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因缘具足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昌乐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因缘具足

  昌乐法师

  一、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二、进入主题

  1、解经方式

  经文要自己经常去咀嚼,从闻、思、修方面把从佛陀学来的教导经常地在脑海里面,在自己的法识心田里回味,这样才可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古来祖师们说:“学佛莫过于闻思修”。“闻”是听闻,“思”是思考,把自己学得体验跟佛菩萨进行比对,“修”是修行,都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闻思修过程当中,对佛菩萨教导的回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念佛的“念”也是这样的,把佛菩萨的教导放在心中。如果你不知道佛菩萨教导的话,你必须念佛,为什么?你必须知道这个人。你只要记得这个人,慢慢地,佛的教导你就会了然于心(这是为什么要回忆)。

  切记,我们净土法门是大乘的无量法门,不要因为我们自己有妄想学佛学成了小乘法门,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我们的小心小量、小肚鸡肠,把佛念成了关在家里的、自我欣赏的佛。佛本来是慈悲的,却被我们学得变了形,变成了自己家里的佛那就不好了。

  这部分叫“序分”,即每一部经里都有的开场白。大家都看过电影,每部电影开始基本都有介绍:主要演员、导演、策划、制作、发行公司等,这段也同样如此。

  2、六种成就

  1)、如是我闻

  我们的经典都不是佛说法的时候就记下来的,早期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是还没有文字的。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弟子们才想起要把他所说的记在贝叶上,所以称为“贝叶经”。因为阿难尊者的记忆比较好,所以由阿难结集。

  上面经文所说的:是什么人记录的?阿难。

  是什么时候说法?“一时”。

  是在什么地方说法?在“舍卫国”。

  是什么人说的的法?佛。

  在跟谁说法?“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无量诸天大众俱”,有菩萨、比丘、在家居士、天神……。

  让我们静静地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2)、经文的内涵

  A、立体的世界

  看经如同看电影,不只在于故事的情节还在于幕后的复杂;

  经典简单地给我们描述了法会现场的情况,如果懂得因缘法的话,当我们念诵到这里的时候,就要知道当时有这么多人坐在法会上是由各种因缘际会而成就。

  就比如我们看一部电影,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真正会看电影的人会看出导演的意图、看出摄影师的技术、看出演员的表现、看出后期制作是怎么剪接而成的。

  同样,你念到《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吃好饭、洗好钵、趺坐而坐,然后须菩提开始问佛……而这部《弥陀经》没有说到这些,那我们就要作如是观:经典中的人物,肯定是已经吃好饭、洗好钵、洗好脚了,这洗脚水谁打的?我想肯定不是佛打的,有人供养,如果当时我在的话,我肯定跑去给佛打洗脚水。呵呵……

  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经文中显示的是作为生活中的片段,它只能展示出一个剖面、一个平面。但作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它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它有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里的这个画面,是释迦牟尼佛跟弟子们已经坐好了的,准备开始讲法了。

  B、举一反三

  与会人员吃的饭、穿的衣服从哪里来?杂务的处理、是非的处理、如何面对外道等等,这些都是怎样状态呢?我们作为一个诵经的人,也许不一定要把当时的历史环境、天气、在座到底有多少人了解得很彻底,但我们一定要有这种感觉。

  当开始诵“如是我闻……”的时候,你就应该融入到道场里面。你今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可以作如是观:我今天一天听法的经历,甚至不要忘记观想为你开过公交车的司机……因为没有他们,你来不了这里,应该做这样的观想。

  我的意思是,当你拿起一部经准备诵读的时候,你不单单要了解记录者(阿难)所记录下来的整个过程:时间、地方、说法人、听众…….当你听到“一千二百五十人俱”时要有怦然心动的感觉。我想,你们肯定也没参加过这么多人的道场。这个道场是极其隆重的,人很多但却非常肃静。当你诵到这里的时候,你应该要信心倍增。

  不单单有出家人,还有在家居士,甚至还有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这里没提到,我想他肯定也在的,穿的很华丽礼服,还有天上的天人也来听法……总之,当时道场是鸦雀无声,一切已经准备就绪。这个时候已经不谈吃饭、不谈供养等等其的事情了,大家安静地坐在下面等待佛说法。

  当你感觉到这种气氛的时候,你的信心有没有?肯定有!可是我们已经念了很多遍了,我们有没有念出这样的感觉?

  3)、诵经进行曲

  昨天晚上我备课的时候,我写了《诵经进行曲》,念给大家听:

  静下心来,慢慢的,

  我们走进了经典的字里行间,

  我们进入一个盛大的法会当中。

  怀着开放的心灵来聆听佛陀的教导,

  分享佛陀奇妙的解脱世界。

  聆听大弟子们对于佛法的津津乐道,

  从中找到走在修行道路上的自己。

  慢慢的,

  我们渐渐懂得,

  原来我们就是经典当中那个提问的人,

  原来我们也可以与佛陀一起谈笑风生。

  慢慢的,

  我们的心灵开始受到洗礼,

  我们的心扉开始敞开,

  于是我们也懂得了自己,

  原来也应该跟佛陀可以一样,

  打开自己的奇妙世界。

  于是走进了我们自己的净土,

  也学会了邀请有缘人同来参观、分享……

  附注:很多人问,如何诵经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就有了这个《进行曲》。其灵感来源于智者大师诵法华经的时候,就回到了灵山会上,我们也应该作如是观。

