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做一个学佛者的开示
关于如何做一个学佛者的开示
噶陀寺黄金法台宁贡(郭宁)仁波切
对于任何一个对佛法有兴趣、有信仰或者希望修持佛法的人来说,都需要了解这样三个问题:
一、 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
二、 我们为什麼要学佛?
三、 我们怎么学佛?
一、首先我们来讲讲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
从历史角度来说,“佛”是历史上的一位圣者:两千五百多年前乔达摩-悉达多诞生在印度,他通过修行怔悟了生命最究竟的实相真谛,他被后世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当他圆满证悟之后,就开始向众生传播他的教法,他按照听众的根器不同方式宣讲了他所证得的真谛,并讲解了如何止息痛苦、获得证悟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佛法”。两千多年来,世界上有无数的人通过修持佛法获得了和释迦牟尼佛一样的证悟,获得了对最究竟本质了解。
从佛教大乘的观点来说,佛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佛不仅是一位历史人物,更是一种心智,这种心智就是让所有众生心中萌发出的慈善之心;圆满证悟这种心智的有情也被称为“佛”。而如何让这种心智起作用的方法就是所谓的“佛法”。
当我们这样认识佛和佛法,我们就会远离一切迷信,我们就可以发现佛陀真实的存在:当你越真诚向善,佛就越清晰明了;而如果执迷不悟而向恶,那么佛就越模糊不清;在思想上和行为中直接或间接能利益他人的刹那,我们就是佛。举一个小例子,我们真诚地给予别人一个微笑的当下,我们就会发现了我们自己心中的佛,如果我们吝啬了这样一个微笑,也让我们在那个刹那失去了体悟成佛的美妙境界。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宗教和哲学来讲都有它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对于佛教来讲一个最根本的见地就是人人都能成佛,每个有情生命都可以成佛,每个众生都具有一样的平等佛性,简单而言就是我们每个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善良的心,成佛就是我们认识这个佛性,并把我们的慈爱悲心平等传递给每一个众生。
虽然佛法可以这样概述,但是在由于众生根器的差别,佛陀的教法也有差异。我们大致可以把佛陀的教诲分成三类,或者称为三乘,即所谓的小乘、大乘、金刚密乘。这些教法都是佛陀所说,但每一乘的见地、修法和形式上都有一些差别,甚至在传播过程中都受到不同民俗和文化的影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佛法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对这些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正确的学佛与不正确的态度:佛陀教导我们想要成为和佛陀一样伟大的人,必须靠自性智慧引导,透过努力学习不断的自我净化。而为了名利,为了升官发财这样的目的而学佛都是徒劳无益的。
小乘和大乘:这二者最根本的差别在于修行者的心量上:对于大乘佛教徒来说,他们所做地修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度脱苦厄;他们拥有犹如虚空般的心量,为了众生的利益发愿拥有智慧、勇气和力量来承担并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可以这样说大乘最主要的修学:也就是利益他人!只要能利益他人,拥有非常纯真的发心,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善巧和方便来帮助达成动机。而小乘佛教徒没有为了一切众生这样的胸襟,他们学佛仅仅是为了自己,也只顾及自己和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除心量之外在佛教的见地上,大乘也有着更殊圣的地方:大乘强调的是破除我法二执,这样才能获得究竟的解脱,而小乘破除的是人无我,但最精微的一些法执没有破除;在发愿上也存在着差别,小乘里的缘觉就是祈愿自己能出生在没有佛陀的时代,如果不这样佛陀会教导甚至会派他去度化众生,讲经说法,因此他会选择这样的时代独自来领悟十二缘起修持佛法;而大乘是发愿能够每个有情都能遇到佛法获得解脱;这大致是小乘和大乘的差异。
大乘与密乘:密乘在心量和发愿上与大乘没有很大的差别,密乘同样强调一切修学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自己。与大乘不同的是,密乘在见地和方便上有着特别殊圣的教导,是佛教最殊胜圆满的教授,他能让一个具器的众生在很短时间内通过密乘急速的成就之道圆满佛陀的圣果。但必须强调的是密乘不是所有人都能修学的,密乘的修持需要特别的因缘,而密乘中的无上瑜伽部的一切次第修学,不适合大众公开来学习和行持,因此也被称为“密法”。现在有一些佛学道友接受了藏族各大教派的灌顶,倘若接受灌顶的发心是清净的,而且能够做到灌顶的要求,那么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反之如果是在欲望的驱使下盲目参加那就非常的不幸,也极度危险。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佛教的这三乘教义都是只是为不同根器的人破除我执清静烦恼二障所讲说,都是佛法的一部分。无论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都会依照佛陀的四法印作为判教的根本:即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
涅槃寂静
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述的话就是: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一切法都是空无自性,一切有漏法都是痛苦的,涅槃即寂静。这四个真理印盖了佛教的三乘教义,若有悖(bei)于四法印说法就不是佛法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这四个真理就是跟佛教与其它宗教最根本的区别。
二、下面我们来谈谈为什麽要学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探索知识的范围已经进入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奥秘和意识这样的领域,这些都曾经是宗教和神话的领地,而今正在被掀开神秘的面纱。佛教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虽然在局部的形式或者说法上受到了现在科学知识的冲击,但这因为佛陀是为了利益不同根器的人而讲说,其最核心的部分并没有过时,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相信他并不会拒绝诸行无常这样的判断,也不会否认诸法无我这样的真理。所以可以这样说,佛教在今天不仅没有失去生命力,其智慧正在继续散发出灿烂的光芒:佛教以缘起论来看待世界,强调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无常),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上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佛教是希望通过精神训练以保持人的愉悦和感恩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也能作出卓越的贡献,成为解决当代人类的很多精神和社会问题的利器!
