身作踞坐之式,能下压业风和增长智风之要;手指卷曲而着地,则为回遮散动业风之要;上身轻松置于空隙之中,则为速现验相之要;力用于颈部,则为界觉无合无离之要。控制要点之功德如《金鹏续》所云:
“由谁安坐法身式,不论何人之身要,
若能知彼相随顺,作为一切之瑜伽,
则得法身之大乐。”
报身之坐式,如《声应成续》云:
“受用圆满身坐式,倘若依止瑜伽眠,
受用一切法性时,以莲花眼则可见。”
如何打坐,俯身而卧,则为平压合和法之要;膝盖紧贴胸部,则为大种降暖之要;脚趾向外伸开,则为执业风之要;手肘支撑地面,则为引发觉性到达界上之要;脖颈向上伸直,则为界觉二者不离之要。其功德如《金鹏续》云:
“为了受用法界故,配合报身坐式坐,
此是受用三身土。”
化身坐式,如《声应成续》云:
“变化身之坐式者,运用仙人端坐式,
法性境界自化故,凭借法眼则可见。”
化身坐姿如同仙人端坐式,即二脚踝相并,此为生起方便与胜慧相联系之要;两脚心着地,则为压抑烦恼与业风之要;膝盖紧挨胸部,则为调和身中大种之要;全身垂直,则为脉不扭曲之要;两手交错,则为界觉相和合之要;脖颈直接伸直,则为促使四炬光推到白境之要。其功德如《金鹏续》所云:
“能净身之聚合者,即是化身之坐式,
谁知随顺彼要点,当即解脱而成佛。”
又如身内大种设过于寒冷,结合化身坐式则可以调和冷暖,过于热而结合法身,若平均者当依象行。
能现之观法三不动,即是以化身之观法而看,故觉性受用于大悲境界。又依止缓慢从容之眼,则不会离开三摩地,稍许往下降,则可住于空性远离心境之见。平等而看,则不会成为随烦恼而转也。
以报身之观法而看,则觉性现见本性之境界。又身不扭曲,双眼从左右两侧平等而看,则同时除灭一切迷相。从右侧而看则觉性自现,从左侧而看则界相白现,稍许挤压则可断绝连环链之往来行动。
以法身之观法而看,则见觉性之白体,此亦双眼平等稍许向上翻,则可遮断三恶趣之生处。控制在两眉之间,则觉性没有摇晃失真之处,看虚空之界,则界智不离也。关于一切看法要十分重视眼睛,不要过分集中,应保持眼精而闲暇、轻松。
这些控制之中,其三不动者,即是控制身之肢体,则六道众生之迷轮自然断续,诸指节收屈,则身乐于转动之事自然消除。暂时令颈脉胀满,故光明境界自然起现。控制身体保持原状,则能使三界成为无名。
语之三不动者,即是不与他人杂语,可使一般六道众生之语成为空无。断言词之往返,则可使言词显现为自然智慧。断除自己言诠,则可住人诸法使其成为不可言之状中。在修此等之前,先应修学语言,可往陌生之地如疯子说话一般,心中所想不论先后,颠倒而说,至感到疲倦不愿开口说话时,才使语言住于不可言说状态之中,虽暂时不愿说话,却应在空谷等无人烟处自言自语,直至疲倦而处于不言状态。尔后断弃与人交谈,仅保持念经诵咒外别无他事。又后即念经等事,本亦皆放置,只定于不说任何语言的状态之中。
如《秘密声续》所云:
“语应修学和安住,坚固定于任运中。”
意之三不动,即是不离专注目标,故常住于佛密意。把觉性纳入法界范围之中,使物性实相没有带走之处。要经常不离这种状态,则四境皆肯定可以达量。这些都是由于意之浮动、妄念重叠,唯有造积轮回之业,故将这些妄念浮动之所依,即将脉风其要害扼着,则分别寻思之相续本身自然断绝,这个要点是至关重要。
以三住来掌握准量者此分为三:即以身之三住则远离诸事;以风之三住则执持不生之量;以境界三住则生不退转信。
身之三住,即是身无所事事而住,故不能增长轮回之迷乱,肢体开合而住,则迷乱之轮断其相续,将所作事归其根本,无功用而住,则离所积业之异熟。
风之三住,即是风不向外流动而住,因现缘各异而无处可以留住。风向内亦不充满而住,则无妄念不同之所依。风以向内向外不往不来而住,则执轮回涅槃之根缘成为空无。
境界三住,即是光无摇晃、跳动而住,则可认知此为不退转于三界。觉性无动而住,则业与异熟之边穷尽。身无颤动而住,则身之诸漏可以白尽。
于是即于此等之时,其征相即在于身和语上显现出来,并在梦境上来任持其量。其中初步之征相者,即见到法性现量境界之时,身犹如盘中之鳖,这是由身脉轻松缓慢之所产生,此为大圆满义离诸功用,人于身体支分中,由宝瓶灌顶使身清净,故戏论智慧依按基本规律而显现也。口成哑子无言之相,是由识纳人于脉道中而产生的,此为大圆满言诠所依,本地自净,而人于语言的表示之中,故外断戏论而令智慧明现于内。心如落网之鸟者,由觉性与光明有混合而产生,此为大圆满无执白解而人于心之境界,故离一切戏论而住也。
