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神的顶礼:神山圣湖崇拜
神山圣湖崇拜是生活在世界屋脊之巅的藏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中古老的信仰崇拜形式之一,也是藏族远古先民万物有灵,自然崇拜信仰观念与藏族原始宗教、雍仲苯教,藏传佛教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英雄崇拜等观念一脉相承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
神山圣湖崇拜是植根于藏民族生存的大自然环境和大自然神秘莫测、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冰雹雪崩、地震天火、瘟疫灾害等。原始先民对这些自然现象不能理解,以至认为是这些高山大湖的神灵所显示的神奇力量。从而对大自然产生了恐惧、敬畏和崇拜心理,逐渐衍化成为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
藏族神山、圣湖崇拜信仰的缘起
这些高山大川、江河湖泊将青藏高原造就成一个封闭的雄浑而又气势磅礴的地理单元,这里自然环境独特,气候严寒、人烟稀少。面对如此神秘莫测的伟然天地,世代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藏族远古先民相信高原上的每座山、每条河、每个湖泊、以至每片森林草丛中都有无形的精灵鬼怪居住,他们主宰着世间的一切,他们决定着人类的生老病死、祸富丰歉。于是神山、圣湖崇拜便成为高原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它是藏族原始信仰中最具个性特征的崇拜形式,是构成整个藏族原始信仰体系的基础同时在长期的文化发展演变中,这种崇拜信仰习俗呈现出多种内容、多种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这些神灵也在不同阶段担负着不同的职能。
藏族原始宗教、雍仲苯教、藏传佛教和民间民俗文化信仰都延袭着这一古老的传统,并加以改造,纳入自身的系统。形成了千姿百态阵容庞大的神山、神湖体系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神灵队伍,神山、神湖崇拜便成了雪域藏民族具有共性的历史悠久的大众传统信仰。虽然这种世俗信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象征内涵,但都在体现着一种宽容博大的佛教哲理精神,一种对一切自然、生物的无限慈悲、尊崇和怜悯之情,同时又表达着善良的藏族人民追求和平、宁静、美好的生命愿望。
神山与山神崇拜信仰
神灵所居之地称神山,山神则是神山化生的精灵。山神藏语称“年”神,“年”有凶暴、严厉之意。最早是指一种长有弯曲盘旋大角类似盘羊的野生动物,称羊。据《旧唐书·吐蕃传》载,吐蕃人“多事羝之神,人信巫觋”。(羝是单指公羊)原始宗教把“年”神分为黑年神和白年神,居于天者的日、月、星、云、虹等为白年神,居于地者的山、崖、岩、林、湖、河等为黑年神。藏族民间传统信仰认为山为年神所居之地,故年神即山神。
山神的形态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最早的山神是由原初的直接从庞大无比的山体,以及在山林间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如白雪、云雾的本来面貌出现的。以后,由于自然界的某些动物如牦牛、羊等经常在山林中活动,它们的出现进而促使原始先民的山崇拜意识与原始动物崇拜相融合,由此,原初山神的自然形态逐渐被动物形象所取代。在藏族古老的传说中,许多著名的大山神如:冈底斯山、雅拉香波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山神都以白牦牛等动物为化身的形态出现。从中也反映出藏族古老的白色崇拜观念。随着藏族社会的向前发展,人类在大自然和社会中的作用逐渐显示出来。其原始宗教信仰也开始逐渐向人为宗教过渡。在藏族先民们心目中的山神形态也由原来的山体、动物形态演变成了兽首人身,人首兽身、人兽结合或纯以人形为主的神祗造型。如玛旁雍错等圣湖的龙王都是面容俊美秀丽的人面蛇身、或似龙非龙、似蛇非蛇尾部盘屈,尾梢上扬的动物形态相组合而成的造型。而原来的那些动物形态如牦牛、马、羊、狮、虎、蛇等,则退而成为这种人形山神的伴属神或山神乘坐的座骑。如藏北的念青唐古拉山山神和雅拉香波山神所乘座骑就都是一头白牦牛。阿尼玛卿山神的妻子玛日热羌女神就骑有一匹海螺般洁白的公鹿。