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是: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并不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快乐,我们可以拥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但无法改变内心的痛苦、困惑和恐惧,人一直处在焦虑的状态之下。对于动物来说,如果解除了生存的压力它的焦虑也会消失,而现在的人却做不到。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人很难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活的充足、快乐、自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而去自杀;人们为了缓解压力寻找了各种办法,甚至吃摇头丸、K粉等寻找暂时的刺激让自己暂时获得快乐,但这一切的方法都是饮鸩止渴,不会让我们的烦恼和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每个众生都在想方设法的追求快乐,而每个众生的对快乐的定义也不一样,对于动物来讲它们只希望有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一只蚂蚁不会想要得到一辆奔驰600在巢洞里驾驶的快乐,或许没有我们人类的侵犯和伤害对它们而言就是最快乐的。
对同一个人来说,快乐也是不断的在改变,小时候我们从新买的玩具车中获得的快乐,比现在驾驶一辆真车的快乐更多!
对于一个人来说,即使我们使用相同的感官感受相同的对象,我们也不保证曾经获得的快乐可以重复。就像俗语所说,今天的美食或许是明天的毒药。当我们不断从外在的环境中寻找快乐的因素或者源泉的时候,我们除了无常之外什麼都找不到。当我们试图去寻找快乐,最终发现快乐本身是那么的无常!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获得认知的器官-五官也一直欺骗着我们:我们短浅的目光看到的只是前面的一点光亮,鼻子纵然也闻不到神界的花香,耳朵当然也听不到“墙外”的 鸟语,这就是我们五官的局限性;我们也很难去怀疑自己的五官认知的正确性,这是我们既定的一种思维模式,我们不愿去怀疑它,因为我们一直习惯这样,我们不愿意不相信自己。 如果我们在自己的认识上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就没办法相信自己了。
如果外境是那么多变而不可信,我们感官也是无法依靠,我们感觉快乐的心应该是不变的吧?有人或许会这样问。回答也是否定的。如果我们静心仔细观察自己的心,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意识只是一连串漂浮不定的思绪:前一刹那或许还是高高兴兴,第二个刹那就万分沮丧;昨天的希望成为今天的痛苦;一天一天我们在慢慢的变老,趋向死亡,可我们以为今天的我就是昨天的我,根本没有变化,我们永远被无明耍弄不认识事实的真相;被外界的纷扰所纠缠,无法通过宁静的禅思领悟到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的真理,也无法了解这一切假象都是来自于我们的自性的投影,而并非是外在物质本身。
《等持王经》里说;眼耳鼻根非正量,舌身意根亦非量,设使此根为正量,一切圣道有何用。世间世俗层面所依赖的认识永远是非常有限的,唯有佛法的真理超越一切的束缚,达到终极究竟实相。现代人更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相信现实,而不相信未来。其实现实是过去某种延续,未来是现实的结果,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这就是因果论所说的说你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果。
藏族的文化中,一直有“可想象之物景皆存在”这个理论,我们认为只要在想象中能显现的景物都存在,不论它是头脑中的虚幻,还是现实世界的虚幻。这个理论来自于大乘的教法:在大乘教法中,将整个生命与物质的存在分成胜义与世俗两个层面,胜义就是最究竟,是世界的本质,是成就者的境界;世俗层面是我们就是能看到感知到的表象,大到神灵,三千大千世界,小至蝼蚁,微尘不等,因果轮回等等,现今的科学界致力研究正属于这个层面。
如果我们不学佛,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感受真实,无法感受到佛的存在,也不会了知佛陀的智慧,也就无法明白生从何来,死往何处,人生的意义也就变得那么的不明确!而通过学佛,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更接近真理;也会体会到我们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更完善,从此你就不会再怀疑一切。
三、我们怎么学佛
不管选择的是什么宗教,充分依据理智和逻辑非常重要的,佛陀也如是教导我们,透过“理”辨别宗教和迷信的差别。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佛法的人来说,闻法、思法非常重要,在闻思的基础上,我们用各种方法来保持一颗不断自我净化的心。而作为修行结果-实证-就是所听闻到的法义落实在平日的生活中逐步体会和领悟。