现见验相境界增长时,身如病痛所苦之人,无羞愧和爱美之想,此种情景是由风已得人中脉而产生,此为大圆满无破无立之义已人于全身。又由秘密灌顶使其全身清净和由无戏论灌顶所得智慧依其本规而显现也。其语言犹如疯子涌现自言白语,是从语言清净于白境中而产生也,此为大圆满不可言说之义人于语之妙光中,故无戏论之义而断于内也。心如七次中毒之人,失去忆念,是由心解脱于无生界中而产生,此为大圆满无生白解之证悟。外来人于内心都是戏论,而不是自心本有的智慧也。
现见觉性达量境界时,身如大象陷入泥潭,是由心识已达到脉风要点而生,此为大圆满无取无舍之义人住于心,由智慧灌顶使身清净,故极无戏论之智慧自然显现。语如瓶腹小鬼,从岩层中出现时,所发之音,是由智慧灌顶而集悲心之所产生,此为大圆满不可思议之义人住于语之能变,故极无戏论之义断灭于内。心如清除疫疠后不再复发,即是对过去之法,现在不去追溯,三时已断离联系,心被清净风之所摄持,此为大圆满本来解脱,再无重复之本根人住于心中,即称为“已能主宰极无戏论之智慧自现自解也”。
观见法性遍尽境界时,身如脱网之鸟,是由心人光明之网而产生,此为已人住于大圆满法白解本规之所缘,故无恼、无怯、无虑、无乐、无畏。由句义灌顶使身清净,即自然显现极无戏论之智慧;语如空山谷中的回声,不可言取者,是由脉处之字,进入风之明点而产生,此为大圆满不可言说之义人住于语声,得自在于极无戏论离言说境之智慧;心如利剑穿心而刹那死亡之人,亦如流星般自身消失者,是由串习、通达而产生,此为大圆满刹那顷如风之速度人住于心之行处,即是已得自在白灭一切戏论之智慧之时也。
由用梦境来任持准量者,当彼等之时,上等精进求现生成佛者已断灭梦境相续,生起大串习、通达,故未被业与习气所染是无有利害之征相。中等精进者求于中阴成佛者,认知梦为梦境,是由一定串习而生,故无善恶习气之分别心。下等精进者,求于本性化身解脱而成佛,已断灭恶习之梦境,所梦尽是祥福善晶者,这是恶能转善道,仅仅由于串习之所生,但习气之边已成空尽。
《秘密声续》云:
“上等断而中等知,下等一定会转变。”
以三种“得”相而巩固者,即是已得生之自在,故能亲作利他事;得进人而得自在,故不现有漏相而成佛;得风心自在,故不会再重返于三界。
《秘密声续》云:
“三种得相作坚固,是故有漏身不现。”
如是四境界连同结行之时机圆满,乃至圆满地道,其肯定之理有二:即圆满外因十地意义和圆满内果所现十六地之意义。
外因十地意义圆满之理,如《觉性自起续》所云:
“所谓‘地’者并非有别事,而是从某一见真谛者身上,则圆满而有。”
又此已得直指之补特伽罗,首先见真谛时产生喜乐者,已登菩萨十地中之第一地欢喜地,认知此为自现者,已登第二地无垢地,彼串习者已登第三地发光地,由串习于彼且见大光明者已登第四地焰慧地,由串修而所见智慧境界,则见烦恼皆自性清净而成妙智慧者,是已登第五地极难胜地,变成光身现前者,已登第六地现前地,串习到达究竟,烦恼远行者已登第七地远行地,明现功德圆满、分别心不动者已登第八地不动地,坛城圆满者已登第九地善慧地,自己认识智慧境界后而境界不断显现,即是观见诸法如云而串习者,则已登第十地法云地。此为“已见补特伽罗真谛,然未弃其躯壳而登地者”。
四种境界之次第,即法性现前“增”相为眼,近增相为眼之真实性,得相为观见连环链,近得相则为获得串习。验相增长境界之增相为光明,近增为明点,得相为明现五颜色,近得相为放射和各种跳动所闪之光辉。觉性达量增相为单身,近增相为佛父母合一,得相为显现五聚合像,近得相为坛城圆满。法性穷尽之境界为不住身与智慧,近增相为空性无定向,得相为不可言说,近得相为不可观见之法性皆无所成。如是而现“十六地”圆满中则趋于法身本净本空之地者,为怙主金刚持之地。以上皆由于各有功德之支分,故而有诸不同的次第也。
以上是《句义宝藏论》如何修习之次第,为金刚处第八之广讲。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