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化城、宝所、穷子、衣里珠──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宽运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化城、宝所、穷子、衣里珠──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日期:二零零七年九月十一日

  地点:西方寺法堂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欢喜!时间过得非常的快,转眼之间,就已经到了八月初一。难得这么多人来念佛,实在是一个殊胜的因缘。我们的释迦佛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意思是说,佛以一音说法,各种不同根器的众生,不管他是下愚上智,都能从经教中得到真实的受益。

  化城.宝所

  昨天晚上,我抽出一点时间,翻阅了《妙法莲华经》,其中〈化城喻品〉中有一个公案说:从前有一位导师,他带着一群人,经过一条险道,要去一个远达五百由旬的地方。

  “由旬”是印度计算里程的单位。此五百由旬的解释,异说甚多,依天台智者大师的说法,凡圣同居土──指六道凡夫及三乘圣者共同杂居的国土,是三界的果报,为三百由旬;方便有余土──指断除见思烦恼而出离三界生死者的生处,为四百由旬;实报无障碍土──指已证一分中道之理者的果报土,为五百由旬,超越实报无障碍土即为究竟的常寂光土,是诸佛如来的居处。

  他们要去这么远的地方做什么呢?目的是为了取宝藏。那里有很多的奇珍异宝,如果能到达的话,就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宝物。然而一路上,都是荆棘满布,非常的艰难险阻,实在不容易到达。就好像你们从江西而来,如果没有火车,一路上就要跋山涉水,非常的辛苦。当然有火车可坐就比较容易,若乘飞机就更不用说了。念佛法门,就好像坐火车与乘飞机一样,轻便快捷;而其他的法门,就如跋山涉水,艰辛困难。

  当导师带着人群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很多人就捱不住,不想走下去了。就好像很多人,从江西走到深圳,便说香港太远了,坐火车太辛苦了,我不想去了。这个导师自然很了解众人心里的想法;他们的想法,就好像我们西方寺很多信徒,来念佛念了七、八年,可是却没有什么感应,于是就开始生退心,想到别的道场去试一试。当然,我没有神通道力,无法知道信众心里所想,但这位导师就能完全明白;当大家走到三百由旬的时候,为了安慰这些疲惫不堪的人们,他就用神通力化作一个城池,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珍宝、种种庄严的楼阁;大家看见这种景象,都欣喜不已,以为已经到达目的地,就在那里歇息、打坐、参禅,精神焕发,所有的倦意全消;这个时候,导师又把化城灭掉;大众才猛然发现,眼前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接着导师跟大众说:“我们已经走了三百由旬,还有二百由旬便到达终点地,那里才有真正的宝藏,等着我们去取、去拿,大家要继续努力,坚持下去!”众人没有办法,唯有跟着导师,一路的走啊!走啊!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并取得了宝藏。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就是比喻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念了几天的佛、修了几天的行,就以为自己的身心己很清净了,就很有境界、很满足了。又或者,有些阿罗汉,修到灰身灭智,就以为涅槃已经是最高的境界,其实仍未证得真正的圆满菩提。要知道,我们必须从此岸到达彼岸,才能得到真正的宝藏,也就是了生脱死。在未获得彻底解脱的时候,我们还要不断的用功、不断的修行。借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话来说,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其实,每一个众生都具备圆满的佛性,只是不知道自己原来具足,反而四处向外寻觅;或者虽想寻找解脱,但是却又不肯认真用功。

  穷子.衣里珠

  因此,在《妙华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中,有所谓“衣珠喻”的公案:从前有一个穷人,他非常的贫穷,但是他很喜欢喝酒,有一天他去到一个有钱的亲戚家里作客,亲戚以很丰盛的饮食来招待他,由于贪杯的缘故,他喝得酩酊大醉,倒下去便睡着了。由于这位亲戚因有要事忙着出门公干,而且一去就会去很久,不是一、两天的时间;想到这位穷人,酒醒以后,既没有饭吃,亦没有水饮,就会捱饿了,怎么办呢?于是,他便拿出一颗无价宝珠,将它缝在这个穷人的衣袋里面;等他醒来之后,便可以拿来换钱,得到食物,免受饥渴。穷人醒来之后,亲戚已经离去多时,由于他对衣袋里的宝珠,毫不知情,因为身无分文,便变成了乞丐,到处向人家讨钱、讨饭吃;讨呀、讨呀的,人家给他一点点的饭菜,只要得到温饱,他就已经感到很满足了;正如大陆人所说的:“我们先要解决温饱的问题。”温饱的问题解决了,他便很高兴,因为他从未梦想过要做富人或过富人的生活。后来,有钱的亲戚遇见他在沿街乞食,非常的可怜,于是便对他说:“你怎么不把我送给你的宝珠,拿去换钱呢?”穷人回答说:“那里有宝珠啊!”富人说:“宝珠就缝在你的衣袋里,是我送给你的,不信的话,你拆开衣袋便可以看见了。”穷人拆开衣袋一看,果然有一颗珍贵的宝珠在里面;他把宝珠变卖了换来了很多金钱,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大富人。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相信,在自己身上有一颗无价的宝珠;这颗宝珠其实就是我们的佛心、佛性,只是我们不知道,又或者知道而不敢承认,因而妄自菲薄,不敢以富人自居。宋朝的白云端禅师,曾经写过一首禅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见山河万朵!”今天,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发现了,就要珍惜这颗宝珠,就不要再让它蒙尘,就要让它的光茫显露出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开示念佛法门,就好像将宝珠缝在我们的衣袋里一样,只是我们还不知道。所以,我要告诉大家,在座各位,身上都有一颗宝珠;我们要自我珍重,不要抱着金碗去讨饭吃,更不要因讨得一点食物维持温饱,就感到很满足。就好像有些人,局限在自己的知见里,见到一般人都只是乘车,自己坐上了飞机便感到很得意,还不知道有火箭可以登上月球,可以看见其他的星体。不过,其实念佛比坐火箭还要快捷,如果我们能做到一心不乱,一念之间便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放下、安乐、自在