我们目前暂时还不能达到胜义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世俗层面树立准确的佛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自心智慧指导自己,让自己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所有的动机不再是利己,而是利他。即所谓的“一念觉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开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非常困难,一天只有那么一刹那可以想起佛陀的教诲,仅在那么短的瞬间拥有佛陀的净土,但是我们相信只要通过我们每天不断的努力,就可以延长着我们回到佛国净土的时间,这样不断的修行会让一生都变得充实,从而不再后悔曾经走过路,最终将为自己的人生写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佛陀在证悟时曾经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所以我们要学佛、念佛、首先要信佛,信佛不是信我们佛堂里供的佛像,而是相信佛陀的智慧!
现在有很多的人在佛是否存在之间徘徊,甚至学佛多年的居士来讲都有点摇摆,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有时候觉得有,有时候又觉得没有,遇到问题时就祈求佛菩萨的庇佑,顺风得意时又觉得无所谓,这种状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一直都把佛完全视为神,有一定形状,有一些特别的能力,可以满足我们的各种欲望,所谓的加持,如果佛陀是这样的话,那么佛的加持是不灵验的吧!
当今世界物质高速发达的西方,在全国物质比较富裕的地区,信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佛教越来越昌盛,为什么呢?简单地说佛法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快乐,更有价值的生存。 爱因斯坦说;所有的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颗树上的枝条,人类对这三方面的追求都是为了使生命从单纯的物质世界里提升,而达到自由。说明人性中既有对物质的追求,也有对精神的渴望,两者缺一不可。其次我们必须了解佛法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即佛法的是智慧,用缘起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了知行善的人是无我的,了知这些善的无常,了知善对象的空性。当我们很好的结合善和缘起的智慧,我们就能真正走上成佛的康庄大道!
下面我想讲一下学佛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如何面对死亡。死亡是所有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死亡有时候离我们并不遥远,佛陀曾说死亡或许就存在于呼吸间。可我们以为自己的时间很多,总是忙着想下一顿晚餐吃什么,也不愿意想一下死亡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要正确的面对死亡,不要把死亡看成是一个可怕的事件,寿命耗尽是非常自然的,也很难延续的,无论是劫难而死,还是自然寿命耗尽都是自然的法则,无论你有多少财富,你的亲人多么爱你,却无法阻止死亡的到来;另外我们要更多了解死亡,佛教说死亡是一个新生命的开示,虽然躯体死了,但心识从这里延续到下一个生命,不是人死如灯灭。关于宗教的前世今生,中观的一些论文中也做了很多逻辑方面的推理,也有许多有过濒死体验的人为我们讲述了有关下一轮新的生命旅程的事例。所以认识死亡问题,其他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态度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我们并不知道何时死亡,死亡何处,但是我们最终将面临死亡。如果你是一位佛教徒,那么我会希望你能信心百倍地祈请并呼唤自己的根本上师-莲师,这样就会安然的面对死亡;如果你没有佛教的信仰也没有关系,我希望你能在面对死亡时怀着感恩和慈悲的心态,来坦然面对这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
我们对死亡的真正恐惧来自于我们没有认识有生命轮回,我们误认为“死”是永久的结束。如果我们相信了生命轮回的存在,就不会感到死亡是多么恐怖的事情。按照佛教的观点,死亡从根本上说就像两掌从不同方面相合相击时出生的那瞬间,在相击瞬间之前死亡尚未到来,那之后就是下一轮生命的开始,我们会投胎到其它的人或者往生西方,或轮回三界。《中阴救度经》中有中阴每个阶段的修行和解脱方法,因此只要我们正确认识死亡,坦然面对死亡,这世间一切的恐慌之感就会烟消云散。能坦然面对死亡,那么也就能坦然面对这个世界上其它的可怕事件:经济危机、人生的挫折,我们不会感到畏惧和恐慌,而是谨慎而冷静的应对;我们不再会因为股票的起起落落而寝食难安、突发心脏病、甚至患上各种心理疾病。
所以对死亡的认识对人生显得尤为重要,希望你们认真思考,树立正确的信仰和死亡观。如果希望更多了解死亡问题,那么可以参考《中阴救度经》和索甲仁波切的死亡学巨著-《西藏生死之书》。
最后我想谈一下弃恶扬善的问题。对于一位佛教徒来说,如果我们没时间来好好闻思佛陀和历代大德的教诲,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做什麽呢?我想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弃恶从善。
我们都喜欢做好事而不喜欢做坏事,喜欢好人,而不喜欢坏人,如果有人对自己好时我们就认为他是好人,对自己不利时我们会说那是坏人,学佛的人会认为只要在佛堂诵经静坐时就是善,一旦离开佛堂到另一个环境就是恶或者是作恶的开始。每个人好像都有自己不同的善恶标准,那么佛教究竟怎样来区分好坏、善恶呢?