  三、身临其境

  1、立体的世界

  我想诵经时大家都应该有这样的感觉,第一步先要让自己静下来。关于功课,初学人可能比较坚持,如果你学佛五年了,我告诉你:“功课不要做”。因为功课意味着是一个任务,修行一开始就应该是个享受。如果你连静下心来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去品味佛法?所以要静下来、慢慢地静下来。然后,我们游淌在经典的字里行间,特别是《弥陀经》里“七重罗网、七重行树….”非常有条理,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立体的世界。

  每一个盛大的法会、每一部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从他慈悲的心田里流露出来的,我们能不能感受到自己也在身临其境地参加这样一个法会呢?这就决定了我们是否能从经典里获得真正的受益。

  如果你是个局外人,如果你只是个懂得读经,那这法会不是你的,那只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它已经成为过去时了。但如果你懂得自己是在身临其境地参加一个法会,你在与“一千二百五十人俱,与诸大菩萨……”一起分享佛陀奇妙的智慧,那你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样的身临其境的感觉,能让人马上肃然起敬,变得立体,从一开始就让我们进入了庄严的世界。特别是《弥陀经》,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庄严的世界。可是我们修学《弥陀经》的人,有没有感受到这一点呢?

  进一步说,我们在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如果没有感受到这种立体感,如果没有把自己放到经典当中去,我们老在岸上看别人游泳,没有把自己放到八功德池里进行洗礼,那经典、佛法对我们来说,我们还只是门外汉。

  2、聆听佛法

  要怀着开放的心来聆听佛陀的教导,这很重要。有时在诵经的时候,我们总是担心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在干扰我们,这是我们的习气在作怪。正因为诵经的时候,我们没有慢慢地静下来、没有走进经典。

  我们要“分享佛陀奇妙的智慧”——这个又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聆听佛陀与弟子们谈笑风生,也许我们是旁观者,但却能看到活生生的两个人在那里交谈。

  比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听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须菩提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说:听了这么久,没听得这么过瘾过,佛今天终于告诉我解脱的法门,我今天真的高兴啊!真是生动得如亲临现场听着他们之间的交谈。

  我们看《弥陀经》里释迦牟尼佛和舍利弗之间都对话,很多最后就是一句“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以至于我以前背《弥陀经》时到了“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舍利弗”就背不下去了,太多了,不知道背到哪个“舍利弗”了。如果不知道经典的结构,不知道承上启下,死记硬背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3、角色的把握

  我们在学习经典时要懂得,我们就是经典里的那个人,我们是可以与释迦牟尼佛谈笑风生的。智者大师诵《法华经》的时候,就回到了灵山会上,他出定后说:“释迦牟尼佛从来就没有离开灵山会上,而是一直在那说法,从来没有间断过。”

  我们念了这么久也没感觉到。赞佛偈里所说的:“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佛菩萨到处都在的,只是我们没有能力去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呀!我们的心烦恼重重,而佛菩萨是要用清净心去感受的。没有清净心怎么能与佛感应道交呢?

  诵完一部经以后,最起码你内心应该受到佛的慈悲、智慧、喜悦的洗礼,你应该觉得自己轻松了很多,你应该觉得自己烦恼放下了很多。不信你试一下,半个月不洗澡,然后你去洗个痛快澡:“哎呀,真舒服!”,我们诵经就是要有这样的感觉。

  你如果觉得身上不舒服,东挠西抓,忽然想“恩,是很久没诵经了,是很久没跟佛在一起了,是很久没到八功德池里洗澡了”。诵完经,你就应该就是浑身轻松。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想我们至少要有这样的感觉,我们不奢望与释迦牟尼佛谈笑风生,因为我们业障的确很重,但是“洗桑拿”的感觉总是有的。

  诵经的时候,心胸要打开。“经”作为佛对我们的教导,里面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人生的哲理。但我们又学到了多少呢?也许我们就学到了指责别人的那些话,比如说:“某人业障很重”、“某人要下地狱”……拿“马列主义”电筒来照人不照己,修行变成这个样子还修什么修呢?回家歇着吧!

  四、吃烧饼的故事

  今天讲的“因缘具足”有两个主题,一、是我们读诵经典的方式,我们应该如何去受持、学习一部经典;二、读诵经典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观想,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两点应该很明确的。第一点来说,读诵经典应该是看部电影,参加一个盛大的法会,自己要抱着向佛陀请教的心态来学习,千万不可象我下面所说的故事中的那个人一样。

  那天,有人问:“诵经应该怎么诵?”

  我说:“诵经其实不一定要诵很多,但你一定要学会受持它。一部经,你只要懂得一两句话,可能就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而不是一部经改变我们的人生。是经里的几句话,你可以做为人生的座右铭”

  我跟他说:“诵经,就如同吃烧饼。当你吃完烧饼以后,你觉得这烧饼真的很香,可是烧饼你全吃完了。你舌头在嘴巴里在搅和,找到了一颗芝麻,就觉得那芝麻很香很香,尽管烧饼里有很多芝麻,可是这颗芝麻是你最能品出味道来的,这颗芝麻包括了所有烧饼的味道”

  那个人不解风情地说:“师父,如果我吃个烧饼没芝麻怎么办?”(笑)

  “哎呀,没芝麻啊,我也不知道”,这说明他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他总在找不合理的缝隙。90%的话是合理的,10%的话是不一定严谨的,他就喜欢看到那10%。一、是他聪明,二、是他自以为聪明,三、他更不懂得佛法讲什么,当他看到这经文的时候,觉得无法接受(感觉乱七八糟的)。他不知道,其实并不需要读很多,一两句话就可以了。特别是学佛的人,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会念经,念经其实要跟念佛一样,你把感兴趣的几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然后一辈子去受持它,你就会得到很大很大的受益。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