  因此,“衣里珠”的比喻,就是教我们要认得本心、识得本性、要守住念佛,要紧记六字洪名,只要我们专心一意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内在的宝珠,就自然会发亮、发光。而我们念佛,应该怎样念呢?就是念念之间,必须要有“欣愿”和“厌离”两种感觉,“欣愿”就是我们的内心非常的高兴、非常的欢喜,也就是用欢喜心来念佛。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里面非常的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一切小鸟、流水、宝树、楼阁,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变化所成,清净美妙,是我们深心向往的净土。相对而言,娑婆世界是这样的污浊、混乱,天灾、人祸无时或息;人生又是这样的无常、痛苦,为什么我们还是那样的执着眷恋,不求出离呢?我们迷声逐色,以假作真,六根困于六尘之中,就好像被监禁在牢狱里面一样,可怜的是,我们还不自知、还不自觉。试想,任何一个人谁愿意坐在牢狱里面而不想出离呢?所以太虚大师说:“放下、安乐、自在。”提倡修行要万缘放下。就好像我们今天来到道场念佛,我们要把一切尘嚣、琐事放下,将全副精神放在佛号上面,不要再牵挂着那永远忙不完的事务。其实,我们一生里头,给自己的时间实在非常的少,我们大部份时间都是为他人而活、为他人而忙;有人为丈夫而活;有人为妻子而活;有人为儿女而活;但是,却很少人会反省自己为何而活、应该怎样的活。所以,我们趁现在共修的机会,来深刻反省一下。我们要抚心自问,我们要反观内照,我们要认清世间的虚幻。《华严经》说:“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为什么我们还放不下、还要以苦为乐?娑婆世界,就是“堪忍”的意思;世间是如此的虚妄,人心是这样的污浊,每天都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烦恼无尽,我们为什还不赶紧修行,赶快出离呢?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学佛所学、行佛所行,就是要像佛菩萨一样,做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唯有难忍能忍,我们才不会被外境所惑,我们念佛的心才会恳切至诚,才不会散乱。如果我们念佛的时候,能观想自己坐在莲华的花瓣上面念佛,内心就会变得非常的清净,因而欢喜自在,法喜充满。我们一心一意的念佛,就会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越来越接近、越来越相应;内心深处的法乐,就会悠然而生。所以说,我们念佛的人,时时刻刻心中都要有净土,如果没有净土,我们会往那里呢?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堕落。大家都知道,六道之中的地狱、饿鬼、畜生三涂是非常的苦,所以我们要以三涂为戒;我们要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要专心至诚,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只要我们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行、住、坐、卧之间,紧抱一声佛号,如果能够这样,将来又怎会不成就呢?

  我们都知道,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法门,只要我们老实去念,无论是上根利智,抑或中根钝智,甚至是下根无智,但凭念佛都可以获得解脱。所以说,念佛没有贵贱之分、贫富之别,只要恳切至诚,就能与佛菩萨相沟通、相感应。因此,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要好好念佛,要学好样子、不要学坏样子。印光大师说:“念佛自可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禅宗亦有谓:“念得妄心死,换来法身活。”我们凡夫,就是因为业障太多、烦恼太多,可谓烦恼重重、障碍重重;唯有用佛号来伏住我们的妄想,转化我们的杂念;如是每一天、每一刻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无旁骛、心不颠倒,这样的话,临终之时,阿弥陀佛,又怎会不前来接引呢?

  但是,如果相反地,我们一边念佛号,一边想着这个股票是升了还是跌了、楼价是起了还是降了,这样念佛,又会念得好呢?所以,大家来到寺庙,要放下身心,好好的念佛;在这七天里面,把家庭、儿女、事业、是非、得失,乃至外面的世界通通放下,不要跟外界来往、接触;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又怎会不与阿弥陀佛打成一片呢?

  释迦牟尼佛及阿弥陀佛是不妄语的、更不会欺骗我们;那谁会欺骗我们呢?都是我们自己在欺骗自己;现在为了不再欺骗自己,我们就开始老实念佛吧!阿弥陀佛!

  来源:菩提月刊273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