小乘佛教徒对善的定义做到不伤害别人以及远离伤害别人的因就是善。在大乘教法中善有着更高的标准:一个大乘信徒不仅要做到不伤害别人,而且要力所能及的利益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
有人会说:这样的善太难了,我们经常碰到的情况是要么伤害这个人,要么伤害另一个人,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啊?是的,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的困境,大乘佛教徒是用利益众生的动机来判断什麼是善的。寂天论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猎人在追杀一个小动物,刚好我们看到这个小动物的去向,当猎人问你,你会怎样回答他呢?如果你说了真话那个小动物就会死,如果你没说真话你因妄语又犯了戒,或许也让猎人损失了一顿午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仅从自己的利益考虑,妄语的罪过是最严重的,相比之下也并没有直接伤害小动物,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诉猎人真话。因为你没有直接伤害猎人和小动物,而带来的利益却是持妄语戒的功德。
这或许可以被小乘的佛教徒所接受,但这样的行为却不能被大乘接受,因为这大大的破坏了大乘的誓言!我们应该看到:真实的回答可能会导致一个有情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也导致你和猎人都直接与间接犯了杀生之罪!你无法从持戒的功德中获得利益,反而因为自私的行为失去自己的功德。
所以对于大乘佛教徒来说区分善恶的标准就是看当事人的动机。这样的教诲在大乘的教法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
? 凡是能直接与间接利益到众生的一切思想动机都是善,因为大乘里最优先的就是帮助众生;
? 大乘最主要的修行就是帮助众生;
? 对于大乘行者而言,只要动机正确,任何行为都可以成为善行,这种行为却成为大乘修行者的善巧和方便,这样的修行也快速能圆满一切成佛的资粮。
? 动机若是真诚无私的,并能利益到他人,那么这种行为将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若有动机上出了问题,或以这个理由来纵容自己的过失,或辩解让人质疑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是非常错误,极度危险的。
如果一个人只求人天福报,不求解脱轮回,更不做从主观意识上自我净化,这些号称自己为佛教徒的人每天做一些所谓的佛事,但是内心却得不到平静,佛陀的信仰不仅不能让他们减少疑虑,反而让他们显得虚伪,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目的而显得无比的造作,完全被装在一个精心装饰的套子里面,失去了潇潇洒洒生活的机会!这样的人,除了每天都吃喝睡觉再无其他目标,生活跟旁生道的众生没有什么区别,虚度了这宝贵的光阴,浪费了这暇满的人身!
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如果他是以成佛为目标,希望消除业障,开启智慧,增福积德,最终往生净土,那么谨慎的取舍因果、弃恶扬善的行为都将成为其成佛的资粮,他也会得到佛菩萨庇佑,终将逢凶化吉;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即使住在一个破旧的房屋也会感到快乐,因为他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当我们追随佛陀的足迹,希望能获得佛陀一样的智慧和解脱,那么就应该多听闻前辈智者的教言,知道如何取舍善恶因果,也了解如何进行弃恶扬善,如何拥有一颗行善的心,如何才能做利益众生的理想,那么你就开始与善、与佛结下一个善缘,有了这样的善缘:
从今生的利益来看,你也将真正的了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健康的心态可以使你变得开朗、愉快,将远离疾病、危机等凶险,平常心将开始在你的心中萌生!
从未来的利益来看,在因果往复中,就可以不断消除业障,最终圆满成佛!当我们开始弃恶扬善的事业,你就会开始充满勇气,开始具备睿智,慈悲和无畏!
学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倾其一生的时间来努力,更需要发愿尽生生世世为众生服务。我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时间内互相帮助,乃至圆满的那一天!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