至佛教传入后,佛教为了在藏区扎下根,莲花生大师将这些土著山神都“收伏”为藏传佛教的护法神。并沿用和吸收了藏族原始宗教、雍仲苯教的许多祭祀仪礼,使之融入于佛教教义中,从此,山神具有了双重职能功德,既是雍仲苯教、民间民俗信仰崇拜的山神,也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
神湖与龙神(水神)崇拜信仰
原始宗教认为地表以下即是龙的世界,龙是一种生活在地下和水中的神,称龙神,亦称水神,苯教称为“鲁”。是指居住在下界的神灵,有精灵的性质,早期的形象似乎是泛指河水、湖泊及地下的,尤其是水中的动物,诸如鱼、蛙、蝌蚪、蛇、蟹等水族精灵,或指龙神可以随时附身或变化的载体。而佛教则沿用焚语“那伽”的称谓,泛指一种长身、无足、蛇属之长也。是八部众之一,有神力,会变化云雨。
初期的龙神,在藏族先民的心目中一般是被视为恶神的,认为他是人间424种疾病之源,凡是癫子、麻风、水疙、恶疮、痘、瘟疫、天花、伤寒、梅毒,甚至连跛子、驼背、哑巴等直接危害人们身体的病症和伤残都无不与龙有关,并把它们通通称之为“龙病”。龙神是人间致病之源,因此对龙神要采取供养和取悦的方式,以博得她们的同情、欢喜和宽恕。否则一旦触犯,人们便会灾上加灾。
龙神的神灵形态也和山神形态一样经历了一个由自然形态向人兽合一,再向完全人格化神祗形态发展的过程。如早期龙神的形态在藏族农区的宅院外墙和厨房水缸墙上、灶头和灶壁墙上,无一例外的都被画成生存在江湖中长有一对大钳子式手臂的蟹的造型。中期的龙神已归入系统体系。被分为5大类,他们分居于世界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类龙神中既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平安的善神,也有给人、畜、庄稼带来灾难的恶神,还有善恶兼具者。并有明确职能分工,如各司刮风、下雨、降雪、打闪、龙病、战争、善良等。龙神的形态则由原始的精怪向苯波教的神灵过渡,具有了新的宗教内涵和造型形式。苯波教《十万龙经》中所说的这种龙神的形象不是动物的原形,而是依据原始宗教义理,经过人们想像加工后的已赋予人格化的神祗。其造型大多是人身兽首,如蛇头、马头、狮头等造型。这些不同形状的龙神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头顶饰蛇,长有鱼尾或蛇尾的精灵。苯波教在后期的系统化中,接受了印度“龙王”的某些特点,创造出了诸如玛旁雍错、羊卓雍错、纳木错、雍错赤秀嘉莫(青海湖)四大神湖的主神四海龙王,及其分工后所部属的数百龙王体系等。与汉地所传四海龙王类似。其造型亦由多形象、多范畴,归结到统一的造型。多为人首蛇身的人兽合一型神祗。不同的是藏地的龙神大多为女性。以善良美丽、勤劳贤惠具备人性和母性为造型特征,并成为雪域藏地灶神、家神、帐篷神和财宝之主的化身。如拉萨龙王潭湖心亭龙王殿供奉的有名的龙女墨竹色青就以人间女性的秀美温柔为形像特征。
遍布雪域高原的神山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统治这些神山的山神也形形色色,按其形态有大小神山之等级,按宗教地位,有神圣高低之别。按信仰差异有派别之分,按功能特点有种类之不同。按区域还有部落和村寨之区分。但他们都主管着属于自己的领地范围,实施着如主司降雹、瘟疫、灾害、农作物丰歉、护佑人畜兴旺、部落团结、家庭平安吉祥等各种不同的专门执事,因此每一地区都有各自崇拜的神山,每一部落,每一村庄,及至每家每户皆有各自崇拜信仰的一尊或数尊神山,从而形成了藏区庞大的神山体系和众多的神灵队伍。其中最神圣的要数神山之王冈底斯山的主峰岗仁波齐,最著名的大神山要数被原始宗教誉为“世界形成之九神山”,最大的神山要数统驭整个西藏高原的4大神山雅拉香波、念青唐古拉、库拉日杰、沃德巩甲,最严厉凶狠的神山要数青海的念青唐古拉神山,最温柔俊俏的神山则要数喜马拉雅山5座主峰。
