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青增格西如是说]成量品与广论的结合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青增格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青增格西如是说]成量品与广论的结合

  成量品可以与《广论》结合。

  《广论》从下士道、中士道到上士道七因果等,讲的就是菩提心,会强调下士道、中士道是为了上士道,没有别的。成量品所传达的与《广论》是相同的事,但是我们从内容上看过去,却与《广论》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广论》虽然讲了下士道、中士道,但是那是为了遮遣学人好高骛远的情况,因而提倡下士道、中士道,否则的话,《广论》是大乘法,从七因果等菩提心的内容开始讲即可。也就是说在知母等节中,将知苦等下士道、中士道的内容讲出来,这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这样做会让人以为下士道、中士道的法类是小法,或是一部份而已,而产生轻忽,所以就将这部份的内容提出来,放在前面,大幅地宣讲。《广论》讲的就是上士道,只是它以这样的方式编排。

  成量品其实讲的也是上士道,但是处理的方式不同。成量品先讲成量,即讲量的定义,后说佛陀是量,先把修学佛法的目的讲出来。接下来讲有没有前生来世等,也就是以悲心动机,之后“大师”等部份就是讲六度。所以它要讲的就是以悲心为代表的广大行,及以补特伽罗无我见代表深见行,所以道的部份就有悲心与空正见为主的道,由此得到自利、利他二果。接着以逆的方式讲四圣谛。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处理方式?因为《释量论》教授的对象是大乘行者,而所学宗义方面则有经部与唯识的弟子。可以这么说,《广论》、《入中论》、《入行论》的教授对象是大乘宗义者,他们行的也是菩萨道,所以讲说的对象是大乘道的唯识、中观行者;可是《释量论》不同,它所教授的内容不仅有唯识,也有经部。对经部而言,他们能接受的就是有大悲心,所以可以聚集广大资粮,再修补特伽罗无我,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就成佛了。以前曾经说过,在有部、经部的典籍中,并不会说十地的概念,典籍虽然也会提到六度,但是内容很少,菩提心等法类也只是略提而已,并不会讲七因果、自他换等。所以就是单纯认为:菩萨就是有大悲心,透过大悲心努力修行;而修的内容还是想解脱的人修的那套内容,这样修三大阿僧祇劫成佛。

  总结来说,《释量论》是大乘的法,但是因为对象的关系,不适合讲七因果、自他换等内容。像《唯识二十论》开宗明义就说“我要讲外境空”,为什么要讲外境空?因为要成佛。如果不成佛,就修补特伽罗无我就好;因为要成佛,所以要修异体空,这是成佛的唯一道。这个是《唯识二十论》的表达方式。事实上《释量论》也应该要像这样大声地讲,但是因为讲说的对象有经部的弟子,这么宣说的话,经部的弟子就跑光了,所以异体空的部份就不讲。

  前述要表达的意思是,在广行方面,其实有七因果、自他换的这些法类。在小乘典籍中不会提这些法类,所以《释量论》也就没有讲。如果是大乘弟子,因为自己的典籍中有这些法类,所以就要加进去,如此一来,就与《广论》是一样的了。同样的,在讲无我(“大师”)时,如果对象是唯识的弟子的话,就要讲异体空,若对象是中观的话,就要讲谛实空等。也就是,事实上是必须要讲异体空的,没有宣讲的原因是讲说的对象不只有唯识的弟子,还有经部的弟子。若是唯识弟子在看本书,就要把异体空——即大乘经典中法无我的内容放入,否则单是讲常一自在的我空、独立自主的我空并不圆满。因此,成量品就类似《广论》的内容,即修广行的内容、修深见的内容,得到圆满之果。

  另外,成量品一直强调量,好像没有提到菩提心,但是讲到了悲心。悲心要串习很多劫,就讲了前生来世。这边虽然没有直接的宣说菩提心,但是要说讲了菩提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提到“佛拥有量”。在讲“佛拥有量”时说,我们应该依止佛陀,因为对想解脱者而言,他是量,也就是对取舍来说,他是究竟的量。这个就类似《广论》依师的部份,《广论》在依师部份说要找到这样一个人才去依止,另一方面透过“师长是佛”讲出目标。要如何达到目标呢?就从下士道、中士道等法类渐次而修。这边也是一样,先把目标(或依师的对象)说出来,想解脱者就知道要找这样的师长,接下来就讲悲心。

  以前说过,所谓的悲心应是如父式的悲心,非常地怜悯众生。串习悲心之后,由悲心来修无我见,因此说了悲心之后就讲“大师”。为什么要讲“大师”呢?因为光有悲心一点办法都没有,只有哀叹的份,所以要去寻求方法,方法就是无我慧(“大师”)。也就是,成量品在说:一直怜悯他人,为了解脱他们的问题而寻求方法。最终寻求的是量,但是,是从“大师”方面开始。这二个合起来就是在讲说菩提心,即为了利益有情,努力学习度生的方法,最终会成为对取舍之道达究竟的量。讲“为利有情,希求对取舍达究竟”与《广论》讲“为利有情愿成佛”是相同的,只是讲述的方式不同。此外就如月称菩萨所说,大悲心是非常关键的,好好修大悲心,即使不强调菩提心,也会具有。这边也是一样,有了强烈的悲心,就会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只要是有利的方式,无论方法是什么,都愿意去学,这样讲来就很贴近真实的发心了。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