原始圣湖与龙神(水神)崇拜,是藏民族远古时期极为普遍的现象,藏族先祖把世界分为天界、地界和地下三界,天上住着赞神,地上住着年神,地下住着龙神。龙神、年神、赞神成为藏族人信奉的最早的原始种灵,并以三神为基本模式,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塑造出了无以数计千奇百怪的神灵队伍,这些造型以夸张的手法、浪漫主义的表现色彩、神秘奥妙的审美内涵、充满哲理的象征性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成为雪域藏族原始宗教、苯教、民间民俗文化和藏传佛教信仰中最具神秘魅力,最富有宗教传奇色彩和地域民族风情色彩的宗教神灵基型。也是藏族先民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观念的重要体现。
藏族神山圣湖朝拜祭祀供养仪规
藏族神山、圣湖崇拜信仰的主要特征是按一定的宗教仪规形式和民间民俗信仰习俗贯制,频繁地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供养、祈祷、膜拜活动。在发展中有的已演变成盛大而隆重的宗教节日和民间民俗传统习俗。如:原始信仰中的迎鸟节、原始崇拜中的插箭节、羊文化中的牧羊节、煨桑节、转山节、水崇拜的沐浴节、岗仁波齐“达尔钦丹巴素兴节”、望果节等。其主要形式有:在山上建立“拉则”(神宫)、插彩箭、放风马、风马旗祭、插挂经幡、煨桑烟祭、放生、转神山圣湖、磕长头、献供、颂经等。
建拉则
“拉则”,亦称“鄂博”(蒙古语)。汉文意为“山顶上插有风旗的石堆”。
拉则的用途也有多种,如为部落保平安、家族的繁衍、求得财富、消除灾难等。另外,有些拉则专门是两个部落地理分界而建的标志。拉则中既有属于一个部落的或数个部落共同的,或某一地区的,还有些拉则是属于某个家族或单个家庭的。拉则是西藏高原古老的原始宗教、苯教和民间民俗文化传统,后来藏传佛教也完全继承了通过建立“拉则”来祭祀山神的古老习俗。拉则在发展中还形成了有关“拉则”供祭仪轨的经典。
插彩箭
拉则建成后,每年都要按期祭祀。民间喜闻乐见的“插箭节”就是每家每户以向山神祭供神箭为主题,同时也辅以祭献风马、经幡、煨桑等祭祀内容的节日。其神箭长约3米,箭尾削成箭镞状,箭首装3块彩绘木板,象征箭羽,其上彩绘象、龙、狮、虎4种动物图案。箭是献给山神的重要礼物,即给山神贡献守护神山的兵器。
插箭之前先要在山顶挖好一个宝坑,然后由活佛和长者在坑里放粮食、茶叶、柏香、绸缎及许多物品,尔后大家共同竖起长约十几米长的第一支箭,箭端上挂满了哈达和各种彩带。这时人们就一起围着煨桑台转经,并围绕第一支箭插上其余几十支箭,并用各种彩带和羊毛绳牢牢捆绑在一起,以示团结友爱。然后,每人把代表自己家庭的那支箭插在长箭周围。又从插箭的地方往山顶拉上很多经幡。插完箭后,大家庭欢呼,向空中抛撒印在五色纸上的风马。
放风马
“风马”藏语称“龙达”,祭祀山神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风马一种是指印在红、黄、白、绿五色纸上的一种图案,纸呈四方形,长宽两寸左右。中央印有一匹驮摩尼宝珠的骏乌,上有日月,四角印有龙、鹏、虎、狮4种动物。有的在四角只印“龙”等动物的藏文名称,有的只印六字真言等,有的则刻印有好几匹宝马。每当祭祀山神时,向空中抛撒风马就成为一项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既是向山神奉轨献坐骑宝马,也是向山神乞求福运吉祥。
插挂经幡
插挂经幡是将印有祈祷语、图符的经幡,高挂于神山顶的“拉则”堆石之上,神山圣湖的经旗杆上,悬挂于寺院佛塔四周,村寨屋顶之上或帐篷左右,这是藏传佛教和民间习俗中的一种祈祷祭祀形式。
一般经幡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的布块挂在悬于山口、山顶等处的长绳上;一种是由主幡各幡舌组成,主幡通常用白色布,幡舌是缝是缝在主幡上的小布条。同样采用蓝、白、红、绿、黄5种色,也有在主幡的边镶块布的。第二种经幡又可分为大和小两种。经幡的制作形式和采用的色彩正好体现了五行文化。五色分别象征蓝天、白云、火焰、绿水和大地。其深层含义则是五色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或地、水、火、凤、空世界形成之五大元素。有时经幡也与风马混同,因为经幡的边上也往往印有风马图案,经幡因此被译为“风马旗”。
插挂经幡还有其盛大的祈祷仪式。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西藏阿里岗仁波齐神山每年一度的“塔尔庆”“风马”旗立杆盛会。相传它起始于10世纪古格王朝初期,已历经千余年,成为僧俗民众祈祷、祭祀佛祖、神灵,护佑安宁祥和,人畜兴盛的盛大节日;尤其是12年一轮的马年立杆盛会更为隆重。根据佛经记载,藏历马年4月15日,是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成道和圆寂三个重大纪念日重叠在一起的日子,后又因这一天是藏传佛教后宏期噶举派高僧米拉日巴尊者与苯教徒纳热苯琼斗法获胜的日子和藏传佛教传统的宗教民俗节日——萨噶达娃节,于是后世的佛教信徒便把马年作为岗仁波齐神山的本位年。这一天便成为岗仁波齐神山竖立经幡旗杆的庆典日——丹巴素兴节。来自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各地,以及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克什米尔等地的朝圣信徒云集岗仁波齐山脚下的“色尔雄”(意为金盘),参加竖立经幡旗杆仪式和转神山、圣湖大朝拜活动。
转“廓拉”
廓拉藏语意为转圈,亦称转经,即围绕神山、圣湖或寺院佛塔绕行的祈祷仪式。藏族信教群众认为,神山、圣湖养育了他们,而山神、龙神(水神)又护佑着他们,因此对神山圣湖常怀有一种感念之情,认为能绕行这些神圣的地方一周,可得到礼佛敬神的功德,于是他们就不避风险、不知疲倦地转廓拉。转廓拉有步行和磕长头两种方式。前者手摇玛尼经轮,口诵六字真言,身背行装绕转;后者以等身叩拜,即磕长头绕转,通常绕神山、圣湖一周,须数日或数月。人们带上干粮和饮水,餐风路宿、含辛茹苦地跋涉和叩拜,用步履和身体等量着神圣的土地。
“煨桑”祭供
“煨桑”,“桑”是藏语“祭礼烟火”的意思。它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是用松柏枝、艾蒿、石南等香草的叶子梵起霭霭烟雾,这种祈祷形式藏族人称作“煨桑”。煨桑是告于天地诸神的仪式,以烟雾把天和地连在一起。据说,在煨桑过程中燃烧松柏枝所产生的香气,不仅对凡人有清香、舒适感,同样对山神的殿堂也起着芳香作用,山神闻到也会因此高兴、快乐。所以藏族信徒们以这种香味作为敬天、地诸神的一项贡品,希望山神、龙神会因愉快而降福给敬奉它的世俗百姓。
举行煨桑的地方有一定选择,并且煨桑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砌在山头或河岸的旷地上,蹭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祀神。这种藏俗的产生可以溯源到原始时代。最初是藏族男子在出征或狩猎回来时,部族中的族长、老年人以及妇女、儿童在寨子外面的郊野,燃上一堆柏树桠枝和香草,并不断向出征者身上洒水,用烟和水驱除因战争或其他原因沾染上的各种污秽之气。发展到后来,就与藏族部落分争联系起来,就以“桑”来播祭战神,祈祷部落平安,战争胜利。并成为苯教的祭礼之一。佛教传入后融入佛教祭祀仪规,盛行全藏。并形成了独特的煨桑节。
此外藏族神山、圣湖崇拜信仰的朝拜祭供形式还有颂经、敬圣水、点酥油灯、转玛尼轮、放生、撒糌粑面等等。
藏族神山、圣湖崇拜信仰以其深邃的宗教内涵、奥妙的宗教哲理和生动的活动形式数千年一贯。它是青藏高原独特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景观,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雪域圣地宗教文化渊源流长的发展历史和藏民族对宗教的虔诚信仰,也展现了一幅幅动情的人类追求向往人与大自然、人与世间万物和睦相处的美好意愿,也是藏族人以崇高的信念和虔诚的心灵向自然万物传达着一种纯真的情、一种真诚的爱。青藏高原——这世界上人类最后一块净土,生态环境的完美保存,正是得力于数千年来这种神山、神湖崇拜意识严律理念指导下的不乱搞一草一木、乱动一沙一石、乱伤无辜生灵而免遭报应信念的馈赠。以山神、龙神为表征的雪域大地的守护神,并非神灵,而正是人类自己。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